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1张PPT)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语文总复习
解读真题明考向 考情概览 真题体验 命题解析
真题体验
[考题一] [2023·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林希逸回复友人论学的诗。首联主要写当时人们做学问的不良习气。
首句中,“逐字笺”指逐字逐句研读经典的治学方法,“学转难”指由于经典年代久远,
采用“逐字笺”的方法去研读经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次句写时下的治学现象,即
许多学者趋易避难,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他们不亲自研读经典,而是盲从前
代学者的见解。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
“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炼丹为例,
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
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
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活泼的精神状态,即研读经典唯
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指向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
和表达技巧。
[思路点拨]命题选项涉及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局部理解,以及对表达技巧、语言特
色等方面的整体赏析。解答此题,应根据选项锁定关键词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还应从整体上关注选项中对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判定。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理解有误。“逐字笺来学转难”表
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去研读经典是非常困难的事,“逢人个个说曾颜”说的是正
因为“逐字笺”的方法很难,所以时下的学者们都盲从前代学者的观点,趋易避难。
诗的首联不包含选项表述中的“不畏艰难”的意思。理解有误。
B.“剥落皮毛”才能见到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这些领悟是无法靠口耳相传获得的。
言下之意,做学问一定要亲身治学,不能仅仅满足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理解正确。
C.颈联用参禅和炼丹来类比做学问的道理。参禅务必“自参”,从而求得“印可”,
“印可”指经印证而认可;炼丹也须“亲炼”,如此才能真正得道。这一联强调要获得
真知必须亲自钻研和实践的道理。理解正确。
D.诗人用“禅”要“自参”、“仙”须“亲炼”等类比手法来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且全
诗语言浅近明白、通俗易懂。理解正确。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A。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
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主题。能力指向分析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思路点拨]命题考查诗歌中所阐述的主题。题干要求结合诗的尾联对魏了翁的名言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进行理解。作答时,应先阐述魏
了翁这句名言的意思,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
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著,深
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考题二] [2023·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泛舟归来,途中所见之美景。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
景色迷人,仿佛幻境,正因为诗人“卧枕船舷归思清”,归意甚浓,所以“望中浑恐是
蓬瀛”,眼前所见景色竟如蓬莱仙境。时值秋日,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
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展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含蓄地表
明诗人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颈联描写归来的飞鸟和
水中的红莲。归家的小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小鸟振翅飞走;粉红
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细腻
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的情态,又一次传达出诗人此时淡淡的愉悦心情。小
舟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终于靠近目的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诗句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全诗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视、听、嗅等多感官交织,
衬托出诗人归家时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喜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指向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
[思路点拨]命题选项涉及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局部理解,以及对表达技巧等方面的
赏析。解答此题,应根据选项锁定关键词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A.由诗题《湖上晚归》及诗歌的内容可知,诗人叙写自己乘船归家时途中所见,
笔下画面随着行程相继展开,自然流畅。理解正确。
B.“桥横”“寺倚”写出了静态,“翠羽湿飞”“红蕖香袅”写出了动态;“翠羽”“红蕖”
写出了多姿多彩。这些景物与诗人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互动,触发诗人心里的喜
乐与欢欣。理解正确。
C.“鸡犬”的“隐隐声”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而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
诗人的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并未发生改变。理解错误。
D.全诗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视、听、嗅等多感官交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景
物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理解正确。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
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中“归思清”三个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
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
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能力指向赏析诗歌的思想
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
[思路点拨]题干要求分析诗歌如何印证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首先要明确诗中“我之色彩”为何,所写之“物”又如何“著我的色彩”。“归思清”的心境
便是诗中“我之色彩”,在这种心境的引领下,诗人所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自己的感情
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都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后三联
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存在的景物,
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命题解析
[选材特点]
(1)从创作的时代和作品的体裁看,更青睐于唐宋诗词。近五年整体上以诗
为主,以词为辅;2023年诗词平分秋色,考试中心命制的四套题为两诗两词。诗倾
向于律诗,且以七律为主;词倾向于六七十字的中调,这符合合理把控试卷阅读难
度的要求。
(2)从诗词作者角度看,更偏重于考查名家不出名的作品,或者一些非名家的
出色作品。究其原因:一是能有效避免猜题押宝,体现公平原则;二是可以扩大考查
面,让更多的优秀作品走进生活,走进考场,让考生更多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从题材看,送别、咏物、答赠、唱和、思乡等题材的诗词选得较多。这类
题材的诗歌有特定而常见的写作对象,如亲人、师长、朋友、家乡等,有利于考生
更好地读懂文本,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
(4)从内容角度看,选材旨在弘扬核心价值。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诗人认为,
亲身治学、研读经典方能获得学问真谛。2023年新课标Ⅱ卷中,诗人通过对归途美景
的描绘,表现诗人归家时内心的喜悦,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喜爱。这有助于引导考生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从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命题特点]
近五年高考古代诗歌考查情况
年份 卷别 标题 体裁 朝代及作者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19 全国 Ⅰ卷 《题许道宁画》 五律 宋· 陈与义 题画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句意、情感
态度
全国 Ⅱ卷 《投长沙 裴侍郎》 七律 唐· 杜荀鹤 干谒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情感、表达
技巧
全国 Ⅲ卷 《插田歌》 (节选) 古体 唐· 刘禹锡 山水 田园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语言风格
对比
年份 卷别 标题 体裁 朝代及作者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20 全国 Ⅰ卷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七律 唐· 陆龟蒙 寄赠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概括思想
感情
