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8地质灾害【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1.本节课程标准:
①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②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以区域图为背景,判读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应用。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
综合思维:借助现实中灾害监测,资源普查,城市管理等实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地理实践力:能通过模拟实验,还原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和规律。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常见的地质灾害、地理信息技术
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16题、甘肃卷14题、广西卷14题
2023 福建卷第15-16题、广东卷11-12题
2022 海南卷第9题、辽宁卷8-9题、福建卷第1-3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主要以为微观区域分布图或者地质灾害发生过程示意图或者景观图为载体,考查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御措施(3s技术的应用),考查频度非常高。
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直接判读地质灾害的类型较少,更注重结合内外力作用、
天气系统等进行综合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综合题为主。
③新趋势:今年高考地理灾害考点不多,更加注重对3S技术的考查其应用。
2.备考建议
注意根据图文材料,在综合判断地质灾害成因、特点、影响及其防御措施、3S技术
的特点及其应用等问题;复习备考时,注重复习地质灾害等内容,加强信息提取和
解读能力。
知识点一:地震
1、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当物体(如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就是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①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区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地质构造越复杂,烈度越大;地表建筑物越密集抗震等级越低,烈度越大;人们抗震能力越差抗震意识越弱,烈度越大。
3、地震的相关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成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成为震中距。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一般来说,震级大于5级为破坏性地震)
4、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
地震波分为横波(也叫S波,只在固体中传播)和纵波(也叫P波,气、液、固三态均可传播),前者传播较慢。
5、地震的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4)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6、世界主要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
例题: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功发布了此次地震预警信息,为公众争取到了宝贵的避险时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外核 C.内核 D.地幔
2. 地震防灾避险中,有逃生“黄金12秒”之说,其依据主要是( )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差异 B.人体应急反应能力时间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答案】1.A 2.D
【解析】1.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深度仅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不会位于深度更深的外核、内核和地幔,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使传播时间有一个较短的间隔(大约12秒左右)。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在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时,抢在横波到达之前尽快躲避,即“黄金12秒”。从而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D符合题意;从震源到人们所在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黄金12秒”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排除C;“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排除A、B。故选D。
知识点二:滑坡
滑坡
(1)定义与地质原理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发生条件:
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3)分布:
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例题:
2024年9月16日凌晨,游客王先生在四川卧龙特区夜宿时遇强降雨,附近河水水流突然增大,水流中央杂较多泥沙、柴草、树枝等,沟谷中传出沉闷的轰鸣声,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游客撤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王先生遇到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滑坡 D.火山喷发
4.在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的逃生方法合理的是( )
A.躲到沟谷中的大树上 B.找齐贵重物品顺沟往下跑
C.抓住漂浮物以助漂浮 D.就近逃往平整安全的高地
【答案】3.A 4.D
【解析】3.由材料可知,河水水流突然增大,河水中有杂物,沟谷中有轰鸣声,说明该灾害发生在山区河谷处,由强降水引起,是泥石流发生,A正确;地震、火山喷发不会导致河水水流突然增大、杂物增多,BD错误;滑坡体可能会阻塞河流,且滑坡对河水中杂物多少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
4.在野外遭遇泥石流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正确的逃生方式是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就近逃往平整安全的高地,不要顺沟往下跑,D正确;找齐贵重物品可能会浪费逃生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B错误;泥石流不是单纯的水体,而是夹杂着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特殊洪流,沟谷中的大树可能会被冲倒,抓住漂浮物漂浮很容易被掩埋,AC错误。故选D。
知识点三:泥石流
定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形成原因:1.地势陡峻2.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4.地震等破坏坡体的稳定性。
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的触发作用
危害:泥石流能够毁坏房屋,造成人员伤亡;会危害公路、铁路和河道安全,造成交通中断;还会危害农作物,淤埋农田,造成农业减产减收;等等。
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地表松散物多;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多、强度大;人口总量大、分布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等等。
我们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有:①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如建设护坡工程;③可运用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提高对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实时动态监测和灾后重建能力;④可采取设立滑坡和泥石流观测点,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等措施。
