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一战的原因
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原因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2、一战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转折、结束?
3、一战的性质?
4、一战的影响?
5、凡尔登战役的时间、哪两国、评价?
6、加速一战结束(1917年两件事)?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重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
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英国、法国、俄国
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凡尔登战役 1918年德国投降
帝国主义国家的争霸战争
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916年 德国、法国 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第8课
1、二月革命的背景
2、二月革命推翻了?建立了?性质?
3、十月革命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推翻旧的,建立新的)。
4、彼得格勒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信号?
5、1917—1920年三年内战。
6、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建立苏维埃政权
1917年11月 列宁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
作用: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9课
1、一战后两个会议?针对两个国家?两个条约?一个体系?
2、巴黎和会的性质?最能体现分赃性的条约内容?
3、华盛顿会议最大受益国?
4、《九国公约》的评价?
5、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美国既未批准条约,也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两个会议都和__________有关系。
一战后的形成的新秩序、新格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德国、中国
《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胜国的分赃会议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美国
实现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为二战埋下祸根。
中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0课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尽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1.知道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时间、内容、作用
2.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结果
3.理解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和特征、评价
4.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与弊端,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自主学习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目的、内容、特点、性质、影响、启示
2.苏联成立的时间、苏联成立时有几个加盟共和国、最后几个
3.社会工业化的时间、特点、成就、影响
4.农业集体化的时间、领导者、背景、目的、概况、影响
5.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征、表现、影响、启示
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国内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国外
国内
联合起来
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0)
十月革命后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背景:①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开始时间:
2、内容:
3、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921年
农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肯定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纵向比较:
中国:邓小平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方面 余粮征集制
商业 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方面 实行工业国有化
政策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点:(“新”在哪):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4、作用: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启示
(1)政策制定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1、苏联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国徽镰刀、锤头代表着工农联盟。绸带包裹着小麦,表现了劳动人民大团结。布尔什维克的标志站在地球上,表现了共产主义一定在世界传承,发扬光大。太阳象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诞生,在太阳的衬托下,表现了共产主义是光明的,和平的。绸带上用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写着苏联的格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①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②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③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④俄罗斯:1991——现今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
—“新经济政策”
政治上
—成立“苏联”
二、苏联的工业化
思考:斯大林接手的苏联,面临哪些问题?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苏联工业发展水平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二、苏联的工业化
(1)目的: 实现国家工业化。
(2)开始时间和领导人:
1926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成就:
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4)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落后农业国变为强大工业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工业化特点:
①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1)积极: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消极: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三、农业集体化
①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②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
背景:
时间:
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4、措施:
5、影响:
三、农业集体化
a、消灭富农
b、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c、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d、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②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实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弊端:这种过粗、过大的方式,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苏联今后经济的继续发展。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原因: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
经济上:单一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3.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模式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②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弊端: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中国和苏联曾是世界瞩目的两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获得哪些启示?
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⑤要重视民生问题;
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 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列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3.苏联模式形成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课堂小结
(1)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4)发展经济时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1、列宁的功绩:
2、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措施、评价、特点?
3、斯大林领导苏联工业化的过程、结果、特点?
4、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目的
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5、苏联模式的形成标志?
6、1936年新宪法的意义?
7、苏联模式也叫?特点(含义)是?
8、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弊端?
领导了十月革命、实行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1921年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过程:1928—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结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
解决粮食问题,加速工业化
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评价: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弊端: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
第11课
课后活动
1、判断以下对课文的理解,请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X。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
√
√
X
课堂练习
1.列利丘克在《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中写道“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该情形出现的前提是( )A.实现了工业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2. “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材料评述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苏联模式
C.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D.彼得一世改革
B
A
3. 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4.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B
A
巩固提升
6、1956年,在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A、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D、斯大林模式建立
A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
(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1921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