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7 09: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夜书①所见
注释
—————
【书】写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作者简介





我会写
sòng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我会写

tiǎo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tiǎo
tiāo
挑战
挑花
挑水
挑三拣四
多音字
tiǎo
①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
③一种刺绣方法。
④拨弄,引动。
tiāo
①用肩担着
②挑、担的东西。
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④选,拣。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听:秋风
看:梧叶、灯火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中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等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的场景。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游子的思乡之情
写景
诗人触景生情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诗句中的“客”是指谁?
“萧萧”形容风声。诗人看到梧桐树叶,听到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萧萧”的声音。“客”,是指身在异乡的诗人。
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古诗中用了什么词来形容?
萧萧
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清冷萧条
诗的前两句:“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
江上秋风动客情。
那这里的“客”指谁?
叶绍翁。
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
因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里的“客”可以解释为“客居他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使客居在外的诗人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想象画面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是的,他并没有亲眼看到,只是看到了夜里篱笆下的灯火而猜想到的。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的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见闻感受
思念家乡
主题概括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远处
郁闷孤独
倍感亲切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
结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