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六单元
单元写作任务 议论要有针对性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之间的关系和议论文结构模式。
2.学会在议论性文章写作中做到议论具有针对性。
3.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技法指导]
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评论、辩驳析理和逻辑推演。议论文如果没有鲜明的针对性,就会陷入随意散漫、泛泛而谈的状态,会缺乏犀利的力量和深刻性,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写作议论文,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呢
一、针对现实问题发声
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就是指说理的关键在于要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学生写议论文,也需要刘勰所说的“时利而义贞”,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现实针对性。
议论文要有情怀、有温度。这体现为对现实问题发声,针砭时弊、痛斥丑陋、路见不平、振臂一呼、为大义公道摇旗呐喊、为国家命运出谋划策……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也。学生虽身在学校,也要心系天下,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敏感,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问题、提炼话题、深入探讨。
古人的名作《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看似都在议论秦并六国的历史,其实都是从各自角度影射当时的现实问题。贾谊身为儒生,在《过秦论》中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出要以此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铺排宫中生活的极度奢靡,针对的是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苏洵创作《六国论》,则是针对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这些文章既体现了文人对社会弊病强烈的痛责,更是他们对民族国家深沉的热爱。
二、针对问题深挖根源
发议论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透彻研讨,还要熟谙攻破论述的难点,挖掘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文化源流、道德、人性、信仰、法律等。这也就是刘勰所说的“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只有辨明根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果文章分析问题停留在就事论事、证明推导的层面,论述就不痛不痒,缺乏切中时弊的痛快和当头棒喝的警醒。
如北京市高考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一篇考场作文的句子:“遥远从春秋和秦汉中走来的祖先们,千年前便是这样的呼喊;我们身后,一代代黄土地上的黄皮肤,还要在这样的呼喊中走下去。于是,老腔以其最真挚浓烈的情感,唤回了我们几要丢失的生命成色——农业的、土地的成色。在久久的震撼中,我们的人生得以丰富完整,我们将自己投入大历史观的川流中,觅得内心的声音。”
作者认为老腔令人震撼,不仅在于它散发着自然的原始野性,蕴藉着关中的文化气韵,更在于它传承了华夏的历史血脉与民族性格,文章论述逐层深入,说理透彻,见解不凡。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由结果到原因、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由自身到家国的推演过程,也就是深入分析。
三、针对观点展开论证
学生的议论文习作常出现论述散漫游离、针对性不强的毛病。为了将道理阐述得深邃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要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文辞和思想统一,也就是所谓的“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
为了使论证与观点密切结合,写作时可有意识地将论据和观点的关键词对应。在题为《论青年精神》的文章里,作者这样阐述“青年精神”的意义:“青年精神,使得青年懂得为己之时代的国家作贡献。是辛亥革命中不惧牺牲之青年精神,奏起推翻专制统治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中敢于批判之青年精神,发出厘清传统文化之火光;是抗日战争中捍卫中华尊严之青年精神,使得江南塞北的青年不做亡国奴,坚持抗战到底……”
作者紧扣观点中的“己之时代”和“作贡献”,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三个论据加以证明,分别抓住三个时代青年精神的特点“不惧牺牲”“敢于批判”和“捍卫中华尊严”,进行逐一对应的论述,使得论证有针对性,集中而锐利。
四、针对特定读者论述
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中说:“凡是文章都以读者为对象,都有读者的预想。”这就是“写给谁看”的问题。学生要针对隐含读者的特点而写作,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方式说理。这样文章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才易于被读者接受。
如果读者的观点和自己相似,写作时要全面深入阐述持论的理由,使读者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楚明白。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读者,要具体详尽地分析原因,剖析错误观点的根源,揭批其危害。如果不明确读者的态度,则要推测其含糊或犹豫的原因,尽可能争取这部分读者的支持。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的作文题要求“‘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说明演讲的听者是世界青年。全国Ⅲ卷的作文题要求“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说明书信的阅读者是高一新生。因此,我们要合理想象未来读者的身份、立场和爱好、特点,选择他们更愿意接受的形式进行表达。
选择写作对象的同时,还要预想读者对文章抱有的阅读期待,分析他们的已知内容和未知重点,据此在论证方式、论据选择、语言措辞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读者乐于接受,也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经典引领]
作品导读这是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山东考区的一篇优秀作文,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撷英掇华,巧用苏轼的诗词、王蒙的名言,在素材选取方面选择经典案例——“复兴号”“雄安新区”“青山绿水”,可以说本文视野广阔,材料丰赡,语言精美,紧密结合“新起点,新挑战,共前行”来阐述个人想法。
佳作赏读
新起点,新挑战,共前行
2018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①光阴荏苒,转眼间,曾经是“世纪宝宝”的一代,如今已长大成人。这18年来,我们与新世纪的中国共同成长,再过17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那时的新一代,你们将有怎样的机缘 将有什么样的使命 将有什么样的挑战 [1]
