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09: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1816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用类似的方法,马克、法郎、美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时兑换。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这可以说明( )
A.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依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
C.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
2.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
3.《金瓶梅》在描写明代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白银交换的细节,从日常的吃喝穿戴、丧葬嫁娶、打卦做寿等……从1~100回统计,描写用银钱交换的共456笔,其中用银430笔,用钱26笔,共计约18万两。据此判断( )
A.《金瓶梅》属于文学性作品,其描述不可信
B.当时大量白银流通,《金瓶梅》的描述可信
C.从《金瓶梅》来看,明代市民文化挑战传统
D.《金瓶梅》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其描述可信
4.《晚明大变局》《万历十五年》等书都详实记录了16至17世纪,中国通过西班牙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强大顺差,全球白银大量流人中国,用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这一现象( )
A.加速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B.使美洲传统社会遭灭顶之灾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有利于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
5.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实行“班匠银”制度,规定轮班匠可输钱代役。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变盐法,改开中纳粮为纳银。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国家停止大规模铸钱。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明朝的这些措施( )
A.体现出国家税收的范围不断扩大 B.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
C.凸显出税制变革推动了币制改革 D.极大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
6.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时,将下列货币分为甲(图1、图2)乙(图3、图4)两类,据此可知,该同学分类的标准是依据货币( )
图1 半两钱 图2 五铢钱 图3 开元通宝 图4 康熙通宝
A.购买能力 B.流通范围 C.铸造形制 D.命名方式
7.1981年1月1日起,我国试行人民币对美元的贸易内部结算价,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而非贸易外汇仍按官方价1.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形成双重汇率。该举措有利于( )
A.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B.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C.刺激民众的消费需求 D.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8.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 )
A.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 B.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
C.南宋时纸币的流通日益广泛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货币变革
9.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10.使湖实证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表。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明实录》
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纱滞不行” 《明史》
正统元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销、白金,赴京充棒” 《日知录》
A.民众威役不断增加 B.白银渐趋货币化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纸币退出了市场
11.“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 )
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局面 B.解决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问题
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如图)等五种纸币。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B.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
C.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 D.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
13.下表所示是根据史料记载整理的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的部分流通情况。这说明( )
菲律宾 宋朝初年,中国钱币就已流入菲律宾;明代,中国钱币基本上成为两国商业贸易往来的“通货”
印度尼西亚 明代马欢称,爪哇“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
马六甲海峡沿岸 中国货币成为各国商人所认可的交换媒介。新加坡扯旗山炮台曾发现北宋“宋元通宝”“治平通宝”“熙宁通宝”等钱币
A.中国古代货币有较强影响力 B.中国造币技术历史悠久
C.中国与东南亚贸易规模庞大 D.东南亚缺乏铜矿等资源
14.明朝田地税率之重,首推江南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每亩田税高达二三石。而北方各地相对轻微,陕西、甘肃一带,往往以数亩田地合计一亩,亩科数升而已。这一状况( )
A.与经济区域布局紧密相连 B.阻碍了江南地区农业进步
C.不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5.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 B.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
C.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 D.封建经济由开放转向保守
16.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在位)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在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5—1487)白银几乎成为通用货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 B.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
C.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铜钱壹串文流通券(注:民国十六年印)
陕甘宁边区银行币(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第一套人民币(注:1951年发行)
材料二: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
——摘自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货币变化的特点,并简述其变化的政治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之中,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业和手工业日益残破,国内商品市场为洋商、官商所垄断,旧的货币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面前,清政府不得不改革旧的币制。在整颜币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银行,户部与各省均自有铸币权,不但出现旧货币银两、制钱与银圆、铜图、纸钞票等新货币混用的现象,而且各处所铸货币的成色、分量也参差不一,币制相当混乱。1910年,清政府公布《币制则例》,正式规定“中国国币单位,着即定名为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圆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五分镍币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昂”。由此确定了一个银本位制度。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美国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
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
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夹、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
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国重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几乎45%;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11%,资本主义生产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8.6%,其中民族资本占88%。……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壤: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全民族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000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全民族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I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铜钱要铸造,而银子不用铸造。这两种货币金属的兑换率随着供应情况很容易波动,对所有百姓有直接的影响。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清朝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行纸币。
——摘编自(美)韩书瑞等著,陈仲丹译《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迫于财政与经济压力,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尝试,但除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外,在货币制度方面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金银比价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仅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结算,而且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对外借款与还本付息问题。在甲午战争后的对日赔款与义和团运动后的庚子赔款中,清政府遇到了严重的“镑亏”问题,从而引发了关于货币改革与本位问题的激烈争论。
——摘编自燕红忠《本位与信用: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及其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货币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改革的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资本输出增强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故A项错误;仅仅依靠金融手段不可能实现对世界市场的完全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单是英镑,马克、法郎都可以直接与黄金相挂钩,故C项错误;金本位制由英国开创,随后各国纷纷跟进,这就充分显示出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前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明代前期,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使用白银的比重上升,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其他通货种类占据比例不断下降,所占比重几乎忽略不可计,说明商业交易活动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可以佐证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B项正确;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
在商业交易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并不能说明物价是用银两计算的,排除C项;
