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识记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2.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本课以问题导入:如果你是亚历山大二世你会选择哪种方案,带领学生回到亚历山大二世的时代,从而导入本课。对于本课内容,通过改革的准备、内容、评价三方面讲解,引入图片、材料,帮助学生提升认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为巩固自身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是,“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局限性。
本课的重点是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掌握改革内容。难点是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引导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以及图片,明确各项内容所带来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方式让学生理解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再此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为此,亚历山大二世的智囊团为当时风雨飘摇的俄国制订了三个改革方案:方案一:解放农奴,但不对其进行土地的分配;方案二: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
经营的土地;
方案三:解放农奴,让农奴有偿获得一定的土地。请思考:如果你是亚历山大二世,你认为当时情况下,哪个方案更具操作性?为什么其他两个方案不合适?一、改革的酝酿
——改革的准备
二、“二一九法令”
——改革的内容
三.进步与局限
——改革的评价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改革的酝酿1.目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 1856年3月
材料二: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 1857年2月
思考: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何在?化解统治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表现: 改革必然会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阻力非常大。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曾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但遭到了封建地主的竭力阻挠,最后都不了了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概括一下亚历山大二世为改革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秘密委员会改为农民事务委员会) ,讨论、草拟改革方案。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3.方案:A. 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也不愿把土地分给农民,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B. 工商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
C. 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服劳役。第二种方案 当时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弥漫一种失败感;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下,农民纷纷暴动。亚历山大二世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原因:
触及到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从改革的酝酿过程来看,俄国的农
奴制改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特点:缓慢而又谨慎。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观看视频:
亚历山大二世在吸取以前改革的经验教训后,是如何逐步推进实施改革的?二一九法令二、“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主要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2)土地仍属地主所有(3)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能决定农民份地大小和好坏,能决定农民应承担的义务。A.要交付赎金
B.承担各种义务
C.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的场面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观察图片,谈谈你对“解放”农奴的认识?图片观察三、进步与局限(1)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向近代化迈出重要步骤1.“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于是农民纷纷举行暴动,仅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就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 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2.“二一九法令”的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农奴制残余。(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土地所有)掠夺性: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缴纳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接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 为什么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从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内容上看: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废除;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部分地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3)从作用上看: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俄国1861年改革区别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点是( )
自上而下的改革
受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
C.代表农奴主阶级的革命
D.引起社会性质的变化D2.在改革方案讨论中,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
A.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B.彻底解放农奴
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D.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A3.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A4.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
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D.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D5.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
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C6.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
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A7.阅读以下材料: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