全国 Ⅱ卷 《读史》 七律 宋· 王安石 哲理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阐述观点态度及启示
全国 Ⅲ卷 《苦笋》 七律 宋· 陆游 咏物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分析形象
(人与物比
较)
新高 考Ⅰ卷 《赠别郑炼 赴襄阳》 五律 唐· 杜甫 送别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分析作者
感情
续表
年份 卷别 标题 体裁 朝代及作者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20 新高 考Ⅱ卷 《赠赵伯鱼》(节选) 排律 宋·韩驹 寄赠 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作者主张
2021 新高 考Ⅰ卷 《寄江州 白司马》 七律 唐·杨巨源 寄赠 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观点态度
新高 考Ⅱ卷 《示儿子》 七律 宋·陆游 寄赠 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观点态度
续表
续表
年份 卷别 标题 体裁 朝代及作者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21 全国 甲卷 《和南丰 先生出山 之作》 七律 宋· 陈师道 寄赠 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观点态度
全国 乙卷 《鹊桥仙· 赠鹭鸶》 词 宋· 辛弃疾 山水 田园 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语言风格
2022 新高 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词 宋· 魏了翁 山水 田园 诗 诗句内容理解错误 分析观点态度
续表
年份 卷别 标题 体裁 朝代及作者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22 新高 考Ⅱ卷 《送别》 古体 唐·李白 送别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分析情感表达技巧
全国 甲卷 《画眉鸟》《画眉禽》 七绝 宋·欧阳修 宋·文同 咏物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分析形象作用
全国 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五律 唐·王勃 送别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对比分析情感表达技巧
续表
年份 卷别 标题 体裁 朝代及作者 题材 选择题陷阱 主观题
2023 新课 标Ⅰ卷 《答友人 论学》 七律 宋·林希逸 寄赠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理解诗句内容
新课 标Ⅱ卷 《湖上 晚归》 七律 宋·林逋 山水 田园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分析观点态度
全国 甲卷 《临江仙》 词 宋·晁补之 送别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赏析诗句
全国 乙卷 《破阵子》 词 宋·陆游 寄赠 诗 诗句内容 理解错误 分析内容与情感
根据上表,可看出诗歌命题的总体趋势:
(1)着意勾连教材,导向课堂教学之本。勾连教材的试题在高考中并不鲜见,
如2022年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命题材料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试题要求
考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诗人排遣离愁
的方法有何不同;2022年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命题材料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
考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2)反套路化命题明显,近几年试卷中较少出现直接考查表现手法、情感态度
的主观题;多为综合考查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理解、赏析、评价题,且创新命题的
情况越来越多。
(3)考查灵活性增强,命题呈现一定的开放性。近年来,诗歌鉴赏题除了考
查诗歌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等常规题外,还出现了不少开放题。这类题
命题角度具有不确定性,考查思维的多面性,答案往往不唯一。这类题要求考生根
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诗歌内容作多元解读,对作者观点作深入探讨,对诗家见解作
不同阐述。
(4)题型和题量较为固定,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两题共计9分。
[考查指向]
文学作品阅读的素养指向总体目标一致,都是感受作品,理解作品的语言,把
握作品的内涵,赏析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发掘作品的阅读
价值等。但古代诗歌阅读,因为其“古”的创作年代和“诗”的体裁特点,能力素养要
求偏重于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赏析技巧,分析意象,掌握意蕴,品析
优秀文化,博古融今滋养心灵;能阐释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
倾向,能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研析学情导方法 备考方略 复习策略 方法指导
复习策略
1.强化课内外延伸阅读,提升迁移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题就是运用课外阅读材料考查考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
我们应注重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阅读,培养和提升阅读迁移能力。一是把握句子的
相关联系,如课内重要诗句与命题材料中重要诗句的相关联系;考生把握了这种
联系,就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打通,鉴赏能力将有所提升。二是将课内习得的知识、
技能向课外诗词迁移,这是一种由点到类的思维,一旦习得该鉴赏思维,鉴赏水平
将有效提高。
2.注重知识储备,提升鉴赏能力
鉴赏题考查的范围涉及内容、形式,分布很广,对鉴赏者的要求较高。考生所
具备的鉴赏知识、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在答题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
这种能力,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大量诵读,反复吟咏;二是积累文史知识,
学会“知人论世”;三是掌握诗歌类别,了解各自特点。
3.强化答题技巧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复习备考,要在明确考点的前提下,以考点为线索展开训练,通过训练,梳理
归纳各类题型的答题策略、方法和技巧。在熟悉考点及基本题型、答题规范后,还
应注意“整合”“递进”训练,即从题干设置的角度,注意其相关性,对其“追问”和“组
合”。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知识技能后,再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切实提升鉴赏能力。
4.要准确定位“古代诗歌阅读”的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需要考生全面夯实文学鉴赏的知识和基本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分值只有9分,看似实施“全面夯实”策略的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但
它对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阅读都有辐射作用。古代诗歌阅读重“面”的夯实,
文学阅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体裁特征选“点”突破,则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方法指导
1.古诗分类
类别 内涵 特点
诗 古体诗 指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 的仿作,包括《诗经》、《楚 辞》、乐府诗等,“歌”“行” “引”“曲”“吟”等皆属古体诗体 裁。 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
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在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上
都有严格规定。
类别 内涵 特点
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词、曲 子词等。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
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
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
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
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
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续表
类别 内涵 特点
曲 又称词余。曲盛行于元代,故 又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 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组曲,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
续表
2.阅读指导
对考生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读不懂诗句、理解不了诗句的丰富含意。古诗因为受到平仄、押韵、字数、曲调(像词、曲)等方面的限制,语言简练,言近旨远;意象之间,常有跳脱;加之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用典兴寄,现已脱离作品创作时代的生活环境和话语系统、缺乏作者那样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的考生们,需要借助典型样本,沉潜玩味,领会其中意旨,走出理解的第一步。
下面就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简要指导。
(1)读标题。
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往往可以读出以下内容:写作的时间、
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写作缘由或目的,作品的感情基调,诗歌的题材,暗含
的情感,诗歌的主要内容。
类型 举例 题目蕴含信息
以地名 (包括 亭、台、 堂、馆 等)为标 题 《隋宫》《乌衣巷》《石头城》 《赤壁》《苏武庙》《马嵬坡》 《台城》《焚书坑》《西施滩》 《江亭》《竹里馆》《黄鹤楼》 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借古讽
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世事变
迁、人事飘零或登临览胜、即景抒
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青春蹉
跎)。
类型 举例 题目蕴含信息
