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精编版)
专题01 声音与光的传播辨析与应用
1.C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详解】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可以把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A.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折断”的铅笔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近视眼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距离方向太长,使得远处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因此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ABC为凸透镜,D为凹透镜,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玻璃幕墙发生镜面反射是光的反射现象;
A.林中光束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拱桥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水中铅笔变弯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手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如图,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使得光线变会聚,所以,这个光学元件具有使得光线会聚的作用,那这个光学元件是凸透镜,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由图乙可知,要使像移到烧杯中,则要增大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故要增大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由于仅移动玻璃板,因此可把玻璃板向烧杯一侧移动,即移动的方向应是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当小孔成像的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ACD是倒立的,B是正立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详解】透过水杯看见《科学作业本》上的“科”字呈如图所示的放大效果,成像原理是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处于1倍焦距以内,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由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倒影”是因为光射到江面发生了光的反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实 凹
【详解】[1]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景物在离镜头2倍焦距之外时,像成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小于物距,能在影像传感器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增大,折光能力太强,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使过早会聚的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因此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11. 直线传播 相互的
【详解】[1]瞄准时,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成一条直线,其中的光学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知识可知,子弹向前射出时,手会受到一个向后的作用力。
12. 虚像 烛焰
【详解】[1]凸透镜的物距u[2]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小宁用眼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此像,是因为光从烛焰发出,通过凸透镜后进入人眼。
13. 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化 汽化 温室效应
【详解】(1)[1]由于定日镜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一天中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以太阳为参照物,定日镜是运动,因此太阳光照射到定日镜的角度发生变化,即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化,使得太阳光线入射到定日镜的入射角发生变化,反射角也发生变化,因此,为了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
(2)[2]根据物质物态变化特点可知,蒸汽发生器中液态水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3)[3]由于温室效应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关,因此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
14.C
【详解】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图知道,AO为入射光线,AO在空气中;OC在水中,为折射光线,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5.A
【详解】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是将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丙替代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甲,验证蜡烛甲与其像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由图知道,为了确定其像的位置,需要将丙靠近乙,当丙与乙完全重合时,丙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故A正确。
故选A。
16.C
【详解】A.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空中的明月自身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故A错误;
B.酒杯中的人影是由于人关于杯中酒液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地面上的人影,是人挡住了月亮反射来的光,所以,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C。
17.C
【详解】A.灯光下玻璃杯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这就是影子的成因,故A错误。
B.水中放大的“勺头”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水中弯折的“汤勺”是汤勺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时,从上面看上去,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高了,所以看起来像折断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故C正确。
D.平面镜中的“杯子”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8.D
【详解】A.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两个“影”形成原理不相同,一个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一个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成的等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19.B
【详解】A.射向镜面的光线为入射光线,由图知入射光线从激光笔沿OA射向镜面,所以AO是入射光线,故A正确。
B.由图知入射角为6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60°,故B错误。
C.若把入射光线OA靠近ON,则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减小,所以反射光线OB也会靠近ON,故C正确。
D.绕ON前后转动F板,由于两个面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故D正确。
故选B。
20.D
【详解】①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杯沿挡住了,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经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故③错误,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1.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可分别过CD作镜面的垂线,从而确定杯子AB的位置。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乙知,CD两点射向晶状体的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两条折射光线到达视网膜便形成了CD在眼球中的像。同理,过AB两点作通过光心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到达视网膜的位置,便是杯子AB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作图如下:
22. 沙石比热容比水小,降温比水快,且对流层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反射
【详解】(1)海陆性质: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沙石比热容比水小,降温比水快,所以南极的最低气温比北极低。
地形角度:南极是世界上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在对流层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南极的最低气温比北极低。
(2)白色不透明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白色的冰雪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23. 底面BC 会聚 见解析
【详解】(1)[1]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都向底边BC偏折。
(2)[2]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
(3)[3]三棱镜还可以研究光的色散,研究白光是由哪些光组成的。
