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
一只苹果就放在淡黄的、由树的年轮天然形成的图案装饰的台桌上。阳光斜斜地洒进透亮的窗户,洒在那只苹果上,苹果变得鲜活起来,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女孩顽皮地对你做着鬼脸,我的心忽然有了被刺痛的感觉,它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灰蒙蒙的早上……
学习本文,我们要了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象征意义,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伊凡·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生于俄国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蒲宁的创作开始于诗歌。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安东诺夫卡苹果》《乡村》等。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专注于人物个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学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没有什么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唱挽歌。《安东诺夫卡苹果》写于1900年,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甘霖 按捺
静谧 砭骨
叽叽嘎嘎 拾掇
惬意 入殓
麦秸 寥廓
馥郁 倾圮
犄角 孳生
斜睨 黑黝黝
风驰电掣 媲美
穹苍 荣膺
萦绕 卷帙浩繁
阒无一人 幢 幢大厦
皓光闪闪 人影幢幢
篝火 削 瘦削
蓦地 削苹果
按辔 偻 伛偻
喧嚣 佝偻
2.写汉字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摇hàn 发liǔ
遗hàn 既往不jiù
按nà不住 双móu
无可nài何 móu取暴利
3.解词义
五谷丰登:指年成好,农作物丰收。丰登,丰收。
精明强干: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逢场作戏: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意思是江湖艺人到一个地方,用随带竿木,蒙上巾幔搭成台,当众演出。语多出于禅宗语录,指悟道在心,不拘时地。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也常喻随便应酬,像演戏一样,并不认真对待。
轮廓:事物的外部形态。
枯瘦:瘦小的样子。
纤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大汗淋漓:形容汗水出得很多的样子。
呻吟:因难受而发出痛苦的声音。
4.辨用法
(1)静谧 安静
①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______的清晨……
②刚刚______了几天的KTV好景不长,又开始闹腾个没完没了……
“静谧”:〈书〉安静,如“静谧的园林”,一般指环境。“安静”:①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②安稳平静。
(2)弥漫 迷漫
①每当这种时刻,瓦蓝色的炊烟便像长长的带子,在果园的树木中间______开去。
②即便国家质检总局拿出一个权威的结果来,人们还是惊魂未定,质量焦虑还是______四周,在这后三聚氰胺时代,什么是真什么为假,大家都给搞糊涂了。
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迷漫:指满天遍野,茫茫一片,看不分明。
答案:1.lín mì gā qiè jiē fù jī nì chè qióng yíng qù hào gōu mò pèi xiāo nà biān duo liàn liáo kuò pǐ zī yǒu pì yīng zhì zhuàng chuáng xuē xiāo lǚ lóu
2.撼 憾 捺 奈 绺 咎 眸 牟
4.(1)静谧 安静
(2)弥漫 迷漫
1.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着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
“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点评: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吃安东诺夫卡苹果,侧面反映了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甜可口,这是对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一种间接赞美;而果园主的话也让人倍感温馨,不但不心疼不吝啬,还劝做工的农夫吃,体贴而大方,又蕴涵着一种慷慨而自豪的情感。为安东诺夫卡苹果的美味而自豪,为自己的慷慨而自豪。这句看似普通的言语里也飘荡出俄国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和谐的人情。
2.我每次望着这幢宅第的正面,总觉得它是个有生命的血肉之躯:就像一张压在大帽子下面的老者的脸,正用眼窝深陷的双眼——一对因日晒雨淋而呈珠母色的玻璃窗——眺望着前方。
点评:姑母的老宅虽然矮墩墩的,却支撑着高而厚的草屋顶,可见其坚固而敦实。作者把这幢老宅比喻成一个老者,用眼窝深陷的双眼眺望远方。这就赋予了这幢老宅以生命,既凝聚着历史的沧桑,也显示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虽面临颓败的命运却仍然根深蒂固,难以动摇。从这一层意义上看,这幢老宅也是当时俄国社会农奴制的一个象征。作家在姑母家里对农奴制有个体味,古朴坚固的庄园、众多的古色古香的房屋、发黑的下房,家奴、傲岸而又和蔼的姑母,无不飘荡着一股陈腐的气息,显示了姑母家残存的农奴制的痕迹。
3.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这些小地主都穷得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即使这种破落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
点评: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从地主庄园里消失,反映了俄国地主庄园的崩溃;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也代表着维谢尔基村富庶生活的终结;安娜·格拉西莫芙娜的故世,也代表着农奴制的最后痕迹的消失;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自尽,代表着显示地主精神的狩猎这一活动的终结……所有的这些现象,都代表着当时俄国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面对这种变化,作者是惋惜的、怀念的。所以他说,即使农奴制消失了,向往的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没有了,小地主的生活也是好的,尽管小地主的生活也是困窘和破落的。
1.文中的“安东诺夫卡苹果”仅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吗?如果不是,请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提示: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
2.本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场景?
