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4课
戊戌政变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的交锋;了解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义。 本课以一段《戊戌政变》短视频为切入点,“留将公罪后人论!”后人是如何评论这段历史?由此导入本课主题。对于本课内容,主要采用图文结合、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戊戌政变这段历史。维新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新势力处于弱势,百日维新失败,探究失败的原因及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新旧势力的交锋。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本课以图文结合,问题探究等方式进行讲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了解戊戌政变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留
将
公
罪
后
人
论戊戌政变新旧势力的交锋旧势力(优势)慈禧太后为首①解除翁同龢的职务
②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
③中央和地方大多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新势力(劣势)光绪皇帝为首①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四名侍郎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袁世凯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人事权军权基础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新旧势力的交锋新旧势力的交锋1.导火线(1)谭嗣同带光绪密逾夜访袁世凯;谭嗣同光绪帝袁世凯 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而袁世凯掌握新军。因此,维新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新旧势力的交锋1.导火线伊藤博文光绪帝(2)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害怕自己沦落为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新旧势力的交锋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2)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绝命诗)谭嗣同当时,谭嗣同事实上是能走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这是体现他爱国,大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他高大的形象。总之,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们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提倡轻易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反对,你怎么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1.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2.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局限性(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3.失败的教训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⑵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戊戌变法的特点(1)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2)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3)是由维新派发动的,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的却非常有限。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明治政府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各地阳奉阴违发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牢牢掌握用人权
③与洋人勾结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C2.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
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D3.戊戌变法运动是( )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