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21张PPT+视频)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21张PPT+视频)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6 21: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
造纸术的发明
2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3
司马迁与《史记》
4
道教和佛教
1.通过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医学数学农学的成就、司马迁写作《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知道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概况。
2.通过分析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探究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3.认识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目标
1、早期书写工具:
丝帛
青铜器
甲骨
陶器
竹简
缺点:制作、书写麻烦,材料笨重或昂贵
一、造纸术的发明
问题一: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的缺点是什么?
(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有没有更好的书写载体?
2.纸的问世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材料: 这是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景时期汉墓中发现的一幅麻纸地图。地图纸质薄而软,因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这幅纸质地图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纸张实物,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或地图。
缺点: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3.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蔡伦
1.时间:105年
2.人物:蔡伦
3.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4.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蔡伦(?一121),桂阳人,年少时入皇宫做了宦官。由于他聪明伶俐,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委任主管皇室的手工作坊。由他监造的宝剑和军械,坚实锋利又非常精巧。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出既轻便又经济适用的纸。他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用蔡伦造纸法制成的纸称为“蔡侯纸”。
材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范晔的《后汉书》
4.造纸术的外传及意义
传播: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书写、携带不方便
书写面积狭小
埃及纸莎草
欧洲羊皮纸
苏美尔人泥版
印度贝叶
不能折叠,且粗糙
价格贵
材料二 中国人……造纸的技术随着阿拉伯人传到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的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意义:①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一)医学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
代表作:
年代:
地位:
成就: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后世称“医圣”。
①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②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③提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收录了大量药方,仅治疗外感热症的即多达113个。
1.张仲景
拓展:张仲景发明“饺子”救治百姓
张仲景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
于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神医华佗:
华佗(145--208年)东汉末年安徽人。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发明“麻沸散”。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
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
(三)数学
秦简九九表
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代表作:《九章算术》
成书时期:东汉
内容: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地位: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四)农学
概况:秦汉时期,农学有较大发展
代表作:《汜胜之书》
内容: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材料:《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该书是他编成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三、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
1、10岁开始读古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至明白。
2、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
3、38岁那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
4、48岁那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而受“腐刑”,忍辱发愤著书,全力完成了《史记》。
探究精神
求真求实
持之以恒
不畏强权、坚忍不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体例:
内容:
范围: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特点:
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文笔优美
《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是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评价:
全书52万字。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本纪: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列传:重要人物言行事迹。
表:大事年表。
书:天文、水利、经济、文化等情况。
1.道教:
1.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修炼,可以做到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2.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主张修身养性,消极避世。
道教兴起时间:
起 源: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教 义:
尊奉黄帝和老子,神仙方术。
创始人:
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
影 响:
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东汉末年
四、道教和佛教
湖北武当山
安徽齐云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尊道贵德
长生成仙
道教圣地
地位
起源地
教义
创始人
传播原因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
3.佛教的传播:
河南洛阳白马寺
敦煌莫高窟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传播过程:
影响: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安徽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
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
佛教圣地
类别 领域 时代 人物 内容
科技 造纸术
医学
数学 东汉
文化 史学
宗教
西汉
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东汉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西汉
司马迁
《史记》(纪传体通史)
西汉
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
张角、张陵
道教兴起
《九章算术》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