例题: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上,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砂岩中含有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小汊头滑坡位于乌东德库区金沙江右岸,下图示意该滑坡全貌和滑坡前地质纵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5.库区小汊头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是( )
A.库区水位涨落 B.年降水量较大 C.坡面植被减少 D.岩体软硬互层
6.滑坡发生过程中,泥岩发生的变化是( )
A.溶解流走 B.蠕变滑移 C.断裂发育 D.褶曲发育
7.滑坡体中泥岩上部的砂岩产生的断裂面应( )
A.与岩层大致平行 B.与岩层垂直 C.与坡面大致平行 D.与坡面垂直
【答案】5.A 6.B 7.C
【解析】5.由材料“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库区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互层状分布,在库区河水的长期浸润下,岩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砂岩中可溶性矿物溶解流失,岩体渗透性增强,地下水向坡内入渗汇集于泥岩表面。对比两图可知,水库回水线高程约975米,说明滑坡发生区域下部的泥岩会反复被淹,使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其强度不断降低并向坡外蠕滑,使得泥岩上部砂岩因压制拉裂而破坏。在库区水位的变动下,上述过程反复发生,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形成滑坡,A正确;年降水量、坡面植物减少及岩体软硬互层都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CD。故选A。
6.由材料“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受水库水位变化影响,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加上重力及上覆岩层压力影响会使其向下蠕移,B正确;溶解流走的是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A错误;没有断裂和褶曲发育的水平拉力或挤压条件,CD错误。故选B。
7.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被水溶解流失后形成孔隙,强度下降,其下部的泥岩变薄并向下蠕移,会导致砂岩支撑减弱,从而发生断裂,断裂的走向受重力影响大致沿坡面发育,这与图中读出的滑坡发育方向一致,如下图中AB面。故选C。
知识点四: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
1.原理
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概念中的关键词一是“远距离”,即不直接接触地物;二是“感知”,即要用一定的装备和技术获得地物的信息。遥感记录的是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传感器是直接获得目标物信息的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
2.特点
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3.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肮的系统。
2.组成
(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功能
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
4.特点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5.应用
确定考察点的空间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功能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4.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管理。
例题: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右图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图左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9.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表明( )
A.震级越大 B.距震中越近 C.震源越深 D.烈度越小
10.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积石山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应用有( )
①遥感技术——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
③地理信息系统——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
④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灾情数据,评估地震损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8.A 9.B 10.B
【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即圈层甲中,A正确;乙是软流层,丙是地幔,丁是地核,BCD错误。故选A。
9.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而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C错误;震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图示中显示本次地震震级为6.5级,A错误;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还与震中距、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烈度大小与倒计时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通过倒计时时间来判断烈度大小,D错误。故选B。
10.遥感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①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定位,但不能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②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灾情数据,评估地震损失,但不能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正确,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3S”技术手段的选取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基础】
(24-25高一上·浙江·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发生的自然灾害为( )
A.洪涝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2. 为了避灾减灾,提前获取信息从而预报该灾害发生,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BDS C.GIS D.地震仪
【答案】1.B 2.B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上有明显的裂缝,且裂缝在加长、加宽、增多;坡体整体下移,房屋出现变形现象;树木出现歪斜状况,可判定图示自然灾害是滑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RS主要用于获取面状地理信息,较难对滑坡进行预报,A错误;CIS主要用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不能提前获取信息从而预报滑坡灾害发生,C错误;地震仪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BD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能通过定位功能获取坡地的位置变化信息,从而预报该灾害发生,B正确。故选B。
(24-25高一上·黑龙江·阶段练习)2024年9月8日,越南老街省巴刹县山区发生山体滑坡,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下图示意本次山体滑坡发生时局部区域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此次越南老街省巴刹县山区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 )
