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第四部分 写作
专题九 文体与提分·议论文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一、议论文体裁特征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
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
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
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
什么,反对什么。它的三要素是论点、
论据、论证。
二、考场议论文写作应遵循的五大原则
原则 策略
扣题 实扣:文章的内容与命题材料主旨(或任务指令)有实际的、本质的联
系和契合。
明扣:文章中有与命题材料主旨(或任务指令)相似的明显的语句。
全扣: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体现观点。
原则 策略
明晰 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题目,可以是底蕴深厚的化用或生动美丽的比喻。
一个明确的主旨,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掌握中心,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主题得到升华,让读者豁然开朗。
一个简化的结构模式。议论文的本论结构以并列式(或层递式)为佳,还
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
语言干净利落。句子短小一点,成分清楚,一看便知其义。
感情真挚。
续表
原则 策略
充实 巧妙运用素材切题,运用的素材典型、新颖、丰富,语言厚重而富有文化氛
围。一篇作文至少应有三个素材。
从结构上看:一个大事例;一个小事例;一组排比的小事例。
从内容上看:一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一个递进事例。
文采 句式多变,修辞用得精彩,句子富有诗意。
精心遣词造句,笔端常带感情,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
创新 创新素材运用方法,使观点新、素材新、构思新、语言新。
续表
能力突破 研析考题点迷津 结构 论证 事例论据
突破点一 如何做到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方法1] 并列式
并列式是议论文基础结构技巧之一。即在论证过程中,将论点分成并列(平行)
的几个方面,从同一个议论向度的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可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
题(怎么样)三部分。并列式就是选择其一,从不同侧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几个
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行)的。并列式结构的主要好处在于论证全面,有条有理,
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容易把握作文的思路。这里介绍三种并列式常用的表现形式:
(1)并列分解“是什么”(解释概念)。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进而对这个核
心概念在特定背景下的丰富内涵进行挖掘,可以生发出许多比较具体和贴切的分论点
来。标志性词语有:“是”“即”“乃”“则”“意味着”等。如《谈骨气》的中心论点是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对核心概念“骨气”从“是什么”的角度列
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①骨气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②骨气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③
骨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2)并列分解“为什么”(分析原因)。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形成因果关系, “因”
是分论点,“果”是中心论点。行文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凡条件,就必有主客观之分;凡原因,就必有内外主次之别;凡影响,更必有
大小正反之异。如果能根据这一思路去辨析、思考,那么,即便是再简单的“为什么”,
我们也能寻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来。标志性词语有:“因为”“能”“才能”“让”“使”“会”
“可以”“利于”等。如围绕“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一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从“为什么”的
角度列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②贫
困可以培养个人的意志和毅力;③贫困能提升个人的能力,个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
中锻炼出来的。
(3)并列分解“怎么样”(探寻方法)。这里的中心论点指的是结果,而分论点
是指达成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条件。标志性词语有:“需要”“就要”“要”“就”
“必须”“源自”等。如围绕“做好人生的加减法”这一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从“怎么样”的
角度列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①做好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做好人生的
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③做好人生的加减,要具一种坚守之志。
[模式图解]
例1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
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
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
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并列式”结构中的“分解‘是什么’”对主体部分进行论述。
[片段示范]
理想的实现需要修身以德,正思以学,明志以义。(中心论点)
以德修身,乃人立业之本。(分论点一)一个人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行,才能在事
业上获得成功。齐桓公胸襟宽广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刘备礼贤下士请诸葛,天下三
分书传奇。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纣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暴虐无道失天下;隋
炀帝贪图享乐,如画江山响哀歌。以德修身,方有杜子美的旷世气魄,方有文天祥的青
史流芳;以德修身,方有樊锦诗对敦煌的终身守护,方有张桂梅对教育的无悔奉献。欲
成大业者,怎可忽视德行的涵养呢?
以学正思,厚积方能薄发。(分论点二)成长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一个人只
有不断地除旧布新,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广泛地学习,不仅能使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更能让
我们在增长才学之时,积聚足够的与世界对话的资本。抟扶摇而上九天,必借垂天之
羽;聚百舸而中流击水,必持破风之楫。见识不广,思虑不周,又怎保生命之树常青呢?
