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如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户 管户总数
课户
不课户 1174592
口 管口总数 16990386
课口 2370799
不课口 14619587
A.赋役制度改革势必行 B.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C.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D.地方藩镇摆脱中央控制
2.永乐年间,漕粮运输实行“支运法”,军民联运,政府鼓励农民参与运粮,参与运粮者免纳当年税粮;宣德年间,“支运法”改为“兑运法”,百姓不再全程参与运输,军运的费用则由农民承担。这一调整有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消除财政危机
C.保障农业生产 D.提高漕运能力
3.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清政府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政府这些举措( )
A.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B.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任何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都可以自主制定和修订本国的税则。回顾中国关税变革之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B.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C.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D.改革开放后颁布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
5.隋朝保留了均田制,但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不再给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分配土地,相反,一夫一妻的家庭(户)成为均田制的基本财政单位。家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全国的赋税和劳役职责。隋朝对均田制的调整( )
A.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强化了父权的权威 D.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局面
6.清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因摊丁入亩发生“聚众抗粮”事件。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钟祥县原本丁少粮重,原征丁银2400余两,摊丁入亩后加征丁银竟达3500多两……以至于此,将矛头直接对准丁银通省均摊的方式。据此可知,摊丁入亩政策( )
A.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缺陷 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激化了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7.战国时,各国普遍按田亩征税,连贵族大臣都不得逃避。赵奢在赵国担任田部吏,平原君手下人拒绝纳税,被赵奢诛杀九人,吓得赵国再也无人敢拒缴赋税。这一做法旨在( )
A.推广按亩征税 B.承认土地私有 C.打击贵族豪强 D.增加国家收入
8.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更多的农民愿意登记在国家的户籍系统中。一些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松动 B.赋税政策调整活跃了经济
C.以府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9.明朝初期实行钱钞并用的货币体系。但后来因为纸钞贬值,民间货币结算大量采用白银,万历年间白银成为税金的结算货币,加剧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解体 B.赋税制度改革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口增长迅速
10.如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说明北宋时期( )
A.政府财政收入急剧增长 B.货币体系始终较完整
C.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D.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
11.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佣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
A.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12.清代每年上报人口数成为例行公事,从其登记和上报的形式上看显然是官样文章而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部分省份每年上报的人口数字甚至都是均匀增加的,正如乾隆皇帝所说“数目每年年增如一,此事甚谬。”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基层治理的缺失
13.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田亩数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以丘为单位按田亩征发军赋。井田制破坏和新赋税的推行( )
A.源于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B.标志着周朝制度陷入全面瓦解
C.导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D.表明以土地为标准的税制确立
14.西汉初年,汉朝的政治方针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较多采取无为而治,配合人民自然的动向,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女子在15岁以上30岁以下未婚者进行罚款。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赋税 B.重视民心 C.增加人口 D.重视农业
15.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16.明万历初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并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
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袅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
——吕后《二年律令·户律》
(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划分土地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该朝代土地制度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摘编自[宋]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赠耗”。
——摘编自[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租庸调制无法存续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与唐朝相比,材料二中的赋税制度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滕文公》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按亩课取地租,地租的比例则按照土地的好恶而定轻重。唐朝两税制中以资产为标准课税,相对之前一直占主要地位的以人丁为标准的课税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另外两税制本身也简化了征税手续,改变了以前租庸调的征收体系,简化了附着于庸调的多重杂役。明朝的一条鞭法开始了赋和役的基本合一,清朝摊丁入亩实现赋役合一,全部依照土地为标准征税,并全部实行货币化。古代中国每个朝代都存在着伴随政权兴衰的周期式转变,政权及社会治安的状况是可以反映当时社会赋税负担水平的度量表。当政权处于动荡的特殊时期也就成了赋税负担水平的极限,也掀开了新的政权出现的序幕。