提示:小说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伟大的风景画家——蒲宁
提及19世纪的俄罗斯艺术,人们便不由得想起那些优美的风景画。俄罗斯大地那雄浑壮丽、明丽动人的景致,通过艺术家们的笔触传遍了世界。蒲宁就是其中一个伟大的“风景画家”。
蒲宁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向来为文学界称道。其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风景小品。它简直就是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影片,由一幕幕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氛围。
蒲宁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景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如临其境。这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这一点很像散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句,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她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畸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辩,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身上穿着棉茸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
B.四周响起的潦亮的回声,则沿着地平线隆隆地向前滚去,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消失在洁净的、对声音十分敏感的空气中。
C.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尤新,——那都是不久以前的事,——它同富裕的庄户人家的生活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样都刻勤刻俭,同样都过着那种老派的安宁的乡居生活。
D.他颀长而瘦削,但肩膀挺阔,身材匀称,他的面孔像个英俊的吉卜赛人。他的眼睛里射出一股野性的光来,他为人极为机敏,穿着深红色的丝衬衫和天鹅绒的灯笼裤,脚登长统靴。
2填入下列空格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那时躺在大车上,________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________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________也不过了。
(2)清晨是寒意料峭的,________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楸树上的肥肥的鸫鸟的鸣声、人语声,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噜噜的声音,才打破了________。
A.仰望 小心翼翼 惬意 宁静 寂静
B.凝视 胆战心惊 快乐 寂静 宁静
C.仰望 胆战心惊 惬意 宁静 寂静
D.凝视 小心翼翼 快乐 寂静 宁静
3(2011·大纲全国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4填写下列空格的内容,最恰切的一项是( )。
我曾看到她在几架翼琴的伴奏下跳波洛涅兹舞,曾听见她用懒洋洋的声音朗诵《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篇什。于是那古朴的、充满幻想的生活复又映现在我眼前……当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们长长的睫毛妩媚地垂在忧悒而温柔的双眸上……
①她们娇妍的脸庞上流露出贵族的气度 ②在贵族庄园里有过多么好的少女和妇人啊 ③她们的华发梳成古色古香的发式 ④她们的肖像从墙上俯视着我
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安东诺夫卡苹果》中“近年来只剩下一件事还在支撑着”至“大家都向远处的什么地方猛扑过去”,完成第5~7题。
5怎样理解“近年来只剩下一件事还在支撑着日趋衰亡的地主精神——那就是狩猎”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6选文的第三、四段是典型的环境描写,请概括一下景物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7这一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个人物——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当时俄国的一个地主兼猎人。请你概括一下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A项,畸—犄,辩—辫,茸—绒;B项,潦—嘹;C项,尤—犹,刻—克;D项,无错误。
2.A 仰望:抬起头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小心翼翼:非常小心的样子。胆战心惊:十分害怕的样子。惬意:心情舒畅、称心如意。快乐:感到幸福、满意。宁静:安静。寂静:安静孤寂。
