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09: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A.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D.发起成立博鳌亚洲论坛
2.下表为1955-1957年间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著作数量统计表(单位:册/件/篇)。这可用于说明( )
时间 项目 收到 寄出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1955年 84690 2819 14445 1468
1956年 24327 3049 15041 1696
1957年 24637 7277 2440 3210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B.一五计划已提前完成
C.“双百方针”的成效显著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 )
A.新兴国家崛起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
C.联合国逐步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D.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
4.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提出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07年10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这表明,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在外交领域推行多边外交
C.以和平方式应对各种挑战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5.下表所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据此可知我国(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外交政策不受意识形态干扰 B.外交目的在于维护世界和平
C.外交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D.外交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6.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向国外派出了20位将军大使。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队伍主要是职业外交家,他们“大多属于外语、外交和国际问题的科班出身,普遍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外交人员的日益专业化
C.拓展与欧美国家建交新途径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7.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8.周恩来在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谈到,“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但他们不参加战争”,所以“对这些国家,我们不能采取敌对态度,不要把他们挤到敌人的营垒里去,我们可以和他们做朋友”此后,中国推行(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另起炉灶”
9.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10.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一直进行妖魔化宣传。朝鲜战争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恐惧,认为中国是一个进攻性很强的好战国家。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外交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的布局
C.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支持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1.新中国的第一次外交活动是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时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以公函方式通知尚留驻中国的使领馆。将毛泽东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受到以上进程影响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的成功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
13.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我国( )
A.对现有国际框架的完全认同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积极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
14.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写入中印、中缅双方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提出( )
A.顺应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 B.推动建立新型区域国际组织
C.完全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促进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形成
15.下表反映了1949—1953年中国新增建交国家的数量变化(单位:个)。从表中可知,当时中国(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新增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政策D.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
16.1956年中尼两国建交后,尼泊尔多次向中国请求经济援助。中国予以积极回应,并多次强调中国对尼泊尔的援助应该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不附带任何条件;第二,不派任何人去尼泊尔;第三,不过问援助物资和现款的用途。可见中国对尼泊尔的援助( )
A.致力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B.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C.体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材料题
1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的不屈斗争中获得新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题思路,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最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三:面对世纪之交,要求中国在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时,必须想得大些,想得久远些。想得大些,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多极化日益发展这种情况下,把中国的问题放在世界全局中来考虑。想得久远些,就是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当前那些问题,同时要站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度,考虑今后的布局,多想几步,想得更远。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中华民族“内容”的认识,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目标分别是什么?列举1990年以来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外交在进入21世纪之初“想得大些”的表现,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布局”特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4年12月1日,缅甸总理吴努在访华时对毛泽东说:“很坦率地说,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是周恩来总理访问了缅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加佐·维约普拉诺托在1957年初回国述职时向记者畅谈他在中国的观感时说:“我跟中国最贴近的邻国,如印度、缅甸、尼泊尔、越南、阿富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大使们经常接触,到了今天,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中国和平政策的本质,为此对中国完全不再有任何顾虑。我们印度尼西亚在邻国中是距离最远的一个,却要神经过敏地担忧,那岂不是大笑话!”
——摘编自孙泽学、常清煜《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对话、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积极参与亚欧会议,作为观察员参加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主持东亚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等。周边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合作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特征。中国通过机制化的平台更能拉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与东盟共同创建了以合作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关系,上海合作组织旨在共同推动新型地区关系与地区发展进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力求发挥引领而不主导的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张蕴岭《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区域合作政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苏俄革命时期……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美苏经济关系理应得到顺利发展。然而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苏联在战后经济复兴问题上越得不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与美国的对立越深化。美苏双方都重新估计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
——摘编自崔丕《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材料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1949年美国国会出台了《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这是美国采取对中国武器禁运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滥觞。1949年11月22日,美国又同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举行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尤其严格……90年代中国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寻求引进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寻求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合作等。美国大加阻拦并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有关公司中止与中国签署合同。在美国眼里“中国”与“军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与“军事”联系起来。这是美国封锁中国的一个生动写照。
——摘编自韩旭东《美国对华技术封锁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解题思路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徐世昌就任北京政府总统致驻京各国公使之答词(1918年10月10日)“本大总统为国会依法选举,今日就职,承贵公使代表——各国驻京公使,以诚挚之盛意修词祝贺,实深欣感!我国政府与贵公使所代表之各国政府,睦谊素敦,本大总统自必恪守前规,竭力维护,俾旧有之邦交日益巩固,且对于协商各国,仍当继续尽力协助,冀获完全之胜利,俾永久和平早日成立。至我国全国统一、原属国本第一要义,亦全国民生之所依倚,本大总统必当力求治理,以副各友邦期望之美意,顺颂贵公使暨各位公使福履绥和,并祝贵公使所代表各国国运盛昌。”
——《政府公报》1918年10月12日第973号
材料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指出:在经济上,因旧中国经济落后而且畸形……故明确规定革命胜利后党的经济政策,必须没收帝国主义者和官僚资产阶级的企业归无产阶级国家所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外交上,必须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按照平等的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对一贯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只要不改变其敌视的态度,就决不给他们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摘编自田克勤、于文藻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1921-1991)》
材料三: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情况表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3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法席位
1980年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
1981年 中国当选为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4年 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
198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摘编自《中国与联合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的主要外交活动,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中国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的杭州峰会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之一, C项正确; “求同存异”是1955年的外交成就,排除A项;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排除B项; 发起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是在2001年,排除D项。 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1955年到1957年收到和寄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换书籍、期刊数量日益增多,原因是受和平共处原则的影响,缓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领域的成就,“一五计划”是国内的经济成就,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政策,主要影响的国内的文化与思想发展,与国际关系联系不大,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全球)。据题干“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采纳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B项正确;题干信息主要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认可,而非整个国际秩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联合国引领全球治理机制的整体改革,排除C项;中国是参与并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但“主导”一词夸大了实际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2004年、2005年、2007年我国就和平与发展问题表明态度,这说明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保和平,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多边外交,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各种挑战”,C项排除;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只针对周边国家,且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通过表格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可知,这些外交理念都是从大处着眼,着眼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这就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故选D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理念中,充分显示出“外交政策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排除A项;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要目的在于维护本国利益,而不仅仅是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外交理念并没有涉及国际上对此的看法,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通过对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队伍变化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外交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在不断加强,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外交人员的变化,没有体现拓展与欧美国家建交新途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信息,排除C、D两项。
