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而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编户齐民、什伍组织、常平仓
②户帖黄册、里甲制、养济院
③大索貌阅、邻保制、养病坊
④主客户制、保甲制、义田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2.雍正在《圣谕广训》中劝告所有人都必须节俭,为各种灾难作准备;奢侈浪费会让人们在灾害之年陷于无助,“弱者饿殍沟壑,强者作慝犯刑”;人人都必须慷慨地纳税;不向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完全是忘恩负义的行为。由此可见,清政府旨在( )
A.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 B.构建上下相安的稳定秩序
C.维持对臣民的牢固掌控 D.制定标准以规范基层生活
3.1908年,江西赣州府龙南县县令梅兆璜奉饬编查保甲,“邀集绅董于城内设立保甲总局,附入警察局内,以节糜费,公举总绅八人,以两人一班轮流坐局办事,东南西北四门,公举街长、段长,各乡设立分局,公举保长、乡长、村长、墟长、牌长,以十家为一牌,一牌出团丁一名”。这一举措( )
A.对传统宗族观念形成冲击 B.维持了基层社会秩序稳定
C.违背近代化社会发展要求 D.是对中西制度的糅合应用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提出“编查(户口)务在详悉,稽数宜归核实、保甲宜慎选充当,上司宜严加查察”;强调要做到“每至一乡一庄,逐户查明姓名、年貌、丁口、执业及有无地亩,一面按户填给门牌,一面造册存案”。该疏奏旨在( )
A.增加政府赋税来源 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禁止民间人口流动 D.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5.嘉庆皇帝在批复《查办吉林、长春两厅流民折》中提道:“流民出口,节经降旨查禁,各该管官总未实力奉行,以致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数千户之多,总以该流民等业已聚族相安,聚难驱逐为词,仍予人册安插。”据此推测,当时这两地( )
A.已经成为流民的主要迁入地 B.政府对移民持宽容态度
C.摆脱中央对地方行政的干预 D.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6.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 )
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7.《旧唐书》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时( )
A.乡里基层组织开始设立 B.实行邻保制度相互监督
C.地方监察制度不断强化 D.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
8.隋朝广设仓库,开皇五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据此可知,隋朝( )
A.设置仓库储存征收的粮食 B.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
C.政府对粮食买卖管控放松 D.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
9.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
10.明清时期,发生饥荒时,徽商自发地对本族进行救助,认为“凡救灾捍患,……事至力任之,不惜劳费。”他们还大量购买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内部救济。徽商的上述行为( )
A.创新了商业经营模式 B.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C.充当了社会救济主体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11.“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12.秦汉时期在地方推行由官定物价标准的“平贾”制,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高 B.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
C.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松弛 D.抑商政策得到有效贯彻
13.大历十四年(779年)冬十月,唐德宗下诏:“散官拳猪三千头给贫民。”不久,德宗又颁布《给百姓耕牛诏》,命“诸道节度观察使所进耕牛,委京兆府勘责有地无牛百姓,量其产业,以所进牛,均平给赐”。这些举措( )
A.意在优化基层政权的职能 B.促成社会优抚体系的完备
C.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韧性 D.彰显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14.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下设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15.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16.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了“经营”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 )
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 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
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 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所谓“备荒莫如裕仓储”。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以稳定粮价。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低至一石五钱,“农人少利”,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摘编自王文涛《社会救助视角下的汉宣帝中兴》
材料二 两宋时期,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仓储系统,除继承前代常平仓、义仓外,北宋还创建了广惠仓、惠民仓,惠民仓用于城市粮价调节,功能与常平仓类似;广惠仓侧重于常规性济贫,是为配合政府福利机构而专门设立的恤贫仓储。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即常平新法。具体运作是将原有常平仓、广惠仓钱谷兑换成现钱,以借贷的方式,贷给城乡居民。南宋时期,朱熹在乡里创建社仓,并由民间自主经营,之后宋廷诏行“朱熹社仓法”于诸路。
——摘编自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建立常平仓制度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历史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解题思路“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解题思路其原因。
19.【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所谓“相伍”,就是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伍”是户籍编制的基本单位。以什伍之法编排乡村民户,使之互相担保、相互纠察,且共赏罚乃至同生死,乃来源于军法。汉代沿用秦制,编排什伍。北魏立三长之制,以五家为邻(保),五邻为里(闾),五里为党(族),各有长,“取乡人强谨者”任之。唐制在乡、里之下有邻、保。《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谓:“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北宋熙宁、元丰改革,推行保甲法,最初规定以十家为一保,后来定制以五家为一保(小保)。明朝自洪武十四年起,推行里甲黄册之法。在里甲制下,“甲”是一个应役单位,由十一家民户组成(包括一个里长户)。明中后期在部分地区实行的保甲制及其原则,入清以后,渐次得到全面推行。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清初基层社会结构示意图