②我想,那时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加美好。贫困这个词业已远离人们的生活,你们享受着比移动支付更便捷的消费方式,乘着比“复兴号”更迅捷的交通工具,拥有着更广泛的爱好和职业选择,但请不要忘记,眼前的美好生活是如何得来的。请记得父辈们为脱贫攻坚付出的汗水,记得徐立平、黄大年、袁隆平等人为创造美好生活作出的努力和牺牲,记得习总书记说过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③我想,那时的中国一定比现在更加强盛。[2]现在,我们拥有天眼、“墨子号”,拥有上海洋山港、雄安新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相信以后将会创造更多。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如今的我们即将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力棒,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17年后,一个梦想得以实现,但还有更大的梦想等着你们。到那时,你们也要“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踵事增华,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3]
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4]你们虽然不再受雾霾的威胁,但一定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而作为青年一代,犹如初升的太阳,人生字典里应无“困难”二字,像王蒙在《青春万岁》里写的那样:“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时代在变,但青春之心永远炽热,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期待着我们能携手并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⑤2035年,我对此满怀憧憬和信心,相信你们也会同这时的我一般,愿以青春之我,铸青春之国家!
⑥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富强的中国,携手并进,共迎挑战,再接再厉!
亮点评析
[1]针对现实,以问句的方式宏观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机缘、使命、挑战(三个关键词)。
[2]第②③段段首分别列举第一、二个分论点,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第②③段针对观点展开论证,分别从人民生活、国家前途两个角度对未来展望,暗扣第一个关键词“机缘”;“奋斗”“天道酬勤”等点题类的关键性语句,是解决问题的措施,暗扣第二个关键词“使命”。
[4]以名句作为第三个分论点,联系实际问题,明扣第三个关键词“挑战”。
[5]引用素材,具有时代最强音。从总书记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到俗语“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到《吕氏春秋》“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到王蒙的《青春万岁》“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无论从文体还是时代意义上都涵盖广泛。
点评本文虽是一篇考场急就章,但依然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第二段开头,“我想”二字,由当下转入对未来的想象,切合题意。“那时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加美好”,其中“一定”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更加”则体现出对现实和未来的双重肯定。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写作实练]
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新说”简单理解,就是新的学说。荀子的《劝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里面诸如“反省自身”“锲而不舍”“重视积累”等经典思想一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认识和新困惑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要与时俱进,主动把荀子的朴素认识与我们的新时代相结合相碰撞,激发出时代的火花,这也就是“新说”的真正内涵所在。写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新”,而舍弃课文的内容与思想。
参考例文
“劝学”新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
枫叶,使露珠红红地闪烁;荷花,使露珠有着晶莹似泪滴的透明。露珠借助不同的事物,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每一个成功者,不是单纯地靠自己,或多或少都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正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从那个被人忽视的苹果下落的现象中将有限抽象为无限,把一条定律谱写给星辰,因此,我们眼中的牛顿高拔出众。
生活中不缺少成功的钥匙,而在于你能否找到一个有利的载体,引领自己走向成功;生活中不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你能否利用外物,挑战遥不可及的成功。诚然,一个人独自潜心钻研可能会有所成功,但如果接受别人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一定会有新的超越,在特定的领域中独占鳌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有时借助外物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外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向前,这不是缺少能力的表现。善于借助外物,离成功就近了一步。人类的太空漫步,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万里长城的蜿蜒盘卧,受益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身躯。无论是何等的成就,都脱离不了特定的载体。
秦晋之好,秦穆公力挺重耳回国称王;鸿门之宴,张良力助刘邦脱离险境;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帝室之霸业。古往今来,多少丰功伟业,无不是在他人的帮助下稳固壮大的。善于借助他人,千秋伟业也许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
学习寻找载体,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会为你开启一道虚掩的门。因此,要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的锦绣前程!
葡萄藤借助木杆,盘旋而上,沐浴阳光;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孔明借助东风,火烧赤壁;曹冲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候鸟借气流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明月借日光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点评这是一道以《劝学》为材料的作文题,文章以《劝学》中的关键词“假”“马”“致千里”,分别从借助外部条件、独立自主、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立意。文章借助课文《劝学》立意行文,同时又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见解新颖,思想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