A.暴雨集中 B.工程施工 C.植被稀少 D.海啸袭击
4.遭遇山体滑坡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B.顺滑坡方向向低处跑
C.抓住漂浮物漂浮 D.向滑坡垂直方向的高处跑
【答案】3.A 4.D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及图可知,该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故此次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暴雨集中,暴雨导致山体水分过饱,山体不堪重负,由山体薄弱地带断开,整体下滑,形成滑坡,A正确;工程施工虽然也会造成山体滑坡,但是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体现,B错误;根据图片来看,该地区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C错误;根据图片来看,该地区并不临海,不易受海啸影响,D错误。故选A。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遇到滑坡或泥石流灾害时,向滑坡或沟谷垂直方向的高处跑远离滑坡发生地,才是最安全的,D正确;山体滑坡破坏力巨大,移动速度快,掩体并不安全;同时顺滑坡方向向低处跑和抓住漂浮物漂浮都是不正确的做法,ABC错误。故选D。
(23-24高一上·河北保定·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岛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易引发的海洋灾害是( )
A.海啸 B.海浪 C.赤潮 D.风暴潮
6.为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答案】5.A 6.C
【解析】5.海底地震发生后,引起海水扰动,传导至海面引起海水水位上升,称之为海啸,此次地震发生在海底,可能引发海啸,A对;海浪主要是由风力吹拂海面引起的,B错;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C错;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D错。故选A。
6. 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烈度,C对;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在地震发生前无法预测,ABD错。故选C。
(23-24高一下·贵州六盘水·期末)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是世界著名的“天堂之岛”。北京时间2023年8月29日4时8分,在巴厘海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470千米,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地震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也威胁巴厘岛旅游业的发展。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此次地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B.地震中产生了多个震级
C.受灾程度只与震级有关 D.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8.山体滑坡是巴厘岛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诱发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山体岩性坚硬 B.地质活动频繁 C.山地面积广布 D.河流流量较小
【答案】7.A 8.B
【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板块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A正确,D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误;受灾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烈度、发生时间等有关,C错误。故选A。
8.巴厘岛多山体滑坡主要是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B正确;山体滑坡与岩性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错误;山地面积广布是山体滑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C错误;河流流量较小不易发生山体滑坡,D错误。故选B。
(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2018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10.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答案】9.A 10.C
【解析】9.联系已学可知,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A符合题意;具备登高、快跑能力,准备了急救药品以及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在山洪爆发时也可能发生事故,排除BCD。故选A。
10.联系已学可知,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山洪,C正确;顺着山沟向低处跑、向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都有可能与山洪相遇,排除AB;山洪速度快、破坏力强,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能减少危害,排除D。故选C。
(2024·江西·高考真题)小东赴下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区域滑坡易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壳运动活跃 ②冰川运动强烈 ③公路维护频繁 ④区域降水丰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图中最可能发生滑坡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3.推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该预警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 )
A.采集地表形变数据 B.分析居民点分布数据
C.分析植被分布数据 D.采集区域降水数据
【答案】11.D 12.C 13.A
【解析】11.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靠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①正确;该地纬度较低,冰川运动不强烈,②错误;公路维护频繁可以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不利于滑坡发生,③错误;该区域深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促进了滑坡的产生,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甲处和丁处等高线相对较为稀疏,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AD错误;乙位于北坡,属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B错误;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且位于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C正确。故选C。
1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三维坐标,进行定位和导航,可以获得监测点的位置和高度的变化数据(地表形变数据),从而预测滑坡的发生,A正确;分析居民点分布数据和植被分布数据需要借助GIS,BC错误;采集区域降水数据需要人工进行采集,D错误。故选A。
(24-25高二上·浙江·开学考试)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增大。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越发突出。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RS确定地震震级 B.BDS确定震源深度
C.GIS获取救灾帐篷分布信息 D.GIS确定灾后重建选址
15.地质灾害发生时,灾区民众选择的自救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地震时寻找三角空间躲避 B.滑坡时向滑坡体下方逃离
C.泥石流时躲在大石头后面 D.崩塌时向两侧稳定区逃离
【答案】14.D 15.A
【解析】14.遥感主要用于获取面状地理信息,不能确定地震的震级,A错误;震源深度的确定需要分析地震波信息,BDS不能确定震源深度,B错误;GIS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不能获取救灾帐篷分布信息,但可以通过分析确定灾后重建选址,C错误,D正确。故选D。
