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09: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2年到2008年我国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 )
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B.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其中最先允许女子参加考试的相关法规是( )
A.《考试法》 B.《文官考试法草案》
C.《奏定学堂章程》 D.《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3.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改革开放后对干部管理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这表明我国( )
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公务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D.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4.从2000年开始,以提升西部地区公务员领导能力为核心的“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程”正式运行。在山东省的帮助下,新疆对口培训的公务员指导农民普遍种植了大棚蔬菜,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结束了新疆冬天吃菜靠内地运输和菜窖储藏的历史。据此可知,该培训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加大财政投入推进经济转型 B.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共同繁荣
C.加强民间交流推动地区发展 D.促进东西竞争形成优势互补
5.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制定详细的法规用来甄别、审查、任用政府公务人员,而国民政府却在法规中塞入了“革命功勋”的条款,以致党龄在五年以上的党员都成了有“革命功勋”的人,可以安然留在政府里,并且步步升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 B.国民党专政色彩浓厚
C.考试院权威已经丧失 D.文官晋升制度较完善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的公务员制度被地方割据势力看作是蒋介石集团进行人事渗透、瓦解统治的阴谋,所以他们对公务员制度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在公务员任用方面,各地方实力派拒不执行或变相执行公务员任用法。这一状况会导致( )
A.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受影响 B.中央官员的选拔受到制约
C.国民政府一党专制的形成 D.地方割据势力进一步削弱
7.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人集体学习的体制。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分别进行了44次和33次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学习机制( )
A.改变了干部队伍的结构 B.推动了干部制度的法制化
C.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D.标志着学习型党组织的正式建立
8.1929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条例》规定,考试合格人员取得一定任职资格后,由铨叙部分发或分派至各机关。分发是将过去曾有一定任职资历的公务员安排至有关机关任用;分派则是将无曾任经历或曾任经历年资不足人员送至有关机关学习。据此可推断民国政府的官员任用( )
A.保证优秀人才集聚 B.形成完备官僚体系
C.有效提升行政水平 D.制度构建趋向规范
9.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类各级文官选拔考试都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党义不及格者无论其他各科成绩如何都不能录取,但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
A.实施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 B.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C.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 D.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
10.戴季陶从1928年起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他称赞孙中山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圣人”,把自己称为“贤人”。在高等文官考试过程中,他审定的国文试题一般出典于四书五经中。据此可知,当时( )
A.文官制度建设受到传统思想影响 B.文官考试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C.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初步形成 D.开始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1.北洋政府时期,文官的甄别机构有“文官甄别委员会”,文官的惩戒机构有“文官惩戒委员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考试院,考试院下设考选委员会和铨叙部。铨叙部职权范围包括文官的任用、铨叙、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
A.文官选拔呈规范化制度化趋势 B.文官体制建设带有明显封建残余
C.文官的考绩分等与奖惩相结合 D.文官的考核注重德才与实绩兼备
12.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规定在边远省区文官考试中,若应考人数实到在五人以上而无一人及格,可以从宽录取一人。并且拥有“各该省区中小学校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证书、该省区检定考试及格证书或服务证明文件,并由保证人保证其确实”的人才享有从宽录取的待遇。这( )
A.加强了国民政府的中央集权 B.标志着文官选拔制度的形成
C.有利于促进边远省区的发展 D.有利于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1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以来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① 清政府设立学部 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②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③ 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 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通过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A.① B.② C.③ D.④
14.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推行考试制度。对实施过程,胡适指出:“今日任官的方法全由推荐介绍,而考试制度至今最多只能有万分之一的补救”。这说明当时文官制度( )
A.首次确立了法律规范 B.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C.存在漏洞,实效有限 D.丰富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5.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职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已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完全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开创性 D.体现现代文官制度基本框架的构建
16.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执行。“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考试法》等法律文件确立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渊源,并简要评价该制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选”、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远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远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朝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公布的《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门学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门学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解题思路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19.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事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干部考核机制逐步转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并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条例规范干部的考核任用,这说明我国干部考核机制日益法制化,科学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显示的是我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而不是说明其贯彻依法治国原则,排除A项;材料主要显示的是我国干部考核机制,而没有显示其他民主权利,因此无法得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A项正确;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是英政府颁布改革文官制度的法令,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发展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党管干部,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干部选拔,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00年开始,以提升西部地区公务员领导能力为核心的'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程,正式运行”可知,2000年以后,国家通过运行“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程”,推动东部地区公务员对西部地区公务员的指导培训,有利于西部人才培养,促进东西部共同繁荣,故选B项;经济转型涉及面较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仅凭西部农业变化无法说明经济转型,且材料不涉及加大财政投入,排除A项;东西部公务员之间的交流属于官方行为,并非民间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部向东部学习,并非强调竞争和优势互补,排除 D项。
5.答案:B
