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15:5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图片中“猪”形象的变化可用于佐证( )
河姆渡遗址陶器上的“猪” 良渚遗址玉璧上的“猪”
A. 中原地区成为文明的中心 B. 艺术开始在生产中产生
C. 长江下游畜牧业产生发展 D. 食物主要源于家庭养殖
2. 秦及汉初,各县以下普遍设置士吏,与发弩(弩兵之长)、髳长(持矛类步兵之长)协助县尉开展兵卒管理、军事治安等活动。武帝以后,县中基本不见士吏、髳长、发弩的身影,仅在边郡军事组织有部分保留。县下属吏的变动反映出西汉( )
A 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B. 地方事权被朝廷分化
C. 基层组织逐渐完备 D. 大一统秩序日趋稳定
3. 如表为刘宋至隋初岭南地区人口数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岭南地区( )
省区 刘宋时期人口数(公元464年) 隋代初期人口数(公元609年)
人口数 密度(人/平方公里) 占全国人口% 人口数 密度(人/平方公里) 占全国人口%
广东 375744 1.7 1.25 659889 2.99 1.28
广西 228360 0.99 0.76 956345 4.14 1.86
合计 604104 2.01 1616234 3.14
A. 土地兼并程度日益加深 B. 地域经济差别缩小
C.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D.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4. 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
A. 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 B. 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 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 D. 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5. 北宋时期有以都城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一市镇一城市”的三级体系。由此可见,北宋( )
A. 农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 B. 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C. 政府鼓励发展基层工商业 D. 大一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6. 福建泉州曾发现一块以印度南部泰米尔文刻的石碑,碑文为“向庄严的湿婆神致敬。愿此地繁荣昌盛。时在释迦历1203年哲帝莱月(公元1281年4月),港主为感谢大汗御赐商业执照,特建寺庙,敬奉神灵入坐,并愿吉祥的大汗幸福昌盛”。该碑文可用于研究( )
A. 唐帝国的东西文化交流 B. 伊斯兰教教义的传播
C. 印度的君主向中国朝贡 D.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7. 明代太仓银库的银出入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 )
年代 太仓银库岁入银(两) 太仓银库岁出银(两)
嘉靖四十四年(1565) 2200000 3700000
隆庆二年(1568) 2300000 4400000
隆庆五年(1571) 3100000 3200000
万历五年(1577) 4359400 3494200
A. 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
B. 海禁放松使外贸由入超转变为出超
C. 一条鞭法实施导致白银货币化加速
D. 白银流入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8. 下图是1901年发表于西方杂志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桌上有一大盘水果,上面标着“中国赔款”,用一根细绳悬挂在桌子上方的是一把巨大的剑,上面写着“中国的觉醒”。该漫画旨在揭示( )
A. 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侵华的步伐
C. 清朝统治日益腐巧无能 D. 列强彻底瓜分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
9. 清政府于1904年成立了第一个区域性卫生机构即北洋卫生局,并颁布《天津防疫章程》,规定天津铁路枢纽四围路口均派士兵把守,倘有车船搭载患病旅客,不但乘客要送医院隔离,而且车船也将被扣留没收,以示惩戒。这反映出当时天津( )
A. 公共卫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护 B. 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核心区域
C. 清政府帮助市民生活习俗嬗变 D. 公共卫生的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10.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 )
A. 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 B. 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C. 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 D. 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
11.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的原则,并进行了大规模开放空间建设:一是把贵族私家花园辟为开放空间,如玄武湖、瞻园等;二是建立了一些新的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等。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自然环境影响城市建设 B. 公共事业立法持续完善
C. 城市规划理念不断进步 D. 治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12. 随着解放战争逐步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大城市后废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一城市基层行政机构的变革体现了( )
A.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政权性质已经改变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3. 下图为民国37年的《医师考试及格证书》。观察图,据此可知( )
A. 此次考试由学部组织并且实施
B 此本证书由政事堂铨叙局颁发
C. 医师考试体现出相对的平等性
D. 中医药事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14. 1952年,华北区绥远省的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04.9万,西北全区的农民协会会员占总人口的30%到40%,中南全区农民协会的会员已有4000多万,西南全区农民协会的会员已达3330万。这说明,新中国初期( )
A. 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加强 B. 农业合作化全面启动`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D. 农村的人口快速增长
15.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 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创始人 D. 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16. 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 )
A. 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 B. 代表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C. 诱发了欧洲的航海探险活动 D. 为洲际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17. 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由英国垄断的香港汇丰银行于1865年3月3日正式营业。据材料可知( )
A. 工业革命推动商业发展 B. 自由主义原则普遍确立
C. 商业经营方式走向多元 D. 政治革命促进产业变革
18. 如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 )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第一章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第三章 当砂糖遇到茶叶
