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气体的制取的一般思路和研究物质的性质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第一次在实验室里完整地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 ,学生也充满了期待。
6、效果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通过实验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会动手制取氧气;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4、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了解什么是催化剂。
过程与方法:动手实验制得一瓶氧气,体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动手实验,乐于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前的准备】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的准备。
2.学生复习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氧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动植物呼吸、燃料燃烧、钢铁冶炼等都需要氧气,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呢?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引入今天的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在实验室里我们如何来制取氧气?
[问题一]:如何选择原料?
【学生自学】活动天地4——2,完成学案第一题
1、 你认为下列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依据是什么?
1.水(H2O) 2.二氧化碳(CO2)
3.氯化钠(NaCl) 4.高锰酸钾(KMnO4)
5.过氧化氢(H2O2) 6.甲烷(CH4)
【小结】:氧气是可以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获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含氧元素的物质转化成氧气。
[问题二]:如何选择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第2题
2、 你认为下列原理中哪一种最适宜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呢?你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是什么? 通电
? 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水 氢气+ 氧气
?
加热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 3、双氧水分解制氧气: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为什么要加入二氧化锰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实验探究一]: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条件的探究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10%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1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老师提问]二氧化锰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拓展催化剂的小资料】
小结:催化剂的定义
图片展示形形色色的催化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三】:如何选择制取装置?
教师引导思考:1.你选择用哪套装置制取氧气,你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2.用实验桌上的仪器试着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装,并给大家展示组装的成果
3.如何检查这套装置的气密性呢?
学生思考,表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问题四】:如何选择收集装置?
[多媒体展示]1.排水法 2.向上排空气法 3.向下排空气法
教师提问:你选择用哪套装置收集氧气,你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问题五】收集好的氧气怎么放置?如何验满?
【学生回答】:收集好的氧气正放在桌面上,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经集满。
【学生进行实验】
1.仔细阅读预习学案,将关键的步骤进行标注。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巡看并指导学生实验
【思考】:
1.为什么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2.收集完毕为什么正放在桌面上?
学生思考,并展示回答。
【盘点收获】: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
实验室制氧气的一般思路:
药品 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 收集装置
验满方法 实验步骤
【教师板书】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 收集装置
验满方法 实验步骤
课件16张PPT。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
张惠丽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呢? 问题一:如何选择原料? 你认为下列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请说出理由。
1.水(H2O)
2.二氧化碳(CO2)
3.氯化钠(NaCl)
4.高锰酸钾(KMnO4)
5.过氧化氢(H2O2)
6.甲烷(CH4) 氧气是可以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获取——在一定条件下,将含氧元素的物质进行转化。
(了解元素守恒原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料选择方法问题二:如何选择反应原理? 你认为下列原理中哪一种最适宜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呢?请说明理由 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水 氢气+ 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3.双氧水分解制氧气: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通电加热二氧化锰 某同学认为: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你是否同意?你还考虑了哪些因素? 1、原料是否容易获得
2、反应条件是否容易控制
3、实验装置是否容易装配
4、实验装置是否安全可靠【主要成分】过氧化氢【含量规格】15%【作用与用途】本品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活泼的新生态氧,用于养殖池塘的增氧,药性温和,使用方便,分解快,无残留,绿色环保。【用法与用量】用法:将本品以1000倍水稀释后直接泼洒于养殖池塘中。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本品100~150ml,病情严重可加量使用。
探究:活动天地4-3
1.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10%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2.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1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实验探究一:
为什么要加入二氧化锰( MnO2)呢?
固液不加热型 固体加热型问题三:如何选择制取装置问题四:如何选择收集装置排水法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且不与水反应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排空气法
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问题五:收集好的氧气怎么放置?
如何验满?动手实验:思考:
1.为什么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2.收集完毕为什么正放在桌面上?【盘点收获】:
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 )
(A)电解水 (B)加热二氧化锰
(C)过氧化氢催化分解(D)分离液态空气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 下列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CC随堂检测A4、实验室中用催化分解双氧水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①连接装置 ②检查装置器密性 ③加入双氧水 ④加入二氧化锰 ⑤用排水法收集,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③④⑤C2、教材分析:
氧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参与化学反应最多的物质之一,所以有关氧气的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以及他内容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在本节中,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提示了对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有指导作用。因为这些思路和方法是蕴含在探究过程中的,所以必须注重探究的过程,从探究过程中抽取这些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探究物质性质所需要的能力。同时,这些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7、观课记录: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实验为主线,本节课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兴趣很大,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完成学习目标。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本节课安排实验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使观察和描述尽量全面。
6、评测练习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 )
(A)电解水 (B)加热二氧化锰
(C)过氧化氢催化分解(D)分离液态空气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 下列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4、实验室中用催化分解双氧水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①连接装置 ②检查装置器密性 ③加入双氧水 ④加入二氧化锰 ⑤用排水法收集,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③④⑤
8、课后反思。
本节课安排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尽量多的让学生去探究、去实验,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同时也暴露除了学生的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多加注意。再就是在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时,对他们提出的见解应给予激励性评价,自己在对学生评价上还做的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课标分析
本节课属于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地球周围的空气”,对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备,应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知道氧气是可以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获取的——在一定条件下将含氧元素的物质转化成氧气。在本节中,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提示了对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