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8、时间的脚印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m,时间s,质量kg,热力学温度K(开),电流单位A(安),光强度cd(坎德拉),物质的量mol(摩尔))之一,符号为t。
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毫秒ms、分min、小时h、日(天)d、月m、年y等。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记录时间的工具
沙漏
钟表
铜壶滴漏
沙漏
日 晷
你还在哪些物质中看到了时间的脚印?
花开花落
雁去燕来
树木荣枯
大雁南飞
岩石的新生
1、筛选信息,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
2、理清思路,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
3、研读文本,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记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重点字词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刨刮( ) 楔形( ) 消逝( )
沟壑( ) 沙砾( ) 孔隙( ) 倾斜( )
覆盖( ) 琥珀( ) 犀牛( ) 帷幕( )
shí
zhuó
lù
cāo
jūn
páo
xiē
shì
hè
lì
xì
qīng
fù
pò
xī
wéi
pō
湖泊
bó
停泊
泊
jūn
龟裂
guī
乌龟
龟
qiū
龟兹
砾
lì
沙砾
烁
shuò
闪烁
栎
lì
栎木
渗
shèn
渗入
掺
chān
掺和
糁
shēn
玉米糁
词语积累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例句:不管是海枯石烂,还是转瞬即逝,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眼前的一切就都是美好的。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矢志不移”“地老天荒”等。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题目解说
“时间的脚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三、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五、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三、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
岩石记录的内容;
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四、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五、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自由读6-2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新岩石
沉淀
重压
胶结
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有何用意?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岩石的破坏因素有哪些?
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雨,空气、水和水中的酸类,生物、人类的活动等。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自由读22-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自由读最后一段,思考:
主旨概括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说明读懂岩石的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二、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三、找出全文的独句段,看看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独句段:1、5、7、11、13、18、22、24、27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
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四、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1.“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
2.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
时间的脚印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关于惜时的古诗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出自唐代:佚名《金缕衣》
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棘手(là) 迥乎不同(jiǒnɡ)
B.喑哑(yīn) 稽首(qǐ) 楔形文字(xiē)
C.龟裂(ɡuī) 慰藉(jí) 骇人听闻(hài)
D.狡黠(xiá) 山麓(lù) 锲而不舍(qì)
B
【解析】A、棘手(jí)。C、龟裂(jūn)、慰藉(jiè。D项,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B.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C.通过化石这个证人,使我们认识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D.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C
【解析】C项,应当去掉“通过”或“使”。
3.下列句子中省略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B.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D.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A
【解析】A项这里不构成省略,所以不需要省略号。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另外,树木的年轮里,还储存着当地的气候、地震、火山爆发和水灾旱灾等丰富的自然信息。
②人们所熟知的年轮,是树木的年龄。
③因此,科学家十分重视从树木的年轮里获取蕴藏着的科学信息资料。
④一棵树被锯倒了,数一数树墩上有多少圈条纹,人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年龄了。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A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的脚印》通过介绍岩石的分解和形成等,告诉我们时间也会留下脚印。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来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准确简明。
D.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都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B
【解析】B项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4、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
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可能”表猜测。“很可能”说明“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猜测的,并不肯定,但可能性很大。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生动有趣。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