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摸底质量监测试卷
(2024七上·从江月考)积累与运用
今年的秋天来得晚,寒露之后,才感受到丝丝凉意。阳光倾洒下来,全无夏日骄阳的咄咄逼人,温暖而舒适。
桂花已贮蓄了太久的热情,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朵伴着甜甜的香气在浓浓的绿叶中绽放了。鸟儿是公认的歌唱家,它们总是唱着嘹亮的歌,呼朋引bàn①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秋意就在这淡淡的芳香和悠扬的旋律中悄悄yùn niàng②____。
再次迈入秋天,大自然已悄悄地换了一身装扮,染上秋色的枫叶,温柔的秋阳,花枝招展的山松,一步一景,皆是秋意。
当秋日夕阳遇上美丽的山村时,枫叶红,稻田黄,山花橙,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我不由地停下脚步,在一片静mì③____中默默品读这迟来的美丽。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咄咄逼人 B.贮蓄 C.嘹亮 D.花枝招展
【答案】1.①伴②酝酿④谧
2.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本题考查汉字拼写。“bà”写作“伴”,“yùn niàn”写作“酝酿”,“mì”写作“谧”。
故答案为: ①伴;②酝酿;④谧
2.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符合夏日骄阳的特点;
B.“贮蓄”指储存、积聚,用于形容桂花积蓄热情,恰当;
C.“嘹亮”形容声音圆润而响亮,符合鸟儿歌唱的特点。
D.在文段中,“花枝招展”通常用于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而文段中是用来形容山松,显然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D
3.(2024七上·从江月考)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②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朱自清《春》)
⑥山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朱自清《春》)
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想象奇特,写出“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的句子是: , 。
⑧《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更替,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 。”
【答案】①东临碣石;②强欲登高去;③闻道龙标过五溪;④夕阳西下;⑤欣欣然张开了眼;⑥朗润;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碣、道、朗、西
故答案为:①东临碣石;②强欲登高去;③闻道龙标过五溪;④夕阳西下;⑤欣欣然张开了眼;⑥朗润;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4.(2024七上·从江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比如“龙标”就是用官职称王昌龄。
B.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C.《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我国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
D.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李白的号并非“香山居士”,而是“青莲居士”。“香山居士”实际上是白居易的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024七上·从江月考)整本书阅读
5.选段中的“她”和“元旦的古怪仪式”分别指的是( )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A.沈四太太穿新衣服,写春联 B.衍太太吃冰块,打旋子
C.母亲吃煮蚕豆,看五猖戏 D.阿长说祝福话,吃福橘
6.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儿童的纯真与成人的冷峻”等。请另用一个短语来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
【答案】5.D
6.(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自利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阿长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愚昧。(示例三)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怀念与反思)。作者描写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温馨的回忆。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5.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考查。首先,我们来看“她”。文本中,“她”被描述为一个向“我”传授了许多繁琐道理的人。这些道理涉及到死亡、生育、饮食和日常行为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她”对“我”的教导是细致入微且带有一定规矩性的。在《朝花夕拾》中,符合这一形象的人物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不仅照顾鲁迅的生活,还时常向他传授一些民间习俗和规矩。接着,我们来看“元旦的古怪仪式”。文本中提到,“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这暗示了“我”对这一仪式的深刻印象。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描述了阿长在元旦时对他的特别关照,包括说吉祥话、吃福橘等仪式,这些都被鲁迅视为“古怪”但充满温情的行为。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我们需要明确《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主要回忆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作品中既有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敏锐和深刻。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能够准确概括作品主题或风格的短语。这个短语应该简洁明了,能够突出作品的核心特点。故答案为:(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自利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阿长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愚昧。
(示例三)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怀念与反思)。作者描写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温馨的回忆。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2024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杏花·烟雨·江南
陈爱芳
①杏花开放之际,正值江南的春末夏初。这时的雨,也是最有韵味,最富诗意的。
②雨下了一整天。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的雨丝若有若无,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地上那宽窄不一的青石板,因时光的消磨而变得光滑如镜,上面笼罩着一层水雾,将路边的楼房以及过路的行人朦朦胧胧地倒映出来。青烟袅袅,天边偶尔掠过几只归雁。
③最美的江南是那雨后的江南。你可以想象,一阵小雨过后,远处的几处农舍蒙上了一层细细的雨丝,烟囱上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仿佛是哪位农家妇女正准备着晚饭。丛林里,鸟儿在自己的窝里唱着歌,鱼儿在小溪流里吃着小虾米。花儿沾着雨露,蜜蜂弄湿了翅膀停在花朵上。小溪边,几位妇女正在洗衣服,互相交谈着新鲜事儿。几个小男孩在小溪的尽头捕捉着小鱼小虾,踩着溪底的鹅卵石,“哗哗”地溅起一朵朵水花。他们好像隔绝了人间的纷争烦扰,无忧无虑地过着自由恬静的生活。他们以水为伴,以山相依,自由地游荡在干净广阔的天地之间,享受着最单纯的快乐。
