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4古人谈读书
孙老师
新课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读书有关的课文《古人谈读书》。
学习目标
1.会写课后生字。
2.背诵文言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读一读
写一写
耻
识
zhì
chǐ
耻
诲
左右结构
诲
huì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可耻
知耻
笔顺:
chǐ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教诲
诲人不倦
笔顺:
hu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
朗读古文,读准节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知
知
知
知
知
不一样,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
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明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
诲
记住。
满足。
教诲。
默默地记住,反复地体会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面。它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这一教育学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勤勉。
我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没有天生就知晓所有知识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达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因为他多听多记、勤奋好学。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推测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还;尚且。
害怕;畏惧。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在本句中,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寝
吃饭。
睡。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实践的重要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朱熹(1130—1200),字元
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他31岁正式拜
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
读一读
写一写
谓
诵
sònɡ
wèi
谓
诵
矣
yǐ
岂
qǐ
岂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所谓
称谓
笔顺:
wèi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背诵
朗诵
笔顺:
sònɡ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岂不
岂能
笔顺:
q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
朗读古文,读准节奏。
/
/
/
/
/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随意
要紧,重要。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说。
曾经。
朱熹认为读书有哪“三到”?
哪一到最重要呢?
读书不用心,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要紧、重要。
今义:着急。
“心到”指思考,只有用心思考,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奥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本文节选的是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言论,告诉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敏而好(hào hǎo)学,不耻下问。
·
√
2.学而不厌,诲(huǐ huì)人不倦。
·
√
3.心既到矣(yǐ nǐ),眼口岂(qí qǐ)
不到乎?
·
√
·
√
1.敏而好学。( )
A.敏捷 B.聪敏 C.灵敏
2.学而不厌。( )
A.满足 B.厌烦 C.憎恨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A.着急 B.急迫 C.要紧,重要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B
A
C
·
·
·
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思想和眼睛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
我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天才,我只是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勉学习而寻求学问的人。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