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由题干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金瓶梅》创作于明朝,当时明朝社会上有大量白银流通,从这一点来看题干中《金瓶梅》关于银钱交换的细节是可信的,故选B项;《金瓶梅》虽然属于文学性作品,但有些描述是可信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明代市民文化是否挑战传统,排除C项;题干中的描述之所以可信,并不是因为《金瓶梅》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A.当时西班牙是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B.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使美洲传统社会遭灭顶之灾,故B项错误;C.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中国通过西班牙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强大顺差,全球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用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可知,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明帝国凭借着丝绸、瓷器等手工业的优势大量出口,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这有利于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班匠银”“改开中纳粮为纳银”“国家停止大规模铸钱”“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等信息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利于扩大白银的适用范围,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货币以白银为主,并未体现国家税收的范围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朝的税制变革是指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极大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货币的命名分别以重量、年号等形式进行命名,因此D项正确;AB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民币对美元的贸易内部结算价,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而非贸易外汇仍按官方价1.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说明出口产品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出口产品,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该举措是我国内部结算价的调整,无法看出人民币是否参与国际结算,排除A项;民众消费需要人民币结算,所以汇率的变动对国内民众并未产生影响,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至南宋时流通日益广泛,故C项正确。“一脉相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南宋和北宋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货币变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历史影响。选择C:根据“明朝货币白银化……经济旋流中”“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货币白银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货币白银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海外贸易发展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B:社会转型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材料只涉及货币白银化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材料没有反映货币白银化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白银货币化。
史料 大致翻译 结论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民间不得使用金银交易,违反的人要论罪 选择B:四则材料以不同时间、多种出处为依托,梳理了明朝逐渐使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史实,体现白银货币化的趋势
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两浙之地的人民重视金属货币而轻视宝钞,多把宝钞折成银钱使用
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户部汇报民间交易,亚多使用金银货币,纸币并不流行
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求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组、白金,赴京充俸 在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船的地方,将土特产折合成布绢、白银运往京师
11.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白银……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可知,白银对政府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宝钞和铸币发行权由专制政府垄断,但白银是天然金属货币,政府不能实现垄断,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切合实际,排除;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题干中没有提及明朝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是货币市场的混乱局面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这五种纸币的开印和发行直接起到了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直接起到”的限定不符,排除。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货币在东南亚流行、流通,这说明中国货币在当时有着较强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造币技术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易规模和使用铜钱的规模,也没有涉及东南亚使用中国货币的原因的信息,不能说明东南亚缺乏铜和矿等资源,排除C、D两项。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各地区田地税率大有不同,江南五府税率尤重,而北方各地相对轻微,陕西、甘肃承担的田税最为轻减,这与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有所衰退但承担着国防一线重任紧密相关,A项正确。江南地区较重的田地税率,建立在该地区农业进步基础之上,并推动着该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向纵深发展,B项错误。政府对不同地区征收不同田地税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C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材料所述现象正是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反映,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七国的货币被统一的圆形方孔货币取代,这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统一货币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商品交换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出现的现象,不存在强国对小国的经济控制,排除B项;货币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不代表封建经济由开放转向保守,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大,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促使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故选D项。
17.答案:(1)历史背景: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2)特点: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临时性货币到通用的法定货币。政治意义: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提升中共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1)第一种货币:根据图片上的文字“民国十六年印”可知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壹串文流通券的时间为1927年;由“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可知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工农运动所以此时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二种货币:根据图片上的文字“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可知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发行的时间为1943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第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有很大迷惑性,如果仅仅根据图片上的文字“一九五一年”来探究背景就会误以为该货币发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墨片下方的文李“第一套人民币”并结自所学可知该套人民币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
(2)第一小问,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1927年发行的壹串文流通券通行于狭小区域:1943年初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的货币,通行于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通行于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通行于全国。由此归纳出变化的特点道用范围不断扩大: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转变:由临时性货币发展到通用的法定货币,合法性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二“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演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可知人民币走向国际。第二小间,材料中货币的变化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8.答案:(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旧的货币制度的崩溃;币制混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影响:推动中国币制的近代化;缓解了晚清币制混乱局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19.答案:(1)主要原因: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转移经济大危机而放弃金本位,高价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本位无法实施
(或为抵侮西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防范日本侵略;国民政府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与准备抗战的需要。(2)积极性:法币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局限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0.答案:(1)状况:采用双金属通货制;白银成为主要通用货币:纸币几经发行但最终被废止。原因:铜钱和白银自身的特点: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纸币容易发生贬值。
(2)背景:晚清政府财政危机影响;工业化国家采取金本位制的冲击:民族危机的加剧。
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可知,采用双金属通货制:根据材料一“1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可知,白银成为主要通用货币:根据材料一“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潮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清朝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行纸币”可知,纸币几经发行但最终被废止。“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铜钱和白银自身的特点: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纸币容易发生贬值等角度进行解题思路。
(2)“背景”,根据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迫于财政与经济压力,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尝试”可知,晚清政府财政危机影响:根据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金银比价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仅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结算,而且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对外借款与还本付息问题”可知,工业化国家采取金本位制的冲击;根据材料二“在甲午战争后的对日赔款与义和团运动后的庚子赔款中,清政府遇到了严重的‘傍亏’问题,从而引发了关于货币改革与本位问题的激烈争论”可知,民族危机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