以动植物 或事物名 为标题 《蝉》《菊》《早梅》《孤雁》 《柳》《蜂》《云》《石灰吟》 《海棠》《子规》《流莺》 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
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续表
类型 举例 题目蕴含信息
以人物 为标题 《山中寡妇》《卖炭翁》《贫女》 《蚕妇》《陶者》《伤田家》《西 施》《王昭君》《贾生》《渔翁》 《剑客》 ①如果是下层人民:同情悲悯,
关注民生、底层。
②如果是历史名人:怀念景仰,
寄予同情。
③如果是朋友亲属:关心挂念,
勉励祝福。
④如果是晚辈学生:慰勉激励,
寄寓希望。
续表
类型 举例 题目蕴含信息
与节日有 关的诗歌 标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 寄京师诸弟》《邯郸冬至夜思家》《除夜作》《十五夜望月》《小寒食舟中作》《清明》《社日》 往往表现节日风俗,或表达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的情感。
续表
(2)识作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创作风格,把诗歌和作者、时代结合起来,知
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内涵。遇到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作品,就可以借助对
诗人生平际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对这首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推演,揣摩出
诗人的心境、情绪。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悲壮 白居易:通俗易懂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清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璨
孟浩然:自然平淡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恬淡优美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舒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陆游:雄放晓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悲壮沉郁
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境遇 感情表现
作者被贬、被排挤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对朝廷不
满、愤懑;寄情山水
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 羁旅愁思、思乡怀人
作者处于朝代末期或仕于新朝 收复失地、思念故国、亡国之痛
③品诗句。
首先,消除文字隔阂,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
满足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艺术化的处理,是诗人语言智慧在诗歌
上的体现。
类别 举例 解析
省略 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 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 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类别 举例 解析
改变 语序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②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 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①主语后置,应为“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
②宾语前置,应为“春山映柳色,
夕鸟藏梨花”。
③主宾互换,应为“鹦鹉啄余香稻
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改变 词性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动
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其次,抓景、事(典故)、情,推导诗作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
“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典故)”是表象,“情”是内核。
续表
类别 举例 解析
抓景、 事(典 故)、情,推 导主旨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抓住诗中出现的“莓苔”“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等重要意象,尤其是其中的形容词“静”“闲”和动词“闭”,有助于明确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静”。
再次,抓关键字词,定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诗眼”
“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表达诗的主旨、情感;二是抓诗歌中显示情感的语
言。另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常常涉及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阅读时切不可
一晃而过。
类别 举例 解析
抓关键 字词, 定情感 基调 ①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陆游《书愤》)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杜甫《登高》) 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④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 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 闻涧水香。(黄公度《暮春山 间》) ①其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
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
报国无门的惆怅。
②其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
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
③其中的“尽”“孤”“独”“闲”皆为情感语
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④诗中“缓步”一词,表现出诗人迈步于
暮春山间时的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
一细节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愉悦闲适
的心境。
最后,借助语境,读懂难句。要读懂难句,就要依靠上下语境,推测句意,把
握主旨、情感;多注意尾联,诗人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
类别 举例 解析
借助语 境,读 懂难句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 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 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 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 归。 词中“花褪雨”较难读懂,花怎么会褪去雨呢?但
若将它与下句“絮沾泥”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这
两句的结构是一样的,可借助对“絮沾泥”的理解
进而理解“花褪雨”。“絮沾泥”指柳絮沾到泥土上
了,写出了暮春之景,那么“花褪雨”也应表现暮
春之景,当是“花儿在雨水的浇打中凋落”的意思。
(4)看注释。
注释往往含有丰富的信息。
当然,读懂古诗还应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因为古代诗歌也是古代历史文
化的重要载体,天文地理、礼仪民俗、气候时令、人物典故、称谓官职、饮食器用、
音乐娱乐等各种知识常常在古代诗歌中有所体现和反映。
[读诗示例]
[2021·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注]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注】辛弃疾于南归之后被迫隐居带湖、瓢泉近二十年。他一心想收复中原,
却又壮志难酬。这期间,辛弃疾纵情山水,参与农业耕种,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
田为先”,将开辟的山庄取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写下了大量描写农村风光、
农村生活,赞美壮丽河山的山水田园词作,这首《鹊桥仙·赠鹭鸶》便是其中之一。
[诗意赏析]
这首词的标题为“赠鹭鸶”,即送给鹭鸶。鹭鸶即白鹭,属水鸟的一种。颈细长,
嘴长而尖,头顶后部有一缕白色的长羽毛,以食水中鱼虾为生。标题不仅交代了该
词的写作目的,还给人一种未读词作,便已觉妙趣横生之感。写给鹭鸶,似乎鸟能
解人语,这一“赠”便有拟人的艺术效果。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词人以对话的形式,温和地劝说白鹭:“溪边的白鹭啊,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溪
水里的鱼儿已是寥寥无几,不能再捉了。你要像主人怜爱、体谅你一样体谅这些鱼
儿,我们之间要快活相处才对。”这是词人归隐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也表达出了词
人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
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词人为白鹭觅食寻到了好去处——“远浦”与“别渚”,
而“白”与“青”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突出了“沙”“泥”色彩的明丽。“剩有虾跳鳅舞”,言
“远浦”与“别渚”的“虾”“鳅”之多,足可美餐饱腹。“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
缕”,赞赏了白鹭他处觅食归来,迎风飞翔,风拂羽冠,英姿卓绝之美。词句描绘出
在达到生态平衡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颇具高情逸致。下阕承载着词
人美好的愿望,应为想象之笔、虚写之境,此境之中的“跳”“舞”“飞”又化静为动,
使画面极富动态感。
整首词以拟人的手法、对话的形式展开,把鹭鸶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与之谈
心,对它谆谆教导,语言清新质朴、幽默风趣,这与词人通常的喜好用典、悲壮沉
郁的风格迥然不同。词人既考虑到了溪中鱼儿的生活环境,又不愿意让鹭鸶挨饿,
为鹭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禁让人会心一笑。词人对鱼儿生命的
关切,对鹭鸶鸟的劝告表达了“物我欣然一处”的美好愿望,这和我们今天倡导的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1.读标题
(1)把握标题信息:①交代了写作目的(赠鹭鸶,送给鹭鸶);②表明了诗
歌题材(山水田园题赠词)。
(2)依据标题作出猜想:为什么写给鹭鸶?辛弃疾借写鹭鸶抒发了自己怎样
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情志)?
