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新思想孕育新准备——新文化运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新思想孕育新准备——新文化运动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10:4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导言:大单元架构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课时 新思想孕育新准备——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袁世凯称帝,率领大臣祭拜孔子
材料二:
1911-1919面粉厂发展情况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考
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材料三:
“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思想
思考
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1879-1942年)
胡适
1891-1962年
李大钊
(1889-1927)
鲁迅
1881-1936年
思考
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都有谁呢?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敬告青年》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文学革命论》等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 《山中即景》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鲁迅 《狂人日记》《梦》
思考
先进知识分子又是怎样改变国民思想的?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北大红楼
蔡元培时任北大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学术土壤。由于新文化运动直击封建礼教和文言古文,引起了新旧思潮的激烈对抗。1917年1月,陈独秀在蔡元培的运作下,来到北京大学接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社随之也迁到了北京箭杆胡同9号,编辑室即住宅。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依托,在蔡元培全力支持下,招聘新派教师。李大钊、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刘文典、杨昌济、王星拱、程演生,先后汇聚到《新青年》,并到北大任教,随后吸收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人参加编辑工作。
北大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阵地
北大校徽,鲁迅设计,突出“以人为本”
思考
先进知识分子又是怎样改变国民思想的?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封建道德
封建礼教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思考
这场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有哪些?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
Democracy
科学
Science
民主制度
民主思想
(反专制)
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
(反愚昧、迷信)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旗帜、口号
思考
这场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有哪些?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胡适的学生曾质疑白话文是否存在缺点。一番争论后,他们一同做了一次电报试验。试验内容为:朋友邀胡适去做行政院秘书,但他不愿从政,需回电拒绝。学生和胡适分别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回复。学生的电槁中字最少且表达完整的一份为“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的回复则为:“干不了,谢谢。”
——摘编自刘继兴《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有趣较量》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鲁迅
《狂人日记》
首倡
呼应
新典范
(3)倡导文学革命
文言文
晦涩难懂
不易普及
白话文
通俗易懂
易于传播
思考
这场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有哪些?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开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思考
这场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莫里斯
油画《五四运动》 由周令钊先生创作于1951年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思考
这场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材料三: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材料四: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绝对否定)。
思考
这场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积极影响
局限性
性质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开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绝对否定)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究竟“新”在哪里?
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思考
如何全面、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
革命条件的创造——新文化运动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器物
制度
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制)
新文化运动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思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几个步骤?相对应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课堂小结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倡导文学革命
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1:一场运动:
2:两大口号:
两个阵地:
3:三大内容:
4:四个人物:
陈独秀、鲁迅、李大钊、 胡适
新文化运动
当堂测试
1.(2024·贵州铜仁·中考真题)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史小智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一幅思维导图(图),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
当堂测试
2.(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胡适认为,《新青年》创造了一个新时代;恽代英说,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申报》提到,《新青年》是“新思想的源泉,可以不穷究吗?可以不读吗?”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虎门销烟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3.(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1918年,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白话文杂志,提出“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三项原则。该杂志( )
A.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B.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D.响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号召
C
D
当堂测试
4.(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D.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2024·湖南·中考真题)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