3.B 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特色”后面加上“的特点”。C项,搭配不当,“失眠”不是“感觉”,而是“症状”。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就要抓紧抓好”或把“着力于”改为“在”,“中小学”与“重要时期”也不搭配。
4.D 分析描写的先后顺序和思考空间的顺序。
5.参考答案:含意: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俄国地主阶层的衰落、地主精神的渐渐消失,侧面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形势。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引出对“我”与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打猎的描写。
6.参考答案:这两段描绘了秋天丰收的繁忙已经过去,闲适的冬天将要到来的萧条、冷寂的景象。这段景物描写为下文和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打猎作了铺垫,烘托了打猎的闲适而自由快乐的生活。
7.参考答案: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是当时俄国的一个地主兼猎人。这个人具有野性、豪爽、好客、开朗、调皮、不拘小节以及男子汉的阳刚气质的特点。他召集很多人在家里喝酒抽烟,他在客厅里开枪吓唬狗,他以开玩笑的语调朗诵诗句,带领大家出发。作家塑造的这个人物是当时俄国地主的一个代表。后来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自尽带给我们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猜测,暗示了俄国地主阶级的崩溃和没落。
静
蒲 宁
我们是在夜里到达日内瓦的,正下着雨。拂晓前,雨停了。雨后初霁,空气变得分外清新。我们推开阳台门,秋晨的凉意扑面而来,使人陶然欲醉。由湖上升起的乳白色雾霭,弥漫在大街小巷上。旭日虽然还是曚曚昽昽的,却已经朝气勃勃地在雾中放着光。湿润的晨轻轻地拂弄着盘绕在阳台柱子上的野葡萄血红的叶子。我们盥漱过后,匆匆穿好衣服,走出旅社,由于昨晚沉沉地睡了一觉,精神抖擞,准备去作尽情的畅游,而且怀着一种年轻人的预感,认为今天必有什么美好的事在等待着我们。
“上帝又赐予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早晨,”我的旅伴对我说,“你发现没有,我们每到一地,第二天总是风和日丽?千万别抽烟,只吃牛奶和蔬菜。以空气为主,随日出而起,这会使我们神清气爽!不消多久,不但医生,连诗人都会这么说的……别抽烟,千万别抽,我们就可体验到那种久已生疏了的感觉,感觉到洁净,感觉到青春的活力。”
可是日内瓦湖在哪里?有片刻工夫,我们茫然地站停下来。远处的一切,都被轻纱一般亮晃晃的雾覆盖着。只有街梢那边的路面已沐浴在霞光下,好似黄金铸成的。于是我们快步朝着我们误认为是路面的浮光耀金的去处走去。
初阳已透过雾霭,照暖了阒无一人的堤岸,眼前的一切无不光莹四射。然而山谷、日内瓦湖和远处的萨瓦山脉依然在吐出料峭的寒气。我们走到湖堤上,不由得惊喜交集地站住了脚,每当人们突然看到无涯无际的海洋、湖泊,或者从高山之巅俯视山谷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种又惊又喜的感觉。萨瓦山消融在亮晃晃的晨岚之中,在阳光下难以辨清,只有定睛望去,方能看到山脊好似一条细细的金线,迤逦于半空之中,这时你才会感觉到那边绵亘着重峦叠嶂。近处,在宽广的山谷内,在凉丝丝的、润湿而又清新的雾气中,横着蔚蓝、清澈、深邃的日内瓦湖。湖还在沉睡,簇拥在市口的斜帆小艇也还在沉睡。它们就像张开了灰色羽翼的巨鸟,但是在清晨的寂静中还无力振翅高飞。两三只海鸥紧贴着湖水悠闲地翱翔着,冷不丁其中的一只,忽地从我们身旁掠过,朝街上飞去。我们立即转过身去望着它,只见它猛地又转过身子飞了回来,想必是被它所不习惯的街景吓坏了…… 朝暾初上之际有海鸥飞进城来,住在这个城市里的居民该有多幸福呀!
我们急欲进入群山的怀抱,泛舟湖上,航向远处的什么地方……然而雾还没有散,我们只得信步往市区走去,在酒店里买了酒和干酪,欣赏着纤尘不染的亲切的街道和静悄悄的金黄色的花园中美丽如画的杨树和法国梧桐。在花园上方,天空已经廓清,晶莹得好似绿松玉一般。
“你知道吗,”我的旅伴对我说,“我每到一地总是不敢相信我真的到了这个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我过去只能看着地图,幻想前去一游,并且时时提醒自己,这只不过是幻想而已。意大利就在这些崇山峻岭的后边,离我们非常之近,你感觉到了吗?在这奇妙的秋天,你感觉到南国的存在吗?瞧,那边是萨瓦省,就是我们童年时代阅读过的催人落泪的故事中所描写的牵着猴子的萨瓦孩子们的故乡!”
码头旁,游艇和船夫都在阳光下打着瞌睡。在蓝盈盈的清澈的湖水中,可以看到湖底的沙砾、木桩和船骸。这完全像是个夏日的早晨,只有主宰着透明的空气的那种静谧,告诉人们现在已是晚秋。雾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顺着山谷,极目朝湖面望去,可以看得异乎寻常的远。我们迫不及待地脱掉上衣,卷起袖子,拿起了桨。码头落在船后了,离我们越来越远。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还有在阳光下光华熠熠的市区、湖滨和公园……前面波光粼粼,耀得我们眼睛都花了。船侧的湖水越来越深,越来越沉,也越来越透明。把桨插入水中,感觉到水的弹性。望着从桨下飞溅出来的水珠,真是一大乐事。我回过头去,看到了我旅伴那升起红晕的脸庞,看到了无拘无束地、宁静地荡漾在坡度缓坦的群山中间浩瀚的碧波,看到了漫山遍野正在转黄的树林和葡萄园,以及掩映其间的一幢幢别墅。有一刻间,我们停住了桨,周遭顿时静了下来,静得那么深邃。我们闭上眼睛,久久地谛听着,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船划破水面时,湖水流过船侧发出的一成不变的汩汩声。甚至单凭这汩汩的水声也可猜出湖水多么洁净、多么清澈。
“划吗?”我问。“慢着,你听!”