2.识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
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
《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被弹劾落职,最终退
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
禧三年(1207),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诩,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
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3.品诗句
(1)“堪数”,不堪一数,言溪里鱼儿已寥寥无几。“物我”,物与我,即白鹭和
词人(或它的主人)、白鹭和鱼儿。“一缕”,指白鹭头顶后部的白色羽毛。
(2)“白沙远浦,青泥别渚”,用“白”“青”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描绘河滩和小洲,
色彩明丽,用词质朴,显出自然本色。“虾跳鳅舞”,“跳”“舞”两个动词的使用,使
画面极富动态感,展现出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词人描绘了溪水流、白鹭飞、鱼
儿游、虾鳅跳、白沙浦、青泥渚等景象,画面清新,意境优美。
(3)整首词以拟人的手法、对话的形式展开,词人将鹭鸶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
和它进行了协商式的对话,流露出美好的生活情趣。“虾跳鳅舞”,使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展现出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且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
下的山水湖泊、鱼鳅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画面,表达了“物我欣然一处”的美好愿望。
4.看注释
注释提到了辛弃疾一生中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交代了写作背景,借助它能更
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考教融合点迷津 考点突破 必备知识 解题指津 答题示例 即
学即练
突破点一 鉴赏古诗的语言
请先自主学习本书附录中“知识十一 古代诗歌”的“三、古代诗歌语言风格”等相
关知识以及如下的一些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1.常考“炼字”的词类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典例
动词 使诗歌有动态之美、力量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取得生动传神的效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数量词 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 意、说事明理等方面作用突出。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
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典例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表现物象的特 征,增强感情的表达效果。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虚词 (主要指 副词、连 词) 能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 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 美学效果。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续表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典例
拟声词 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特点,使人 有身临其境之感。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
色彩词 增强描写对象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续表
2.确定“诗眼”的“四角度”
角度 解说
内容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词)直接揭示情感]和“凉”“冷”“孤”[这类字(词)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修辞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词汇表
达最多的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诗歌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
各有侧重。
3.鉴赏“炼句”的“三指向”
指向 解说
首句 ①开篇点题,统领全诗;②领起下文的描写;③渲染某种气氛,为诗
歌奠定某种基调;④开篇设问,引出后文。
中间句 ①承接前文,引出后文;②借景抒情,表达情感。
尾句 ①总结全诗,升华主题;②卒章显志,表达情感;③以景衬情,用×景
衬×情;④以景结情,使人沉浸在某种意境中。
[考向1] 赏析“炼字”“诗眼(词眼)”“炼句”
解题指津
[命题分析]
“炼字”设问方式:①某一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②有人觉得
某词用得极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诗眼(词眼)”设问方式:①读全诗,找诗眼,思考回答:诗人为什么会产生
这种感情?②诗歌的某词点出了词人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请分析其作用。
“炼句”设问方式:①前人曾评价某一联(某一句)如何精妙,请赏析其传神达
情的艺术特色。 ②某一联(某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赏析“炼字”“诗眼(词眼)”“炼句”,在高考选择题中频频亮相。但作为简答题,
“炼字”“诗眼(词眼)”过去常考,现在基本淡出;命题人更青睐综合性更强的“炼
句”题。
[答题指导]
(1)回归教材。
教材诗歌 鉴赏类型 鉴赏解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炼字。王国维 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传神? “坼”,分裂;“浮”,荡漾漂浮。洞庭湖水
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
地,一下子分裂成了两块,这气势何等磅
礴;而日月星辰倒映水中,仿佛都漂浮在
这湖水上面。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
用,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宏阔画面一笔
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
教材诗歌 鉴赏类型 鉴赏解读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 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眼。读全词,找词眼,思考回答:词人为什么产生“黍离之悲”? 词眼是“空”字,上片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和下片中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密切地照应“空”字。词人通过这个“空”字表现了金
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的后果,抒发了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续表
教材诗歌 鉴赏类型 鉴赏解读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炼句。前人曾 评颔联道:“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 妙。”(张宗泰《鲁岩所学集》)请赏析其传神达情的艺术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这两句有动静映照、开合
变化的特点。“落木”句写山上落叶萧萧而
下,富于动感;“澄江”句写江水澄澈、月
色分明,又颇显静态。“落木”句是放眼眺
望所见,境界显得开阔辽远,这是“开”;
“澄江”句是居高临下所见,是视线收回的
结果,这又是“合”。如此写景,颇有变化
之妙。
续表
(2)方法归纳。
角度一:炼字
①三步析“炼字”。
步骤 解说
第一步:判断词 性,调动积累 动词主要表现对象的动态变化,形容词主要描写对象的性质
状态,副词主要揭示动作的程度范围。确定词性,再调动知
识积累,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明确对 象,解读诗意 把要求赏析的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找出其描写的对象,
解读整句话的诗意。
第三步:分析手 法,品味妙处 炼字与表现手法密不可分,答题时要考虑所炼字的语法特点
及句子使用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三步组“答案”。
角度二:诗眼(词眼)
①找“诗眼(词眼)”。
常见古代诗歌“诗眼(词眼)”的标志点如下:
标志 点 示例 分析
情感 的凝 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 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
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
来;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
形象地表达了汪伦与李白之间真挚纯洁的
深情。
标志 点 示例 分析
结构 的总 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 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其一)]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
处,而词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
其中。
内容 的精 妙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 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
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
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续表
要点 解说
释含义 找出诗眼(词眼),并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绘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明作用 点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
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赏“诗眼(词眼)”。
角度三:炼句
赏析“炼句”答题模式为:
答题示例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劳 停 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首
联为舟行之时(白昼),颔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
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
妙。颈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
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
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
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
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大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
内涵。尾联写劳停驿站传递信息的万分艰难。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
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荒”“瘦”二字,有地僻、田瘦之意。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
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③“荒”“瘦”二字,乃寻
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
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