15.三角空间结构较稳定,地震时可以寻找三角空间躲避,A正确;滑坡时向垂直于滑坡体滑动的方向逃离,B错误;泥石流可能推动大石头,不能躲在大石头后面,C错误;崩塌时向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逃离,D错误。故选A。
(24-25高一上·浙江·阶段练习)读浙江省某沿海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17.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铁路沿河流而建,最主要原因是沿线水源丰富
B.b处城区沿河流分布,受河流的水源、水运影响大
C.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有利于发展港口城市
D.d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18.发生泥石流时,下列避防措施正确的有( )
①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②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高处逃生
③要向两边的山脊方向逃离沟谷 ④要快速往下游方向逃,泥石流速度慢追不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6.A 17.A 18.B
【解析】16.读图可知,a流经山区,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以侵蚀作用为主;b位于河流山区向平原的过渡阶段,以搬运作用为主;c位于河流入海口,由于水下坡度平缓,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a处铁路沿河流而建,最主要原因是沿线地势较为平坦,A错误;河流有供水和航运的功能,b处城区沿河流分布,受河流的水源、水运影响大,B正确;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水运便利,有利于发展港口城市,C正确;d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土壤肥沃,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业生产,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A。
18.泥石流可能冲毁房屋,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①正确;要往与沟谷垂直的方向往上游高处逃生,而不是顺沟谷方向往上游高处逃生,②错误;山脊地势较高,可以向两边的山脊方向逃离沟谷,③正确;泥石流速度快,不能往下游方向逃,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25高一·全国·随堂练习)受连续降水影响,2020年11月13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滑坡灾害现场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与此次滑坡形成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
①暴雨②地形起伏较大③乱砍滥伐植被④山体坡面物质较松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下图为“公路沿线四处地质剖面图”,其中最易发生滑坡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9.A 20.C
【解析】19.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地多丘陵山地,地势起伏大,有利于滑坡的形成,②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受连续降水影响发生山体滑坡,暴雨能够为滑坡创造条件,①正确;山体坡面物质较松散有利于滑坡的形成,④正确;乱砍滥伐植被导致植被的破坏属于人为因素,不是自然地理要素,③错误。故选A。
20.C图坡面岩层为泥岩和砂岩,岩性较软,且岩层走向与坡向相同,坡上岩石易在重力作用下,顺岩层下滑,最易发生滑坡,C正确;结合图例可看出,A图为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破碎出现滑坡,A错误;B图山坡岩层完整,不易出现滑坡,B错误;D图岩层走向与坡向相反,不易出现滑坡。故选C。
【真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答案】21.A 22.D
【解析】21.读图可知,①夜间灯光强度最大,③图夜间灯光强度最小,而②图夜间灯光强度居中。震前2月4日,输电网络和各项设备都正常运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对应①;震后2月8日,设施破坏严重,影响供电和道路通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小,对应③;灾后救援随即展开,部分受损的道路恢复通行,供电设备部分的到恢复,夜间灯光强度较2月8日大,对应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用于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和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的是遥感(RS),AB错误;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用于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用于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D正确。故选D。
(2023·福建·高考真题)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左图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万m 、11.91万m 和11.04万m 。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右图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发前 ( )
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
24.右图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23.C 24.A
【解析】23.2013年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发前,沟口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少,C正确;降水冲刷作用强,残留物多,径流的搬运能力也强,冲出量大,B错误;沟道弯曲程度小的话,洪水畅通,河流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冲出量大,A错误;土壤水分较少,土壤含水量少,不易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C。
24.由QP剖面线经过的不同年份的堆积体界线来看,Q地一侧堆积体界线较密集,说明坡度较陡,P地一侧堆积体界线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CD错误;从沟口冲出量的大小来分析,2019年的冲出量最大为11.91万m3 ,沉积层的厚度较大,2020年的冲出量最小为11.04万m3,沉积层的厚度较薄,综上所述,B错误,A正确。故选A。
(2022·辽宁·高考真题)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大流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该段峡谷夏季气候特征为( )
A.湿热 B.冷湿 C.干冷 D.干热
26.“大流砂”的碎石主要来源于( )
A.河流堆积 B.冰川侵蚀 C.基岩风化 D.风力搬运
27.为减轻该处地质灾害影响,最适宜的措施是在“大流砂”所在地( )
A.坡面植树造林 B.两侧设排水渠 C.坡底修建挡墙 D.坡顶平整土地
【答案】25.D 26.C 27.C
【解析】25.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段峡谷谷底是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是稀疏的灌丛,而山顶有森林分布,说明峡谷内干热情况非常明显,结合图中经纬度和地理要素可知该地山河相间,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路径,水汽在山脉迎风坡被大量截留,在河谷深陷、地形闭塞的背风坡谷地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在谷底造就干燥炎热的夏季气候特征。故选D。
26.由材料可知,坡面上稀疏的灌丛意味着基岩的裸露,其就地风化崩解的碎石会堆积在地表,并在重力搬运下源源不断地在局地从坡顶崩落到坡底,材料中“大流砂”形态和物质特征的描述即是这一系列过程的结果。基岩风化不仅阐释了碎石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且就来源于本地山体岩石,C正确;河流堆积的砾石层呈水平状分布而且往往体量有限,河流堆积的砾石层应早已风化、崩落殆尽,而材料表明碎石形成、搬运和堆积仍在进行,A错误。若为冰川侵蚀则意味着当地有现代冰川分布,结合山顶森林带可知,此处即便在山顶也没有发育现代冰川的可能性,B错误。风力在区域间或地理单元间的搬运作用仅限于砂粒粒径以下的颗粒,对于砾石几乎无搬运能力,更不可能频繁将碎石搬运到一个局部特定位置后呈发散状滚落,D错误。故选C。