解析:A.国民党党员在公务员晋升中享有特殊地位并不意味着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故A选项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于国民党员特别优待,这主要是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局面所造成的,故B选项正确;C.考试院权威丧失说法绝对,故C选项错误;D.材料体现的是文官晋升制度存在缺陷,故D选项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势力抵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极易出现任人唯亲等现象,使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受影响,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公务员任用,而非选拔,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施行,而非国民党一党专政,排除C项;地方抵制制度的实施,是其势力加强的表现,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人集体学习的体制”可知,干部学习机制可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C项正确;干部学习机制是对干部的要求,不会改变干部队伍的结构,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干部制度法制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但不等于学习型党组织正式建立,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A.“保证优秀人才集聚”夸大了民国政府官员任用制度的作用,故A项错误;B.本题主旨为“公务员任用”,而“形成完备官僚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该说法太过夸张,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公务员制度构建趋向规范”不等同于“行政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分发是将过去曾有一定任职资历的公务员安排至有关机关任用;分派则是将无曾任经历或曾任经历年资不足人员送至有关机关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的公务员任用制度,考虑人员的能力与经验,并且主张通过考生选拔公务员,这体现公务员制度构建趋向规范,故D项正确。故选:D。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选拔考试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意在加强文官对国民党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是为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服务的,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不能实现对全国文官考试的统一领导,这与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有关,“拉帮结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将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为国民党党员进入政府大开方便之门,限制了不同政见者进入政府,有违开放性、平等性原则,排除B项;根据材料“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得出国民政府未能实现对文官考试的统一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他称赞孙中山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圣人’,把自己称为‘贤人’”和“他审定的国文试题一般出典于四书五经中”可知,“圣人”、“贤人”、“四书五经”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影响,体现了传统思想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建设的影响,A项正确;文官考试的开放性体现在文官考试的条件,平等性体现在按照考试成绩录取,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1928年孙中山已经去世,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举制就是一种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时期有文官的甄别和惩戒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考试院等机构,负责文官的任用、考绩、升迁等诸多事务,这体现了民国时期文官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A项正确;材料反映都是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近代化,没有涉及封建残余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规范化趋势,体现了选官制度的近代化,并非强调文官的考绩分等与奖惩相结合,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官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责范围,没有着重突出文官考核注重的具体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29年的中国。设问词,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中对边远省区参加文官考试的人数及录取结果采取相对宽松的做法,并且对边远省区专科毕业的考试采取从宽录取的待遇,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边远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远省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至1933年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相关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近代以来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对应正确的是,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通过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D项正确;清政府设立学部,是促进近代教育发展的,而非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排除A项;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被废除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排除B项;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3年(中国)。据材料“考试制度至今最多只能有万分之一的补救”可知,胡适认为推行考试制度不能完全弥补当时选官制度的弊端,说明当时文官制度存在漏洞、实效有限,C项正确;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也即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并非最早的法律规范,排除A项;据材料“而考试制度至今最多只能有万分之一的补救”可知胡适强调推行考试制度的不足之处,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是文官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B、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题干所述“法令”涉及文官考试的多个方面,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D项正确;题干所述“法令”只涉及文官考试的相关情况,不能预示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在吸收科举考试的有益成分并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文官考试思想,C项排除。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可知,这一做法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公务员的要求,不是选官,排除B项;对于公务员党性的要求会降低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排除C项;当时中共没有机会参政议政,因此并不能剥夺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排除D项。
17.答案:名称:公务员制度。
渊源: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评价:①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②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③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官僚主义或假公济私、敷衍塞责也可)。
解析:本题是特点类、评价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名称:据材料“《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等法律文件,规定了公务员的选拔和管理等内容,确立了公务员制度。渊源: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评价: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执行”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事实上,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据材料“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得出官僚主义、假公济私、敷衍塞责等问题也比较明显。
18.答案:(1)特点:起源早;具有继承性;形式较固定。
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完善了官僚制度;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主要内容:实行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背景: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
解析:
19.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解析:
20.答案:评价: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选拔、考核、任用体系较完备;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强调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为后世公务员制度提供了借鉴。(任意2点)
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任意1点)
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评价:从材料中的“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可得出公务员选拔、考核、任用体系较完备,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有利于国家的机构的正常运作;根据材料“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可得出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可得出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为后世公务员制度提供了借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