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鉴赏“炼字”。能力指向赏析诗歌的语言。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应首先理解字的本义,明确所写内容特征;然后结合所
描写对象,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荒”,有“荒凉
冷落”之意;“瘦”,有“贫瘠”之意。在暮色笼罩之下,几户人家的数缕荒烟升起,尤
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可见居民生活之清苦。从艺术角度分析,这两
个字的运用自然而工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抒情角度分析,句中蕴含了诗人对
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湘 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①,带惊剩眼②。几许
伤春春晚。泪竹③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
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④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
浅。青翰⑤棹舣⑥,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
双燕。
【注】①〔余薰〕余香。 ②〔剩眼〕因身体消瘦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 ③
〔泪竹〕相传尧有娥皇、女英二女,为舜妃。舜死后,二女洒泪于竹形成斑纹,称
斑竹。 ④〔云和〕乐器名。 ⑤〔青翰〕指船。因有鸟形刻饰,涂以青色,故名。
⑥〔舣〕停船靠岸。
[诗意赏析]
宣和年间,词人隐居苏州,春日里目睹种种景象,想起了亡故的恋人,为表达
自己的怀人之思与物是人非之感,故作此词悼念逝者。开篇三句写春日的清晨,黄
莺鸣叫,春花绽放,微风吹过,香气弥漫,这本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可是
词人正处在伤春怀人的心境当中,无法排解忧愁,便以酒来麻痹自己,将愁绪消解
在“醉魂”之中,希望以沉睡来逃避现实。“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三
句,含蓄而细腻地刻画出词人怀念旧人的真挚情感。“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
暖”,化用了“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两个典故。暮春时节,湘妃竹的点点泪痕犹在,
屈原所佩戴的兰花香草已经老旧了,天气已进入“浓暖”时分,说明春天将逝,行将
入夏。眼前的景物是那样熟悉,词人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昔日欢会的场面:小
江之畔,风月佳时,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与恋人聚首。这两句因有了前面的层层铺
垫和渲染,故字字都给人以痛心疾首之感。“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
远”,词人借弦断比喻自己与恋人的分离,然而心中残存着再续前缘的希望;接着化
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句意,使这一丝希望顿时
破灭。“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词人
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把心上人比作步履轻盈、姿态曼妙的仙女,可惜佳
人仙踪无迹,追回不得。“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叹惜伊人不解
情,别期无定,令他终日相思萦怀,受尽千般煎熬。只能从双燕归来的景象中强寻
安慰,似是欣喜,实则凄凉,充分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伊人而无法排遣的抑郁和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厌”字。①开端以一个“厌”字领起,可谓破空而来,不知所由起。②“厌”
字下接以四字对句,写室外的盎然春意,极细腻、极柔媚,写莺声、花香却冠以不
合常理的“厌”字,立刻化欢乐之景为悲伤之情,变柔媚之辞为沉痛之语。③哀愁无
端,一字传神,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词开篇三句,哪个字最传神?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鉴赏“诗眼(词眼)”。能力指向赏析诗歌的内容、主旨、
结构和语言。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应先审清题干中的提示和要求,从内容、修辞、词性和
结构等角度综合考虑,确定词眼;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点明词眼在全词中的地位;
最后具体分析词眼在诗歌结构、主题、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开篇三句”写春景和人
的状态,“最传神”即对词作主旨有表现和突出作用,故可从词人的情感抒发入手进
行分析。春日的清晨,黄莺、春花、微风、香气,当是良辰美景,可词人却“厌”,
因为自己正伤春怀人,无法排遣忧愁。理清词人的情感,可知此处写“乐景”是为了
衬“哀情”。“厌”字虽为此词首字,却和词作要表达的主旨密切相关。
例3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诗意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在酒席间赠友之作。全词语言平实真切,情感从容细腻。“身外闲
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
来表现,使欢乐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为下面写友人即将离别,抒发离愁别绪作铺
垫。“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明年友人就要离开了,按照习俗,
要给友人写诗道别。虽然离别之日尚早,但在词人看来,今晚过后相聚的时间却并
不多。词人从欢愉的聚会想到不久后的离别,传递出要珍惜友情、不负美好时光的
深意,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情感细腻与多愁善感。“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
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
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直接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之意。“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是词人想象之景。春天不久后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
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
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浓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鉴赏“炼句”。能力指向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写景手法。
[思路点拨] 题干要求指出结尾两句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解此题,首先要
分析这两句词意;其次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写景极富画面感,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这两句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结尾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 ②
〔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诗意赏析]
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来躲
雨。这只黄鹂成了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似乎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某种
温情。颔联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相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
花漫天的情景描述了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而“挂”字则化无形
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地运用了杨柳意象中
“留别”的内涵。“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颈联直
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
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没能实现自己的政
治理想。尾联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
的高兴,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不知归期而感到伤感与无奈。高兴与伤感
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诗歌的结
尾含蓄而又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此诗时,宇文判官出使西域归来,已回到瓜州,路程遥远,风尘仆仆。
B.颔联是作者想象友人边境远行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炼字巧妙,意蕴丰富。
C.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D.本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有波折变化,动人心扉。
[解析] “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理解有误。“裘”指达官贵人才穿得起
的名贵皮大衣,在这里暗指功业。岑参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一个“敝裘”说明作
者心中不得志,并不是“表达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故选C。
√
(2) 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颔联句意为“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一个“飘”字把游
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的情景描绘了出来。“挂”字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
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从而将沉甸甸的乡愁和思乡的痛苦,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
泪之多、乡愁之浓;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了出来,化无形
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州送祖三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注]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祖帐〕为出行者饯行所设的帐幕。
[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祖咏而作。“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
泣”,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此时又悲伤了起来。
这两句诗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却很丰富。“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
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的作用。颔联亦是叙别。句意为
“祖帐里我已经感伤离别,还要独自回到荒远小城”。由诗句可知,二人皆是天涯沦
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描写环境,描绘
的景象为:天寒时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湍急。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
注意,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的空虚感、落寞感,加重了心绪
的烦乱。尾联中的“解缆君已遥”,似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