27.坡面为大量碎石,植树造林没有土壤基础,而且即便通过特殊手段人工造林也难以维系,并且对碎石崩落的抑制效果也有限,甚至有可能会加剧生物风化使灾害问题变得更加严重,A错误。碎石为重力搬运,而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段降水也较为有限,坡面径流对碎石崩落影响较小,碎石堆积在坡面其重力势就存在,就会有崩落隐患,因此两侧修排水渠对于抑制灾害发生帮助不大,B错误。坡顶平整土地看似能够解决部分物源问题,但坡面基岩风化仍会产生碎石。再者,石质山体平整土地无论从经济型还是从森林生态破坏的角度都不符合人地和谐观,D错误。坡底和公路间修建合理的挡墙能够阻挡沿坡面滚落的石块,尽管并没有阻止灾害背后的地理过程,但是有效地降低了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被广泛地运用于类似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现实中,挡墙还往往配合崩落物的定期清理等管理、维护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护效果和使用时间,C正确。故选C。
28.(2021·浙江·高考真题)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完成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
A.④⑦ B.⑤⑧ C.②③ D.⑥⑨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则在某地降水强度土层中④⑥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地形图层中,④⑦发生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植被图层中④⑦⑥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综合三个指标看,④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故答案选A。
(2021·浙江·高考真题)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30.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29.D 30.B
【分析】29.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GIS,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8地质灾害【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1.本节课程标准:
①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②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以区域图为背景,判读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应用。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
综合思维:借助现实中灾害监测,资源普查,城市管理等实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地理实践力:能通过模拟实验,还原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和规律。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常见的地质灾害、地理信息技术
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16题、甘肃卷14题、广西卷14题
2023 福建卷第15-16题、广东卷11-12题
2022 海南卷第9题、辽宁卷8-9题、福建卷第1-3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主要以为微观区域分布图或者地质灾害发生过程示意图或者景观图为载体,考查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御措施(3s技术的应用),考查频度非常高。
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直接判读地质灾害的类型较少,更注重结合内外力作用、
天气系统等进行综合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综合题为主。
③新趋势:今年高考地理灾害考点不多,更加注重对3S技术的考查其应用。
2.备考建议
注意根据图文材料,在综合判断地质灾害成因、特点、影响及其防御措施、3S技术
的特点及其应用等问题;复习备考时,注重复习地质灾害等内容,加强信息提取和
解读能力。
知识点一:地震
1、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当物体(如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就是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①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区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地质构造越复杂,烈度越大;地表建筑物越密集抗震等级越低,烈度越大;人们抗震能力越差抗震意识越弱,烈度越大。
3、地震的相关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成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成为震中距。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一般来说,震级大于5级为破坏性地震)
4、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
地震波分为横波(也叫S波,只在固体中传播)和纵波(也叫P波,气、液、固三态均可传播),前者传播较慢。
5、地震的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4)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6、世界主要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
例题: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功发布了此次地震预警信息,为公众争取到了宝贵的避险时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外核 C.内核 D.地幔
2. 地震防灾避险中,有逃生“黄金12秒”之说,其依据主要是( )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差异 B.人体应急反应能力时间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答案】1.A 2.D
【解析】1.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深度仅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不会位于深度更深的外核、内核和地幔,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使传播时间有一个较短的间隔(大约12秒左右)。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在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时,抢在横波到达之前尽快躲避,即“黄金12秒”。从而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D符合题意;从震源到人们所在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黄金12秒”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排除C;“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排除A、B。故选D。
知识点二:滑坡
滑坡
(1)定义与地质原理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发生条件:
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3)分布:
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例题:
2024年9月16日凌晨,游客王先生在四川卧龙特区夜宿时遇强降雨,附近河水水流突然增大,水流中央杂较多泥沙、柴草、树枝等,沟谷中传出沉闷的轰鸣声,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游客撤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王先生遇到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滑坡 D.火山喷发
4.在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的逃生方法合理的是( )