——摘编自韩万渠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浅析》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逐步瓦解。1913年,北洋政府拟划分方案,田赋、盐税、关税、常关税、统捐、厘金等大宗税种归国家税,田赋附加税、地捐、商税、牲畜税等小税种归地方税。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近代中国,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印花税、营业税等现代税制之初,往往放弃官征制而采用传统的包征制或代征制。1928年11月13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呈文行政院、立法院及财政部指出:“包商乃为恶制,彼既以本求利,何所不用其极。于是而商民种种纠纷,种种痛苦,随以俱来矣。应通令全国,永远革除。”1931年2月召开的北方财政会议决议废止包征制:“从前所有包纳捐税,无论属之国家,属之地方,应一律取消,改归官家直接征收。”20世纪30年代,占国民经济30%多的工商业承担了85%以上的税收;占国民经济60%多的农业所承担的税收不足15%。
——摘编自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规律,并解题思路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民国时期中国税收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表现为中央的财政控制力不断加强,设立了多个层级的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监督机构。尤其是清代的财税制度以高度集权为特征,户部主管中央财政,制定财税征收政策,通过“起运留存”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财权和财力。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处理上,清代在明代的“起运留存”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解款协款制”,协调全国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各地财政支出的调剂,具有早期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征。清康熙时期,财税的存留和起运比例发生了变化,中央集权趋势继续增强,确立了“悉数解司”制度;州县不再保有存留,原来的州县存留部分全部上交给省一级布政司。州县所需经费向布政司奏请支用,事后则“奏销”。“悉数解司”与“奏销”制度的共同执行使中央集权特征变得更加明显。针对地方无甚财权从而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加大非正式收入征收这一现象,雍正年间开始实行“火耗归公”政策,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一方面将地方收入合法化,改善了地方私自加派、损害中央财政税源的行为;另一方面将火耗的征集、发放和支用权限从地方收归督抚,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摘编自张熹珂、任韵霖《财税制度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构建与巩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财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财税制度演变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永乐年间,漕粮运输实行“支运法”,政府鼓励农民参与运粮,宣德年间,“兑运法”,百姓不再全程参与运输,据所学可知,农民参与运粮如果赶上农忙时节这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兑运法”下农民不参与漕粮运输这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兑运法”下农民虽然不参与漕粮运输,但是需要承担运输费用,可见农民负担并没有减轻,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兑运法”使得明朝消除财政危机,而且“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漕粮运输由“支运法”到“兑运法”的调整与漕运能力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间接促进了人口增长,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说法不合史实,排除;D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赋税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本题考查清朝赋税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解题思路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至改革开放(中国)。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与“战国”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直到 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非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海关税法,与选项中改革开放后这一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隋朝均田制规定只给成年男性分配土地,而不再给女性分配土地,这一变化提升了男性的地位,强化了父权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朝把土地分配给成年男性公民,由家中男性主人承担赋税和劳役职责,这不能表明当时农户的负担加重,排除A项;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排除B项;均田制是国家分配土地给农户耕种,这与土地兼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题干“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钟祥县原本丁少粮重,原征丁银2400余两,摊丁入亩后加征丁银竟达3500多两……以至于此,将矛头直接对准丁银通省均摊的方式”可知,丁银通省均摊的方式导致加重了此地民众的负担,引起民众不满,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湖北省钟祥县丁银增加,没有其他各地的丁银情况,无法说明国家的财政收入情况,排除B项;由所学可知,摊丁入亩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一地摊丁入庙政策实行情况,“激化了政府与民众的矛盾”说法过于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各国普遍按田亩征税,其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项正确
推广按亩征税、承认土地私有、打击贵族豪强都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BC项。 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所以出现户籍激增的现象,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这就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副业,体现了两税法的实施活跃了经济,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唐朝后期税制改革的影响,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松动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以庸代役”是租庸调制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赋税制度改革,土地所有制未发生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A.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赋税制度变革对材料现象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根据“但后来因为纸钞贬值,民间货币结算大量采用白银,万历年间白银成为税金的结算货币,加剧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等信息解题思路可知,明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化,C正确;D.材料现象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税收构成中,钱币逐步增长,实物相对减少。