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闻鹧鸪 清 尤侗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金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和谢豫章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 曹邺 碧树杳云暮,朔风自西来。佳人忆山水,置酒在高台。不必问流水,坐来日已西。劝君速归去,正及鹧鸪啼。
浣溪沙 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更漏子 李煜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踏歌词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 鸪郑谷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间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
学习过程1、作者简介
2、正音正字
3、品味欣赏
4、拓展延伸
5、课外作业
生平简介
郑谷(848~909),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一字师来历
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
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正音正字鹧鸪 芜 陵 乍
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
品流:等级,类别。
征袖: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
日向:一作“春日” Zhè gū wú líng zhà品位欣赏首联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颔联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汩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颈联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把鹧鸪之声与游子之情融为一体,既咏鸟,也咏人,读之清音袅袅,品之余味无穷,故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誉其为“警绝”,郑谷也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
1.这首诗里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_______。啼拓展延伸:2、赏析: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渲染了凄迷的意境和伤感的氛围。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使游子备感鹧鸪声音的哀怨凄恻。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作者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声哀怨凄恻,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归的断肠曲。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应是游子、佳人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人。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课外作业1、背诵古诗
2、会默写、翻译诗句、把握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