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和灭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尚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将学生已知的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八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本单元之前也多次接触过燃烧,但由于不同单元的主题差异,所以分散的化学反应承载的“燃烧”知识也不一样,其侧重点更主要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可见,学生在学习“燃烧”和“燃烧条件”概念之前,头脑里已有大量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形成相关知识经验。
学生已掌握一些必备的生活常识,例如:学校之前举行过消防演习,学生己经体验过逃生演习,熟悉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这些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燃烧及燃烧条件将会产生影响,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效果分析
本课题教学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注重思维的街接,让知识的储备深藏于过渡的流程之中。在从“灭火”到“燃烧”的
过渡上,该环节的设计非常留意和注重知识的街接和思维的连贯性,使教学流程一脉相承,不着痕迹,行如流水,一气呵成。起始处看似在教学灭火的方法,分析灭火背后的原因。其实,由于灭火与燃烧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该问题的解决也就取得了燃烧的条件,接下来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再对比灭火的原理也就得出灭火与燃烧条件的关系,探究自然是轻松自如,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情感体验,让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本段教学的情感体验主要体现在从学生周围世界择取素材,让学生在这些亲历或习得的素材中引发心理体验,激起情感需求。如:生活中熄灭蜡烛的方法,生活中小规模火灾的场景等这些都会引发学生原有的经历体验与感悟。对学生来说,“灭火”是知识,更是内在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认识也必然会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景的升华与质的飞跃。
三、注重思维发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激情和生气。本段教学,老师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励和鞭策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一次又一次把探究活动引向高潮,引向深入。如在指导学生探究“灭火”的方法时,老师要求学生用A盘的用品熄灭蜡烛,在规定时间想到的方法越多越好。这就使得学生有了极为广阔的发挥空间。结果学生发现并验证了许多种灭火方法:“水、吹、湿布、剪、扇、烧杯罩灭……”
四、开合有致,规范学生的思维法则,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素养。因此,教学中在学生提出研究、探索的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依据控制变量法,并结合实验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结果,在充分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实验材料中有的可以燃烧,有的不可以燃烧,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人认识打下基础。
五、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虽然学生在当堂检测环节出现错误,但能及时意识到错误并及时纠正,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课题: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寻找灭火的方法,理解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
3、通过交流,掌握发生火灾时的逃生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用品】
实验一:心形蜡烛(5支)、湿抹布、剪刀、盛水的烧杯、烧杯
实验二:蜡烛(2支)、烧杯、木条(3根)、石块、镊子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几幅图片:卖火柴的小女孩照明取暖、烧烤食物、冶炼钢铁、发射火箭,播放火对人类文明贡献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燃烧的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又用青岛地毯厂锅炉发生爆炸引起火灾的图片,让学生意识到火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引出课题。
倾听并观察画面,观看视频。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活动天地:熄灭蜡烛比赛
让同学们进行熄灭蜡烛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仪器和药品:水、剪刀、烧杯、湿抹布、心形蜡烛。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灭火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这些方法能够灭火的原因,引出灭火的原理。
学生分小组熄灭蜡烛,并分析这些方法熄灭蜡烛的原因。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引导学生灭火与燃烧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由灭火的原理猜测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要做实验就要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推理能力,调控后续教学。
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方案,探究燃烧条件。为学生提供仪器和药品:木条、石块、镊子、烧杯、火柴、
酒精灯。
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方案,师生共同纠正实验方案。
纠正完毕,请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现象和结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依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小组代表展示实验方案。
按照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用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学生体验推理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归纳燃烧的概念:
提出问题:那么要使燃烧发生,这三个条件是只需具备其一,还是必须同时具备?对比一下,灭火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关系?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以及物质燃烧的现象给燃烧下定义。
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灭火至少破坏燃烧所需条件之一,从而终止了燃烧反应。
学生思考并回答
使学生形成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天地:安全用火
提出问题:如果燃烧一旦失控,就会引起火灾,当火灾在可控范围内时,我们应该灭火。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境:油锅着火、房屋着火、森林着火、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熄灭家用煤气,应该怎么灭火,灭火原理是什么?(从5个情境中任选一个进行抢答,回答正确会有奖品。)
学生进行抢答。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在抢答的气氛中获得乐趣。使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和回答成功的喜悦。真正达到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活动天地:安全用火
展示火场逃生的漫画。提出如果火势难以控制请同学们结合漫画说一说该如何逃生?
学生叙述完毕后播放灭火逃生的视频,强化灭火逃生常识。
学生结合漫画叙述逃生方法。
贴近生活,增强学生防火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做当堂检测,找两个同学来板书答案。
学生做练习。2同学板书答案。
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谈收获:
请学生述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小结。
学生谈收获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灭火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发现了十多种灭火方法,并阐述出灭火道理,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不仅有单因素的分析,还有多因素的分析,甚至分析出不同因素的主次关系,从而总结出灭火原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学生学习化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2、放手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又怎么可能有所创新呢?因此,教学中在学生提出研究、探索的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依据控制变量法,并结合实验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结果,在充分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实验材料中有的可以燃烧,有的不可以燃烧,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人认识打下基础。
3、 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生活实际的熄灭蜡烛的活动寻找灭火的方法,提出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灭火的原理,然后又从灭火的原理引入燃烧的条件,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
4、 存在问题:
课件动作设置过多,点击过于灵敏导致播放不流畅。习惯性的重复学生回答的答案。出现短暂的停顿。没有按要求来设计方案,例如要求利用B盒用品设计实验方案,但有的学生会用B盒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时不要做实验,但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动手去做实验,而且学生没有好的记录实验现象习惯。评价学生有时候会不到位。
《燃烧与灭火》教材分析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学习内容是灭火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含义以及安全用火。
在生活中,学生就已经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神奇的化学变化”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在学习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学生观察过木炭、红磷、铁丝、蜡烛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对燃烧现象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燃烧含义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对燃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深化和拓展。教材以灭火的原理为切入点,先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灭火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自己的理性分析从而认识燃烧的条件,体会燃烧和灭火的辩证关系,树立安全用“火”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材设计的教学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善于思考经验做法之中的科学道理。关于燃烧条件的结论是通过分析生活经验而得出的,其理解会更为深刻。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观评记录表
时间
2015.4.28
授课人
商春霞?
