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的笔名沫若取自他家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水”。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还在考古学和甲骨文的研究上有很大贡献。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在1919年9、10月间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深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当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他受到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冲击,决定回国。当他站在日本横滨的海岸边,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时代的洪流与海浪一起激荡着他的胸怀,激发了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
这首诗歌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站在地球边上,吹响了响彻寰宇的号角。诗歌中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以及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展现了排山倒海般的洪涛,这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股力量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而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首诗是对力的赞歌,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题目解读
是谁立在地球边上?
放号是什么意思?
答:“立在地球边上”的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他代表着诗人自己,也象征着五四时期那些觉醒的、有着强烈革命意识和时代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这个形象站在一个全局的视角上,俯瞰地球,感受着时代的脉动和历史的巨变。这个形象的设立,是为了表达诗人对于时代巨变的深刻感受和对于未来变革的热切期望。他站在地球的边上,象征着一种超脱和客观的立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旧世界的不满和对新世界的渴望。他吹响的号角,是对旧世界的冲击,也是对新时代的呼唤。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歌的标题,给读者展示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他能“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与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问题:1、这首诗歌中提到的“号角”象征什么?
时代精神的呼唤:“号角”象征着五四运动时期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它呼唤着人们觉醒,激励着人们去摧毁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奋斗。这种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力量与活力的象征:在诗中,“号角”的吹响伴随着白云的怒涌、北冰洋的壮丽和太平洋的滚滚洪涛,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活力。这种力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会和时代变革的力量。
3.变革与希望的信号:“号角”的声响也预示着变革和希望的到来。它象征着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预示着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将取代旧的思想和制度,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4.艺术与创造力的激发:诗人还提到“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里的“号角”也象征着艺术和创造力的激发,它鼓励人们用艺术的形式去表达和记录这个时代的力量和变化。
问题:2、这首诗歌中有哪些自然景象的描述?
怒涌的白云:诗中提到“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展现了天空中白云汹涌澎湃的壮观场面,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自然美景。
壮丽的北冰洋:诗人赞叹“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描绘了北冰洋在晴朗天气下的壮丽景色,给人以宁静而遥远的自然之美。
太平洋的洪涛:诗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展现了太平洋波涛汹涌、力量无边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和动力。
滚滚的洪涛:“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则进一步描绘了洪涛滚滚而来的景象,如同大海的波涛不断向前推进,充满了动感和力量
问题:3、这首诗歌中自然景象的特点?
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问题:4、诗中的自然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如何被重新诠释?
意象与感觉的结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与诗人的感觉、情绪和知性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诗人在感情和理智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这些意象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味觉的,以及动觉的,它们刺激人们的感官,唤起某种感觉,并暗示某种感彩 。
意象与比喻的结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借助于比喻,尤其是暗喻和曲喻。这些比喻手法使得意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更加隐晦和复杂,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和深度 。
意象的象征性: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它们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扩展成为某种象征性的事物。这种象征性意象可以引起模糊的、任意的联想,开拓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
问题:5、“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毁坏的是什么?创造的是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的糟粕文化;
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新时期的文明
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
问题6: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问题:7.最后三行诗在句式和节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描写景物和感受,采用长句,节奏相对舒缓;后文由歌颂“力”转为抒情,采用短句,并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节奏感和自由奔放的情感。
明晰主旨
一方面,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
另一方面,诗中的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景
情
白云怒涌
海涛汹涌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颂扬“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内容小结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