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9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9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14: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课程导入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史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袁世凯帝王标准像
宋教仁被刺杀
①政治: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新生的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 。
1914年9月28日 ,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
12月23日,袁世凯再度换上离奇古怪的衣冠,登天坛祭天,一切仪礼完全模仿封建帝王。
②思想:官方鼓吹尊孔复古,民众愚昧麻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怎样才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1.兴起时间
1915年
2.开始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3.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大校徽·鲁迅设计
上海
1917年
编辑部迁址
北京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4.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6.主要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旧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
新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6.主要内容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旗帜)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6.主要内容
③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6.主要内容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期)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7.意义
进步性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7.意义
材料二:
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国学者莫里斯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7.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更迫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③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7.意义
局限性: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才能避免‘中毒’,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西方语言。 ——钱玄同
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一文不值,急需改弦更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8.性质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
所谓新文化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旧者不根本打破,则新者绝对不能发生。
——汪叔潜《新旧问题》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1915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感受時代先聲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根据材料回顾所学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近代化探索)?
高 度
时 期
19C60—90S中期
19C90—20C初
20C初
技术
(器物)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学西方过程:①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学西方特点: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近代化的探索
单元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