以义明志,求真务实追高远。(分论点三)义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不可不真,亦不
可不高。唯其真,方能量力而行,如此才能避免好高骛远,空留遗恨;唯其高,方能思之念
之,如此才能做到见贤思齐,拼尽全力。目标所指,虽山高路险,不畏其艰;虽水阔浪凶,
不畏其难。如此追梦之旅,也许荆棘密布,也许险象环生,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点评]
该片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考生在明确提出中心
论点“理想的实现需要修身以德,正思以学,明志以义”后,巧设三个并列的分论点:①
以德修身,乃人立业之本;②以学正思,厚积方能薄发;③以义明志,求真务实追高远。
这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解读与诠释,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可
以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是这篇考场作文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借鉴。这位考生,长于
思考,先透析中心论点,继而按其内涵要素的内在逻辑,将它拆解为三个分论点,依次展
开。如此,一篇内在逻辑清晰、外在井然有序的上好之作,便脱颖而出了。
[方法2] 递进式
论证过程中,体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特征的,就是递进式结构。该结构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关于递进式结构,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具有由小到大、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等的内在逻辑。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以此反映层间递进的关系。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看作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解释,不一定是下定义,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对比说明。语言应简洁。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一般来说,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有助于拓展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用好这种模式,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模式图解]
例2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
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
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
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
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
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
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
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
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递进式”结构中“分解论点”的形式对主体部分进行论述。
[片段示范]
选择因为热爱,创造成就未来。(中心论点)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分论点一)唯有热爱,方可抵漫长岁月。明末清初的理
学家张履祥曾说:“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选择,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有人选择做一株风中摇曳的小草,有人选择做一棵傲然而立的雪
松,有人视钱如命贪生怕死,有人不畏生死愿为革命抛头颅。人生中总要面对千万选
择,纵有万般凌云志,如果未能做出正确抉择,也很难走向荣誉之巅。
因为选择,不懈创造。(分论点二)达·芬奇说:“对某事物的爱好产生于对该事
物的理解,理解越透彻,爱得越炽热。”因为对数学的执着热爱,被誉为“陈景润接班人”
的韦东奕毅然留在北大教书,潜心研究国家科研课题并在随机矩阵理论研究中取得重
大成果。因为对敦煌壁画的无限热爱,被誉为“沙漠之花”的常沙娜将自己美好的青春
年华染尽大漠黄沙,如今耄耋之年仍在竭尽全力为敦煌艺术的传承发展努力。正因为
对一个领域有深厚的热爱,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不肯在最辉煌的时候止步,而是尽己
所能探索更多,创造更多。这种撼天地震乾坤的决心,非大爱所不能及;这种誓要传承
的决心,非创造所不能够。
因为创造,成就未来。(分论点三)陶行知说:“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
精神。”创造开天辟地,创造开天辟地,虽不能永恒,但却可以无限接近永恒。未来的
世界需要不断创造,若一味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会故步自封。古有仓颉造字、蔡伦
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中国五千年文明得以传承;今有人工智能AI技术,
转瞬间便可勾勒诗词万卷,一个小小的U盘便可容纳浩如烟海的文件。创造是一个企业、
民族甚至国家的希望所在,可以使一个国家富强,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
[点评]
该片段中心论点为“选择因为热爱,创造成就未来”。文章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由浅入深:①因为热爱,所以选择;②因为选择,不懈创造;③因为创造,成就未来。
层层剥笋、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整个思路清晰明了,表现出
层层深入的逻辑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3 (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
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
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
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请运用“递进式”结构中的“由小到大型”对主体部分进行论述。
[片段示范]
于小我,不忘初心,当一路高歌一路行。(分论点一)纪念日太多太多,小到
父母生日,大到各类节日,但于我而言,最有意义的纪念日当属高考。十年苦读,
一朝亮剑,应心怀梦想,整装待发,奔赴考场,为实现梦想的关键一战而奋斗……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一路行。
于民族,不忘初心,当坚守民族文化之魂。(分论点二)纪念日是我们的传统
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历史,更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魂。民族节日是我们在漫漫历史
长河中探求民族脉络的方向标,是不能被我们忘却的纪念日。正因如此,中华民族
应该不忘初心,传承民族节日,坚守民族文化之魂。
于国家,不忘初心,当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分论点三)对于国家而言,纪
念日是我们曾经饱受屈辱今已富强的伟大祖国的华诞,是我们筚路蓝缕践行初心和
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生辰,是我们纪念英雄铭记历史的国家公祭日……我们的祖国,
饱受屈辱又顽强不屈,跌入泥潭又重新爬起,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这是她的初心。
[点评]
节选部分运用“由小到大型”递进式论证,从“小我”“民族”“国家”三个层面围绕
中心论点“纪念日的意义”进行论述,论述范围由小到大,由个别到一般。每一段段
首,都清晰地展示了各段的段意作为“路标词”,层层推进,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一层一层地剖析问题,凸显了有层次感的说理论证,深入阐明了文章主旨。
[方法3] 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抑或用一种事物(或意见)来
映衬另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论证。可以正反对比,在本论部分摆出正
反两方面的论据,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方式有着突出、深化
观点的作用。也可以破立结合,先论证正面观点,再批驳反面观点;或先批驳反面观点,
再论证正面观点。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
都应是文章所确立的观点的对立面。破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
地确立正面的论点。从反面证明正面的论点,以使正面的论点立得更稳,更令人信服。
[模式图解]
例4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对照式”结构对主体部分进行论述。
[片段示范]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先正面论述)对内,政治清明,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等让其有“履至尊而制六合”之威,“序八州而朝同列”之势;对外,乐于与
各国交流学习,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声誉远播。自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可见唐朝之强盛。
可到了清朝中后期,国家统治者滥用其强,对外盲目自大,对内实施暴政,长期沉溺