④江南的荷塘,生动而雅致。荷塘里,一朵朵美丽的荷花绽开它那粉嘟嘟的小脸,在水面跳着水上芭蕾。荷花在风中随风摇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完全开放了。那荷花立在荷叶上就像是碧玉盘里一道芬芳扑鼻、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的美味佳肴。水中鱼儿在欢快地嬉戏。那一株株高大的桔冠宛如一把把撑开的绿伞,它们挨个开枝,枝干多得不计其数。枝上的叶子挤挤挨挨,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叶面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一层新绿,新绿在阳光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摘一片在手心中一揉,强烈的叶香沁人心脾。微风拂过,荷花和着风声浅吟低唱,露水在如玉盘的荷叶上来回滚动。再向远望,满眼的荷花淡淡地微笑,风声如水汩汩,诉说着拙政之园的古色古香,诉说着古韵江南的如诗如画。
⑤江南的老屋,幽静而古老。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被雨湿润后更是滑腻至极。屋前皆有一扇深重的大木门,我不由自主地叩响了门上那光滑的铜环,欲要敲响沉睡的江南,一排排老屋并排于小巷两旁,幽静古老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古代。饮一壶香茶,笑谈琴棋书画。河中流淌的是江南永不停息的生命,从另一面装饰出江南的柔情万分,河使江南的老屋不再寂寞。河清水秀,映着老屋的倒影,雾往河上遮了一层薄纱,使人陶醉于此而不能清醒。这时河上一艘扁扁的小木舟滑过,浮起了江南人情世故的波纹。河与小木舟融合为一体——河看似不动,却因为有了木舟而活了起来。河道曲折,我与木舟寻觅着河的源头,却发现兜兜转转,还处于江南老屋的怀抱呢!
⑥江南的雨缠绵,悠长;江南的人温柔,从容;江南的景含蓄,优雅。漫步在青砖石上,迫切想记住江南的每一个细节,一草一木,似乎都带有那份淡定的气质,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有删改)
7.选文中的景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请根据选文将下面标注序号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选取的场景 描绘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雨后的江南 ② ③
① 荷花、鱼儿、叶子 生动而雅致
江南的老屋 白墙、木门、小巷、河流、木舟 ④
8.下列对文章结尾处的朗读重音处理,最能表现出作者对江南万物皆爱的情感的一项是( )
A.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B.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C.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D.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中详写的景物的一项是( )
A.江南的雨 B.江南的荷塘 C.江南的老屋 D.江南的杏花
10.为了表现江南景物之美,作者以柔和的色彩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试在文中找出两处具体的画面,并简要分析。
【答案】7.江南的荷塘;雨丝、青烟、鸟儿、鱼儿、花儿、蜜蜂、村民;恬静而自由;幽静而古老
8.C
9.D
10.以青黛色雾霭、地上的青石板共同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南烟雨图;又以粉嘟嘟的荷花和新绿的叶片描绘出生动而雅致的江南荷塘图;还以白墙、木门和铜环绘制出一幅幽静古老的江南老屋图。
【知识点】重音;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7.本题考查景物的描写和内容的概括。根据“江南的荷塘,生动而雅致”可得:①江南的荷塘。根据“你可以想象,一阵小雨过后,远处的几处农舍蒙上了一层细细的雨丝,烟囱上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仿佛是哪位农家妇女正准备着晚饭。丛林里,鸟儿在自己的窝里唱着歌,鱼儿在小溪流里吃着小虾米。花儿沾着雨露,蜜蜂弄湿了翅膀停在花朵上。小溪边,几位妇女正在洗衣服,互相交谈着新鲜事儿。几个小男孩在小溪的尽头捕捉着小鱼小虾,踩着溪底的鹅卵石,‘哗哗’地溅起一朵朵水花。他们好像隔绝了人间的纷争烦扰,无忧无虑地过着自由恬静的生活”可得:②雨丝、青烟、鸟儿、鱼儿、花儿、蜜蜂、村民。根据“他们好像隔绝了人间的纷争烦扰,无忧无虑地过着自由恬静的生活”可得:恬静而自由。根据“江南的老屋,幽静而古老”可得:④幽静而古老。
故答案为:江南的荷塘;雨丝、青烟、鸟儿、鱼儿、花儿、蜜蜂、村民;恬静而自由;幽静而古老
8.本考查朗读的重音。根据题干中“对江南万物皆爱的情感”,重音落在“不知名”,说明除了喜爱知名的路之外,任何路都喜爱;重音落在“每个”,说明喜爱任何一处(或全部)岔口;重音落在“不一样”,说明江南美景每一处都有它的独特之美。
故答案为:C
9.A.“江南的雨”:在文章中,第二段详细描绘了江南雨天的景象,包括雨丝、雾霭、青石板上的水雾等,因此是详写的景物。
B.“江南的荷塘”:文章第四段对江南荷塘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包括荷花的绽放、鱼儿的嬉戏、桔冠的茂盛等,是详写的景物。
C.“江南的老屋”:在第五段中,文章详细描述了江南老屋的特点,如白墙上的裂痕、大木门、小巷两旁的排列等,是详写的景物。
D.“江南的杏花”:虽然文章标题中有“杏花”二字,且第一段提到杏花开放之际正值江南的春末夏初,但整篇文章中并未对杏花进行详细的描写或刻画,只是作为背景或时间标志提及,因此不属于文中详写的景物。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文中写了三个画面:雨后的江南恬静而自由“空中的雨丝若有若无,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地上那宽窄不一的青石板,因时光的消磨而变得光滑如镜,上面笼罩着一层水雾,将路边的楼房以及过路的行人朦朦胧胧地倒映出来”江南的荷塘生动而雅致,“一朵朵美丽的荷花绽开它那粉嘟嘟的小脸,在水面跳着水上芭蕾”“枝上的叶子挤挤挨挨,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叶面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一层新绿,新绿在阳光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摘一片在手心中一揉,强烈的叶香沁人心脾”江南的老屋幽静而古老,“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被雨湿润后更是滑腻至极”“屋前皆有一扇深重的大木门,我不由自主地叩响了门上那光滑的铜环”据三个场景的内容,突出色彩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以青黛色雾霭、地上的青石板共同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南烟雨图;又以粉嘟嘟的荷花和新绿的叶片描绘出生动而雅致的江南荷塘图;还以白墙、木门和铜环绘制出一幅幽静古老的江南老屋图。
(2024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去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吗?”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儿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命的四季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噘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有删改)
11.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九十天的等候中,下列事件不是作者详写的一项是( )
A.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去了 B.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
C.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 D.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
12.下列不是作者最终寻到的“一日的春光”特点的一项是( )
A.烂漫的 B.骄奢的 C.坚强的 D.光艳的
13.第6段与第8段中“我不信了春天”,两者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4.文章结尾说“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怎样理解句中的“满意”“遗憾”?
