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5《秋天的怀念》
教学 目标 1.揣摩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过程及活动 教师助学指导
自学先行: 了解作者及作品。 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概括每段大意。 结合预习部分,在书上圈点勾画做阅读批注。 一、导入 学校将举办一场以“感悟亲情·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读书朗读会。有同学想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录成一个朗读作品来参加活动,那么这篇文章应该怎么读呢?
二、展示自学成果 【任务一】预习成果展示与交流 了解作者及作品。 交流字词 3.重点字词字形、读音纠正。 (学生:展示—纠正—补充) (学生可以上讲台前讲解、板书,甚或可以说文解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过渡语:从展示的内容看,大家预习很充分。要想读出文章的精髓,还要理解课文内容,下面走进课文,理解文意。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任务二】确定感情基调 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朗读基调。 2.提生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展示—评价) 过渡语: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 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同时,段落之间因为有情感的起伏,也会有相应的节奏变化。请大家再次朗读文章,用一条曲线来标示文章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四、精读文本,深入理解 【任务三】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师生合读第一段,感受情感是愤怒,语调是扬和急。 师范读第2段愧疚 抑 缓 3.小组活动:先体会情感,感知语调,找朗读好的学生来展示 (朗读—展示-—点评) 设计意图:关注朗读的关键作用。以师的读带动生的读,引起生的阅读兴趣 多种形式:师生共读、学生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等。 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做好笔记。 过渡语: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呢?这是因为有一位托举他的母亲。 【任务四】分析母亲形象 1.圈画出描写母亲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母亲形象。 2.师生交流圈画的语句 (圈画阅读——发言—师生补充) 3. 补写: 史铁生母亲昏迷前最后的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走进作者的内心,走向文本的深处。 4.学生总结本课的所得 课堂结语: 她用自己的生命补救了儿子的心灵成长之路,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这样伟大的母爱的滋养下,饱受磨难的作者走出自己生命的低谷,拥抱未来的,这样伟大的母亲,引导他知道怎样做才称得上好好活呢?让我们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读第1段和第3段的对话。 2.完成思考探究一和三 预设1; 预设2:瘫痪( ) 暴躁( ) 侍弄( ) 整宿( ) 憔悴( ) 絮絮叨叨( ) 诀别( ) 捶打( ) 释义:憔悴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指导: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 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 全文的感情基调:深沉、 忧伤 朗读建议:多抑少扬,多停少连。 预设2: 1—2:母亲提议推着双腿瘫痪的我去看菊花,我愤怒地拒绝了。 3—4:母亲又一次提议去看菊花,我勉强答应,却未能成行。 5—6:母亲溘然长逝,我悔恨不已。 7:带着母亲的遗愿,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 预设1: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 生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预设2:第2段愧疚 抑 缓 预设3:第3段轻松 扬 稍急 预设4:第4、5、6段遗憾 悔恨 抑 缓 预设5:第7段积极 扬 缓 示例: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动作、神态描写。“悄悄地”写出了母亲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与体贴,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与爱;“偷偷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也是母亲的慈爱与关切;眼边儿“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爱的小心翼翼。可以看出母亲细心体贴的形象。 预设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慈爱、无私、伟大的形象 预设2: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动作、神态、语言表现了母亲的细心体贴、疼爱孩子。 预设3: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预设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预设4:“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预设5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预设6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内心痛苦的心情和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好好儿活”,可以看出母亲强忍痛苦,鼓励儿子和自己一样和病魔抗争,努力活下去。表现出母亲坚忍顽强,从容睿智的伟大形象。 预设7:我最亲爱的儿子,很遗憾妈妈不能陪你走完人生路了,请原谅妈妈对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再为我担心了。 链接材料: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合欢树》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母亲 疼爱孩子 细心体贴 坚韧耐心 无私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