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7 16: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11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统编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上册三单元的第11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课重在体会对动物的细致连续的观察。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法布尔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连续、细致地观察,真实而生动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文在表达上语言生动形象,作者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富有童趣,可读性强。
本课有“宅、隐”等12个认读字;“宅、临”等14个生字;“住宅、临时”等17个新词。课文的插图是一幅绘制的蟋蟀住宅的外部景象:青草掩映的门口平台平坦又干净,洞口时隐时现静谧而深邃,一只蟋蟀好像刚刚觅食归来,归心似箭地返回自己舒适的家。精美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了更直观的帮助。
本课一共设置了三道课后题,其中第一题“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将课文概括为“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课后第二题“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是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品析词句,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课后第三题教材提供了英国麦加文的《昆虫》中的描写蟋蟀的片段与课文作对比阅读。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采用了拟人手法使蟋蟀人格化,使文章更生动,读起来栩栩如生、富有情趣。而说明性文字特点是简洁干净、表达清楚严谨。
在本课的最后单元安排了一篇阅读链接《燕子窝》。《燕子窝》是一篇观察日记,为本单元的习作作铺垫。首先,《燕子窝》与《蟋蟀的住宅》对比,二者都对动物有长期细致的观察,在表达上都善用拟人,文章生动有趣。但是《燕子窝》是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展现的,让学生认识了观察日记的格式与其它文体的不用,要有日期,还可以加上天气等。另外,《燕子窝》一文还可以与前文《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做对比,凸显“观察日记”与“观察记录”的异同。“观察记录”是“观察日记”的基础,内容主要记录观察的客观结果。内容清晰简洁、形式多样,可以图文并茂,可以是表格甚至是照片,只要能展现观察的结果即可。而观察日记中要详细地写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还可以有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过程中自己主观的感受,心情等丰富的内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和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扫除生字新词的障碍、了解文章大意,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
“蟋蟀”生存范围广,但是对于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可能了解的并不多,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课上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
《蟋蟀的住宅》一课表达具体生动,富有童趣,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强。但是“准确生动的表达是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需要教师课上引导,这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认识“宅、隐”等12个认读字;会写“宅、临”等14个生字;掌握“住宅、临时”等17个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思维目标
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其它目标
(1)能通过对比阅读体会采用拟人手法的好处。
(2)通过对比阅读链接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课堂行为】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齐读课题。
“住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动物居住的地方一般叫做“洞穴”,可是课题是—蟋蟀的住宅,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开启本课的学习吧!
2.认识蟋蟀。
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秋虫,是一种古老的昆虫。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3.作家作品。
法布尔,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昆虫记》。法布尔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一生勤奋自学。自幼喜爱昆虫,成年后用大量的时间观察研究,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努力写成了轰动世界的《昆虫记》,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的昆虫生物学著作。法布尔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鲁迅先生曾将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的生活”的楷模。
【学生学习活动】
1.齐读课题。
2.交流课前预习:分享补充蟋蟀、法布尔、《昆虫记》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由揭示题目入课,针对题目质疑问难,交流分享关于蟋蟀、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探究的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教师课堂行为】
1.小声自由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3.教师重点提示点拨。
“宅”:上下结构,上盖下,宝盖要写得舒展能盖住字的下半部分,第四笔为撇,不能写成横,第五笔横要写得长于平撇。
“临”:左右结构,右下不能写成“皿”字底。
“慎”:左右结构,右半部分是“真”,里面三横,不能少写,且每横之间间距相等。
“卧”:第二笔是竖,指导书写时注意笔顺正确。
“专”:第三笔为竖折折,是这个字的关键笔画,要写端正。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慎重:谨慎持重;谨慎认真。
耙扫:动词,如同扫把扫过一样。
骤雨:本义为暴雨,又称阵雨,指的是为时不长的降雨,强度变化很大。
随遇而安: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4.习题巩固。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舒服-( ) 慎重-( )假使-( )仔细-( )
反:柔弱-( ) 光滑- ( )临时-( )安静-( )
(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 )蟋蟀不是挖掘专家,而它的工具又是那么柔弱,(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②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③( )屋子内部没什么布置,( )墙壁很光滑。
(3)以下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 )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设问 )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
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比喻 )
【学生学习活动】