24. 地壳变动 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详解】(1)钻石是在地下150~250千米的深处,由熔化的地幔中的碳元素冷却生成的八面体晶体。之后,这些晶体经地壳变动搬运到地表附近;
(2)天然钻石产量极其稀少,在很多领域会用性质相近的氧化锆(ZrO2)替代。前者属于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后者属于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类的依据是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3)钻石闪闪发光的奥秘在于控制切割钻石的角度,使入射光线不穿透下都亭部面,而被全部反射。图乙为光线经钻石传播的部分光路图,光从钻石传播到空气时,是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如图所示: 。
25.A
【详解】眼球成像时,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此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6.D
【详解】光线是由筷子反射的,所以光线的传播方向从水中到眼睛,空气中折射角大于水中的入射角。
故选D。
27.D
【详解】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的缘故,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一个比实际位置偏高的虚像。
故选D。
28.A
【详解】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物距减小,若晶状体的凸度和焦距不变,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像距会变大,则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为了使近处物体所成的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应将通过晶状体的光线更加会聚,所以,晶状体的凸度要变大,使焦距变短,故A正确。
故选A。
29.B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物体和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和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灯的位置和大小不变,所以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 后 凸
【详解】[1][2]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后;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将凸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31. 幅度(或振幅) 磁感线
【详解】(1)[1]用鼓锤敲击鼓面越重,铜鼓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同时乒乓球反弹的高度越高,说明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2)[2]磁场是真实存在的,但其看不见、摸不着,为了形象地表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强弱和方向,我们引入了磁感线这一假象的概念来描述磁场,这个方法叫模型法。
32. 顺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倒立、放大
【详解】(1)[1]当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变大,所以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不仅可以反射成像,还能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3]“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物距减小,同时相距增大,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光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会发现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33. 见解析 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像距等于物距
【详解】(1)[1]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的方法。
[2]实验中采用等效替代法,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相对应的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像距等于物距。
34.B
【详解】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听课老师看到的更清楚,观摩效果更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5.A
【详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故选A。
36.D
【详解】A、当光线照射到硬纸板上时,为了能看清光路,需要硬纸板发生漫反射,所以硬纸板的表面要粗糙一些,故A错误;
B、根据入射角的定义可知,图甲中∠EON是入射角,∠EOM是入射光线与镜面之间的夹角,故B错误;
C、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折,此时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是存在的,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当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入时,会逆着入射光线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D。
37.C
【详解】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可知,物距等于像距,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棋子“象”在甲处时,像在位置②处;棋子“象”在乙处时,像在位置④处;棋子原来的像位于②处,移动后的像则位于④处,所以,其移动路径②到④。
故选C。
38.A
【详解】由于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满足2f>u>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的实像与“F”左右相反,上下颠倒,但因为是从透镜一侧看,所以只有上下颠倒形状为“”,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9.A
【详解】由题干中的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人患的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凹透镜的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所以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Ⅰ。
故选A。
40.A
【详解】A.当物体在甲区域内,u>2f,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A正确;
BC.当物体在乙区域内,2f>u>f,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故BC错误;
D.当物体在丙区域内,u<f,在凸透镜的同一侧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D错误。
故选A。
41. 放大 45 ①③ 远离
【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像实质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根据物与像移动方向相来定调节方法;
(4)凸透镜对光线由会聚作用。
【详解】(1)由图片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不改变蜡烛和光屏位置,要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移动后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即凸透镜距光屏应为15cm,故应移动到45cm刻度处;
(3)如图甲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正确的操作为①③;
(4)如图乙,在蜡烛和凸透镜A之间放置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B,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移除凸透镜B后,像距将变大,要得到清晰的像,需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故蜡烛应远离凸透镜。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操作的理解,难点是物距的大小与成像性质的关联,但只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解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精编版)
专题01 声音与光的传播辨析与应用
1.(2024·浙江)人体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平面镜
2.(2023·丽水)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树荫下的光斑 B. “折断”的铅笔 C. 镜中的像 D. 日食
3.(2023·衢州)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矫正近视的同学,所佩戴眼镜的镜片是( )
A. B. C. D.
4.(2023·金华)某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强烈的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下列各图中光学现象的原理与玻璃幕墙发生镜面反射的原理相同的是( )
A. 林中光束 B. 拱桥倒影 C. 水中铅笔 D. 人手影子
5.(2023·舟山)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光路如图所示。该元件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反光镜
6.(2023·温州)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3·衢州)小科选取了“F”光源、带小孔的纸板、光屏等材料,按如图顺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通过左右移动光源和光屏,开展“小孔成像”实验。实验中光屏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B. C. D.
8.(2023·绍兴)小敏透过水杯看见《科学作业本》上的“科”字呈如图所示的放大效果。下列选项中与其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 B.
