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十一单元:11.1 食物中的有机物(课件4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十一单元:11.1 食物中的有机物(课件4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25 20:59:17

文档简介

《食物中的有机物》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一节转折课,从熟悉的无机化学过渡到有机化学。本节中涉及的淀粉、油脂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本节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章是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的重要纽带,其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科方法,初步建立了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能够从微粒观、元素观两个方面认识物质,能够用物质观、能量观、微粒观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有了金属、溶液、酸碱盐的初步知识和生物学上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知道有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战胜疾病方面的重要贡献,既是对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领域内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化学、生物、生理学所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进行相互渗透。
另外,模型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力。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分子,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有机高分子,通过淀粉等天然高分子的学习,为学生学习下一章合成材料作好铺垫。
《食物中的有机物》效果分析
《食物中的有机物》在新课标要求下,学生对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内容较多交杂,但是重点少、考点少。《食物中的有机物》课文很长,内容很多,要压缩在一节课内很有压力,这是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对于六大营养素还是比较熟悉的,再加上现在各种营养品广告的普及,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应该很亲切,其中一些应该很好上手。对于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学生课后自学与分组展示的环节,成功解决了知识点多但难度低的问题。
我首先在2班试上了一遍,结果发现时间不够,下来我反思了一下,主要是在讲述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占用了很多时间,这些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必要剖析的这么清楚,而且我明显意识到缺乏练习,空讲概念没有意义。对此,我对课件和教案做了大改动。改动后的课程在课堂教学阶段充分发挥小班化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以自学课本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分5个阶段(有机物、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完成。在阶段之间,穿插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小案例,及时的巩固知识。最后小结阶段,用BBC《揭秘食物的真相》结束,教会同学们要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
授课的过程比较顺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学生和师生互动都比较好。学生能够从课本中找到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内心还是很高兴的。
但是作业情况让我不大满意,反映出了本节课中,在重难点方面强调的不够。最典型的例子,学生对于有机物与无机物重要的考点分清楚,是我课上的强调不足造成,另外,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因为我认为比较简单,没有重点强调,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佳。
我对自己本课的准备和表现基本满意,但其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是我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尽力解决的。
食物中的有机物




知识目标
(1)、了解有机物的组成特点以及常见的有机物。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有机物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认识它们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能力
目标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
(2)、通过小组实验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从实验中获取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好习惯。
(3)、初步认识一种研究复杂事物的简化方法——模型思维法。
情感
目标
(1)、正确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2)、树立热爱生命、健康饮食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⑴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有机物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互动学习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入】在学生饥饿状态下,以美味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出食物的营养成分?
【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能够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2、知道糖类、蛋白质、油脂和维生素对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
【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重点阅读课本内容。
1、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2、在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中,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有机物 对我们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课堂展示】课前,教师将有机物、糖类、蛋白质、油脂和维生素等内容,以小组抽签方式进行安排。小组内对于获得的知识点进行分工,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上由小组成员进行展示。
【教师补充】教师对于生成的资源进行积极补充。
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
有机物
无机物
组成
含碳,还可能含有氢、氧、氮、氯、磷、硫等元素
不含碳,但CO、CO2、CaCO3等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归为无机物
性质
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燃烧
部分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多数不能燃烧