1.小声自由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3.重点知识读一读,记一记。
4.练一练,试一试。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新词,掌握字音字形词义。用练习题巩固,并借助课文中的语句复习过去学过的关联词。
环节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教师课堂行为】
指名读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展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
【学生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预设: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住宅的特点以及修建过程这两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借助课后第一题梳理文章脉络。
环节四:品读“特点”,感受“伟大”
【教师课堂行为】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感受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3段蟋蟀选址:不随遇而安。
第5段外部特点:向阳倾斜、利于排水、大小适宜、洞口隐蔽、门口平坦。
第6段内部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教师点拨。
一个小小的洞穴居然从选址到外部再到内部有这么多优点,设计这样精巧,难怪作者会感慨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3.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部分,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的方法,初步感受了它的住宅是个“伟大的工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蟋蟀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进一步去感受蟋蟀住宅的伟大之处。
【学生学习活动】
1.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画批关键词句,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预设1:我从“不随遇而安”感受到蟋蟀住宅的选址不将就、不用现成的,喜欢自己挖掘。
预设2:我从第5段总结出它的住宅必须是向阳倾斜、利于排水、大小适宜的,而且洞口隐蔽、门口平坦。
预设3:课文的第6自然段写出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倾听,从蟋蟀住宅的特点中初步感受工程之“伟大”。
3.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关键词句总结出蟋蟀住宅的特点,从而初步感受蟋蟀的住宅工程之“伟大”。
第二课时
环节一:浏览课文,回顾复习
【教师课堂行为】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同学们先打开书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浏览课文,复习字词,回忆文脉,复习蟋蟀住宅的特点。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明确本节课的定位和学习要求。
环节二:学习“修建过程”,感受“工程伟大”,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师课堂行为】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学习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画批关键词句,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2.小组合作学习。
3.重点提示、点拨。
(1)聚焦修建时间:从秋天初寒十月一直到冬天
(2)聚焦修建工具:前足、钳子、后足、后腿等
(3)聚焦劳作方式:建造时一连几个钟头,修整时每天做一点儿。
教师小结:因为蟋蟀挖土的工具只是自己的前后足及腿上的“钳子”、“锯”或“耙”,作者说蟋蟀住宅工程“伟大”,是与它“那样简单”的建筑工具相对比而言。蟋蟀用“那样简单”的工具建成这样的住宅,真是费尽了心血和力气。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值得赞颂。
写法点拨:从“扒、搬、踏、推、铺”等一系列动词中看出作者对蟋蟀修建住宅的一系列描写是非常细致、有画面感的;课文写到蟋蟀修建住宅从初秋到寒冬,作者之所以能描写得如此准确,那是因为对蟋蟀有着长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我们日后的习作中。
【学生学习活动】
1.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画批关键词句,学习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互动。
预设1:我从第7和第9自然段关联阅读中找到了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段是从秋天初寒十月的时候一直到冬天,时间很长,不放弃,值得敬佩!
预设2:我画的是课文第7自然段中蟋蟀的前足、钳子、后足、后腿这些是它修建住宅的工具,还有“扒、搬、踏、推、铺”等一系列动词。蟋蟀没有“工具”,所谓“工具”其实就是自己的器官,所以我觉得太伟大了!
预设3:我画的是第9段,建造时一连几个钟头,修整时每天做一点儿。从这里我体会到两点,首先蟋蟀工作很智慧化整为零,另外蟋蟀对自己的住宅要求很高,不仅仅是能住就行,而是精益求精,这一点也说明了很“伟大”!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这部分时利用课后第二题,深入理解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文章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环节三:对比阅读
【教师课堂行为】
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读以下文字(课后第三题),体会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选自《昆虫》【英国】麦加文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课文
教师小结:课文采用了拟人手法使蟋蟀人格化,使文章更生动,读起来栩栩如生、富有情趣。说明性文字更像是不带感情地板起面孔说话,它的特点是简洁干净、表达清楚严谨。
【学生学习活动】
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特点上的不同。
预设:我觉得课文写得更生动,而选文写得更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课后第三题教材提供了描写蟋蟀的片段与课文作对比阅读。其中对蟋蟀鸣叫的描写对比最为显而易见,借助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环节四:阅读链接
【教师课堂行为】
自主阅读42页《燕子窝》,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小结: 首先,《燕子窝》与《蟋蟀的住宅》对比,二者都对动物有长期细致的观察;在表达上都善用拟人,文章生动有趣。但是《燕子窝》是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展现的,让学生认识了观察日记的格式与其它文体的不用,要有日期,还可以加上天气等。
另外,《燕子窝》一文还可以与前文《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做对比,凸显“观察日记”与“观察记录”的异同。“观察记录”是“观察日记”的基础,内容主要记录观察的客观结果,内容清晰简洁、形式多样,可以图文并茂,可以是表格甚至是照片,只要能展现观察的结果即可。而观察日记中要详细地写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还可以有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过程中自己主观的感受,心情等丰富的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自主阅读。
预设1: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往学的文章不同,它有日期。
预设2:写得很有意思,我发现了反问句和感叹句。
【设计意图】在本课的最后单元安排了一篇阅读链接《燕子窝》,这是一篇观察日记,对比阅读、学习,为本单元的习作作铺垫。
课堂总结
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板书设计
11蟋蟀的住宅
伟大工程 住宅特点
修建过程
连续细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