于享乐,导致原本繁荣强盛的国家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再反面对照)最后,列强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尽黑暗之中。
到了现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等历史性决策,使中国综合国力
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逐渐走上了富强之路。(最后再正面论述)呼啸
升空的“嫦娥五号”,潜入深海的“奋斗者”号,扎根田间的“超优千号”团队……都是我国
自立自强的见证。
中国的盛衰转换很好地诠释了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言:生而强者如果
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
之也会变而为强。(印证作文题材料关键句)
由此可见,无论是“物极必反”,还是“盛衰转换”,根源都在自己。(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点评]
该片段的第1、2、3段分别选取中国的三个历史阶段,从古至今呈现中国由强到
弱(“唐朝”与“清朝中后期”的正反对照),再由弱到强(“清朝中后期”与“现代”的正
反对照)的真实状况,点明唐朝对内政治清明、对外交流学习是强国之路,清朝中后
期闭关锁国、不思开拓进取导致落后挨打,如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发愤图强是实现
中华民族富强的根本。该片段先通过鲜明对比,再扣住作文题材料的深刻内涵分析,
明确材料的启示意义,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也让文章的中心论点得以彰显。
突破点二 如何巧妙论证
议论文的三要素中,论证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和方法,它正确地揭示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使被证
明的论点为读者所了解并信服。我们想要写好议论文,把道理讲深讲透,就要学会运用
各种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
论证法、假设论证法等。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可使说理更充分、更有力、更深刻。
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三种常用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假设论证法。
[方法1] 因果论证法:多向追问,探究根源,使说理走向深刻
因果关系最重要的用途是可以用来干预某些事情的发生。我们不仅想知道某些
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更想利用这些信息来预防或促成某种结果的产生。
任何一种现象,无论是好还是坏,它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运用因果论证,就是从因
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议论,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具体地说,
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的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
深化。在这里,结果是一种“现在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式”的东西——本
质。为了获得最理想、最深刻的本质,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运用“多向追问”原因分析的思
维,探索出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多向追问的前提是事件引发争议或者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可能只有一个,而是多维
综合产生的。我们可以对追问出的原因按照主次进行排列,择其两三点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使用此法的好处,一是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避免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的现
象,二是增强了作文的思辨性。
思路:为什么→是因为→正面强调。
表层次的关键词:①为什么……那是因为……因此……;②原因不外乎有……;
③之所以……是因为……。
1.用于开头,运用因果思维对作文题材料进行分析论证,为立论提供可靠依据
(1)从结果中探究原因。
例5 (2021·新高考Ⅱ卷)(关于“人”字书写的漫画作文,题目见第482页专题八[例7])
[片段示范]
为什么要写好一个“人”字?画面右侧的文字说明便是答案。首当逆锋起笔,讲究
藏而不露;其次中锋用笔,要求不偏不倚;最后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此三者运笔连贯,缺
一不可。此是写“人”之精髓,亦是做人之道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写好“人”字,
更应该好好做人:应不畏艰难,逆流而上;应谦虚有礼,坚守原则;应潜心修炼,脚踏实地。
(提出疑问引发辩证思考,进而彰显主旨)
[点评]
该片段是文章的开头段。首先在文章的开头针对要议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对作文题材料进行因果分析,“为什么要写好一个‘人’字”?引出漫画的画面及其文字
提示;然后再通过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写好‘人’
字,更应该好好做人”。以“写人”喻“做人”、喻“为人之道”的思辨关系就鲜明地呈现在
读者面前。这样的立意,就是通过因果分析得出的,完全契合命题者命题的用意。
(2)自问自答。
例6 (2022·新高考Ⅰ卷)(关于“本手、妙手、俗手”的关系,题目见第477页专题八
[例])
[片段示范]
邂逅妙手,于固本之后,灵感乍现,方能“敢教日月换新天”。何为妙手?出人意料
的精妙下法,日积月累后的灵感乍现便为“妙”。(一问一答)正所谓“继承传统,推陈
出新”,“新”的背后,往往有“本”的影子。你可曾知道徐志摩 “沉默是今夜的康桥”的绝
美诗句背后,是少时“吟唐诗三百,诵五经千秋”的积累?你可曾知道钱学森于荒漠引
爆惊天巨响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精密计算的结果?当我们对动人的诗句击节惊叹,
渴望创作同样的杰作之时,当我们对科技的进步叹为观止,渴望为国家做出轰轰烈烈
的贡献之时,我们便要冷静下来思考,自己是否有了扎实的基础,是否有“雪窗萤火二
十年”的觉悟,如是这般,创作的灵感便翩然而至,人生的境界自会开阔。(两次自问
自答,揭示其中奥秘)
[点评]
“妙手”是人人都期盼得到的,但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作者先发一问“何为妙手”,
接着解释“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日积月累后的灵感乍现便为‘妙’”,其实是引导读者沿
着“何”的质疑,去探究“妙手”产生的根源。行文并未止于此,而是进一步用两个“你可曾知道”的反问句,自问自答,探索具体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末尾再次用“是否”追问,揭示成功背后的深刻本质。片段就是用这种多向追问的因果论证法,使说理走向深刻,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用于主体段论述,运用因果思维进行分析论证,直击问题的根源
(1)针对有关问题或现象分析原因。
例7 (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原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
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此题选第①题。)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
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
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片段示范]
为国家而学,学以报国。为国家而学习,是更强烈的责任担当,是更高一层的学习
境界。胸怀国家、立志报国是他的学习初心。有此心者,定会胸怀宽广、抱负高远、
意志坚毅。在学习过程中,坎坷不能移其志,利益不能动其心。唯国家需要是求为其
本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是学以报国的楷模。“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响应
国家要求,从自己喜欢且学有所成的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从头学起,他无怨无悔。
京张铁路设计师詹天佑,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无数大家,誉
满天下,都因为胸中有一颗滚烫的报国心。有了报国之心,个人的名利得失、求学路
上的千难万险就都不在话下。
[点评]
文段围绕分论点“为国家而学,学以报国”展开,在作简要阐述后,先谈“在学习过程
中,坎坷不能移其志,利益不能动其心”,指出其原因是“唯国家需要是求为其本色”,继而
举出周总理和于敏的例子进一步拓展论证,再探究詹天佑、屠呦呦、袁隆平等人誉满
天下的原因是“胸中有一颗滚烫的报国心”。文章从响应国家需要到怀有一颗报国心,
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使文章层次清晰,论证思路一目了然。
(2)先肯定结果,再推出原因,将原因和结果对应起来。
例8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
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
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片段示范]
浙江人才自有风度,自有浙江风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是范仲淹评价浙江名士严子陵之语,诚哉斯言。一代宗师王阳明之所以能提出“知行
合一”的思想,以文人之躯带兵平叛,拯万民于战火,后亲传道授业,正是因为其为
国为民的气度;黄宗羲之所以忠义两全,为报父仇奋不顾身,为国求存不顾生死,
正是因为其刚烈的风骨……风雨不倒的天一阁,藏书播惠九州,书写了浙江尚德求知
的风度;宁波帮商海打拼,谱写了浙江人诚信为本的风骨……浙江人在浙江文化的熏陶
下,从古至今,代代各领风骚,书写了浙江的传奇!