A.躲到沟谷中的大树上 B.找齐贵重物品顺沟往下跑
C.抓住漂浮物以助漂浮 D.就近逃往平整安全的高地
【答案】3.A 4.D
【解析】3.由材料可知,河水水流突然增大,河水中有杂物,沟谷中有轰鸣声,说明该灾害发生在山区河谷处,由强降水引起,是泥石流发生,A正确;地震、火山喷发不会导致河水水流突然增大、杂物增多,BD错误;滑坡体可能会阻塞河流,且滑坡对河水中杂物多少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
4.在野外遭遇泥石流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正确的逃生方式是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就近逃往平整安全的高地,不要顺沟往下跑,D正确;找齐贵重物品可能会浪费逃生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B错误;泥石流不是单纯的水体,而是夹杂着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特殊洪流,沟谷中的大树可能会被冲倒,抓住漂浮物漂浮很容易被掩埋,AC错误。故选D。
知识点三:泥石流
定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形成原因:1.地势陡峻2.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4.地震等破坏坡体的稳定性。
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的触发作用
危害:泥石流能够毁坏房屋,造成人员伤亡;会危害公路、铁路和河道安全,造成交通中断;还会危害农作物,淤埋农田,造成农业减产减收;等等。
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地表松散物多;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多、强度大;人口总量大、分布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等等。
我们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有:①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如建设护坡工程;③可运用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提高对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实时动态监测和灾后重建能力;④可采取设立滑坡和泥石流观测点,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等措施。
例题: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上,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砂岩中含有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小汊头滑坡位于乌东德库区金沙江右岸,下图示意该滑坡全貌和滑坡前地质纵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5.库区小汊头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是( )
A.库区水位涨落 B.年降水量较大 C.坡面植被减少 D.岩体软硬互层
6.滑坡发生过程中,泥岩发生的变化是( )
A.溶解流走 B.蠕变滑移 C.断裂发育 D.褶曲发育
7.滑坡体中泥岩上部的砂岩产生的断裂面应( )
A.与岩层大致平行 B.与岩层垂直 C.与坡面大致平行 D.与坡面垂直
【答案】5.A 6.B 7.C
【解析】5.由材料“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库区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互层状分布,在库区河水的长期浸润下,岩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砂岩中可溶性矿物溶解流失,岩体渗透性增强,地下水向坡内入渗汇集于泥岩表面。对比两图可知,水库回水线高程约975米,说明滑坡发生区域下部的泥岩会反复被淹,使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其强度不断降低并向坡外蠕滑,使得泥岩上部砂岩因压制拉裂而破坏。在库区水位的变动下,上述过程反复发生,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形成滑坡,A正确;年降水量、坡面植物减少及岩体软硬互层都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CD。故选A。
6.由材料“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受水库水位变化影响,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加上重力及上覆岩层压力影响会使其向下蠕移,B正确;溶解流走的是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A错误;没有断裂和褶曲发育的水平拉力或挤压条件,CD错误。故选B。
7.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被水溶解流失后形成孔隙,强度下降,其下部的泥岩变薄并向下蠕移,会导致砂岩支撑减弱,从而发生断裂,断裂的走向受重力影响大致沿坡面发育,这与图中读出的滑坡发育方向一致,如下图中AB面。故选C。
知识点四: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
1.原理
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概念中的关键词一是“远距离”,即不直接接触地物;二是“感知”,即要用一定的装备和技术获得地物的信息。遥感记录的是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传感器是直接获得目标物信息的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
2.特点
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3.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肮的系统。
2.组成
(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功能
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
4.特点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5.应用
确定考察点的空间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功能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4.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管理。
例题: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右图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图左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9.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表明( )
A.震级越大 B.距震中越近 C.震源越深 D.烈度越小
10.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积石山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应用有( )
①遥感技术——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
③地理信息系统——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
④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灾情数据,评估地震损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8.A 9.B 10.B
【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即圈层甲中,A正确;乙是软流层,丙是地幔,丁是地核,BCD错误。故选A。
9.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而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C错误;震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图示中显示本次地震震级为6.5级,A错误;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还与震中距、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烈度大小与倒计时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通过倒计时时间来判断烈度大小,D错误。故选B。
