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2.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
开始时间 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38年11月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1945年10月 代议机关名称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3.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A.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B.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
C.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D.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4.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归侨代表42名
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
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
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 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 D. 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5.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911年10月16日),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的颁布意味着满清帝制最终结束
C.它是根据《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D.它与《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6.1953年8月16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江苏省统计,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人,参加选举的有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人。一些人说:“我们穿新衣,办新事,选出心上满意人”,此次选举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法制建设深入人心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践行人民民主原则
7.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
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
8.周恩来曾说:“‘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是( )
A.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雏形 B.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日政权的民主性
C.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 D.体现政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
9.下图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 )
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 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D.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10.近代社会鼓吹政党政治,认为“天下者,党派之天下”,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随着民初党争的加剧以及唐绍仪内阁的倒台,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违背传统社会道德 B.政治收益不及预期
C.简单移植西方模式 D.缺乏民主社会基础
11.1912年8月,同盟会会员赓韶在《民权画报》刊发了其漫画作品《环游地球》(如图)。漫画中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此漫画意在( )
A.肯定资产阶级宣传民主自由的思想
B.赞扬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议会斗争
C.讽刺袁世凯破坏共和推行独裁统治
D.揭示袁世凯复辟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12.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如图是当时的选民证,由此可知( )
A.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法律保障 B.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
C.人民当家作主新的纪元开启 D.统一战线工作得到落实
13.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本质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
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14.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5.江泽民指出:“(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这种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如梁启超有3个党籍、汤化龙有6个党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而“平民翻为旁观看热闹之闲”。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政党政治难以有效运作 B.资产阶级政党已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C.制度缺陷导致党争不断 D.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难以调和
二、材料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苏区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经济措施的相似之处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已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摘编自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解题思路民国初年政党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一党专政营造合法性,没有体现捍卫民主政权、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调整代议机关的名称,1937—1945年处于全民族抗战阶段,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代议机关主要是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或者参议会,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必然关系,主要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关,A选项排除。从1840一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1937—1945年期间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选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全国就出现多个政治党团,但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最终导致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政治转型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各种政治党团,而非北洋军阀派系纷争,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而非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少数民族代表”“归侨代表”“妇女代表”“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专业 技术人员代表”等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故选B 项。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说 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故排除A 项;材料只体现了民主,没有体现法治建设,故排除C 项;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范畴,故排除D 项。
5.答案:D
解析: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据材料“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人,参加选举有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人。”可知,实现了大多数人参与选举,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现象,D项正确;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权建设,不是法治建设,排除B项;基层民主政治是在1989年开始确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三民主义共和国”,意思是凡不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不能参政,且不合法,其实质就是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而中共、民盟等则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故选D项。A项以偏概全,排除。B、C两项不是这场争论的实质,排除。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三制”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与协商,由此可见,“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是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雏形,故选A项。B、D两项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排除。C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表现,排除。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材料中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代表包括中共、国民党、地主士绅、军界代表、妇女等各个阶层,说明民主具有广泛性,D项正确;图片显示此次会议中共代表占比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共取得抗战领导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土地政策问题,排除B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题干涉及时间是1943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
11.答案:C
解析:考查辛亥革命。图片中作者将袁世凯画成一只猿猴,对袁世凯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轨迹进行了直观的描绘和讽刺。袁世凯在专制体制下崛起,参加过立宪运动,支持过共和制度。但其窃取革命果实后,在北京政府中排斥异己、安插党羽,打着立宪共和的幌子行专制独裁之实。因此作者以虚线大胆推测袁世凯又将回到专制的起点,故C项正确。漫画中袁世凯拿着五色旗为幌子,故排除A项;漫画体现不出国民党与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议会斗争,故排除B项;虽然漫画中袁世凯打着五色旗“环游地球”,但这只是在演戏,并不能反映出其寻求并得到西方列强的认可和支持,故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所以被冠之以“临时”,这和当时全国尚未统一,革命党人的选举主要局限在南方以及资产阶级政府成立的程序上不太完善有关,实质上反映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故D项正确;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本质、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不符合材料的本质,故A、B两项错误:中华民国政权已经有部分人民支持,故C项说法错误。
14.答案:C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符合题意,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3月召开,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9月召开,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56年9月召开,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可知材料所说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优势,选项D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政权组织形式,材料未涉及,排除选项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材料未涉及,排除选项B;民主集中制是原则不是制度,选项C排除。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活动频繁,相互竞争,但是平民只是当作热闹对待,说明此时政党制度存在缺陷,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政党之间的互相攻讦,并不能说明政党政治难以运作,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党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答案:原因:建设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的需要;根据地多位于边远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国民政府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封锁,工商业发展条件差。
解析:第(1)问“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革命阶段特征、内部条件、外部环境、革命需要等方面作答。即建设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的需要;根据地多位于边远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国民政府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封锁,工商业发展条件差。
(2)答案:相似之处: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注意活跃市场。
意义:促进了根据地(边远)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为进行长期战争并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后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经验。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相似之处”,紧扣材料一、二,进行类比,可从重农、多种所有制经济、市场等角度作答;第二小问“意义”,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经济、对民心、对革命、对后来的经济建设等角度作答。即促进了根据地(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为进行长期战争并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后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经验。
18、
(1)答案:新现象:政党政治出现。
原因: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小,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和民众基础;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缺乏必要的国内政治环境。
解析:新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了很多政党,1913年国民党选举获胜,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失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民国初年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方面回答。
(2)答案:作用:各界人士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汲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
认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解析:作用:根据材料二“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归纳总结。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影响,民主政治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
19.答案:(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 民主协商。
(2)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解析:(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解题思路实行三三制的原因是为巩固根据地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小问,结合三三制的构成可知其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问结合三三制原则的实行原因和特点总结其主要意义即可。
20.答案:(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人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 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
原因: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受西方政党政治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
(2)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意义: 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平台;为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
解析:(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可知,党派之间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大抵分为激进、保守两派;由材料“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可知,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由材料“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可知,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两败倶伤”,可知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第二小问原因,内部政治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阶级关系的多样化,外部受到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影响。
(2)问第一小问创新,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推动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等方面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