[点评]
议论文讲究逻辑严密,无论是句子之间的相互关联,还是语段内部的层次安排,都
要以缜密的说理推论过程呈现。因果关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而
也是论证说理的基础。在用因果论证法析事说理的过程中,先肯定结果,再推出原因,
最后强调论点,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这样的分析使论证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使用了因果论证法的论证段落,能很好地把素材
和论点糅合起来,分析到位,具体深入,直指论点。当然,要用好因果论证法,还需要抓住
一个关键点——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正确归因。该片段就是个很好
的示例。
[方法2] 对比论证法:多维度对比分析,使观点更鲜明
对比论证法是通过不同材料、不同观点之间的比较,使用一方来衬托另一方的
论证方法。它可以使作者的立场和见解更加鲜明。在这里,主要讲解的是不同材料
之间的对比。
“多维度”,就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对比就是要对事物进行多方面、
复杂的,立体、交叉的对比。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说理时,需要在“多维度”中完成
比较说理。只有多维度比较,才能把事物、问题的道理说清楚、讲明白;如果只在同
一层面进行单向度比较,说理不透彻,不足以服人。
具体做法是列举两个不同的事例或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对所
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
观点。
思路:纵向对比,古—今;横向对比,中—外。
表层次的关键词:①回望历史……放眼当下……;②纵观世界……反观中国……。
1.纵向对比,增加论证的深度
以时间先后为坐标,包含古今维度比较(观古今于须臾,以此推导出它们之间的
差异点或共同点,从而增加论证的深度)、前后期维度比较(对同一个人或同一种事
物前后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好坏优劣不言自明)、代际维度比较
(对两代人之间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从而是非得失一目了然)等。
例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也
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
惑,甚至迷失自我。
对上述“‘兼听则明’与‘兼听生惑’”的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有怎样的感悟与
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片段示范]
我认为,具备兼听的鉴别力、决断力、处置力,就能明而不惑,即对兼听到的不同
的意见要能鉴别是非,决断取舍,处置得当。(亮明中心论点)
回顾过去,我从历史的烟云中读懂了这个道理。
且看战国时期,齐国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齐威王能接受
邹忌的讽谏,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他具有敏锐的鉴别力,对于关心国事、积极
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
再看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
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他求谏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诿
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
令其不善者而改之……
放眼当下,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中国异常特殊的国情,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在
任何书本上都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难题。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
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人的切肤之痛。一
开始,许许多多的人把“取经”和学习的目光投向了西方。主张“师夷而制夷”者有之,主
张“全盘西化”者有之。然而,学“西方”谈何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点评]
该片段从“回顾过去”“放眼当下”的维度选择典型事例,作“纵向”比较,对不同时期
“兼听”表现出的共同特质进行对照比较,以“发展”的眼光从宏观上加以阐述,见解深刻,
思维辩证,阐述到位,主旨自然得以彰显。
2.横向对比,增加论证的广度
以空间变化为坐标,包含中外维度比较(从中外较大的空间跨度进行比较,让说
理具有更强的张力,从而增加论证的广度)、现象维度比较(对同一现象,在不同人
群、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中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判断优劣)等。
例10 (2022·新高考Ⅰ卷)(关于“本手、妙手、俗手”的关系,题目见第477页专题
八[例])
[片段示范]
妙源于本,而又高于本。巧兮妙兮,绝非一时投机取巧,得依靠扎实的基础知识作
本体依托。棋者有妙招,始于本,妙在新,循本而创新,才称之为妙;医者有妙方,妙手回
春,还得依靠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线临床实践经验;作家有妙笔,妙笔写华章,还得有扎
实的专业写作功底;商场精英有妙计,妙招取胜,得有最基本的市场调研、最精准的市
场分析与预测。(现象维度)“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创作者的
天然偶得,取材于平时的观者思考;科学家的伟大发明,来源于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思维。
正所谓:创造新法,源于本法;本中生妙,妙为本生。
急功近利为流俗,欲速不达乃箴言。一些围棋初学者易犯“俗手”通病:本不熟而
欲为妙,所谓欲速则不达。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根基不牢,
学艺不精,便急于表现,急功近利。是什么让神童方仲永沦为庸人?是其父贪慕钱财
的俗心;是什么让当下网络平台一些网络红人没有才学专以忸怩作态来吸引眼球?是
流量变现追慕名利的俗心;是什么让当下的某些人不精于业务而迷于各类“妙手”?还
是追名逐利的俗心。(现象维度)当我们把胜负看轻,把名利看淡,自然也就能练就
“本手”之功,迎来“妙手”之花。此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现象维度”横向
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分析诠释,论证观点)
[点评]
该片段从“现象维度”进行横向比较,论证了“本立而道生”的观点。作者从正反
“现象维度”出发,棋者、医者、作家、商场精英等出“妙手”,绝非一时投机取巧,依靠
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神童、网络红人、某些人等根基不牢,学艺不精,急功近利,结
果出“妙手”不成,反落入“俗手”。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理性思辨的光辉,且逻辑严密,
