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09: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和宗教。”据材料判断,欧洲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明确了( )
A.国家主权和独立是核心要素 B.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利益主体
C.国际治理的依据是《国际法》 D.国际协商和势力均衡的原则
2.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英国国王)中,剧作家特意呈现法国公主凯瑟琳学讲英国话的情节,公主将英语念得“跟英国人一样准”视为一种值得赞扬和夸耀的才能;在《亨利六世》里,造反的凯德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这些历史剧( )
A.有助于强化英国的民族认同 B.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是英法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D.使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3.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争权夺利的混战,它始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分歧,却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使欧洲各国普遍接受了“主权”的概念,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主张成为关注焦点。这场战争后确立起来的国际关系体系称为(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4.14世纪末,法语的语源被溯及古希腊神话时代,其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在社会和地域两个层面都得到认可;同时期,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的贵族法庭和城市议会使用捷克语记录公事,宗教作家也用捷克语宣扬信仰。这体现了( )
A.宗教神学影响扩大 B.封建文化发展
C.民族意识逐渐萌发 D.王权不断加强
5.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6.马丁·路德把基督教经典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对德国来说,马丁·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独立
7.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教会的职能在于宣传“基督教信仰”,并将宗教信仰“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霍布斯的主张(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旨在打击罗马教廷权力 D.奠定了政教合一理论的基础
8.普法战争后,法国体操协会数量由1873年的9个增加到了1899年的809个,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有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等,在体操运动中开始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这表明法国的体操运动( )
A.采取了军事管理方式 B.体现了爱国主义色彩
C.普及了公平竞争意识 D.推动了国防力量提升
9.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以自由、民主等标准嫁接“民族国家”的概念,一方面以此标准肢解大规模的古文明国家,另一方面也以此干预“落伍国家”。该观点意在强调( )
A.自由民主是民族国家的共性 B.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带有扩张性
C.民族国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D.世界古文明毁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
10.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民族”原本有精英的含义。16世纪以后,“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并与“人民”一词同义,民众被提升到了精英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英格兰( )
A.国家意识增强 B.宗教改革出现转型
C.封建势力瓦解 D.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11.美国学者在研究近代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处理方式时发现,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的战争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下表是在AITFL数据库中搜索法语单词“gloire”(荣耀)和“guerre”(战争),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次数和频率。据此推断( )
年份 次数 频率(每万字出现率)
1600—1699年 240 0.11%
1700—1799年 177 0.04%
1800—1899年 142 0.02%
A.国际法原则被普遍认可 B.民族国家日益形成
C.欧洲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D.专制王权已被推翻
12.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13.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4.16—17世纪,欧洲国家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如英法之间、法国与西班牙之间、波兰和瑞典之间。军事技术的变化、大规模的海军冲突,给西方有组织的社会增加了巨大的新压力,每个参战国都要学会怎样组织一个有能力的行政管理机构来对付这场“军事革命”。由此可推知( )
A.战争成为社会转型的关键 B.欧洲统一迫在眉睫
C.战争使西方国家王权加强 D.殖民扩张引发冲突
15.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B.提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奠定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基本原则
16.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
A.英荷取代西葡成为霸主 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瓜分世界成为时代主题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4年普鲁士在中国领海拿捕丹麦商船事件中,总理衙门采用《国际公法》迫使普鲁士认错赔偿,释放丹麦商船。此后,部分先进国人建议“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渐而实现平等往来。洋务运动时期,薛福成认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而王韬则表示:“此盖国强则公法我得而废之,亦得而兴之?国弱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然而在外国人的影响下,国人将“公法”视为天地自然之力,这也恰恰掩盖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规治”全球的政治特性。孙中山对“欧洲中心”的国际法体系及国际秩序进行系统思考,他认为应以“中国—亚洲中心”抗衡,融入国际法及国际体系与对外开放应坚持主权原则、平等互惠、为我所用。
——摘编自王宇航《中国国际法观念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国际法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
1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世纪,欧洲没有英、法等国家概念,只有伦敦、巴黎等地域概念。中世纪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16世纪,天主教的坚实堡垒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阻碍新教传播,新教地区独立而出。1523年,瑞士排斥罗马教廷统治,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1566年,信仰新教的尼德兰宣告独立,建立共和国。16世纪初期,路德教传入瑞典,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不久丹麦成为新教王国。哈布斯堡王朝天主教联盟和英法为首“新教同盟”不断战争,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了独立国家的主权地位,标志着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
