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所谓“争鸣”,辩论。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争论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百家争鸣”的含义: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1
老子和《道德经》
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2.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知道战国时期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及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
3.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构建时空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生卒年不详)
dān
老子其人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黑格尔
姓名
出身
地位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著作
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思想主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人们应顺应事物内在规律行事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②哲学: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思想
材料四: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材料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③处事: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材料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④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
姓名
出身
地位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著作
姓孔,名丘
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个人层面: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国家和社会层面: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反对苛政,爱护百姓
体现民本思想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1.思想主张
2.教育主张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孔子学生 出身
子贡、冉有 商人
孟懿子、司马耕、南宫敬叔 贵族
子路、伯牛、颜回 平民
颜涿聚 大盗
《孔子杏坛讲学图》
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私学的发展和学术下移。
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材料二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子路,不能太冲动。
冉有,不能太犹豫。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3、文化贡献
五经书影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1)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五经)。
(2)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
③思想:私学兴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1、背景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称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吴起
孙膑
直接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道家
法家
墨子
庄子
韩非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孟子
《荀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墨家
儒家
梳理墨、儒、道、法家的基本信息。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代表
共同点: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追求治世。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根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动摇周天子的地位,促进了各诸侯国的改革;
文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推动了思想学术的繁荣,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文化发展
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百家争鸣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老子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孔子
文化大繁荣
课堂小结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当堂练习
某同学在期中考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兵家、儒家、道家 B.法家、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道家 D.墨家、道家、儒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