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十二单元:12.3 化学与农业生产(课件2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十二单元:12.3 化学与农业生产(课件2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25 20:55:34

文档简介

《化学与农业生产》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讨论,顺利学好化学与农业生产的主要知识。
九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喜欢对科学信息作批判思考、质疑或评价。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探究欲强,并且有热情,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他们会对工业、农业、环境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与人辩论。本节课以教材为载体的内容恰好符合并顺应了这些特点。学生已经学会了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本节课通过鉴别氮肥和探究氮肥的“跑肥”现象增加NH4+的检验。让学生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基础教学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这里的“双基”不仅是指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实验的技能,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只有把这些意识、能力、态度的培养与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到一起,才能相互促进,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化学与农业生产”主题突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倡导学生经历调查、辩论、讨论、搜集资料、实验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获得丰富的知识与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好途径。
效果分析
《化学与农业生产》这节课已经讲完,现对本节课的效果分析如下。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以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为纲,强化双基和两种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查内容源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课改之后比以前突出考查的部分主要是科学探究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两部分。这节课增加了很多新闻热点事件,关注了很多社会热点、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景,体现化学就在身边,把化学问题与身边的实际生产、生活、科学发展、社会发展等问题的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从化学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有关问题的习惯。
本节课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的拓展型课程。本节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实验、交流、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鉴别常见的化肥,体验化肥和农药对农作物有利的一面和对环境不利的一面,真正的学会关心农业和环境。本节内容与生物学联系紧密,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时植物的生长缺陷都是生物课上学过的内容。本节课在综合化学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再从化学视角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知识不光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化肥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虽然中考强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内容多涉及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新的、前沿的、高端的东西,但还是注重化学基本知识、技能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鲜活的时代背景想结合,考查的还是中学化学最基础的知识。本节课本来打算以做游戏、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当堂检测,还增加了可爱的水果卡通画,但后来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进行这一环节。各个环节在时间处理上应该存在不妥当之处。在有限的时间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把本节课内容搞明白,尤其学困生,估计很多学生都是一知半解。
最后应该给学生留几分钟的时间把今天学习中不太明白的地方讨论一下、消化一下,仓促的进行完,让学生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收获确实有点偏于形式主义。想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应该多从细节上下功夫,狠抓落实,对重要内容多强调,直到学生真正学会掌握为止。
化学与农业生产
金山中学 张梅
教学思路:
课下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搜集资料,做成手抄报或PPT。课上用史丹利广告导入新课后,分小组展示课下准备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并引导各个环节的过渡和前进。然后通过游戏环节巩固本专题知识。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有关化肥知识的学生展示:主要有植物生长所需元素来源、肥料的变迁史、化肥实物展示、化肥的分类及功能展示。简单的小测试之后便进入第二环节,主要是有关铵态氮肥性质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得出铵态氮肥的性质和使用注意事项。师生共同交流滥用化肥的坏处之后,便过渡到第三环节农药的知识展示:主要有常见农药名称和作用、农药的分类和功能、波尔多液的发现过程和主要成分、波尔多液的使用注意事项。师生共同交流滥用农药的坏处之后便是当堂检测环节。结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要逐渐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学会合理运用化学的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农业,改善我们的农业,让我们的农业走的更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放映史丹利的化肥广告。引出化肥的话题,可能大家对于化肥很熟悉,但为什么要施用化肥、施用什么样的化肥,可能大家就不是很了解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化学与农业生产的学习,去感受一下化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预习展示】:分小组上台展示导学案上的预习任务:①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的来源。
②庄稼生长所需肥料的进化史。
③家中所用化肥的实物展示。
④化肥的分类和各自的功能。
【知识运用】:1、教师出示缺乏氮磷钾的植物图片,让学生判断缺乏的元素。2、出示几种化肥,让学生判断化肥的种类。
【过渡】:由化肥的种类引出铵态氮肥,进入到铵态氮肥的学习。
【问题探究】:张老汉有一块用熟石灰改良过的玉米田,因玉米叶面发黄,他施用足量的氮肥NH4NO3,但效果不明显。请你帮他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探究】:
1、向盛有少量硫酸铵的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用研杵研磨,闻闻混合物的气味。
2、向盛有少量硝酸铵的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用研杵研磨,闻闻混合物的气味。
3、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注意给试管中固体加热的有关操作)
【交流展示】:展示所做的实验现象。
【教师点拨】:提问刺激性气体是什么,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去书写有关铵态氮肥的相关方程式。
【归纳总结】:铵态氮肥的使用注意事项。
【交流共享】:先学生展示有关滥用化肥的坏处,后教师放映有关的视频。
【过渡】: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只使用化肥,庄稼能生长的很好吗?肯定还需要使用农药。
【预习展示】:分小组上台展示导学案上的预习任务:
①列举常见的农药名称和作用。
②农药的分类和功能。
【自主学习】:
①波尔多液的发现过程和主要成分
②波尔多液的使用注意事项。
【问题探究】:配好的波尔多液装在铁桶内,为什么会降低药效?
