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7 16:0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以及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情感升华,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联系生活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领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环节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引入主要人物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主角是谁呀?
生:周恩来!
师:没错。周恩来是我国著名的哪位人物呢?
(学生思考)
师: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些资料。(展示图片)这是开国元勋周恩来,他是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不过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展示少年周恩来照片)
二、梳理主要事件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讲了哪些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第一题,自由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比较混乱)
师:大家说得很热闹,不过好像有点乱。我们来整理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支架,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归纳主要事件。
1. 第一件事
师:文章开头讲了什么?
生: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志。
师:对,我们来具体一点。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新年开始的时候。
师:在哪里?
生:在修身课上。
师:很好!我们把它概括为:新年开始,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
2. 第二件事
师:接下来文章讲了什么?
生:周恩来和伯父讨论中国的问题。
师:没错,具体是什么时候呢?
生:十二岁那年。
师:在哪里?
生:在奉天的家里。
师:棒极了!我们把它概括为: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家中,周恩来与伯父讨论中华不振。
3. 第三件事
师:最后一件事是什么?
生:周恩来看到同胞受欺负。
师:对,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一个星期天。师:在哪里?
生:在...被外国人占的地方。
师:很好!我们概括为: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目睹同胞受辱。
三、事件排序
师:现在我们来给这些事件排个顺序。请大家看第17段,找找"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学生翻阅课本)
师: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哪件事中?
生:是和伯父讨论的时候。
师:对,我们在表格里给它标上A。那么,文中提到的"此时",指的是什么时候?生:看到同胞受辱的时候。
师:没错,我们标上B。最后,立志的事件我们标上C。
四、内容概括
师:现在,我们用什么方式把这些事件连起来比较好呢?用表格还是时间轴?
生:用时间轴吧,可以看得更清楚。
师:好主意!我们来画一个时间轴。(在黑板上画时间轴)谁来帮忙把事件填上去?(邀请学生上台填写)
师:太棒了!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按照这个时间顺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一说?(鼓励学生尝试概括)
五、深入分析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对这三件事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写得很多,有的写得很少。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写得多的叫"详写",写得少的叫"略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呢?
生:和伯父讨论、看到同胞受辱写得多。
生:立志那件事写得少。
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住,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下次读文章时,也可以试试用时间轴来整理哦!现在,谁能完整地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尝试)
师:太棒了!你们都很棒!希望大家以后读文章时,也能像周恩来小朋友一样,多思考,爱祖国!
环节二:深入探究文章结构与主旨
一、引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梳理了文章的三个主要事件。你们有没有发现,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些事的呢?
生:好像不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为什么作者要把"立志"这件事放在最前面呢?(学生思考)
生: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最重要?
师:不错!我们来仔细探究一下。
二、探究"立志"事件
1. 阅读指导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到第十自然段,特别注意魏校长的表现。(学生阅读)
2. 圈画关键词
师:读完后,谁能告诉我魏校长有什么表现?
生:在第7段,魏校长"为之一振,睁大眼睛"。
生:第9段说魏校长还追问了周恩来。
师:很好!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圈出来。
3. 分析校长反应
师:魏校长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展示1910年前后中国的历史资料)
师:周恩来12岁是在1910年。我找了一些那个时期中国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经济、铁路、银行、战争条约、租界、领事馆等方面的资料,按时间顺序呈现10个左右的重要事件)
师:看完这些资料,你们觉得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生:好像很落后,很多地方被外国人控制了。
生:中国那时候很弱小。
师:没错。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心里会有什么想法呢?
4. 分析校长心理
师: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想一想:
(1)惊讶
师:魏校长会惊讶什么?
生:可能惊讶周恩来这么小就有这么大的志向。
(2)希望
师:除了惊讶,魏校长还会有什么想法?
生:他可能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周恩来一样。
师:对,他希望"众生诸生当学此生"。
(3)欣喜
师:最后,魏校长还会有什么感受?
生:他可能会很高兴,觉得中国还有希望。
师:没错,他看到了"民族的未来"。
三、总结文章结构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要把"立志"这件事放在最前面写。这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突出重要的东西?师:对!我们把这个叫做"突出主旨"。作者通过合理安排内容,把最重要的思想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样就能有效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延伸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周恩来小朋友的想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生:我们应该多了解中国的历史,知道我们国家经历了什么。
师:说得太好了!希望大家都能像周恩来小朋友一样,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讲第三件事了。请大家先自由阅读第14到16段。读完后,谁能说说这件事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学生安静阅读,然后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奇怪的是中国巡警训斥了那个可怜的妇女。
师:很好的观察!还有同学发现其他奇怪的地方吗?
生:群众们好像很生气,但是都不敢说话。师:非常棒!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用一个支架来仔细分析这件事,好吗?(在黑板上画出支架)
师:首先,我们来看起因。这件事是怎么开始的?
生:是有个中国妇女的丈夫在租界里被车轧死了。
师:对,写上去。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生:那个妇女去讨公道。
师:没错。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件奇怪的事。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到了,我们再复习一下。第一件是什么?
生:中国巡警不但没有帮助那个妇女,反而训斥她。
师:很好。第二件呢?
生:周围的中国人虽然很生气,但是都不敢说话。
师:说得太好了!(在黑板上记录)那么,同学们觉得正常情况下应该怎么样呢?(学生思考)
生:应该是巡警帮助那个妇女讨公道。
生:群众应该一起帮助那个妇女。
师:非常好的想法!最后,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周翔宇决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对!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恩来同志小时候的决定。那么,如果是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况,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也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生:我想学法律,以后保护弱小的人。
师:太棒了!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义。周恩来同志小时候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想一想,我们每个人现在能做些什么,来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鼓励学生继续讨论和分享)
课堂总结
周恩来的志向已经转为现实,我们的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如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听 目睹
中华不振
沉思立志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