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获得理论升华的能力。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怪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注意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比如先引导学生从熄灭蜡烛入手,分析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方法,如盖灭、吹气、喷水、剪灯芯的实际原理,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猜测并验证燃烧的条件就水到渠成。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防火灭火意识和自救常识,但还不够全面,所以应该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1、教学环节设计设计齐全,利用烧不坏的手绢实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再利用熄灭蜡烛这个实例来探究新知,结合生活实际巩固新知,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过渡自然。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熄灭蜡烛,引导学生分析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方法,如盖灭、吹气、喷水、剪灯芯的实际原理,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再猜测并验证燃烧的条件这个重难点就水到渠成。燃烧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而灭火只要任一方案即可,学生容易引起混淆,学生先自己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再结合蜡烛的实例做重点强调,效果不错。
3、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设置的问题具体,创设了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归纳小结出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及关系;学生合作交流也比较积极。
4、练习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能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练习形式多样,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6、板书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燃烧的含义
③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
④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和火灾中自救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意识到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③增强安全意识。
二、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并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意识到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魔术】烧不坏的手绢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一组关于火的图片
【观看】
【观看】
灭
火
的
原
理
探
究
活
动
一
【创设情景】利用燃烧的蜡烛
【设疑】熄灭它,怎么做?【提供】几只燃着的蜡烛,烧杯、剪刀、湿布、冷水。
【鼓励】方法越多越好,大胆的到前面把你的方法演示跟同学们
【副板】学生采用的方法
【引导】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法的原理,如吹气、喷水、剪灯芯等等方法的实际原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板书并强调】灭火的原理(1)(2)(3)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几副有关燃烧的图片
【设疑】不同的情形怎样灭火?什么原理?
【思考】
【演示】熄灭蜡烛的方法
【分析】不同的方法灭火的原理,小结灭火的原理
【思考、分析、回答】不同的方法及其灭火的原理
引导学生从蜡烛入手,通过熄灭蜡烛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
燃
烧
的
条
件
探
究
活
动
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培养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并实验、理解燃烧条件的关系。
【设疑】物质燃烧究竟需要什么条件?
【猜测】由灭火的原理猜测燃烧的条件
【实验】
(1)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3)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设疑】每组实验说明什么?
【解释】着火点的含义---可燃物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通常不会改变。
【引导】
【总结板书】燃烧条件(1)(2)(3)
【设疑】是不是满足其中一个就会燃烧?以蜡烛为例分析,并点燃
【强调并板书】同时具备,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燃烧, 灭火即破坏燃烧的条件。
【思考并回答】
【思考】
【观察】三组实验现象
【思考并回答】
【倾听】
【小结】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思考并回答】
【理解】
燃
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创设情景】生活中燃烧现象与做过的燃烧实验,镁、碳?
【设疑】这些燃烧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归纳小结】燃烧含义
【思考并回答】
联
系
生
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仅做到防火灭火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自救,增强安全意识。
【设疑】常用的灭火材料由那些?
【引导问题】身处火场,无法灭火,怎样自救?
【思考并回答】
【体会】逃生的方法及原因
小结
结合板书,标记主要内容
【体会】
点明本节重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魔术揭秘
【思考】
【解释】
检测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使用方法
2、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结束语
真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板书设计
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谢谢!!
课件24张PPT。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 与 灭火
博山六中 李美光加工食物取暖烧制陶器冶炼钢铁传递奥运精神发射宇宙飞船损失财产危害生命破坏环境熄灭燃烧的蜡烛,你有哪些方法?探究活动一: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小组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提供的材料有:大烧杯、水、沙、剪刀、湿布子。灭火的原理: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取一即可探究活动一说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探究活动二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同时具备,燃烧 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吗?
(1)水是最容易得到的灭火材料,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和隔绝空气。(2)二氧化碳是一种灭火的好材料,它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且密度比空气大。不少灭火器中的灭火材料就用二氧化碳。
多识一点灭火材料常用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
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用来扑灭一般的火灾,还可以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1、你知道火警电话吗?
2、如果身处火场,怎样保护身体或给身体降温,以免受到火势的威胁?
3、万一身上着火该怎么办?
4、穿过浓烟逃生时,要注意什么?
5、怎样在充满浓烟的屋内快速找到门?
6、火场逃生可以乘坐电梯吗?
7、室外着火能立即打开门窗逃生吗?
8、如果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回室内用什么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
火灾发生时如何自救?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充足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小结与回顾:灭火的原理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至着火点下 (取一即可) (缺一不可) 对立与统一 请你来揭秘
手绢为什么烧不坏?1、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纸比煤 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跟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B、纸比煤着火点高
C、纸比煤着火点低
D、纸比煤密度小C2、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 )
A、消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蜡烛的着火点C过关检测3、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在桌面上起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森林发生火灾时建立隔离带(砍掉可燃物)
D、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4、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火会更大,这是因为 ( ) A、增加了氧气
B、增加了可燃物 C、提高了温度
D、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A5、当高层楼房着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的时候,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乘电梯迅速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迅速转移至阳台,用绳索下坠 ⑤跳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B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中考链接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物质具有可燃性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融化成白色的小球,不久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
(1)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的是 和 ?不同的是 ?说明燃烧需要 。
(2)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请猜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尝试解释该现象。白磷 着火点40度白磷红磷 着火点240度1、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使用方法
2、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探究作业珍爱生命, 防止火灾
学会自救, 远离伤害1、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整册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本课题对下一节“化石燃料的利用”的学习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燃烧和灭火这一重要知识点,经常在考试中出现,并且还经常是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
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并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燃烧的含义
③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
④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和火灾中自救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意识到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③增强安全意识
记录; 【引入新课】: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实验
【感受新知】:通过图片形象的介绍火的功与过
【探究活动一】:探究灭火的原理
学生实验:熄灭蜡烛
分析归纳:灭火的原理
练习:不同情况下的的灭火方法和原理
【探究活动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先猜测,后设计实验验证
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及关系
【回忆归纳】:燃烧的含义
【联系实际】:
1、灭火材料及灭火器
2、火场自救知多少?
【小结】:本节重点知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之间的联系
【魔术揭秘】:联系本节所学内容解释
【当堂检测】:分基础题和提高题
【探究作业】:
【结束语】:
评议:
1、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2、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
3、教学过程层次清楚。
4、教学方法得当。
5、课堂调控好、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6、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有待于进一步活跃。
7、如果将教师探究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过关检测】
1、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跟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B、纸比煤着火点高
C、纸比煤着火点低 D、纸比煤密度小
2、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 )
A、消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3、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在桌面上起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森林发生火灾时建立隔离带(砍掉可燃物) D、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4、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火会更大,这是因为 ( ) A、增加了氧气 B、增加了可燃物 C、提高了温度 D、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5、当高层楼房着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的时候,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乘电梯迅速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迅速转移至阳台,用绳索下坠 ⑤跳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链接中考】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3
?
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融化成白色的小球,不久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白磷 着火点40度, 红磷 着火点240度) 请回答:
(1)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 和 ?
不同的是 ?说明燃烧需要 。
(2)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请猜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尝试解释该现象。
1、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2、本节课充分利用与燃烧有关的兴趣实验、燃烧相关的图片、以及实验习题资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不仅充满了乐趣,而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
3、美中不足的是燃烧的重要性,只简单地进行了介绍,课堂挖掘得不够,学生的体会也不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拓展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燃烧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课堂语言还有待进一步简练,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