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之鹧鸪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三首》之鹧鸪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5 15: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鹧鸪学习目标1、作者简介
2、正音正字
3、品位赏析
4、拓展延伸
5、课外作业
生平简介
  郑谷(848~909),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一字师来历
  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
  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7正音正字鹧鸪 芜 陵 乍
烟芜:厌雾弥漫的荒地。
品流:等级,类别。
征袖: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
日向:春日 Zhè gū wū líng zhà7品位欣赏首联
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颔联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汩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颈联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最为世人称道的,还得首推晚唐郑谷那首《鹧鸪》七律:“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伴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把鹧鸪之声与游子之情融为一体,既咏鸟,也咏人,读之清音袅袅,品之余味无穷,故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誉其为“警绝”,郑谷也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
7拓展延伸: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渲染了凄迷的意境和伤感的氛围。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是游子备感鹧鸪声音的哀怨凄恻。古人感叹世路 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作者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声哀怨凄恻,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7课外作业1、背诵三首古诗
2、会默写、翻译诗句、把握主旨。7同学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