【答案】11.D
12.C
13.“我”感到春天来了,却又被北风冷雨吹散;“我”未曾得到春的消息,春天就去了。
14.“满意”是因为“我”吞咽了一日的春光,得到了酬报,“遗憾”是因为一日的春光来得太晚,太折磨人了;“满意”是看到春光之后说的,“遗憾”是看到春光,满意之余说的。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围绕“春天”展开,由第②段内容可知,对于“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去了”,作者用了“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去了”进行描写;结合选文第④段内容可知,对于“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作者用“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体现了对春天的渴望;结合⑤段内容可知,对于“狂风大雪却没有完尽的时候”,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描写了不同场景下狂风、大雪、冷雨等对春天的阻碍,如“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结合⑩段“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可知,“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只是在写作者对有香花的态度时顺带提及,并非围绕“春天”进行详写。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结合 段“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可知,作者最终寻到的“一日的春光”特点是:烂漫的、骄奢的、光艳的。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⑤段“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可知,狂风、大雪使得冬天漫长,当看见湖上冰软或桃花开以为春天来了时,却又被北风、黄沙或黄云破坏,心中的春意被吹散,春英被黄尘掩埋。据此可知,第⑥中“我不信了春天”指:“我”感到春天来了,却又被北风冷雨吹散;结合⑦段“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可知,几位朋友提议去大觉寺看杏花,“我”虽未得到春的消息也跟着去了,到了管家岭看到的是残花败蕊,在大工看到的几株盛开的红杏也气力已尽,不复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
故答案为:“我”感到春天来了,却又被北风冷雨吹散;“我”未曾得到春的消息,春天就去了。
1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结合 段“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段“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段“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 段“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等内容可知,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多次寻春不得后,终于在四月三十日看到了灿烂的海棠花,感受到了真正的春光,满意”是因为“我”吞咽了一日的春光,得到了酬报,“满意”是作者看到春光之后说的。结合⑤段“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⑥段“九十天堪堪过尽——我不信了春天”等内容可知,春天来得实在太晚且太短暂。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经过了漫长的九十天的等待,却只有一日的春光。“遗憾”是因为一日的春光来得太晚,太折磨人了,“遗憾”是看到春光,满意之余说的。
故答案为:“满意”是因为“我”吞咽了一日的春光,得到了酬报,“遗憾”是因为一日的春光来得太晚,太折磨人了;“满意”是看到春光之后说的,“遗憾”是看到春光,满意之余说的。
(2024七上·从江月考)古代诗文阅读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①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②,麦陇朝雊③,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④人往,不一⑤。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 ①鲦(tiáo):一种白色小鱼。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②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③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④黄檗(bò):药材名。⑤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
15.下列各项景物在文中没有描绘的一项是( )
A.草木蔓发 B.白鸥矫翼 C.露湿青皋 D.稻田蛙鼓
16.文中最能体现作者邀请天性与众不同的友人一起游玩的原因的句子是: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待春中 当待:等到
B.草木蔓发 发:生长
C.白鸥矫翼 翼:翅膀
D.倘能从我游乎 从:从前
【答案】15.D
16.然是中有深趣矣!
17.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参考译文】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举翅飞翔,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天性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用这种不紧急的事务来邀请你吗?但是这当中有很深的趣味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去,(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5.A. 草木蔓发:文中“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明确描绘了春天草木生长茂盛的景象;
B. 白鸥矫翼:文中“白鸥矫翼”直接描绘了白鸥展翅飞翔的画面;
C. 露湿青皋:文中“露湿青皋”描述了清晨露水打湿青草地的情景;
D. 稻田蛙鼓:这一景象在文中并未出现。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山林、小溪、草地等自然景象,并未涉及稻田和蛙鸣。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提炼。“然是中有深趣矣”意思是:但是这当中有很深的趣味啊!这句话体现作者邀请天性与众不同的友人一起游玩的原因,体现出王维对好友裴迪的邀请,希望好友来年春天能够前来一同游玩。
故答案为: 然是中有深趣矣!