【交流与讨论】学生仔细观看食品包装袋标签,认识每种食物的组成,交流感受与想法。教师对生成资源进行补充与说明。让学生认识到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有机物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反馈与总结】学生完成当堂测试与知识总结。
1、学生完成当堂测试,组内组间交流答案。
2、组内合作展示知识总结
这样由生活问题入手,切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习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该环节的设置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将学生潜意识中已有的对物质的认识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立。
食物中的有机物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与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知识点的讲述,有利于提高小组的合作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类意识
通过认识身边的食物,找到学生在本部分相关内容,使知识能有机融合
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研究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物质观
学生交流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食物中的有机物
糖类 淀粉 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
有机物 油脂
维生素
纤维素
《食物中的有机物》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属于教材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化学物质与健康;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本着“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作为一种必备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要求学生:能从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食品安全与营养的重大贡献,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本节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
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分子,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有机高分子,通过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的学习,为下一章学习合成材料作好铺垫。
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章是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的重要纽带,其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
(二)本节结构
本节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命科学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紧密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1、先以学生已知的具体的实例,抓住化合物组成中含碳的事实和特征,很自然地引出重要概念有机物。
2、简单表述无机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列举学生熟悉的一些无机化合物,力图让学生通过比较从组成上区分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接着同样用学生熟悉的一些含碳化合物为例,说明有机物和无机化合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标准。
3、通过简述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利用拓展视野图片,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原因。
4、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食物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中大部分也是有机物。同时也了解到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
5、通过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描述,了解什么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
观课评课记录表
听课人:张玉峰、刘家武、王萱 听课时间:2015年3月
学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中学
班级:初四、一班
主讲教师:王大友
科目:化学
课题:食物中的有机物
观课记录:
图片导入(披萨饼)
出示目标——生读
自主学习
巩固已预习内容,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有机物。
各小组分工展示预习内容
有机物——2组张殿民
糖类——3组沙良栋
蛋白质——1组毕君瑶 教师补充
油脂——6组杨婷
维生素——4组王静
我要展示
组内交流食品标签,组间展示
反馈练习——生讲
总结与反馈
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师反馈小组得分
评课记录:
本节课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授课环节清晰,课前充分的进行了预习,教师制作课件精美,课前预习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从知识点建构,到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展示,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激励性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全体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高,在积极、愉悦、有序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重难点不够突出,习题的深层次处理不足,知识点的落实也有待提高。
食物中的有机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能从物质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在人体内的变化和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3、认识到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二、当堂达标
1、有下列食物:①花生油;②馒头;③鸡蛋;④鱼肉;⑤猕猴桃;⑥番茄;⑦肥肉;⑧马铃薯。如果你要有目的地分别摄取下列营养素,应分别选择食用什么?。请把它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空白处。
(1)蛋白质____________;(2)糖类___________;
(3)维生素____________;(4)油脂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有机物
B.CO2、 CaCO3中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它们都是有机物
C.大多数有机物易燃 D.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3、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蛋白质? B.甲烷? C.葡萄糖? D.乙醇
4、下列物质中能用碘水检验出来的是( )
A、葡萄糖溶液 B、淀粉溶液
C、蛋白质溶液 D、蔗糖溶液
5、在人体中缺乏某种维生素会使人患病。夜盲症患者缺乏( )
A.维生素C? ? B.维生素A?? C.维生素B1?? D.维生素B1
6、“学做营养师,我来配食谱”我帮小明同学完成下列食谱单。除水和无机盐外,右表食谱中,含有的营养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认为小明列出的食谱中缺乏一中人体必须的营养素,“我的补充”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获取该营养素的一种食物名称)。
《食物中的有机物》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学生未来生活的安全和质量。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物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健康关系极大,学生也较为熟悉,让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资料和上网查询,弄清楚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认识偏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阅读阅读食品标签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添加剂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
对初中生来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按系统,全面地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知识。本着这样的观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着力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显得生动活泼、内容饱满,如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报纸上的事实材料,膳食搭配表,以及生活中的具体食物带进课堂,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和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本节课最令人振奋的是,学生展示环节,四组能够发现方便面中的阿斯巴甜,并对应着课本课外阅读内容,讨论食品添加剂的滥用,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化表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教学必须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课程中“过程与方法”,即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始终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同时,启发我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素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如何更好地突出化学学习特点,问题的展开如何更深入,值得我去思考和努力。
《食物中的有机物》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2.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初步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
①收集有关维生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富含这些物质的常见食品。
②收集化学物质引起毒害(如吸入有害气体、误食有毒物质、家居装修材料释放物的污染物等)的资料,提出防止这些毒害的措施。
③观看录像或查阅资料,了解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的危害。
④观看禁毒展览或影像资料,了解毒品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
⑤辩论:化学制品对人类的健康有益还是有害?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如淀粉、维生素、葡萄糖、蛋白质和油脂等)
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有关误用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
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
被污染或变质的食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课标解读
(一)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1.促进学生对营养物质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本课题前,学生对“营养”一词并不陌生,但至于何为营养,怎样做才有营养,并不清晰。甚至有些学生对于营养物质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不能从化学角度看待营养物质,比如不知道“蛋白质有很多种且其作用各不相同”、认为“有甜味的物质才属于糖类”等等。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修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弥补了知识上的漏洞,初步学会从化学角度看待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帮助学生从人体健康角度认识化学物质。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了不少的化学物质,并了解了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很少从人体健康角度去认识它们。本课题中,集中呈现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化学物质。通过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学习,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初步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
3.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本课题中,蛋白质、酶、淀粉、脂肪等词语都曾在生物课中出现过,但当初的学习中,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物质发挥作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化学变化过程。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繁衍都是化学作用的结果,较好地实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二)课标要求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新版教材在编排上是以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之所以没有说到水,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前面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和“溶液”时,学生已经认识到水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至于无机盐,其主要作用是为人类提供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这在课题二“化学元素与人类健康”中将做重点介绍,因此在本课题中也没有体现。
教材中在介绍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时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形式,首先通过资料或图片介绍了生活中能提供各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然后通过资料、数据、图片等介绍各营养物质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材还明确了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借以指导学生反思并规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从而“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本课题在整个单元来说没什么难度,重点在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对营养物质的认识,以及进一步形成辩证看待化学物质的意识。
(三)结合新课标,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本课题前,学生对营养物质的认识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上来就讲,学生会认为自己都会,而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不予理会,从而造成知识上的漏洞。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现状展开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本课题前,学生的认知情况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
(1)知道盲目的只吃一种食物会造成营养不良,应营养均衡,但又不知道通过食物都可以获取哪些营养物质。
(2)对于“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都比较清楚,但对于能提供其他营养物质的食物则知之较少。
(3)不能准确说出各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从而造成口头上虽然提倡均衡饮食,但心里并不理解和接受,导致行动上无法落实。
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上述问题进行设问或组织活动,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知识漏洞,从而主动学习、建构知识。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由于本课题的内容既是学生熟悉的、又是学生陌生的,为防止学生感觉学习乏味,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现状组织灵活多样、与生活贴近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主动产生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愿望,真正实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目标。
依据学校条件和学生情况可以选择进行下面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日三餐的食谱,然后小组间依据营养是否均衡、是否易于实现等条件进行点评。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当营养师,对一些不合理的食谱进行有理有据的评判,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3)开发一些与营养物质有关的小实验,如淀粉的鉴别、酶的作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