【交流共享】:先学生展示有关滥用农药的坏处,后教师放映有关青岛问题西瓜的视频。
【归纳总结】: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当堂检测】: 以游戏形式进行。
1.小明家种的小麦叶色发黄,植株矮小,应立即施用的肥料是( )
A.CO(NH2)2 B.NH4HCO3
C.NH4H2PO4 D.KNO3
2.关于化学肥料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复合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化肥的混合物 B.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C.氮肥能促进作物茎、叶生长,叶色浓绿 D.长期施用硫酸铵会使土壤板结酸化?
3.紫葡萄的表皮上常附着一层浅蓝色的斑点,这是为防治葡萄病喷洒的波尔多液。波尔多液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盐,吃之前,应将葡萄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这种有毒的盐是( )
A.高锰酸钾 B.硫酸铜 C.熟石灰 D.硝酸钾
4.下列化肥中,既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又能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的是 ( )
A.(NH4)2SO4 B.KNO3
C.CO(NH2)2 D.NH4H2PO4
5.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分布着酸性土壤,不适宜某些作物生长。为改良作物生长条件,当地的农民常用来中和土壤酸性的物质是(??? ) A.石灰石????B.熟石灰?????C.烧碱??????D.醋酸
6.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施用化肥的利与弊为题进行小组辩论,甲方的观点是使用化肥有利,下列甲方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施用化肥可使农作物增加产量
B.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化肥肥效快
D.复合化肥能给农作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
【交流共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点拨】:能逐渐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合理运用化学的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农业,改善我们的农业,让我们的农业走的更远。
小组长上台讲解课下所搜集的资料,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习。
分小组抢答,每组的四、五、六号起来回答,答对得5分。
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小组内合作完成,注意有关实验的规范操作。
分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现象。
学生上黑板放映课下所做PPT或手抄报。
学生回答还需要使用农药。
小组长上台讲解课下所搜集的资料,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习。
学生上黑板放映课下所做PPT或手抄报。
分小组抢答,每组的四、五、六号起来回答,答对得5分。
用学生熟悉的广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教师灌输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学习。
通过简单的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
让学生熟悉相关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
通过具体的新闻事件引起学生的重视。
进入到农药的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教师灌输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学习。
通过新闻事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交流中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六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 化学与农业生产
一、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
二、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化学与农业生产》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最后一章中的第三节,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具备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已作出的贡献,化学的发展必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节课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的拓展型课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通过调查、实验、辩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鉴别常见的化肥,体验化肥和农药对农作物有利的一面和对环境不利的一面,真正地关心农业和环境。本节内容与生物学联系紧密,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时植物的生长缺陷都是生物课上学过的内容。本节课在综合化学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再从化学视角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知识不光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化肥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分类、名称和作用,了解铵态氮肥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2、知道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了解其他一些常用农药的名称和性能。?
3、认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访问、实验、辩论等多种形式对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能从化学变化的角度思考化肥、农药等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三、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些常用化肥的分类、名称和作用,铵态氮肥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铵根离子的鉴定。
难点:铵态氮肥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铵根离子的鉴定。
观课记录
一、总体思路:
课下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搜集资料,做成手抄报或PPT。课上用史丹利广告导入新课后,分小组展示课下准备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并引导各个环节的过渡和前进。然后通过游戏环节巩固本专题知识。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有关化肥知识的学生展示:主要有植物生长所需元素来源、肥料的变迁史、化肥实物展示、化肥的分类及功能展示。简单的小测试之后便进入第二环节,主要是有关铵态氮肥性质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得出铵态氮肥的性质和使用注意事项。师生共同交流滥用化肥的坏处之后,便过渡到第三环节农药的知识展示:主要有常见农药名称和作用、农药的分类和功能、波尔多液的发现过程和主要成分、波尔多液的使用注意事项。师生共同交流滥用农药的坏处之后便是当堂检测环节。结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要逐渐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学会合理运用化学的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农业,改善我们的农业,让我们的农业走的更远。
二、评课
优点:(1)教态自然,语言清晰简练。
(2)学生与教师对白板的使用很熟练。
(3)环节生动有趣,课堂气氛较好。
(4)注重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参与度高,主体地位发挥好。
(5)思路条理清晰。
(6)注意加强新闻热点事件和化学知识的联系。
缺点:(1)由于时间关系,当堂检测部分未进行。
(2)未及时监测学困生的掌握情况。
建议:(1)多关注课堂动态生成问题。
(2)加强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当中的指导作用。
《化学与农业生产》评测练习
【自主学习】:
1、请判断下列植物缺乏的元素。A.枝叶发黄 B.植株矮小 C.易倒伏
2、请说出下列常见化肥中的营养元素,并指出他们各属于上述四类化肥中的哪一类。
磷酸钙[Ca3(PO4)2] 硝酸铵(NH4NO3) 硫酸钾(K2SO4)
尿素[CO(NH2)2] 磷酸二氢胺(NH4H2PO4) 硝酸钾(KNO3)
【合作探究】:张老汉有一块用熟石灰改良过的玉米田,因玉米叶面发黄,他施用足量的氮肥NH4NO3,但效果不明显。请你帮他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
1、向盛有少量硫酸铵的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用研杵研磨,闻闻混合物的气味。
2、向盛有少量硝酸铵的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用研杵研磨,闻闻混合物的气味。
3、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自主学习】:
①波尔多液的发现过程和主要成分
②波尔多液的使用注意事项。
【讨论猜想】:配好的波尔多液装在铁桶内,为什么会降低药效?