说理深刻,使得论证有力度,更有张力。
3.纵横多维度对比,增加论证的深度和广度
以时间、空间变化为坐标,包含古今中外多维度比较(对同一问题或不同问题从
时间发展、空间变化上进行比较,使论证具有深度和广度)等。
例11 (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原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
任选一项,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此题选第①题。)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
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
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片段示范]
翻阅历史的书页,目光随着方块字的变化而跳跃,耳边响起先贤对韧性的呐喊。
“韧”字左边好似一块韧性很强的熟牛皮,右边则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我不由得想到了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他一让再让;面对秦王的威胁,他迎难而上,只因为他的心中有
一个“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底线。(古——中国)这种“韧性”正是国人灵魂的
写照。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网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中国某科技公司研发的
5G技术本是世界共享的盛事,但是本为贸易伙伴的某国却对该公司频出杀手。其他
国家也相继加入打压该公司的队伍。(今——外国)但了不起的中国人未雨绸缪,冷
静、自信、从容地应对危机,以柔——中华文明的韧性——克刚。相较于某国的极限
施压,其盟友的跟进,中国的韧性道高一丈:“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点评]
该片段为了论证“文明的韧性”,先选用本国事例,即古——蔺相如的事例,阐明这
种“韧性”正是国人灵魂的写照。然后又选用外国事例,即今——某国频频制造事端,其
盟友助纣为虐的事例,来论述中国人如何以柔(中华文明的韧性)克刚。作者运用
“古今中外纵横比较法”,通过多维度的比较说理论证,很好地诠释了“文明的韧性”的深
刻内涵,使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方法3] 假设论证法:逆向推论,正反映衬,让观点更突出鲜明
假设论证法指在叙例之后,选取所叙之例中的某一个因素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假
设它与事例中的状态相反,得出事例在此种情况下的结果,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从
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思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分析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分析推论。
表层次的关键词:①如果(假如、假设、假若、要是、倘若)……就(那、那
么、那就)……;②假如……怎能……,若无……怎能……。
但是,假设论证也不是简单写上“如果……就……”“倘若……那么……”等表假设
关系的关联词,随便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反面假设就行。围绕论点进行假设是运用假设
论证法的一大关键。假设论证法,只有围绕论点假设,才能在对比中强调论点,起到支
撑论点的作用。
1.用于开头,通过假设思维剖析作文题材料,逆向推出观点
例12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
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
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片段示范]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作出决断时,如果不拨开迷雾,抛开表象,直抓本质,就难以取
得成功。“二战”时,一场对加强战机防护位置的讨论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面对问题时,如果只被表象所迷惑,不深入思考本质,轻易作出决断,往往会走向
歧途。在这场讨论中,军方在调查幸存飞机中弹位置后,认为在弹痕密集之处加强防
护即可,然而却忽略了那些没能返航的飞机是被打中了哪里而没回来。正是对问题本
质的疏忽从而导致判断错误。如果军方计划得以施行,想必会适得其反,好在沃德的
科学建议改变了这一切。
[点评]
开头简洁,观点鲜明。第1段先用假设思维总体分析,而后用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
信息作说明。第2段再运用材料通过假设分析具体阐述观点。观点与材料结合密切,
很好地揭示了观点与材料的内在关系,正得益于假设论证法的灵活运用。
2.用于主体段论述,分析诠释,推理演进
(1)“先叙后议式”假设论证。
使用典型事例时可以分别对材料中的不同因素进行假设,有利于对材料进行多角
度、多层面的剖析,从而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
例13 (2022·全国甲卷)(《红楼梦》中关于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题目见第480页
专题八[例4])
[片段示范]
传承为浅层,唯有从浅层积累,方能扎实根基。德国文学家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正是因为有人学习并使用“有亭翼然”“泻出于两峰之间”这些优美句子,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社会才更加美好。天津城市文明保护者冯骥才深知珍惜、保护与延续城市文明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于是他四处奔走呼吁保护天津旧城,不仅组织专家对老城遗迹展开地毯式考察,还出版了大型历史文化图册《旧城遗韵》《小洋楼风情》和《东西南北》,向大家展示天津旧城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叙例)假如一个国家缺乏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议例)正是因为有人传承城市文明,百姓精神才得以依托,人们精神才踏实,国家才能稳定前行。
[点评]
片段先正面叙写冯骥才奔走呼吁,整理出版老城文化图集,为传承城市文明做出
了贡献,然后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指出在相反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民族精神与个
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的局面,从而从反面证明了观点“传承为浅层,
唯有从浅层积累,方能扎实根基”,深化了主旨。通过正反说理,文章不仅展开自如而且
理盛辞壮,具有较强的说理力度。这样也能使读者在相反的做法和相反的结果的对比
中领会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达到说理深刻有力的目的。
(2)“简略式”假设分析。
如果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就可以高度概括叙例并与假设结合