可见诗人是何等执着。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而语言
表达又很自然朴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笑”一“泣”,对比明显,充分表现了两人友情的真挚、深厚。
B.颔联中“已伤离”说明友人已经离去,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回到边城。
C.第七句运用细节描写描摹离别场景,写出了水流之急,船只行走之快。
D.本诗语言表达素朴自然,但情感浓挚深厚,尾句“犹”字更显不舍之情。
[解析] “运用细节描写描摹离别场景”理解有误。第七句没有运用“细节描写”。故选C。
√
(2) 诗歌颈联意境深远,广受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描写的是送别时的环境,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天寒
时节日暮山河图。通过对“天寒”“远山”“日暮”“长河”等意象的描绘,营造了空寂阔
大的意境。傍晚天寒,远山空寂,河水湍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将友人
离去之后空虚、落寞、内心的烦乱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①颈联描绘了一幅远山明净、长河迅急的天寒时节日暮山河图,营造了空寂
阔大的意境;②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友人离去之后,作者心绪的烦乱,
以及空虚落寞之感。
[考向2] 赏析古诗的语言风格
解题指津
[命题分析]
除了选择题,鉴赏语言风格也是简答题的常考点。近几年的设问方式主要有:
①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②与某诗(课内)比较,两首诗歌在语言
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语言风格,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
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凝结的艺术产物,是具有恒定性的、有别于
其他诗人的语言艺术特色。赏析语言风格实际上关联着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答题指导]
(1)风格例析。
常见的古代诗歌语言风格如下:
风格 特点 示例
豪迈 雄奇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强烈的语言来 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 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 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悲壮 慷慨 感情悲壮,用语激昂,充满着对时 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 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 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
幽州台歌》)
风格 特点 示例
生动 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 人至深,其中,巧妙使用动词能取 得独特的效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绚丽 飘逸 诗歌辞藻华丽,色彩繁多,景象绮 丽,变幻莫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沉郁 顿挫 深沉蕴藉,用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 绘广阔的社会生活,笼罩着凝重深 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凉气氛,有严格 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续表
风格 特点 示例
幽默 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 调。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平淡 质朴 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 丽,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 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
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
庄》)
清新 明丽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 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续表
风格 特点 示例
通俗 明快 直接、明朗、爽快,语言明白而流 畅,往往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
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
怨》)
婉约 缠绵 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 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 抽丝。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续表
风格 特点 示例
含蓄 委婉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 是曲折地倾诉,言不在此而在彼,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 去体味。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洗练 精粹 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 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续表
(2)方法归纳。
①做语言风格题的“四要点”。
要点 解说
审清题意 注意题干中关键词语的提示,明确答题要求。
注意角度 关注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
整体把握 关注全诗,应对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进行概括。
借助联想 可联想作者其他作品语言风格加以考虑。
②做语言风格题的“三步骤”。
答题示例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江南·重九遇雨①
康与之
重阳日,阴雨四郊垂。戏马台②前泥拍肚,龙山会③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④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
【注】①据说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康与之“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而成。 ②〔戏马
台〕项羽的掠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
的胜地。 ③〔龙山会〕东晋大将军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
以为韵事。 ④〔孟嘉〕曾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孙盛作诗嘲笑他,孟
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
[诗意赏析]
词的上片写猖獗的雨势,下片写登高淋雨的狼狈相,皆采用夸张调侃手法。上
片以口语的形式发端,点明时间是重阳,天气是阴雨,极为平淡朴拙。接着紧扣重
阳登高的现实,连用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这两个历史典故,既切合题旨,又符合
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直浸到东篱”,是承接“阴雨”而来,也为下片的“菊蕊”
和“陶令”作铺垫,使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片。在这里,词人使用夸张调侃,征典
用事,紧扣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疏而不放。
这首词过片的“茱萸胖,菊蕊湿滋滋”,是用“胖”“湿”照应上片中的“阴雨”,用
“茱萸”“菊蕊”照应上片中的“戏马台” “龙山会”和“东篱”等重阳事物。上片写雨大、
写人之所见,下片写遇雨、写人之所历,都是写重阳遇雨,却各有侧重。古代重阳
登高时有插茱萸、饮菊酒的习俗,以避灾祸。可是而今呢?雨垂水漫,“寻篛笠”
“觅蓑衣”还来不及,哪还能插茱萸、赏菊花呀?即使是洒脱的孟嘉、天真的陶潜,
在那样的倾盆大雨下,也要面对现实,使自己可以逃脱“落汤鸡”的厄运。最后,词
以“都道不如归”作结。化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
隽可喜,不离谑雅风调,又收余味不尽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融雅俗于一体。运用“戏马台”“龙山会”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配之以
“泥拍肚”“水平脐”等俗语,将雅俗融于一体,极尽夸张调侃。②诙谐幽默。词人借
用“落帽孟嘉”“休官陶令”的典故,表现出众人在重阳遇雨时的狼狈相,诙谐幽默。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鉴赏语言风格。能力指向赏析诗歌的内容、形象和语言。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应先审清题干,明确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
内容加以具体分析。作者在描写雨势之大时,写到“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
水平脐。直浸到东篱”,此处“戏马台”“龙山会”“东篱”与项羽、刘裕、桓温、陶潜
等历史名人有关,在诗词中运用如此多的典故,是这首词“雅”的表现,但作者将
其配以“泥拍肚”“水平脐”等俗语,则采用了调侃语气,表现其“俗”的一面,所以
本词的语言风格是将雅俗融于一体。另外,作者在词中还尽显诙谐幽默的风格。
在词的上片中,作者借典故写雨势之大,已表现其幽默的一面,下片在描写人们
在雨中的狼狈相时则更进一步体现这一特点,如“落帽”三句中,“孟嘉”“陶令”都是
古代的名人,但此处作者将雨中的众人比喻为“孟嘉”“陶令”,再联系“落帽”“休官”
的描述,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众人在雨中的狼狈相,诙谐幽默。
即学即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注]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诗意赏析]
这首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表达了
作者对人民的关怀之情。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
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的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
清晰。“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北风吹
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更
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其心态,写出了卖饼儿面临艰苦环境时的
坚定志气,为劝诫作了坚实的铺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用语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解析]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理解有误。应为突出卖饼儿起
得早。故选B。
√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两句写景,“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
西人未行”两句叙事。其中“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均没有修饰之语,平白如话,体现
了平实的语言风格。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
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这又体现出诗歌语言富有韵味。
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词,
均无任何修饰语。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意蕴丰富。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
个方面描绘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②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③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④。