——摘编自《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精神,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港澳特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不应具备国际法上的缔约主体资格,但为确保港澳特区的繁荣发展,《基本法》作出特殊安排,赋予特区一定的缔约权,使“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各国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行动目标,即所谓“自下而上”模式。随着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更为突出,2018年3月,我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写入宪法,将影响未来世界国际法的实践。
——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贡献。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规定承认了国家主权原则,明确了国家主权和独立是核心要素,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原则,没有涉及国际社会的利益主体是什么,排除B项; 国际法有利于国际治理,但并不是其完全依据,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势力均衡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语言自觉是民族意识生成的要素,因此莎剧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差异的关注,试图借肯定民语言的优越性来增强人们对自身语言的自信,进而增进民族的认同感,A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重在人文主义,与材料中语言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英法民族矛盾无关排除C项;英语开始广泛使用的时间是13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为了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各国展开激烈的争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因此A项正确;
维也纳体系是在镇压拿破仑战争之后,排除B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C项;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末(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世纪在反对罗马教廷的斗争中,法国、捷克等地民族语言逐渐流行,并得到社会认可,体现出各民族对自身文化和传统的重视,即民族认同意识的萌发,C项正确;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流行,并非宗教神学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无法得出封建制度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王权的发展状况,而是主要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的萌发,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6.答案:C
解析: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德意志国家的统一,但马丁·路德的译书不能直接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属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内容之一,并非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因而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德意志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在是19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和所学可知,霍布斯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有一个,中世纪双剑理论所提倡的教权和王权并立的格局必然被打破,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国家,非打击罗马教廷权力,排除C项;材料与政教合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一方面以此标准肢解大规模的古文明国家,另一方面也以此干预'落伍国家””可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向古文明国家强制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干预其文明进程,说明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带有扩张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方民族国家崛起对古文明国家的影响自由民主是民族国家的共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民族国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强调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趋势,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世界古文明毁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格兰国家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相关信息,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B
解析:B“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的主张出现在12世纪,当时的欧洲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罗马教皇是西欧各国的太上皇,这些主张是对天主教皇权威的一种挑战,故有利于各民族国家自主意识的增强A人文主义运动兴起的时间不是在12世纪,应该是14世纪,故A不符合史实;C上述只是主张,不可能起到“改变了”的作用,只有付诸行动,才有可能达到C的结果,故排除;CD题干主张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故D与上述主张不一致,故排除D;故答案为B。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C
解析:本题以近代欧洲国家间的战争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16-17世纪,欧洲国家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战争需要费用,参战国都要学会怎样组织一个有能力的行政管理机构来对付这场“军事革命”,在这一过程中,王权得以增强,C项正确,A项中“关键”的表述错误,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欧洲统一迫在眉睫,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欧洲)。据本题材料“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B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A项;只要有利益的纷争,欧洲各国的矛盾就会存在,不会因为一个文件而解决,排除C项;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可知,后起之秀英国、荷兰等国对“教皇子午线”不予理睬,说明其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体现罗马教廷权威的削弱和西欧国家王权的加强,说明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不能得出西葡的殖民霸权状况,排除A项;“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体现了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但材料还强调英、荷等国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说明西欧民族国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排除C项;材料并不仅仅强调瓜分世界,排除D项。
17.答案:(1)内容:利用国际法的约束力;认为国际法可以维护公平正义;认识到国家强弱影响国际法效用;将国际法与天地法规相联系;融人国际法体系应以坚持主权为原则。(任答三点即可)