我把桨提出水面,连汩汩的水声也渐渐消失。从桨上滴下一滴水珠,然后又是一滴……太阳照得我们的脸越来越热……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至我们耳际,这是深山中某处的一口孤钟。它离我们那么远,有时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听到它的声音。
“你还记得科隆大教堂的钟声吗?”我的旅伴压低声音问我,“那天我比你醒得早,天还刚刚拂晓,我便站在洞开的窗旁,久久地谛听着独自在古老的城市和城市上空回荡的清脆的钟声。你还记得科隆大教堂的管风琴和那种中世纪的壮丽吗?还有莱茵省,那些古老的城市,古老的图画,还有巴黎……然而那一切都无法和这里相比,这里更美……”
……
“人活在世上,呼吸着空气,看到天空、水、太阳,这是多么巨大的幸福!可我们仍然感到不幸福!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生命短暂,因为我们孤独,因为我们的生活谬误百出?就拿这日内瓦湖来说吧,当年雪莱来过这儿,拜伦来过这儿……后来,莫泊桑也来过,他孑然一身,可他的心却渴望整个世界都幸福。当年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所有的恋人,所有的年轻人,所有来这里寻求幸福的人都已弃世而去,永远消逝了。我和你有朝一日,同样也将弃世而去……你想喝点儿酒吗?”
我把玻璃杯递过去,他给我斟满,然后带着一抹忧郁的微笑,加补说:
“我觉得,有朝一日我将融入这片亘古长存的寂静中,我们都站在它的门口,我们的幸福就在那扇门里边。你是否记得易卜生的那句话:‘玛亚,你听见这寂静吗?’我也要问你:你有没有听见这群山的寂静呢?”
……
那位和我在旅途中一起体验了那么多欢乐和痛苦的旅伴,是我一生中所爱的有限几个人中的一个,我的这篇短文就是奉献给他的。同时我还借这篇短文向我们俩所有志同道合的萍飘天涯的朋友致敬。
这篇《静》是蒲宁散文的名篇。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静”,自然环境的静,“湖还在沉睡,簇拥在市口的斜帆小艇也还在沉睡。它们就像张开了灰色羽翼的巨鸟,但是在清晨的寂静中还无力振翅高飞”;内心追求的淡远,“人活在世上,呼吸着空气,看到天空、水、太阳,这是多么巨大的幸福!可我们仍然感到不幸福!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生命短暂,因为我们孤独,因为我们的生活谬误百出?”好静啊,那种神秘的静谧感,让人屏住呼吸……
这篇散文,体现了蒲宁散文创作的特点:其一是从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但他却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声音”,所谓“找到声音”就是找到散文的节奏,找到散文的基本音调。其二是细节的真实,比如对日内瓦湖景色的细致刻画,比如作家和游人喝酒的情形。这种真实基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其三是不脱离人的生活流程来写自然界。
小说通过描写农庄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请你以“幸福”为中心或话题积累储备写作素材。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又多么伟大!
——圣西门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穆尼尔·纳素夫
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
——拉美特利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爱因斯坦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吴运铎
●马克思和他的夫人燕妮之间的爱情故事经久传颂,燕妮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为了爱情,她离开了原本富裕的家庭,和马克思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伦敦流亡期间,他家一连几个星期靠吃马铃薯过活。严冬没柴生火,生病没钱请医生。他付不出房租,家里的铁床、被褥、衣服,连女儿的玩具、孩子们的摇篮都拿去抵押了。马克思写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却没有邮费把手稿寄到柏林去。因为交不起学费,孩子只能辍学。孩子病死了,没有钱买棺材埋葬……面对如此贫寒的日子,燕妮没有抱怨也没有离开。相反,她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因为她的生活中有爱。她曾自豪地说:“我坐在卡尔的房间里转抄他那潦草不清的文章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清晨,一辆洒水车在它美妙的音乐声里为黎明的大街沐浴。在反光镜里,司机奇怪地发现,一个男孩总是跟在车后面跑着。他跑得很吃力,大口大口地喘气,豆大的汗珠滑进嘴里,纤细的双腿摇晃得几乎打成结。过了几个街口,司机终于忍不住好奇,下车拦住了慌乱的男孩。他厉声问男孩,却发现他已经泪流满面,原来今天是他的生日,可他是个孤儿。他跟着洒水车跑,是因为车上在重复着“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只有这样,他才能听到来自整个沐浴中的城市的祝福:祝你生日快乐!
男孩的跑使我想起了藏羚羊。冬季迷失的藏羚羊突然发现一线微弱的光,便不顾一切地奔去,希望得到春日太阳般的温暖。虽然它知道,那只不过是灯光,但它还是奋力地奔去,因为在奔跑的过程中,在每个充满幻想和期待的脚步声中,它都能感觉到温暖。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