——摘自宁波《清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特点之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
选自专家解读出的部分简牍内容。
简牍1 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构”,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 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
简牍2 记录12名成卒,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 发函到他们屯成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
简牍3 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 当出茧十斤八两”。
——摘编自《里耶秦简:“复活”秦历史》等
材料二 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城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雍正在《圣谕广训》中劝告所有人都必须节俭,为各种灾难作准备,强调人要慷慨纳税,体现了清朝重在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旨在构建上下相安的稳定秩序,B项正确;为灾难做准备与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社会稳定的维护,而不是对臣民的掌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的教化,不属于规范基层生活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新编订的保甲制度融合了近代警察制度,实现了中国传统制度和西方近代制度的糅合应用,D项正确;“公举保长、乡长、村长、墟长、牌长”的做法维护了传统宗族观念,排除A项;“维持了基层社会秩序稳定”的说法得不到材料证明,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此时的保甲制度借鉴了近代西方的警察制度,一定程度顺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757年(中国)。本题考查清朝前期赋税制度和基层社会治理,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主张进一步完善保甲制度,以此加强对基层百姓的管控,强化基层社会治理,B项正确;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户籍制度对赋税征收作用大为削弱,排除A项;清朝前期,官府对民间人口流动有所限制,但并非“禁止”,排除C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中期的人口问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央禁止流民涌向东北的背景下,东北地方官员并未严格遵循禁令,反而较为宽容地允许流民前往,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明东北成为流民的主要迁入地,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中央集权制下的清朝实情,故排除C项;流民迁入吉林、长春,并不能就此说明这两地的居民生活状况恶化,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鼓励募捐,对捐款人有额外的表彰,这体现出政府发挥职能参与社会资源调配,故B项正确;A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无法看出比例问题;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这一政策的效果。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可知,材料说明唐朝时,村坊邻里间的监督,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设立乡里基层组织,排除A项;材料实行邻保制度相互监督,依靠的是民间的力量,无法说明地方监察制度不断强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间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可以看出,隋朝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设立义仓,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义仓’并不是一般的粮仓,主要用于赈灾救济,而不是简单的储存征收的粮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粮食买卖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义仓’,,没有提及其他救济制度,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的轻重,故A项错误;据“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结合所学解题思路可知,方便按户籍进行赋税的征收,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意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户籍的编制并没有体现土地的性质,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发生饥荒时,徽商自发地对本族进行救助”与“他们还大量购买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内部救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商在饥荒时期对本族的自发救助行为以及购买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内部救济,体现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这种行为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题干中的行为并没有体现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而是体现了徽商的社会责任和宗族救助的传统,排除A项;材料虽然描述了徽商在社会救济中的作用,但题干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断定徽商是否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因为社会救济还可能包括政府、其他商人、慈善机构等多方面主体,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限制上,而徽商的救助行为是基于社会责任和宗族内部互助,与政策层面的重农抑商没有直接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编户齐民”制度属于汉代国家直接控制平民的制度。