起来进行分析。“简略式”假设常与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从而收到推陈出
新、雄辩有力、发人深省的效果。
例14 (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
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
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片段示范]
君子当为有容之器。通常一件器物从打造之初,体量便已确定。但人们在打造自
己这只器时,可能会发现体量的大小是每个人在奋斗中逐步定下的。人仅靠一己之力
是很难成功的,因此一个人唯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拘小节的气魄取长补短,利用
各方优势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齐桓公计较管仲的那一箭之仇,那么怎么可能任用
他为宰相,并借助他的政治才能让自己成为五霸之首呢?如果孟尝君计较擅长鸡鸣狗
盗之人的身卑位贱,那么怎么可能将他们收为门徒,在被困于秦时借助他们擅长之计
骗开城门,顺利归齐呢?如果李世民计较魏征的前嫌,那么怎么可能重用魏征,借助他
的能力使唐朝发展为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呢?(叙例)林肯那句“当他们变成我的
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更说明了宽容与度量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
用。正如大海容纳百川不择细流,成大器者也不拘小节。(议论)
[点评]
这是一个用反问句式简略叙例的假设论证语段,用“简略式”假设结合排比、反问
的修辞手法写出来,给人新鲜有力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简略式”假设简略了
叙例部分,直接使用事例中对证明观点最有价值的部分,行文不蔓不枝,句式整齐灵活,
音韵和谐有力,内容简练而意蕴丰富。该片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举例与说理有机地融
合起来,都是一句一例,前句写条件,后句写结果,在形式上限制了对事例内容的烦冗陈
述,避免了以叙代议。内容上严密紧凑,气势上一泻千里。
本文运用的假设论证法,既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逻辑性、可信性,又增强了文
章的语势文采。
突破点三 如何运用事例论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例时论
据必须精练。但许多考生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时,叙例拖沓冗长,味同嚼蜡。那么,怎么
运用素材(论据)才能使文章生动凝练具有说服力呢?
凝练生动的语言需要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因为汉语句子(如单句或复句,排
比句,整句等)丰富多彩,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表
达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呈现摇曳多姿美……我
们可以借助句式,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巧妙地运用素材,摒弃平直拖沓的陈述,使
文章生动凝练。
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开篇就借助排比句式,列举了“舜发于畎亩之
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六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例子,从而引出要论说的话题,论据凝练,语言极富气势。
这种借助句式铺排事例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化为己用。
借助句式来叙例有两个好处:①内容浓缩化,能在最短的文字里融入更多的内涵,
让论证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②文采斐然,有气势,有张力,有韵味,可以形成极强的冲
击力。
运用素材时活用各种句式,不仅有益于作者思想的表达,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法1] “单例”展示:借助句式,定向发散,使之具有可读性
“单例”展示,指的是采用“单例”成段的方式展示,即一个段落只用一个事例。作为
例证的素材(论据)有时要详细剖析,才能让论据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此时,借助特
定句式,用概括的笔墨,深入挖掘,多侧面发散,便能将这一事例的内涵全面阐述清楚,且
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可读性。
例15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
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
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片段示范]
不知道女医生的年龄,不知道她的名字,医生帽与医用口罩遮住了四分之三的面
孔,于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成了摄影师冥冥之中有如神助的特写。从她那双眼睛
里,我读出了浓浓的坚毅,读出了浓浓的勇敢,读出了浓浓的刚强,读出了一往无前,读出
了百折不挠。也许,她并不高大,并不强壮,甚至也不漂亮,但她那双明亮的眼睛,真是胜
却人间无数,是“中国面孔”中最美丽的风景。
[点评]
该片段以“女医生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为论据,借助句式对眼睛的内涵作多角度
的解读,深入挖掘人物品质,论证了“是‘中国面孔’中最美丽的风景”这一分论点。
“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整齐的句式形成排比,
定向转述“女医生”这一事例,通过聚焦“那双眼睛”,挖掘出人物坚毅、勇敢、刚强、一
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品质,从而提炼其中的“中国精神”,让“女医生”这个“中国面孔”的
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段借助句式,巧用素材,精当说理,将笔墨聚焦在
“‘中国面孔’中最美丽的风景”这一点上,鲜明地论述了观点,而且句式工整的排比句也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方法2] “多例”铺排:借助句式,增强气势,使之具有感染力
运用素材,更多的是“多例”铺排。所谓“多例”,是指将多个事例组合成段,然后对每
一个事例都进行简略叙述。可借助句式,采用排比句或整散句结合等方式来展现这些
事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事例叙述简洁但容量丰富,句式整齐或多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例16 (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
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
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