【当堂检测】:
1.小明家种的小麦叶色发黄,植株矮小,应立即施用的肥料是( )
A.CO(NH2)2 B.NH4HCO3
C.NH4H2PO4 D.KNO3
2.关于化学肥料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复合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化肥的混合物 B.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C.氮肥能促进作物茎、叶生长,叶色浓绿 D.长期施用硫酸铵会使土壤板结酸化?
3.紫葡萄的表皮上常附着一层浅蓝色的斑点,这是为防治葡萄病喷洒的波尔多液。波尔多液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盐,吃之前,应将葡萄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这种有毒的盐是( )
A.高锰酸钾 B.硫酸铜 C.熟石灰 D.硝酸钾
4.下列化肥中,既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又能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的是 ( )
A.(NH4)2SO4 B.KNO3 C.CO(NH2)2 D.NH4H2PO4
5.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分布着酸性土壤,不适宜某些作物生长。为改良作物生长条件,当地的农民常用来中和土壤酸性的物质是(??? ) A.石灰石????B.熟石灰?????C.烧碱??????D.醋酸
6.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施用化肥的利与弊为题进行小组辩论,甲方的观点是使用化肥有利,下列甲方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施用化肥可使农作物增加产量
B.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化肥肥效快
D.复合化肥能给农作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
课后反思
《化学与农业生产》这节课已经讲完,但是回想一下自己对于这节课的处理有恰当的地方也有不妥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化学与农业生产这个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很好的载体。本节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实验、辩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鉴别常见的化肥,体验化肥和农药对农作物有利的一面和对环境不利的一面,真正的学会关心农业和环境。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以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为纲,强化双基和两种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查内容源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本节课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的拓展型课程。本节内容与生物学联系紧密,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时植物的生长缺陷都是生物课上学过的内容。本节课在综合化学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再从化学视角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不光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化肥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为了使初四课堂摆脱死气沉沉的状态,本节课本来打算以做游戏、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当堂检测,还增加了可爱的水果卡通画,但后来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进行这一环节。各个环节在时间处理上应该存在不妥当之处。在有限的时间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把本节课内容搞明白,尤其学困生,估计很多学生都是一知半解。
最后应该给学生留几分钟的时间把今天题目中不太明白的地方讨论一下、消化一下,仓促的进行完,让学生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收获确实有点偏于形式主义。想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应该多从细节上下功夫,狠抓落实,对重要内容进行经常性的反复考察,直到学生学会掌握为止。
一节课下来问题很多,跟有经验的老教师相比,自己的教学能力真的亟待提高。所以以后应该多出去听课,听课过程中也不能像门外汉那样看热闹,而是学着像内行人去思考其中的门道,尤其是多关注老教师是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而且以后上完课后,多向老教师请教教学的问题,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采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努力加油!
《化学与农业生产》课程标准分析
一、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能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3.知道波尔多液的配置方法,了解其他一些常用农药的名称与性能。
4.认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5.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6.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2.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形式,依托以化学学科为主的学科知识,适当拓展,通过学生活动,在了解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4.采用“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感受体会,调动学生兴趣,在过程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
三、《化学与农业生产》课程实施目的
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把枯燥的化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农业生产与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生活实际、先进科技、化学核心知识融为一体,在一种真实的情景中考查学生运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描叙、分析和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能力。注意考查学生对一些化学与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分类的能力,注意联系实际,讲求灵活性,把学生身边的化学素材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化学考试中再次领略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