“编户齐民”不准无故迁徙,违者罚作官奴,编户下的平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对百姓的控制,A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平贾”制逐渐演变为郡主导,政府加强了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平贾的定价中心变化,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排除B项正确;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严格,而不是松弛,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德宗多次下诏给贫苦民众发放猪、牛等生活和生产物资,有助于缓和统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以此提升社会治理的韧性,故C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其意在通过缓和阶级矛盾来维护自身统治,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优抚体系已经实现完备,排除B项;材料为皇帝的诏令,与士大夫阶层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乡里为百姓聚居之地,而中国古代人们通常聚族而居,材料中“督催赋税……兼理司法”反映的是行政职能,“婚丧祭祀”反映的是宗法职能,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扶贫手段上既有政府主导,也有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扶贫手段增多,D项正确;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去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多种财政支持机制”“‘经营’性新常平机制”等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处理财政收入和保障体系有多元手段,这增加了财政收入,说明封建经济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D项正确;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财政政策的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背景:传统观念的影响(抵御灾荒的需要);前代的实践经验;当时连年丰收,谷贱伤农;民本思想的影响。
(2)发展:类型更多;分工更细;范围更广(体系更完善);职能进一步扩展,如有借贷功能。
(3)作用:抵御灾荒;稳定粮价;保障民生(维护粮食安全);稳定社会;为后世提供借鉴。
解析:
18.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
(2)新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等能够得出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能够得出同政治制度相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能够得出以家庭为本位的特点;根据材料“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能够得出社会功能多样的特点。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以得出推动选官的相对公平;从科举制的服务对象来看,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材料一“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能够得出稳定社会秩序和限制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式影响政府采取相对封闭的户籍制度,推动了中国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能够得出解除人身束缚;根据材料二“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能够得出突出私权保障的变化和体现人格平等;根据材料二“《户籍法》”“《临时约法》”等规定能原因:够得出户籍管理法制化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户籍制作为政治制度发生变化首先应当考察经济因素,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能够得出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户籍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能够得出政府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期,世界多元化的思潮传入中,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也传入中国。
19.答案:(1)发展历程:秦汉时期推行由军法演变而来的什伍组织;北魏实行三长制;唐朝建立邻保制度;北宋出现保甲制;明朝发展成里甲制(里甲黄册之法);清朝实行保甲制。
(2)特点: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具有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宗族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意义:反映中央集权制深入到基层一家一户的管理;统计户籍,征发赋役,保障国家利益;教化民众,规范行为,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经济文化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以什伍之法编排乡村民户,使之互相担保、相互纠察,且共赏罚乃至同生死,乃来源于军法。汉代沿用秦制,编排什伍。”得出秦汉时期推行由军法演变而来的什伍组织;据材料“北魏立三长之制”得出北魏实行三长制;据材料“唐制在乡、里之下有邻、保。”得出唐朝建立邻保制度;据材料“北宋熙宁、元丰改革,推行保甲法”得出北宋出现保甲制;据材料“明朝自洪武十四年起,推行里甲黄册之法。”得出明朝发展成里甲制(里甲黄册之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中后期在部分地区实行的保甲制及其原则,入清以后,渐次得到全面推行。”得出清朝实行保甲制。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以什伍之法编排乡村民户,使之互相担保、相互纠察,且共赏罚乃至同生死”得出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据材料二示意图得出具有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宗族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教化百姓,巩固统治等角度解题思路得出,反映中央集权制深入到基层一家一户的管理;统计户籍,征发赋役,保障国家利益;教化民众,规范行为,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经济文化发展。
20.答案:(1)职责:探明山川物产;追讨政府罚金;征收赋税。
(2)特点:承袭秦制;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治理体系完整。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
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得出探明山川物产;根据材料一“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得出追讨政府罚金;根据材料一“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得出征收赋税。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袭秦制;根据材料二“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得出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根据材料二“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部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得出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理体系完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