17.A. 当待春中:当待解释为等到, 当待:等到
B. 草木蔓发:发解释为生长, 发:生长
C. 白鸥矫翼:翼解释为翅膀, 翼:翅膀
D. 倘能从我游乎:你或许能跟着我一起出游吗?从:跟随、随从。
故答案为:D
(2024七上·从江月考)诗歌鉴赏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8.根据诗歌描绘的画面,诗歌方框处应填入的字是( )
A.催 B.青 C.到 D.吹
19.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8.B
19.诗人仰视落日与绮霞,遥望远山如眉黛,俯视青青的芳草。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情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一、二句可知诗人写到了晚日、霞绮、晴山,三四句抒情,写到了意象青草,由此可总结出作者描写的景物是:落日、绮霞、远山、青草。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晚春江晴寄友人》是唐代诗人韩琮所作,全诗以晚春时节的江畔景色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友人的殷切思念。首句“晚日低霞绮”,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余晖与天边绚烂的晚霞交织在一起的美丽景象。这里的“低”字用得极为巧妙,既写出了夕阳即将落山的景象,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低沉与思绪万千。次句“晴山远画眉”,将远处的青山比作女子弯弯的眉毛,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山形的柔美,又通过“晴”字与上句的“晚日”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晴天的明亮与山色的青翠。同时,“远画眉”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晚春时节江畔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为下文的“望乡”做了铺垫。末句“不是望乡时”,以否定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尽管眼前的景色如此美丽,但诗人却无心欣赏,因为他深知此刻并不是应该沉醉于美景之中的时候,而是应该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时候。这里的“不是”实际上是一种反语,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友人的殷切思念。
故答案为:诗人仰视落日与绮霞,遥望远山如眉黛,俯视青青的芳草。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情感。
(2024七上·从江月考)为了引领同学们走进自然,七年级(1)班组织了“魅力四季”诗词诵读活动,请你参与。
20.在收集名联的活动中,某小组收集到一副写景的对联,可惜下联被油污遮挡了。请你为“春风吹绿千枝柳”选择对应的下联( )
A.夜雨瞒人去润花 B.南燕双归万户春
C.时雨催红万树花 D.旭日光辉照万家
21.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请根据图片信
息,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注意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这幅图片的主体部分由① 构成。“清”的左侧是由乌云、雨滴和蒸腾的热气组成的三点水,右侧是由② 组成的“青”字;“明”由左侧的茶杯和右侧的柳枝及燕子构成。整张图片表现了③ 的气候特点和饮春茶的民俗活动。
22.下面是小丽根据此次活动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①上天赐予了我们聆听的能力、发觉的慧心。②同时制造了可供欣赏的对象——四季。③四季各有风韵,各自细细地收藏着一份令人神往的心灵境界。④春、夏、秋、冬四位朋友会一直陪伴着我们,它们的一点一滴都刻画着沧海桑田。⑤四季的每一种特点,都描绘着下一次轮回的线索。⑥用心聆听,用心感悟。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
【答案】20.C
21.①“清”“明”两字的变形;②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③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
22.第②处词语使用不当,修改:“制造”改为“创造”。
第⑥处语序不当,修改: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知识点】图表信息;对联;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0.A. “夜雨瞒人去润花”:虽然意境优美,但“夜雨”与“春风”在时间上不对应,且“瞒人去润花”与“吹绿千枝柳”在动作和效果上也不完全匹配;
B. “南燕双归万户春”:此句中的“南燕双归”与上联的“千枝柳”在数量和意象上不对等,且“万户春”与“吹绿千枝柳”的意境也不相符;
C. “时雨催红万树花”:此句中的“时雨”与上联的“春风”在季节和气候上相呼应,“催红万树花”与“吹绿千枝柳”在动作和效果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且意境优美,符合对联的要求;
D. “旭日光辉照万家”:此句中的“旭日光辉”与上联的“春风”在意象上不相符,且“照万家”与“吹绿千枝柳”在内容和意境上也不匹配。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补写。观察图片,可以看出图片的主体部分是由“清”和“明”两个字的变形构成的,因此应填写“‘清’‘明’两字的变形”。图片中“清”的右侧是由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组成的“青”字,因此应填写“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根据图片中的乌云、雨滴、热气、远山、青烟、茶杯、柳枝和燕子等元素,可以推断出整张图片表现了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的气候特点和饮春茶的民俗活动,因此应填写“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
故答案为:①“清”“明”两字的变形;②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③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
2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第②处:“制造”一词通常用于工业或机械生产等语境,而在这里描述的是自然界和四季的创造,因此应改为“创造”,以更准确地表达四季是自然界创造出来的美好对象。第⑥处:原句中的语序是先感悟后聆听,但根据逻辑顺序和语境,应该是先聆听四季的心声,然后才能感悟四季的魅力。因此,应将“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改为“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故答案为:第②处词语使用不当,修改:“制造”改为“创造”。第⑥处语序不当,修改: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23.(2024七上·从江月考)跨入初中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校园,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幸福的,但也有痛苦;生活是愉快的,但也有伤心……生活是酸甜苦辣的,是丰富多彩的!