10.遥感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①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定位,但不能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②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灾情数据,评估地震损失,但不能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正确,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3S”技术手段的选取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基础】
(24-25高一上·浙江·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发生的自然灾害为( )
A.洪涝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2. 为了避灾减灾,提前获取信息从而预报该灾害发生,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BDS C.GIS D.地震仪
(24-25高一上·黑龙江·阶段练习)2024年9月8日,越南老街省巴刹县山区发生山体滑坡,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下图示意本次山体滑坡发生时局部区域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此次越南老街省巴刹县山区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 )
A.暴雨集中 B.工程施工 C.植被稀少 D.海啸袭击
4.遭遇山体滑坡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B.顺滑坡方向向低处跑
C.抓住漂浮物漂浮 D.向滑坡垂直方向的高处跑
(23-24高一上·河北保定·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岛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易引发的海洋灾害是( )
A.海啸 B.海浪 C.赤潮 D.风暴潮
6.为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23-24高一下·贵州六盘水·期末)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是世界著名的“天堂之岛”。北京时间2023年8月29日4时8分,在巴厘海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470千米,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地震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也威胁巴厘岛旅游业的发展。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此次地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B.地震中产生了多个震级
C.受灾程度只与震级有关 D.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8.山体滑坡是巴厘岛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诱发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山体岩性坚硬 B.地质活动频繁 C.山地面积广布 D.河流流量较小
(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2018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10.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2024·江西·高考真题)小东赴下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区域滑坡易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壳运动活跃 ②冰川运动强烈 ③公路维护频繁 ④区域降水丰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图中最可能发生滑坡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3.推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该预警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 )
A.采集地表形变数据 B.分析居民点分布数据
C.分析植被分布数据 D.采集区域降水数据
(24-25高二上·浙江·开学考试)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增大。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越发突出。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RS确定地震震级 B.BDS确定震源深度
C.GIS获取救灾帐篷分布信息 D.GIS确定灾后重建选址
15.地质灾害发生时,灾区民众选择的自救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地震时寻找三角空间躲避 B.滑坡时向滑坡体下方逃离
C.泥石流时躲在大石头后面 D.崩塌时向两侧稳定区逃离
(24-25高一上·浙江·阶段练习)读浙江省某沿海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17.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铁路沿河流而建,最主要原因是沿线水源丰富
B.b处城区沿河流分布,受河流的水源、水运影响大
C.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有利于发展港口城市
D.d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18.发生泥石流时,下列避防措施正确的有( )
①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②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高处逃生
③要向两边的山脊方向逃离沟谷 ④要快速往下游方向逃,泥石流速度慢追不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25高一·全国·随堂练习)受连续降水影响,2020年11月13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滑坡灾害现场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与此次滑坡形成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
①暴雨②地形起伏较大③乱砍滥伐植被④山体坡面物质较松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下图为“公路沿线四处地质剖面图”,其中最易发生滑坡的是( )
A.A B.B C.C D.D
【真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2023·福建·高考真题)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左图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万m 、11.91万m 和11.04万m 。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右图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发前 ( )
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
24.右图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 )
A. B.
C. D.
(2022·辽宁·高考真题)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大流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该段峡谷夏季气候特征为( )
A.湿热 B.冷湿 C.干冷 D.干热
26.“大流砂”的碎石主要来源于( )
A.河流堆积 B.冰川侵蚀 C.基岩风化 D.风力搬运
27.为减轻该处地质灾害影响,最适宜的措施是在“大流砂”所在地( )
A.坡面植树造林 B.两侧设排水渠 C.坡底修建挡墙 D.坡顶平整土地
28.(2021·浙江·高考真题)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完成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
A.④⑦ B.⑤⑧ C.②③ D.⑥⑨
(2021·浙江·高考真题)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30.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