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片段示范]
劳动,是默默无闻的低头奋进。池塘田野里,因为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才有了饭桌
上的“五谷丰登”;风吹日晒中,因为外卖小哥们的繁忙穿梭才有了足不出户的便利;高楼
林立间,因为建筑工人的辛勤汗水才有了我们的温馨家园;生产车间里,因为大国工匠的
精益求精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制造。如果没有每一个勤劳奋斗的你,中国不会这么了不
起。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正成为中国前进的内驱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点评]
该片段采用素材“多例”铺排的方式,或写池塘田野里的劳动人民,或写风吹日晒中
的外卖小哥……“辛勤耕耘”与“五谷丰登”、“风吹日晒”与“足不出户”……两两相对,
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称得上熔声
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如果说“石韫玉
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排比句的使用,便是这玉、这珠。
[方法3] “单例”“多例”并举:借助句式,详略搭配,使之形成合力
如果说“单例”展示能让读者获得新知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可读性;“多例”铺排
能彰显作者见多识广、纵横捭阖的优势,增加读者的认同感,那么,我们不妨将素材
“单例”“多例”并举,同时借助句式,使素材既有“可读性”,又有“认同感”,这样详略搭配,
相映成趣,使论据形成合力,从而更鲜明地彰显主旨。
例17 (202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
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片段示范]
柴米油盐,至淡至浓;人间烟火,最抚心田。烟火气,是当下中国最平凡普通的美丽
风景。而守护这烟火气,则需要当下的你我携手努力,共同担当。烟火气,就藏在那些
便民菜市场和街边摊里:沾满露水的青菜,散发着田园气息,静静躺进大妈们的菜篮
里;跳跃欢蹦的鱼虾,一呼一吸间散发着河流特有的气息,在大爷们手中接受挑拣;热气
腾腾的包子米粥里,香气随着晚风钻入鼻尖,欢笑声伴着蝉鸣飘入耳中。无处不是人
间烟火,无处不是值得留恋的风景。在人间烟火之下,城市的“守护者”坚守职责,不悔
初心。你看:保洁人员不顾严寒酷暑,巡回拾捡街面垃圾,努力提高环境质量;消
防救援站的队员,全天全时在岗,全心全意守护,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
区工作者积极推进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打通社区服务群众
的“最后一米”……是他们的守护让这“人间烟火气”更加升腾起来。他们守护了一方
平安,守护了国泰民安,守护了我们渴求的人间烟火气。
[点评]
该片段采用素材“单例”“多例”并举的方式论证了“守护烟火气,你我共担当”这一
观点。作者先选用菜市场和街边摊的“单例”素材,以列举的形式形象地诠释“烟火气”
的部分内涵,展现烟火气是“值得留恋的风景”,为论证主旨张本;再选用守护“烟火气”
的“多例”素材,诸如保洁人员、消防员和社区工作者等,分析“他们守护了一方平安,守
护了国泰民安,守护了我们渴求的人间烟火气”,突出论证的主旨。行文无论是“单例”
还是“多例”,均详略得当,相映成趣,使论据形成合力,从而更鲜明地彰显了语段主旨。
[方法4] “叙议”交融:借助句式,画龙点睛,使之具有说服力
素材(论据)包含“叙例”和“议例”两个部分。“叙例”只是议论的手段,是“画龙”;
“议例”分析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是“点睛”。借助句式,在浓缩事例的叙事文字的基础
上,增大议论文“议例”部分分析说理的空间,对例子进行解读和剖析,画龙点睛地揭示
论据所蕴含的道理,使论点和论据水乳交融。
例18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
“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
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片段示范]
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有我”。“有我”才不至于千篇一律,才能别具一格。一部
优秀的作品,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套作。威廉·福克
纳在创作其小说《喧哗与骚动》时,虽然作品已经完稿,但他仍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修
改。即便修改好的作品不被出版社的编辑看好,威廉·福克纳也没有就此放弃。最终
《喧哗与骚动》被一位慧眼识珠的编辑发现并出版,出版后受到评论界一致好评。
(叙例)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只有坚定内心追逐的方向,
才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洋的
自我表达,而非假装年少老成的通达。(议例)
[点评]
该片段是素材“单例”展示、“叙议”交融,借助句式进行论证的典范。“叙例”部分,
作者选用威廉·福克纳创作小说《喧哗与骚动》的事例,借助“虽然……但……”转折
句、“即便……也……”让步句和“被……受到……”被动句这几种句式,极其简练地挖
掘出威廉·福克纳创作该书时鲜为人知的情况,让读者对素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为难得的是,“议例”部分,作者借助“只有……才……”条件句和“需要……而非……”选择句,言简意赅地升华了“叙例”的内容,“叙议”交融,让“‘有我’才不至于千篇一律,才能别具一格”这一分论点被鲜明地揭示。
即学即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洵《名二子说》说:“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仕宦生涯顺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以重任相托,庄子持竿不顾。
国学大师季羡林坚决不接受“国学大师”“学术界泰斗”等称号。
淡泊致远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就这道作文题写一个提出总论点的开头,一个并列式分论点的提纲,一个总
结性的结尾。
[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列式分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开头]霓虹闪烁,尘世喧器,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用淡泊来平静我们
的心灵。
[并列式分论点]
做事需要淡。(举袁隆平的例子+分析)
做人需要淡。(举季羡林的例子+分析)
生活需要淡。(举陶渊明、苏辙的例子+分析)
[结尾]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态踏上人生之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画家马远被世人称为“马一角”,他在绘画构图上运用“金边银角”法,在边、
角上充分展开笔墨,大胆裁去常规画法中中央占据的内容,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