请以《我从来没有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温馨提示:横线上可以填“幸福”“愉快”“自信”“懊悔”“生气”等)
写作提示与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一篇文体规范的记叙文,500—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关于初中生活体验的描述,涵盖了幸福、痛苦、愉快、伤心等多种情感,强调了初中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丰富多彩。这段材料以记叙文的形式呈现,通过描述初中生活的不同面向,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题干分析】①材料意义分析:这段材料通过列举初中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回忆并反思自己的初中生活。其中,“幸福”“愉快”代表了初中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痛苦”“伤心”则代表了挑战和困难。这些情感共同构成了初中生活的丰富多彩。关键词解释:“我从来没有这样”是一个开放性的填空,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来补充完整。这个填空可以是对初中生活中某种情感体验的强烈表达,如“幸福”“愉快”“自信”“懊悔”“生气”等。②写作思路阐述:中心:学生需要围绕自己补充完整的题目,讲述一段初中生活中的独特经历或情感体验。
阐述角度:是什么:描述自己经历的具体事件或情感体验,如一次成功的经历带来的自信,或一次失败后的懊悔。为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体验产生的原因,如个人成长、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等。怎么做:探讨这种情感体验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情感。
【立意提取】
1.我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讲述初中生活中一次特别幸福的经历,如获得老师的表扬、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等。
2.我从来没有这样自信过:描述一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自信感受,以及这种自信对自己的影响。
3.我从来没有这样懊悔过:反思一次因冲动或疏忽导致的错误,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4.我从来没有这样生气过:讲述一次因不公平待遇或误解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以及自己如何处理和化解这种情绪。
【例文】
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
在我的生活中,快乐的时刻如同繁星般点缀在记忆的夜空。但是,有一颗星星,它的光芒超越了所有,它的名字叫做“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
那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大地上,空气中弥漫着草地的清新和花朵的芬芳。我和父亲母亲一起,驱车前往郊外的湖边钓鱼。道路两旁的风景如画,金色的麦田在阳光下摇曳,彩虹般的花朵在碧绿中绽放。
抵达湖边,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方的山峦。我们忙碌着准备钓鱼的工具,父亲教我如何上饵、如何抛竿,我则一边学习一边尝试着。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成功地将鱼钩抛入了湖中。那一刻,我的心如同湖面一样平静,充满了期待。
时间缓缓流逝,阳光在湖面上跳跃,犹如金色的精灵。突然,我的鱼竿一震,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我用力拉起鱼竿,一条银白色的小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欢呼起来,父亲和母亲也兴奋地围过来。那是我人生中钓到的第一条鱼,那一刻的喜悦和成就感,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我大声喊道,声音在湖面上回荡。那种快乐不仅仅是因为钓到了鱼,更是因为感受到了家人的陪伴、自然的美丽以及自己努力后的成果。那是一种全新的、深刻的快乐,它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更加热爱大自然,也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那天下午,我们在湖边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时光。每当我回想起那个场景,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无与伦比的快乐。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之一,它将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不断回味和汲取力量的源泉。
【点评】 《我从来没有这样》是一篇的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在题目补充、选材、构思、语言表达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融会贯通,展现出初中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即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注重情感表达,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去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1 / 1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摸底质量监测试卷
(2024七上·从江月考)积累与运用
今年的秋天来得晚,寒露之后,才感受到丝丝凉意。阳光倾洒下来,全无夏日骄阳的咄咄逼人,温暖而舒适。
桂花已贮蓄了太久的热情,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朵伴着甜甜的香气在浓浓的绿叶中绽放了。鸟儿是公认的歌唱家,它们总是唱着嘹亮的歌,呼朋引bàn①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秋意就在这淡淡的芳香和悠扬的旋律中悄悄yùn niàng②____。
再次迈入秋天,大自然已悄悄地换了一身装扮,染上秋色的枫叶,温柔的秋阳,花枝招展的山松,一步一景,皆是秋意。
当秋日夕阳遇上美丽的山村时,枫叶红,稻田黄,山花橙,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我不由地停下脚步,在一片静mì③____中默默品读这迟来的美丽。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咄咄逼人 B.贮蓄 C.嘹亮 D.花枝招展
3.(2024七上·从江月考)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②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朱自清《春》)
⑥山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朱自清《春》)
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想象奇特,写出“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的句子是: , 。