【注】①〔裴舍人〕生平不详。舍人的职责是草拟诏书,任职者须有文学资望。
②〔阳和〕指春天的温和之气。 ③〔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
用,后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此处指参加科举考试。 ④〔华簪〕指达官贵人的冠饰。
[诗意赏析]
此诗的开头四句,描绘的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诗人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
人的特殊身份地位。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
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请求引
荐的题旨上。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
为朝廷做事的忠心。尾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十年犹未遇”中的“十”
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表达了他求官
心切之情。下句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写得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
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这一句尽管说
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作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明为写景,实则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
B.颈联自伤自己身处困境,只得仰天长叹,抱怨自己没有遇到贵人扶持。
C.“十年犹未遇”一句极言诗人“未遇”时间之长,也反映了其求官心切。
D.这首诗无一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恭维裴舍人,却又不露痕迹。
[解析] “只得仰天长叹,抱怨自己没有遇到贵人扶持”理解有误。这一联作者自伤不遇,
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但他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忠心。故选B。
√
(2) 有人评价这首诗语言虽含蓄,表意却透彻。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作前两联描绘了宫苑春景图,意在表明裴舍人侍从皇帝起居,能看到一
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能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熟知龙池的柳色变化。这些
景物描写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都是在恭维裴舍人,意思是裴舍人
在宫中深受皇帝宠爱,却又不露痕迹,所以说语言含蓄。②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
说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希望为朝廷效力,自己不断参加科举考试,如今头发变白
都没考中。这样就把请求引荐的意思说得很清楚了,写诗的目的一看便知。
[解析] 解答此题,须结合诗句分析“含蓄”“透彻”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诗人想表达的
是希望自己被引荐,但不好意思明讲,只得含蓄地表露。开头写景的目的是,在
“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请求引荐的题旨;
最后借用典故,把自己请求引荐的意思表达出来。虽然言语含蓄,但表意很清楚。
突破点二 鉴赏古诗的形象
必备知识
古诗的形象类型分析
类型一: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
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描绘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
或是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
表现出来,需要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一步补充。
形象类型 示例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保家卫国 王翰《凉州词》、李贺《雁门太守行》
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形象类型 示例
寂寞惆怅、身世飘零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杜甫《旅夜书怀》
闲适自傲、顾影自怜 李白《独坐敬亭山》、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
灭)》
怡然自得、安闲宁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反对征伐、厌倦战争 李颀《古从军行》、《十五从军征》
识才荐才、爱贤惜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
诗》)
续表
类型二: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事物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委婉
地表现着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事物形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具有象征意义
的物象。如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
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骆宾王《咏蝉》中
“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古代
诗歌中有一些物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
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类别 常见事物形象 示例
送别 折柳、杨柳、长亭、南浦、 酒、孤帆、残月、秋雨、兰 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 宿鸟、月亮、鸿雁、莼羹、 鲈脍、双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
弟》)
愁苦 梧桐、芭蕉、猿猴、杜鹃、 斜阳、残酒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爱情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类别 常见事物形象 示例
战争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 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柴门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
赠裴秀才迪》)
有的咏物诗单纯咏物,但更多的是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作者的人文思想。
类别 阐释
单纯 咏物 指仅仅描摹事物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唐代咏
物诗中单纯咏物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无论从物象的选
择还是从诗的风格而言,都流露出唐代清新活泼的气息。如:“鹅鹅鹅,曲
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续表
借物 抒情 指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
融,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
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如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
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盼望攀登绝顶的
心情。
托物 言志 指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
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诗
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
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观点。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以梅花自喻,
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心志与节操。
续表
借物 明理 指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的深刻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引起读
者共鸣。这类咏物诗表明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
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穷达
是非的困扰,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豁达的心灵境界。如“不畏浮云遮望
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锐
意改革的政治理想。
续表
类型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如湖光山色、大漠孤城、园
林庭院等。
景物特点 示例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壮阔苍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苍凉孤寂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闲适恬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清幽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景物特点 示例
明丽清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其一)]
萧疏清寂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安谧美好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
高远深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淡雅幽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
上小楼)》]
清冷幽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续表
[考向1] 赏析人物形象特点和人物塑造手法
解题指津
[命题分析]
赏析古诗的人物形象特点和人物塑造手法,既涉及选择题,也涉及简答题。因选
择题有单独的“突破点”(突破点五 答准选择题),在此主要探究简答题的命题方式。
(1)赏析人物形象特点。
设问方式:①请简要概括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②请结合全诗(词)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③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
这三种命题方式的要求基本相同:都要求区分形象类别,是诗人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还是主人公形象(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要求以简短的词语先概括人物个性特点,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都要求概括简明,分析得当。
(2)赏析人物塑造手法。
设问方式:这首诗(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这种命题方式特别强调写人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时先要指出手法,
再结合诗歌分析这样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答题指导]
角度一 赏析人物形象特点
(1)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的切入角度。
角度 例析
看标 题、注 释,揣 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2021年全国甲
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通过标题可以揣测诗中塑造的应