7.答案:B
解析: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国,排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外交上开始淡化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即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要求参与各方求同存异,控制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作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体现,多边外交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增进了国际合作,一方面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55年以前,西方国家对中国持否定态度,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持怀疑态度。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如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外交新发展,A项正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的布局,排除B项;“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支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意味着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即发展中国家)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代表的新独立发展中国家走上国际舞台相符,故选C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不符,排除A项;万隆会议的时间是1955年,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是在1991年,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重视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谋求“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项正确;A项“完全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项错误;D项“始终”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排除。
14.答案:A
解析: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故选A项;周边外交新理念无法推动建立新型区域国际组织,排除B项;这一新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方针提出后就促进了睦邻友好,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数据可知,1949—1950年新增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9个,1951—1953年新增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个,这种情况是受到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建交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不能完整地反映材料中数据变化的信息,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并未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政策,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建交国家越来越少,不能说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引自周振《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对尼泊尔援助问题探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05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给予尼泊尔无偿的经济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由此可以体现出互不干涉内政,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项;世界经济不可能均衡发展,中国致力于共同发展故A项错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2016年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是为了团结亚非国家,材料并不涉及同和异,故C项错误。
17.答案:(1)认识:多民族混合(大杂居小聚居)。
时代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人民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思想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表现: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写区域组织);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布局”特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题思路,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得出:多民族混合(大杂居小聚居)。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可归纳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人民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主线:根据材料二“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标: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思想原则:根据材料二“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出: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所学可知,21世纪之初,中国外交的表现有: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如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二小问特征,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8.答案:(1)外交成就: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50年代中国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挪威、丹麦、埃及等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原因:①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②中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③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外交成就:根据材料“我跟中国最贴近的邻国,如印度、缅甸、尼泊尔、越南、阿富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大使们经常接触,到了今天,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中国和平政策的本质,为此对中国完全不再有任何顾虑”和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可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建立外交关系国家的表现等角度进行解题思路。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中国通过机制化的平台更能拉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力求发挥引领而不主导的建设性作用”和所学可知,可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外政策、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等角度进行解题思路。
19.答案:(1)变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缓和与苏联关系,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但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建立合作和同盟关系,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联合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二战后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和对抗政策,形成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美国对苏实行贸易管制。
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2)主要手段:技术封锁,包括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威胁;外交孤立。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和苏联。变化:据材料“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然而……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得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缓和与苏联关系,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但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据材料“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并结合所学得出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建立合作和同盟关系,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联合对法西斯国家作战;据材料“美苏双方都重新估价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得出二战后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和对抗政策,形成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美国对苏实行贸易管制。 原因:据材料“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建立合作和同盟关系,主要是出于与法西斯国家作战的需要,是国际形势发展的结果;据材料“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美国对苏冷战,主要是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主要手段:据材料“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得出技术封锁,包括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和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20.答案:(1)变化:由承认不平等条约到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由维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资产到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由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到意图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由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到践行平等的外交关系。
(2)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多方面的国际合作;推行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创建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助推改革开放取得更大成就;维护世界和平,体现大国担当;有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我国政府与贵公使所代表之各国政府,睦谊素敦,本大总统自必恪守前规”“在外交上,必须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得出由承认不平等条约到不承认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本大总统自必恪守前规,竭力维护,俾旧有之邦交日益巩固,且对于协商各国,仍当继续尽力协助,冀获完全之胜利”“必须没收帝国主义者和官僚资产阶级的企业归无产阶级国家所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得出由维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资产到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根据所学可知,由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到意图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根据材料“但对一贯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只要不改变其敌视的态度,就决不给他们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并所学由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到践行平等的外交关系。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第一小问活动:根据表格“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得出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根据材料“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得出参与多方面的国际合作;根据所学得出推行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创建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从对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阐述。如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助推改革开放取得更大成就;维护世界和平,体现大国担当;有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