⑧《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更替,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 。”
4.(2024七上·从江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比如“龙标”就是用官职称王昌龄。
B.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C.《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我国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
D.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024七上·从江月考)整本书阅读
5.选段中的“她”和“元旦的古怪仪式”分别指的是( )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A.沈四太太穿新衣服,写春联 B.衍太太吃冰块,打旋子
C.母亲吃煮蚕豆,看五猖戏 D.阿长说祝福话,吃福橘
6.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儿童的纯真与成人的冷峻”等。请另用一个短语来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
(2024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杏花·烟雨·江南
陈爱芳
①杏花开放之际,正值江南的春末夏初。这时的雨,也是最有韵味,最富诗意的。
②雨下了一整天。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的雨丝若有若无,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地上那宽窄不一的青石板,因时光的消磨而变得光滑如镜,上面笼罩着一层水雾,将路边的楼房以及过路的行人朦朦胧胧地倒映出来。青烟袅袅,天边偶尔掠过几只归雁。
③最美的江南是那雨后的江南。你可以想象,一阵小雨过后,远处的几处农舍蒙上了一层细细的雨丝,烟囱上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仿佛是哪位农家妇女正准备着晚饭。丛林里,鸟儿在自己的窝里唱着歌,鱼儿在小溪流里吃着小虾米。花儿沾着雨露,蜜蜂弄湿了翅膀停在花朵上。小溪边,几位妇女正在洗衣服,互相交谈着新鲜事儿。几个小男孩在小溪的尽头捕捉着小鱼小虾,踩着溪底的鹅卵石,“哗哗”地溅起一朵朵水花。他们好像隔绝了人间的纷争烦扰,无忧无虑地过着自由恬静的生活。他们以水为伴,以山相依,自由地游荡在干净广阔的天地之间,享受着最单纯的快乐。
④江南的荷塘,生动而雅致。荷塘里,一朵朵美丽的荷花绽开它那粉嘟嘟的小脸,在水面跳着水上芭蕾。荷花在风中随风摇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完全开放了。那荷花立在荷叶上就像是碧玉盘里一道芬芳扑鼻、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的美味佳肴。水中鱼儿在欢快地嬉戏。那一株株高大的桔冠宛如一把把撑开的绿伞,它们挨个开枝,枝干多得不计其数。枝上的叶子挤挤挨挨,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叶面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一层新绿,新绿在阳光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摘一片在手心中一揉,强烈的叶香沁人心脾。微风拂过,荷花和着风声浅吟低唱,露水在如玉盘的荷叶上来回滚动。再向远望,满眼的荷花淡淡地微笑,风声如水汩汩,诉说着拙政之园的古色古香,诉说着古韵江南的如诗如画。
⑤江南的老屋,幽静而古老。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被雨湿润后更是滑腻至极。屋前皆有一扇深重的大木门,我不由自主地叩响了门上那光滑的铜环,欲要敲响沉睡的江南,一排排老屋并排于小巷两旁,幽静古老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古代。饮一壶香茶,笑谈琴棋书画。河中流淌的是江南永不停息的生命,从另一面装饰出江南的柔情万分,河使江南的老屋不再寂寞。河清水秀,映着老屋的倒影,雾往河上遮了一层薄纱,使人陶醉于此而不能清醒。这时河上一艘扁扁的小木舟滑过,浮起了江南人情世故的波纹。河与小木舟融合为一体——河看似不动,却因为有了木舟而活了起来。河道曲折,我与木舟寻觅着河的源头,却发现兜兜转转,还处于江南老屋的怀抱呢!
⑥江南的雨缠绵,悠长;江南的人温柔,从容;江南的景含蓄,优雅。漫步在青砖石上,迫切想记住江南的每一个细节,一草一木,似乎都带有那份淡定的气质,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有删改)
7.选文中的景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请根据选文将下面标注序号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选取的场景 描绘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雨后的江南 ② ③
① 荷花、鱼儿、叶子 生动而雅致
江南的老屋 白墙、木门、小巷、河流、木舟 ④
8.下列对文章结尾处的朗读重音处理,最能表现出作者对江南万物皆爱的情感的一项是( )
A.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B.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C.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D.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中详写的景物的一项是( )
A.江南的雨 B.江南的荷塘 C.江南的老屋 D.江南的杏花
10.为了表现江南景物之美,作者以柔和的色彩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试在文中找出两处具体的画面,并简要分析。
(2024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去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吗?”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儿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命的四季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噘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有删改)
11.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九十天的等候中,下列事件不是作者详写的一项是( )
A.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去了 B.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
C.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 D.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
12.下列不是作者最终寻到的“一日的春光”特点的一项是( )
A.烂漫的 B.骄奢的 C.坚强的 D.光艳的
13.第6段与第8段中“我不信了春天”,两者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4.文章结尾说“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怎样理解句中的“满意”“遗憾”?
