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3课
百日维新1.掌握百日维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结合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维新变法的特点。
3.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政治主张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4.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一、甲午战争后民族
危机的加深二、维新运动的兴起三、百日维新四、戊戌政变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兴起变法的高潮 本课以甲午战争后,光绪帝心急如焚,想以变法求生存,并以退位相威胁这一事实导入,激起学生对光绪帝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主题——百日维新。本课内容主要是学习戊戌变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高潮阶段,通过引入材料,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认识:百日维新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作为戊戌变法的高潮,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背景,学生自学了解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活动有哪些,教师通过展示政治实践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通过播放视频及阅读教材得出,探究每一项措施的影响。
本课的重点是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通过材料,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四个方面去掌握其内容,并结合内容逐一分析其历史意义。难点是百日维新的特点以及局限性。通过展示材料,理解百日维新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利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但未涉及君主立宪制等政治变革,是其局限性。 甲午战争后,光绪帝心急如焚,想以变法求生存。他抱怨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慈禧太后听后怒道:“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了!”经过奕劻的劝说,慈禧太后恨恨地说:“由他去办,等办不出看他怎么说!”奕劻回去后,没有把慈禧太后大怒之事告诉光绪,只说:“太后不禁皇上办事。”光绪听后便意气风发地颁布《定国是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瓜分——背景(1)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日本1898年4月,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帝国主义列强是从哪些方面瓜分中国的?经济上: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世纪末,在商品输出的同时,更注重资本输出。看了, 你有何感受?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1)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3)爱国官员: 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4)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爱国斗争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阅读教材132页,总结政治实践有哪些?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紧迫性,强调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变法刻不容缓,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虽未到达皇上,但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的束缚,开始准备接纳维新派的主张。 “瓜分豆剖,渐漏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1897年底康有为第五书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 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
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1898年《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影响: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
光绪皇帝命令总理衙门将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法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等书进呈上来,皇帝对此十分欣赏,将书“置御案,日加披览”。(3)康有为成立保国会阅读教材132页-133页保国会的相关内容,回答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②性质:保国会是维新派发动和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
③影响: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保浙会、保川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考》光绪之希望(4)封建官僚希望变法图强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于如同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指导学生观看1898年3月,张之洞写下的《劝学篇》)
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的不同,原因是什么? 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张之洞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
目的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维新派是如何将维新运动由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
提示:
①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五书》《上清帝第六书》,阐述变法的紧迫性。
②向皇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进一步坚定了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
③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④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二、百日维新(高潮)1.变法开始的标志
从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
“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
“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历史小知识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军事方面:精练陆军,
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等文教方面:废除八股,设立学堂,
出国留学,翻译外国书刊
请简要评价以上改革措施的积极作用?推测一下,变法中哪些措施会引起很大的反对?预测变法结局。 2.“百日维新”的内容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破封建统治思想。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改变了官僚机构的构成,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戊戌变法⑴进步性: ⒊百日维新的评价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⑵局限性:① 政治改革: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② 经济改革: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③ 理论宣传: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到经济基础,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3)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作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阅读下列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梁启超分析:
(1)材料说明什么问题?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思路分析】材料中“举国鼓舞欢蹈”说明官绅上书言事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不符合历史事实。
提示:
①官绅上书言事的积极性高,纷纷上书言事。
②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变法势必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即地主阶级的阻挠且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维新变法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提示:
“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3)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是为什么?
提示:
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
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1.“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 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2.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措施是( )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C.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
D.设立京师大学堂
A3.阅读下列材料: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问题: 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2)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答案:
(1)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2)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