赋税征收钱币,反映钱币使用增多,商品经济明显发展,C项正确;将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增加可大致得出财政收入情况,这一时期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急剧增长”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当时税收中钱币增多,不能看出货币种类、币值等情况,无法断定“货币体系始终较完整”,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政府的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不能反映物价,不能得出钱重物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两税法后南方制茶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据此可知,两税法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动,推动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对比,无从体现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或手工业布局变化,排除C、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和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井田制瓦解和新的赋税制度确立,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朝的制度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全面瓦解,排除B项;材料是对春秋时期的描述,这一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以争霸战争为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税制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对于晚婚者重罚,这样有助于推动早婚早育,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C项正确;打击晚婚不能增加赋税,而且也无法体现重视民心,排除A、B项;打击晚婚与重视农业并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隋唐及以前国家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所以国家注重对人口的控制,而明清主要将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所以政府注重清丈土地,故选A项;导致国家由重视户口数量到注重土地数量的主要原因是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土地兼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主要将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是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但这并非明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排除C项;国家清丈土地是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与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故B项正确,C项错误。“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在万历时期,故排除D项。
17.答案:(1)西汉(汉朝)授田制
(2)爵位;功劳;职业。
(3)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租税联系密切,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容易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据材料“吕后《二年律令·户律》”可知此时朝代是西汉(汉朝),西汉的土地制度是授田制。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据题干信息可知,不同爵位的人获得的土地不同,而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期爵位来自于功劳;据材料“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可知,不同职业的人获得的土地也不同。综上所述,西汉划分土地的依据是爵位、功劳、职业。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据材料可知,授田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授田制是为租税服务的,而汉朝租税较重,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加之不一样的土地数量,很容易引发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18.答案:(1)原因:户籍损坏,人口不实;土地兼并,均田制崩溃;平定战乱导致财政危机。
措施:进行赋税改革,实行两税法。
(2)特点:赋役合一;化繁为简;赋役征银。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促进了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9.答案:(1)规律:由劳役地租演变为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资产为主演变;征税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化为简化单一;百姓赋税负担呈周期性变化,但总体趋向均平赋税方向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货币地租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特征:由传统财政集权体制向近代财政分税制演变;由包征制、代征制向官征制演进;由以土地税(田赋)为主向以工商税为主转变;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变以及新型政商征纳关系的形成;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财政困难;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原有税收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
解析:(1)规律: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按亩课取地租,地租的比例则按照土地的好恶而定轻重。唐朝两税制中以资产为标准课税,..货币化”可以进行归纳概括由劳役地租演变为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资产为主演变;征税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化为简化单一;百姓赋税负担呈周期性变化,但总体趋向均平赋税方向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影响:结合第1小问的规律及材料“当政权处于动荡的特殊时期也就成了赋税负担水平的极限,也掀开了新的政权出现的”可以从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商业经济的发展;政府收入的增加;18减轻了农民负担等方面解题思路。
(2)特征: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拟划分方案,田赋,盐税、关税、常关税、统捐、厘金等大宗税种归国家税,田赋附加税、地捐、商税、牲畜税等小税种归地方税。1928年11月,…….地方税”可以归纳出由传统财政集权体制向近代财政分税制演变的特征;根据材料”往往放弃官征制而采用传统的包征制或代征制的特征。”“无论属之国家,属之地方,应一律取消,改归官家直接征收”可以归纳出由包征制、代征制向官征制演进;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变;从材料20世纪30年代,……不足15%。”可以归纳出由以士地税(田赋)为主向以工商税为主转变。再结合近代税收及中国近代列强侵略的相关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型政商征纳关系的形成;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原因:结合时代特征及上述解题思路,从经济、思想、内外原因几方面综合进行解题思路即可。
20.答案:(1)集权化趋势明显;财税体系日趋完善;财税分配渐趋理性。
(2)推动了家国共同体的构建;提升了国家集权化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控制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中央的财政控制力不断加强,设立了多个层级的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监督机构”可得出集权化趋势明显;根据“清代在明代的‘起运留存’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解款协款制’”可得出财税体系日趋完善;根据“在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各地财政支出的调剂”可得出财税分配渐趋理性。
第(2)问,根据“清康熙时期,财税的存留和起运比例发生了变化,中央集权趋势继续增强”可得出提升了国家集权化程度;根据“雍正年间开始实行‘火耗归公’政策,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一方面将地方收入合法化,改善了地方私自加派、损害中央财政税源的行为”可得出推动了家国共同体的构建;根据“另一方面将火耗的征集、发放和支用权限从地方收归督抚,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控制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