课题
燃烧与灭火
观察者资料
单? 位
淄川区太河中学?
姓名
李玉筱
年龄
29?
教龄
6
学
生
表
现
观察视角
记录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积极回答教师问题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积极思考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学习中能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学习中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观评记录表
时间
2015.4.28
授课人
商春霞?
课题
燃烧与灭火
观察者资料
?单? 位
淄川区太河中学?
姓名
张涛
年龄
27?
教龄
?2
学
生
表
现
观察视角
记录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兴趣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情绪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
4、对教师态度)
积极回答问题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积极思考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学习中能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学习中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学习中能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观评记录表
时间
2015.4.28
授课人
商春霞?
课题
燃烧与灭火
观察者资料
?单? 位
淄川区太河中学?
姓名
祝芹
年龄
47
教龄
?26
学
生
表
现
观察视角
记录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学习情绪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亲切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合作学习互相帮助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学习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观评记录表
时间
2015.4.28
授课人
商春霞?
课题
燃烧与灭火
观察者资料
单? 位
淄川区太河中学?
姓名
张成峰
年龄
40
教龄
18
学
生
表
现
观察视角
记录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兴趣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学习情绪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尊重教师,积极配合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自主选择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积极思考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小组合作,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及时改正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练习中提高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观评记录表
时间
2015.4.28
授课人
商春霞?
课题
燃烧与灭火
观察者资料
单? 位
淄川区太河中学?
姓名
史磊
年龄
27?
教龄
?2
学
生
表
现
观察视角
记录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兴趣高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学习积极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态度端正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积极思考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小组合作交流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观评记录表
时间
2015.4.28
授课人
商春霞?
课题
燃烧与灭火
观察者资料
?单? 位
淄川区太河中学?
姓名
王海霞
年龄
41?
教龄
?21
学
生
表
现
观察视角
记录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学习情绪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师生和谐自然融洽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积极思考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小组合作积极,讨论热烈,相互帮助,能做到分享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与同学提出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能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善于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燃烧与灭火》当堂检测
1、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着火点低 D.火柴梗接触不到氧气
2、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近几年“纸火锅”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4、下列关于灭火的措施中,采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是( )
A.木柴着火时,用沙子覆盖 B.森林起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C.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 D.煤气灶着火时,喷洒二氧化碳干粉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档案资料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
《燃烧与灭火》课后反思
八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课程标准,逐渐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中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实验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要提供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实施教学后有不少感触。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起点知识。学生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过燃烧。学生知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用水、灭火器才等进行灭火,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安全用火知识的传授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准备:由于本节内容生活中比较常见,我提前请学生预习课本基本内容。
教学后记:
1、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灭火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发现了十多种灭火方法,并阐述出灭火道理,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不仅有单因素的分析,还有多因素的分析,甚至分析出不同因素的主次关系,从而总结出灭火原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学生学习化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2、放手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又怎么可能有所创新呢?因此,教学中在学生提出研究、探索的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依据控制变量法,并结合实验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结果,在充分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实验材料中有的可以燃烧,有的不可以燃烧,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人认识打下基础。
3、 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生活实际的熄灭蜡烛的活动寻找灭火的方法,提出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灭火的原理,然后又从灭火的原理引入燃烧的条件,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
4、 存在问题:
课件动作设置过多,点击过于灵敏导致播放不流畅。习惯性的重复学生回答的答案。出现短暂的停顿。没有按要求来设计方案,例如要求利用B盒用品设计实验方案,但有的学生会用B盒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时不要做实验,但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动手去做实验,而且学生没有好的记录实验现象习惯。评价学生有时候会不到位。
《燃烧与灭火》课标分析
燃烧与灭火作为社会生活课题的内容,其特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标准希望通过这类内容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体验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类课程在认知方面的要求一般都比较低,属于了解的层次,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不是学科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燃烧和灭火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了解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如何合理利用燃烧和有效避免火灾;培养学生的防火意识和防火自救技能。当然,这部分内容也是落实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好素材。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学科中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般都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能熟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上。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从过去的经验中挣脱出来,突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重点思考和把握的问题。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课题的特点,还要考虑自身的教学风格。
此类生活课题的内容要求更高,首先是知识的储备,要掌握丰富的日常知识,查询资料。其次是拿捏的尺度要恰到好处,在创设情境时要把握好度,讲明创设的情境的现实困难,把握好讨论的难度,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列出几个讨论的重点话题,避免学生走弯路,漫无边际地进行讨论, 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点拨一下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避免出现冷场。 再次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些比较幼稚,有些不切实际,作为老师要给予恰当的纠正,指出不足,但任何方法都有可以值得借鉴的一面,作为教师要指出发言中好的一面给予鼓励,并适时地扩展知识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