是一个隐者的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
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
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塑造的应是一个“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
形象。
角度 例析
析环境 (景 物), 分析形 象 人物居所周围的环境或人物眼中的景物等,对人物形象、心态等有一定的
象征或暗示作用。考生可从环境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2013年辽宁
卷《竹轩诗兴》,通过描写环境的关键词“竹轩”“柴门”“狭径”可以揣摩出
诗人闲适、高雅的形象特点。
抓描 写,分 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
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
上,世间多少秋毫”(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醉眼”就是一个神
态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续表
角度 例析
析典 故,分 析形象 运用典故,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据此可分析人物形象。如“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该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但报国无门,徒有英雄豪情。
续表
(2)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步骤。
角度二 赏析人物塑造手法
人物塑造手法有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及细节描写)、侧
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就古代诗歌而言,更看重动作、神态、细节描
写与环境烘托。如:
描写手法 示例
正面 描写 神态描写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动作描写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语言描写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并序)》]
细节描写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赏析人物塑造手法“三方法”。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容貌、衣着、姿态等;神态描写,面部表情等;心理描
写,心理活动等;动作描写,动作、行为等;语言描写,对话和自问自答。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托。
侧面描写:注意环境背景(时间、天气、地点、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起到的作
用;注意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注意他人眼中人物的形象。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解获信息。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细看题目,巧看注释。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思想抱
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的身份。
(2)赏析人物塑造手法的答题步骤。
答题示例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诗意赏析]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中多洋溢着渴望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
情。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年自
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塑造了诗人年轻时积极
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颔联描写自己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
秋风中看着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
边塞,借梦寄情,抒发了对英勇杀敌的戎马生涯的深情怀念。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
经故去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对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
发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全诗
紧扣诗题“感旧”写出诗人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
抒发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内心的苦闷孤寂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
“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
态,表达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友人的强烈思
念,表达出诗人如今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陆游?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能力指向赏析诗作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
[思路点拨] 本诗的首联和颔联回顾了诗人年轻时的情形,由首联“当年书剑揖三
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可知,诗人年轻时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由“十丈
战尘孤壮志”可知,诗人当年面对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情形也不畏惧,然而如今的
诗人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心怀壮志却身老乡村,可见其壮志难酬。颔联对句“一
簪华发醉秋风”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可见其迟暮悲伤。尾联是说好友独
孤策多年前就已经埋骨在远方,再也没有人同他一起深夜对谈、慷慨激昂了,显示
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和伤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
例2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诗意赏析]
首联用简单几笔勾画出了李将军居处的清静。用“高树蝉声”意象一是以动衬静,
产生“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二是蝉为高蹈出尘的象征,取“居高声自远”之意。朱门
本是名利场的代名词,“冷静似闲居”,可见李将军的趣味与寻常官宦大相径庭。颔
联写将军书斋之中,数茎墨竹图挂于墙壁,可见重新裱过的痕迹,可谓高古;一架
书卷立于地,上面安放着香薰,篆烟袅袅,应是长年安放。这从侧面写出了李将军
情趣的高雅。颈联前句写将军府侍儿的“知礼”,侧面衬托了李将军的修养之高;颈
联后句与尾联描绘了李将军吟咏豪放、爱读英雄人物传记、渴望建立功勋却担心自
己不如书中英雄的形象特点,表现出了李将军性格豪爽、狂放不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
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
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
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豪放性格和高雅志趣。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塑造手法。能力指向鉴赏古诗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
技巧。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然后
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中的
“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李将军宅院清幽宁谧的氛围,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
高雅的情趣;颔联中的“墨画”“一架书”表现了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前一句描
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正面描写,“吟哦”“ 任狂疏”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李将军
的洒脱豪放性格,“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据此
组织答案即可。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 溪 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
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
江南之时。 ②〔箨〕竹笋的皮。
[诗意赏析]
词作写于词人南渡后的某个清明节。全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
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忧时伤事的苦闷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时节江南特有的风光展开描写。词人由清明扫墓见到的景象而联
想起自己逃离家乡客居江南,无法祭扫先人之坟;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联想起自己
四处飘零无以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联想起国事的艰难。透过歇拍
“日长独自倚阑干”,可以想见词人心中蕴含着多少辛酸沉痛的潜台词啊!上片中凄
冷的景色又正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种深沉动人的韵味。下片写江南
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绪。首句描画刚脱了笋壳的修长的新竹青翠欲滴,散发出一
片鲜嫩的绿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状写
新近褪落了娇艳花瓣的杏子尚小,嫩绿而酸,清新可爱。这样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
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颜开啊!紧接着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束全词。既与上
片歇拍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
痛心情,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特色,以
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B.“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桥下溪水碧绿,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
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C.“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片中的凄冷景色与词人的凄
迷心境相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D.“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束全词,既与上片歇拍孤独怆然的心境呼应,又表
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解析] “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理解有误。词人描写燕子啄泥筑巢,是
感慨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故选B。
√
(2) 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词的上片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
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