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7 09: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说一说:
同学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办?
新课导入
3 不懂就要问
*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背、圈”,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段落
照例
背诵
bèi sònɡ

duàn
糊涂
hú tu
吓呆
dāi
戒尺
jiè
厉声

挨打
ái
清楚
chǔ
圈出
quān
反义词
学认字
在词语里读轻声
咿咿呀呀 糊里糊涂 照例
摇头晃脑 鸦雀无声 戒尺 一字不漏
积累词语
多音字
背:A.bèi   B.bēi
①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终于把这篇文章背( )的滚瓜烂熟了。
②我们背( )着书包开心地走进校园。

B
圈:A.quān  B.juān  C.juàn
石块在水面激起一圈( )圈波纹。
猪吃完食后乖乖地走到猪圈( ) 里,懒洋洋地躺下了。
晚上,牧羊人把羊赶到羊圈( ) 里圈( )起来。

C
C
B
多音字
词语理解
1.(说话)声音严厉。 ( )
2.旧时先生对学生施行惩罚时所用的木板。
( )
3.一字也没有漏掉,没有偏差,形容很全面,非常细心的意思。 ( )
厉声
戒尺
一字不漏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4.对事物的认识模糊。 ( )
5.极短的时间。 ( )
6.形容非常安静。 ( )
7.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 )
糊里糊涂
霎时
鸦雀无声
照例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词语理解
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们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 读书时,为了 ,大胆向先生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_______
的精神。
私塾
弄懂书里的意思
提出问题
书、勤学好问
认真读
段落层次
第1部分(第1自然段):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上学,先生只要他们背书从不讲解其意思。
第2部分(第2~7自然段):
孙中山不懂书里的意思,甘愿冒着挨打的危险请求先生讲解问题的经过。
第3部分(第8~9自然段):
写了孙中山与同学的对话。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起因
私学的一种,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新中国成立后,因难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而渐渐消失。
【私塾(shú)】
知识链接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读书方式特别,读起来新鲜。
私塾的上课方式比较单一,以学生背诵为主,而且气氛严肃,大不同于今天形式多样、氛围活跃的课堂。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心理描写:他乐于思考,令人佩服。
孙中山
走近人物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因为当时的学生读书只是“读”和“背”,没有人“问”,孙中山是为了弄懂所学知识而鼓起勇气提问。这一大胆的举动体现了他要弄懂所学知识的决心。
“摇头晃脑”写出了同学们读书时不动脑筋、不求甚解的样子。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鸦雀无声”说明孙中山的举动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同学们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孙中山对学习认真、执着的态度。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说明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从侧面反衬出孙中山渴望理解所学的知识及他的勇敢。
班上同学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同学们
自由朗读第4、6两个自然段,说说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私塾先生
品读课文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
“戒尺”是私塾先生惩戒学生的用具,“拿着戒尺”说明先生准备责罚孙中山。“厉声”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你会背了吗? ”这一责问说明先生以为孙中山好高骛远,不肯踏踏实实用功。
圈出这段话中有新鲜感的词语。
“戒尺”就是古代私塾老师惩戒学生的木板。
戒尺
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表示了赞扬与肯定。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私塾先生的角度: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孙中山说了一句什么话特别有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学问”本来是指知识,在这里孙中山把这个词语分解开来,却很巧妙、生动地回答了同学的问题,也更好地表现了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勤奋好学
敢于质疑
不懂就问
说说你对小时候的孙中山的总体印象。
课文记叙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激励我们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主题归纳
只让背诵,从不讲解
勤学好问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大胆提问
先生详细讲,学生认真听
不懂就要问,挨打也值得
板书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随堂练习
举例( lì liè)
项圈( quān juàn )
背诵( bēi bèi )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雅雀无声
1.他背书总喜欢(    )。
2.你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3.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    )。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雅雀无声
三、读句子,用带颜色的词语造句。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很喜欢读书,至于什么书,那就没有定论了。
你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当赶快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