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第八章 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
A. 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 美洲作物外传改变了世界格局
C. 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D. 海洋探险活动提高了粮食产量
19. 下表是1871—1910年德国城乡人口变化状况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时间 总人数(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1871 年 4 105.9 63.9 36.1
1880 年 4 523.4 58.6 41.4
1890 年 4 942.8 57.5 42.5
1900 年 5 636.7 45.6 54.4
1910 年 6 492.6 40 60
A. 政治统一是城市化的根本因素 B.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C. 德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世界领先 D. 德国的工业化发展由此起步
20. 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通发展完全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B. 全球化消除了世界各国的界限
C. 科技发展促进了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D. 世界交通的发展呈现萎缩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0分,21题12分,22题13分、23题15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眸整个宋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孤立、碎片化,熙宁九年(1076),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隐隐对立。保甲法的根本理论出自《管子》的兵农合一主义。其直接目的是为“防盗”及节约军费开支,根本目的是想通过保甲制度使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但这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极不吻合,不顾道德和教化,一味追求经济价值,遭到很多文人士大夫反对。《吕氏乡约》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身有手足,家有兄弟”,主张“以礼化俗”“患难相恤”,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较好地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清政府在诸多方面实行各项改革,然而“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随着两学东渐,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的先进有关。为此,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奏请简派录贵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致治的建议,派戴泽、端方等五大臣“分处东、西洋(东洋指日本,因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摘编自陈丹《五大臣出洋缘起》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国家计委计划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境外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其中以赴西欧五国、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访日及赴港澳四路代表团最为关键。考察团目睹了西方国家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成就,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考察结束后,我国果断引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灵活的贸易合作模式,同时带回了许多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信息。大批考察团的出访推动了国内一些相关会议的召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78年下半年的国务院务虚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
——摘编自马欧阳《70年代后期“出国考察潮”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夕干部“出国考察潮”的历史意义。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价格暴涨,许多西欧国家向苏联大量购买石油。1970年,意大利进口苏联石油1000多万吨,炼制后以低于英美石油的价格对欧洲市场出售。与此同时,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给苏联提供冷扎硅钢片、原生铝等生产设备。一向依赖苏联的东欧国家也进一步向苏联靠拢,1974年秋至1975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涨了4倍,而1974—1975年苏联售往东欧的石油价格只增长了87%。埃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也从苏联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石油。
——摘编自于春苓《苏联石油公司与能源外交》
材料二 1984年,石油出口使苏联获得54.4%的外汇收入,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将带来何种灾难性后果。1985年底—1986年初,美欧怂恿沙特大量增产石油,国际油价在不到5个月内从30美元每桶跌至12美元每桶,苏联损失超100亿美元,占其外汇收入的一半。由于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苏联出现大面积食品短缺。1991年,撒切尔夫人发表演讲《我们是如何搞垮苏联的》说,“(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她还预测苏联将在一个月内宣布解体,后来果然如她所料。
——摘编自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苏联石油出口的特点,并分析其给苏联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出口与苏联国力起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0分,21题12分,22题13分、23题15分。
【21题答案】
【答案】(1)背景:宋代边防压力大与财政危机(内忧外患);基层治理逐渐削弱;儒学复兴、科举制发展推动士大夫主体意识增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保甲法的不足;理学发展并深入社会基层。
(2)作用:淳化社会风俗;增强社会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完善社会治理体制;为后世乡村治理提供借鉴。
【22题答案】
【答案】(1)原因:应对内忧外患;实行新政需要;列强压力与示范效应;国内改革呼声(或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活动);实力派大臣的建议。
(2)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拉动了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进一步开拓了外交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23题答案】
【答案】(1)特点:出口对象是西欧国家;出口石油与引进重工业技术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影响:有利于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冲击了英美等国对欧洲市场的影响力;有利于苏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在冷战中的国际地位;客观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启示:应当重视粮食安全和能源供给;国民经济必须均衡发展;应当制定符合国情的贸易战略和政策;应当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人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