C. D.
9.(2023·宁波)节日期间,宁波三江口上演了主题灯光秀。光与“影”交相辉映,营造出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如图所示。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光射到江面发生了(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10.(2023·湖州)图1是数码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当景物在离镜头2倍焦距之外时,能在影像传感器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 像。人眼观察物体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小明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近视,如图2所示,他应配戴 透镜来矫正近视。
11.(2023·舟山)射击项目是我国体育的金牌大户,如图是我国射击选手备战杭州亚运会的训练场景。瞄准时,根据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的原理,当观察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成一条直线时,扣动扳机。子弹射出时手会受到一个向后的作用力,这说明了力的作用是 。
12.(2023·宁波)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小宁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如图所示,烛焰在凸透镜左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1)这个像是实像还是虚像?答案是: ;
(2)小宁用眼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此像,是因为光从 (填“烛焰”或“此像”)发出,通过凸透镜后进入人眼。
13.(2023·温州)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为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其原因是 ;
(2)高温熔盐流经蒸汽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汽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
14.(2022·台州)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图,其中表示折射光线的是( )
A.AO B.OB
C.OC D.ON
15.(2022·温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固定蜡烛甲,为确定其像的位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移动丙靠近乙
B.移动丙远离乙
C.移动乙靠近丙
D.移动乙远离丙
16.(2022·丽水)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
A.空中的明月是光源 B.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地上的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17.(2022·金华)光与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艺术,更包含着科学的知识与原理。如图是汤勺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置于平面镜前的情景。下列现象与原理相对应的是( )
A.灯光下玻璃杯的影子——光的折射
B.水中放大的“勺头”——光的反射
C.水中弯折的“汤勺”——光的折射
D.平面镜中的“杯子”——光沿直线传播
18.(2023·绍兴)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图的两个“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 D.倒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
19.(2022·舟山)如图,小舟利用平面镜研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O是入射光线
B.反射角等于30°
C.将激光笔靠近N时,光线OB会靠近ON
D.绕ON前后转动F板,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
20.(2023·杭州)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
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
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
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2022·宁波)如图甲所示,在小宁与平面镜之间有只杯子,为何杯子和杯子的像在小宁眼球视网膜上成的像大小不同?根据“平面镜成像”、“视觉的形成”等有关知识,我们可以用作图的方法来解释上述现象。图乙为杯子的像CD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示意图,请你在图丙中画出杯子AB在视网膜上成的像。(要求: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AB,再用图乙的方法画出)
22.(2022·湖州)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度235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同为地球的两极,南极的最低气温比北极低,原因是:
(1)请从海陆性质和地形等角度进行分析。
(2)南极冰川众多,白色的冰雪 (选填“反射”或“吸收”)更多的太阳光。
23.(2022·湖州)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
24.(2022·舟山)钻石素有“宝石之王的称谓,因其优越的特性和漂亮的外表而受到大众喜爱(图甲)。
(1)钻石是在地下150~250千米的深处,由熔化的地幔中的碳元素冷却生成的八面体晶体。之后,这些晶体经 搬运到地表附近。
(2)天然钻石产量极其稀少,在很多领域会用性质相近的氧化锆(ZrO2)替代。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化合物,分类的依据是 。
(3)钻石闪闪发光的奥秘在于控制切割钻石的角度,使入射光线不穿透下都亭部面,而被全部反射。图乙为光线经钻石传播的部分光路图,请补充光传播到E处后的折射光线, 。
25.(2021·台州)“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下列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26.(2021·衢州)标有甲、乙两点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图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虚线处,观察到如图2所示场景,此时看到筷子上的甲点或乙点,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A. B. C. D.
27.(2021·金华)“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因为(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平面镜成像 D.光的折射
28.(2021·宁波)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
29.(2021·温州)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30.(2021·湖州)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31.(2021·宁波)科学方法是开启大自然奥秘之门的钥匙。
(1)如图所示,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
通过实验可知:鼓面振动的 越大,响度越大。
(2)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科学上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实际上光线并不存在。为了形象地表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强弱和方向,科学上引入了 的概念,实际上它也并不存在。
32.(2021·绍兴)小敏做了如下三个光学实验:
(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 时针方向转动。
(2)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敏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是 。
(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发现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33.(2021·嘉兴)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自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蟒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 ,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4.(2020·舟山)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35.(2020·湖州)下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 B. C. D.
36.(2020·衢州)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37.(2020·温州)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由④到② B.由③到①
C.由②到④ D.由①到③
38.(2020·宁波)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 、放大 C.、缩小 D.、缩小
39.(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ⅠⅡ
40.(2020·杭州)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下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41.(2020·绍兴)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