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这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让人
耳目一新。
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横向对比,增加论证的广度”的方法写出主体部分的论证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示范]
人生如艺术,亦须留白。留白,是一种成“全”的智慧,一种完满的境界。
友情需要留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可称之为朋友的人,有
的浓烈似酒,有的醇厚如茶,但真正长久的却是平淡如水,是细水长流。真正的朋
友,不是在大街上勾肩搭背,不是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而是哪怕彼此久未联系,却
一直藏在心底,即使相隔再远的距离、再长的时间依旧不会疏离。这才是“不全”之
全。友情需要留白,彼此默默关注着,欣赏着,可能会更长久。给友情留白,给彼
此留有空间,才会拥有灵魂深处的惬意和收获。
心灵需要留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片净土,在心情烦躁
时翻开书本,在文学作品中感受文字之美,在诗词之间感受古人之旷达,在字里行
间给自己的心灵寻找栖息地,我们的心灵会更美好。给心灵留白,把天地之间的美
化作精神的清泉,滤净浮躁,能使心灵沉静安然。
生活需要留白。紧绷神经,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放松,没有怠慢,这样的生活
就像一台机器,麻木地转着。我们不能把人生填得太满,而是需要适当留白。但这并
不意味着偷懒和懈怠,也不会使我们落后,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适当歇一歇,借此
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反而能让我们见识更多的事物,发现更多的奥秘。人们常说:
“欲速则不达。”只要懂得布局人生,不必那么紧张,不必那么辛苦,我们也会获得圆
满成功。给生活留白,停下忙碌的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人生会更加完美。
[点评]
作文题要求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马远“金边银角”法以“不全”而求其“全”画技的具
体含意及其作用,并要将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延伸到处理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上。
由此,文章提炼出“人生如艺术,亦须留白”的观点,并推理出“留白,是一种成‘全’
的智慧,一种完满的境界”的具体内涵。本文作者运用“横向对比”,就“人生如艺术,
亦须留白”这一观点,从“友情需要留白”“心灵需要留白”“生活需要留白”这三个维度
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逻辑严密,说理深刻,使得论证不仅有力度,更有张力。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数画家都是在“变”与“守”两个维度中传达出审美精神的差异,成就不同的艺
术个性。有的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
至“衰年变法”,其晚年的作品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画家却
坚守自己的画风,将一种题材描绘到极致,如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
迪被人称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画家”,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时,他选择留在
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瓶瓶罐罐相伴,用静物阐释艺术的真谛。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多例’铺排:借助句式,增强气势,使之具有感染力”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示范]
如果乔治·莫兰迪没有坚守他的瓶瓶罐罐,将一种题材画到极致,就不会悟得艺
术真谛;如果达·芬奇在学画时没有坚守多年画鸡蛋的做法,就不可能一窥作画奥秘,
成为伟大画家;如果樊锦诗没有用一腔爱坚守大漠40多年,就不可能为世界文化遗
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杰出贡献。(叙例)可见,“守”是初心不
易,“守”是埋头磨砺,只有在“守”中才能开新求“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议例)
[点评]
该片段浓缩了乔治·莫兰迪、达·芬奇、樊锦诗三人生动的事例,通过三个“如果……就……”的假设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构成排比,将假设、排比与用
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夹叙夹议,深刻地论证了“守”与“变”的辩证关系。行文侃侃
而谈不流于表面的辞藻修饰,议论深入而富有文采,语言流畅又饱含哲理,结尾
“‘守’是初心不易,‘守’是埋头磨砺,只有在‘守’中才能开新求‘变’,创造出属于自己
的一方天地”,正是在前面素材运用的基础上的点睛之笔。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慎思”
“明辨”的意思是谨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确地分辨,它们强调了理性思考在治学中
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治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都离不开“慎思”“明辨”这样
的理性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叙议’交融:借助句式,画龙点睛,使之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示范]
君不见“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我们应该擦亮双眼,慎思明
辨,不为所溺迷惑心智。
生活需要智慧,智慧需要慎思明辨,否则生活将滑向深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落得国破家亡成笑谈;唐玄宗集三千宠爱于玉环,终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
空死处”的悲剧;部分网民假道德之名肆意审判,使寻亲男孩和粉头发女孩结束了自
己年轻的生命。(叙例)他们若能擦亮双眼,慎思明辨,作为帝王怎会落得国破家亡?
作为成年人又怎会罔顾事件真相?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当擦亮双眼,慎思
明辨,方能不为所溺迷惑心智。(议例)
[点评]
该片段是素材“多例”铺排、“叙议”交融,借助句式进行论证的范本。前面“叙例”
使用排比句式分别概述三种行为,简洁凝练,为后面“议例”的议论分析腾出了更多
的空间;“议例”在“叙例”的基础上,运用“假设复句”进行推理。结尾运用“条件复句”
升华文段的主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