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08: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国地图
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华民族
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今天我们的国土领域之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国家关系
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
概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第 11 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朝代 中央民族管理机构 民族关系史实
秦 典客典属国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南三郡
汉 大鸿胪 和亲政策;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屯戍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隋 礼部及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加强对岭南治理(封谯国夫人)﹔郡县制(豪酋大姓任郡守和县令);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唐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设机构(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各政权吸收中原制度等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四等人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明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置“九边”;北部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敕封“法王”;贡赐、茶马贸易等
清 理藩院 联姻、平叛、回归、册封;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等
任务:阅读教材梳理古代中国历代王朝的边疆政策与治理措施。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南抚夷越,设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汉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北方:和亲与战争(匈奴)
和亲(昭君出塞)
三次攻打匈奴
东汉窦宪攻北匈奴
西部:河西走廊:”河西四郡”
西北:西域:西域都护府
东北:设乌桓校尉
边疆:行屯戍政策
(移民屯田;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大交融、大发展——隋朝
中央:礼部和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大交融、大发展——唐朝
安南都护府
西北: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


西南:与吐蕃和亲、会盟;

南方:册封南诏王,南诏王多次谴子弟入唐学习
⑴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特点:
作用:
【概念解析】羁縻府州制度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宋朝:
南北面官
仿宋建制
庆历和议
澶渊之盟
榷场贸易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地方:东北、云南设行省
中央:西藏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①“行汉法”(用儒学治国)
②推行民族差别政策(四等人制)
2、边疆管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明朝
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修长城、设“九边”开马市
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西南:设土司(各族酋长世袭任职,进贡,征调军兵,因俗而治)
西藏: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进行贡赐、茶马贸易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清朝
雅克萨
尼布楚





中央: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满蒙联姻, 控制漠南
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管进行管理
青藏:册封达赖班禅;设立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西北:平定准噶尔部,设伊犁等将军辖区,迎土尔扈特部回国,巩固西北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
①民族迁徙
②民族战争
③友好交往
④和亲联姻
⑤会盟与和议
⑥进行册封
⑦设置机构
⑧政治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
①突出直接管理; ②注重军事防卫和行政体制改革; ③因地制宜; ④多样性; ⑤继承性、创新性; ⑥遵循“大一统”思想
思考2:历代边疆处理措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021·湖南高考)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C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达标运用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基本史实 朝代 秦汉 隋唐至宋元 明清
交通 路线
交往内容 政治
经济与技术
文化
【任务】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
隋唐:西域商路畅通,海路活跃
宋: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汉光武帝赐倭国(日本)国王金印。
隋:常骏出使赤土国
唐:新罗、日本等遣使来唐学习
元: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贡体制;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签订《尼布》、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汉朝技术传至西域;西域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葡萄、苜蓿等传入
隋: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唐:造纸术、火药外传阿拉伯地区。
宋:指南针、印刷术外传。对外贸易港口——广州、明州(宁波)、泉州。
明:朝贡贸易;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清:朝贡贸易;闭关锁国(十三行)
佛教传入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儒学传播
“西学东渐”
基本沿袭前代;海路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特点一




【任务】探究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交往途径
——从陆路为主到海陆并行,海路渐趋发达。
交往趋势——
特点二
由主动探索到被迫开放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
广州十三行
《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
【任务】探究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唐朝:开放包容、向外辐射
元朝:昌盛通达、兼容多元
清朝:闭关锁国,自我隔离于世界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推动大化改新。
马可·波罗经波斯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17年,他对东方的记述掀起了西方世界的“黄金热”
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企图建立中英之间贸易往来,最终被乾隆皇帝拒绝,关上了对英交往大门。
①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③英国访华特使:马戛尔尼
特点二
交往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
【任务】探究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第四条)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于后:
东北:朝鲜国
正东偏北:日本国
正东偏南:大琉球国 小琉球国
西南:安南国 真腊国 暹罗国 占城国
苏门答腊 西洋国 爪哇国 彭亨国
白花国 三弗齐国 浡泥国
特点三
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任务】探究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试结合本课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总体特点。
途径、趋势、形式、方式、内容、……
①交往途径——从陆路为主到海陆并行,海路渐趋发达;
②交往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由主动探索到被迫开放;
③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④交往内容——政治往来、经济贸易与文化技术交流并行
【任务】探究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2022·广东高考)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B.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2.(2024·河北高考·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随堂练习
B
C
3.(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4.(2024·浙江高考·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A
A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秦汉: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隋唐: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两宋: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
秦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两宋:海上贸易发达
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明清:坚守朝贡,走向封闭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
先秦: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已有广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