(2)评价:国人认识到国际法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开拓民族视野、用全球眼光审视中外关系和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坚持维护主权为根本原则,具有进步性;当时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存在过度依赖国际法的倾向,反而会使中国受制于国际法,没有认识到国际法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推行霸权主义的政策性工具。(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内容:根据材料“总理衙门采用《国际公法》迫使普鲁士认错赔偿,释放丹麦商船。”可知,利用国际法的约束力;根据材料“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可知,认为国际法可以维护公平正义;根据材料“此盖国强则公法我得而废之,亦得而兴之?国弱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可知,认识到国家强弱影响国际法效用;根据材料“在外国人的影响下,国人将‘公法’视为天地自然之力,这也恰恰掩盖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规治’全球的政治特性。”可知,将国际法与天地法规相联系;根据材料“融入国际法及国际体系与对外开放应坚持主权原则、平等互惠、为我所用。”可知,融入国际法体系应以坚持主权为原则。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评价:根据材料“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可知,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陈述,如:国人认识到国际法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开拓民族视野、用全球眼光审视中外关系和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坚持维护主权为根本原则,具有进步性;根据材料“在外国人的影响下,国人将‘公法’视为天地自然之力,这也恰恰掩盖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规治’全球的政治特性。”可知,当时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存在过度依赖国际法的倾向,反而会使中国受制于国际法,没有认识到国际法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推行霸权主义的政策性工具。
18.答案:(1)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增强了世俗王权的力量;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独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增强了资产阶级反宗教获取独立的思想和物质条件;新教同盟形成,战争后国际法的确认。
(2)影响:推动了新教地区脱离天主教统治,建立独立国家;承启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民族国家的宗教信仰具有人文特色;新教使独立国家走上近代道路。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中世纪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及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增强了世俗王权的力量;由材料“1523年,瑞士排斥罗马教廷统治,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及所学可得出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独立;由材料“16世纪初期,路德教传入瑞典,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不久丹麦成为新教王国。”及所学可得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增强了资产阶级反宗教获取独立的思想和物质条件;由材料“哈布斯堡王朝天主教联盟和英法为首‘新教同盟’不断战争,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了独立国家的主权地位,标志着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可得出新教同盟形成,战争后国际法的确认。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16世纪,天主教的坚实堡垒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阻碍新教传播,新教地区独立而出。1523年,瑞士排斥罗马教廷统治,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可得出新教使独立国家走上近代道路;由材料“1566年,信仰新教的尼德兰宣告独立,建立共和国。16世纪初期,路德教传入瑞典,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不久丹麦成为新教王国。”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新教地区脱离天主教统治,建立独立国家;结合所学可得出宗教改革承启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民族国家的宗教信仰具有人文特色。
19.答案:(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背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2)影响: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近代化)的进程;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可得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是:世俗王权强化;根据材料一“……通过马丁 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可得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解题思路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
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根据材料“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近代化)的进程。
20.答案:(1)特点: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人道主义等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体现;适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后期具有很强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和殖民色彩。
(2)主要贡献:丰富了国际法内涵;发展了国际法的具体制度;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为新时代国际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7世纪后的西方国家。依据材料“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可得出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依据材料“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可得出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人道主义等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体现:依据材料“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可得出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系列的国际原则”,可得出后期具有很强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和殖民色彩。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新中国。依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精神,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可得出丰富了国际法内涵;依据材料“港澳特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不应具备国际法上的综约主体资格,但为确保港澳特区的繁荣发展,《基本法》作出特殊安排,赋予特区一定的缔约权,使'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可得出发展了国际法的具体制度;依据材料“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各国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行动目标,即所谓‘自下而上’模式”,可得出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依据材料“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写入宪法,将影响未来世界国际法的实践”,可得出为新时代国际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