(2024七上·从江月考)古代诗文阅读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①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②,麦陇朝雊③,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④人往,不一⑤。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 ①鲦(tiáo):一种白色小鱼。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②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③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④黄檗(bò):药材名。⑤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
15.下列各项景物在文中没有描绘的一项是( )
A.草木蔓发 B.白鸥矫翼 C.露湿青皋 D.稻田蛙鼓
16.文中最能体现作者邀请天性与众不同的友人一起游玩的原因的句子是: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待春中 当待:等到
B.草木蔓发 发:生长
C.白鸥矫翼 翼:翅膀
D.倘能从我游乎 从:从前
(2024七上·从江月考)诗歌鉴赏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8.根据诗歌描绘的画面,诗歌方框处应填入的字是( )
A.催 B.青 C.到 D.吹
19.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
(2024七上·从江月考)为了引领同学们走进自然,七年级(1)班组织了“魅力四季”诗词诵读活动,请你参与。
20.在收集名联的活动中,某小组收集到一副写景的对联,可惜下联被油污遮挡了。请你为“春风吹绿千枝柳”选择对应的下联( )
A.夜雨瞒人去润花 B.南燕双归万户春
C.时雨催红万树花 D.旭日光辉照万家
21.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请根据图片信
息,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注意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这幅图片的主体部分由① 构成。“清”的左侧是由乌云、雨滴和蒸腾的热气组成的三点水,右侧是由② 组成的“青”字;“明”由左侧的茶杯和右侧的柳枝及燕子构成。整张图片表现了③ 的气候特点和饮春茶的民俗活动。
22.下面是小丽根据此次活动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①上天赐予了我们聆听的能力、发觉的慧心。②同时制造了可供欣赏的对象——四季。③四季各有风韵,各自细细地收藏着一份令人神往的心灵境界。④春、夏、秋、冬四位朋友会一直陪伴着我们,它们的一点一滴都刻画着沧海桑田。⑤四季的每一种特点,都描绘着下一次轮回的线索。⑥用心聆听,用心感悟。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
23.(2024七上·从江月考)跨入初中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校园,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幸福的,但也有痛苦;生活是愉快的,但也有伤心……生活是酸甜苦辣的,是丰富多彩的!
请以《我从来没有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温馨提示:横线上可以填“幸福”“愉快”“自信”“懊悔”“生气”等)
写作提示与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一篇文体规范的记叙文,500—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①伴②酝酿④谧
2.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本题考查汉字拼写。“bà”写作“伴”,“yùn niàn”写作“酝酿”,“mì”写作“谧”。
故答案为: ①伴;②酝酿;④谧
2.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符合夏日骄阳的特点;
B.“贮蓄”指储存、积聚,用于形容桂花积蓄热情,恰当;
C.“嘹亮”形容声音圆润而响亮,符合鸟儿歌唱的特点。
D.在文段中,“花枝招展”通常用于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而文段中是用来形容山松,显然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D
3.【答案】①东临碣石;②强欲登高去;③闻道龙标过五溪;④夕阳西下;⑤欣欣然张开了眼;⑥朗润;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碣、道、朗、西
故答案为:①东临碣石;②强欲登高去;③闻道龙标过五溪;④夕阳西下;⑤欣欣然张开了眼;⑥朗润;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李白的号并非“香山居士”,而是“青莲居士”。“香山居士”实际上是白居易的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答案】5.D
6.(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自利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阿长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愚昧。(示例三)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怀念与反思)。作者描写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温馨的回忆。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5.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考查。首先,我们来看“她”。文本中,“她”被描述为一个向“我”传授了许多繁琐道理的人。这些道理涉及到死亡、生育、饮食和日常行为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她”对“我”的教导是细致入微且带有一定规矩性的。在《朝花夕拾》中,符合这一形象的人物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不仅照顾鲁迅的生活,还时常向他传授一些民间习俗和规矩。接着,我们来看“元旦的古怪仪式”。文本中提到,“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这暗示了“我”对这一仪式的深刻印象。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描述了阿长在元旦时对他的特别关照,包括说吉祥话、吃福橘等仪式,这些都被鲁迅视为“古怪”但充满温情的行为。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我们需要明确《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主要回忆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作品中既有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敏锐和深刻。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能够准确概括作品主题或风格的短语。这个短语应该简洁明了,能够突出作品的核心特点。故答案为:(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自利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阿长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愚昧。
(示例三)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怀念与反思)。作者描写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充满温馨的回忆。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答案】7.江南的荷塘;雨丝、青烟、鸟儿、鱼儿、花儿、蜜蜂、村民;恬静而自由;幽静而古老
8.C
9.D
10.以青黛色雾霭、地上的青石板共同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南烟雨图;又以粉嘟嘟的荷花和新绿的叶片描绘出生动而雅致的江南荷塘图;还以白墙、木门和铜环绘制出一幅幽静古老的江南老屋图。
【知识点】重音;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7.本题考查景物的描写和内容的概括。根据“江南的荷塘,生动而雅致”可得:①江南的荷塘。根据“你可以想象,一阵小雨过后,远处的几处农舍蒙上了一层细细的雨丝,烟囱上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仿佛是哪位农家妇女正准备着晚饭。丛林里,鸟儿在自己的窝里唱着歌,鱼儿在小溪流里吃着小虾米。花儿沾着雨露,蜜蜂弄湿了翅膀停在花朵上。小溪边,几位妇女正在洗衣服,互相交谈着新鲜事儿。几个小男孩在小溪的尽头捕捉着小鱼小虾,踩着溪底的鹅卵石,‘哗哗’地溅起一朵朵水花。他们好像隔绝了人间的纷争烦扰,无忧无虑地过着自由恬静的生活”可得:②雨丝、青烟、鸟儿、鱼儿、花儿、蜜蜂、村民。根据“他们好像隔绝了人间的纷争烦扰,无忧无虑地过着自由恬静的生活”可得:恬静而自由。根据“江南的老屋,幽静而古老”可得:④幽静而古老。
故答案为:江南的荷塘;雨丝、青烟、鸟儿、鱼儿、花儿、蜜蜂、村民;恬静而自由;幽静而古老
8.本考查朗读的重音。根据题干中“对江南万物皆爱的情感”,重音落在“不知名”,说明除了喜爱知名的路之外,任何路都喜爱;重音落在“每个”,说明喜爱任何一处(或全部)岔口;重音落在“不一样”,说明江南美景每一处都有它的独特之美。
故答案为:C
9.A.“江南的雨”:在文章中,第二段详细描绘了江南雨天的景象,包括雨丝、雾霭、青石板上的水雾等,因此是详写的景物。
B.“江南的荷塘”:文章第四段对江南荷塘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包括荷花的绽放、鱼儿的嬉戏、桔冠的茂盛等,是详写的景物。
C.“江南的老屋”:在第五段中,文章详细描述了江南老屋的特点,如白墙上的裂痕、大木门、小巷两旁的排列等,是详写的景物。
D.“江南的杏花”:虽然文章标题中有“杏花”二字,且第一段提到杏花开放之际正值江南的春末夏初,但整篇文章中并未对杏花进行详细的描写或刻画,只是作为背景或时间标志提及,因此不属于文中详写的景物。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文中写了三个画面:雨后的江南恬静而自由“空中的雨丝若有若无,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地上那宽窄不一的青石板,因时光的消磨而变得光滑如镜,上面笼罩着一层水雾,将路边的楼房以及过路的行人朦朦胧胧地倒映出来”江南的荷塘生动而雅致,“一朵朵美丽的荷花绽开它那粉嘟嘟的小脸,在水面跳着水上芭蕾”“枝上的叶子挤挤挨挨,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叶面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一层新绿,新绿在阳光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摘一片在手心中一揉,强烈的叶香沁人心脾”江南的老屋幽静而古老,“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被雨湿润后更是滑腻至极”“屋前皆有一扇深重的大木门,我不由自主地叩响了门上那光滑的铜环”据三个场景的内容,突出色彩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以青黛色雾霭、地上的青石板共同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南烟雨图;又以粉嘟嘟的荷花和新绿的叶片描绘出生动而雅致的江南荷塘图;还以白墙、木门和铜环绘制出一幅幽静古老的江南老屋图。
【答案】11.D
12.C
13.“我”感到春天来了,却又被北风冷雨吹散;“我”未曾得到春的消息,春天就去了。
14.“满意”是因为“我”吞咽了一日的春光,得到了酬报,“遗憾”是因为一日的春光来得太晚,太折磨人了;“满意”是看到春光之后说的,“遗憾”是看到春光,满意之余说的。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围绕“春天”展开,由第②段内容可知,对于“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去了”,作者用了“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去了”进行描写;结合选文第④段内容可知,对于“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作者用“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体现了对春天的渴望;结合⑤段内容可知,对于“狂风大雪却没有完尽的时候”,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描写了不同场景下狂风、大雪、冷雨等对春天的阻碍,如“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结合⑩段“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可知,“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只是在写作者对有香花的态度时顺带提及,并非围绕“春天”进行详写。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结合 段“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可知,作者最终寻到的“一日的春光”特点是:烂漫的、骄奢的、光艳的。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⑤段“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可知,狂风、大雪使得冬天漫长,当看见湖上冰软或桃花开以为春天来了时,却又被北风、黄沙或黄云破坏,心中的春意被吹散,春英被黄尘掩埋。据此可知,第⑥中“我不信了春天”指:“我”感到春天来了,却又被北风冷雨吹散;结合⑦段“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可知,几位朋友提议去大觉寺看杏花,“我”虽未得到春的消息也跟着去了,到了管家岭看到的是残花败蕊,在大工看到的几株盛开的红杏也气力已尽,不复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
故答案为:“我”感到春天来了,却又被北风冷雨吹散;“我”未曾得到春的消息,春天就去了。
1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结合 段“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段“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段“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 段“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等内容可知,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多次寻春不得后,终于在四月三十日看到了灿烂的海棠花,感受到了真正的春光,满意”是因为“我”吞咽了一日的春光,得到了酬报,“满意”是作者看到春光之后说的。结合⑤段“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⑥段“九十天堪堪过尽——我不信了春天”等内容可知,春天来得实在太晚且太短暂。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经过了漫长的九十天的等待,却只有一日的春光。“遗憾”是因为一日的春光来得太晚,太折磨人了,“遗憾”是看到春光,满意之余说的。
故答案为:“满意”是因为“我”吞咽了一日的春光,得到了酬报,“遗憾”是因为一日的春光来得太晚,太折磨人了;“满意”是看到春光之后说的,“遗憾”是看到春光,满意之余说的。
【答案】15.D
16.然是中有深趣矣!
17.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参考译文】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举翅飞翔,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天性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用这种不紧急的事务来邀请你吗?但是这当中有很深的趣味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去,(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5.A. 草木蔓发:文中“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明确描绘了春天草木生长茂盛的景象;
B. 白鸥矫翼:文中“白鸥矫翼”直接描绘了白鸥展翅飞翔的画面;
C. 露湿青皋:文中“露湿青皋”描述了清晨露水打湿青草地的情景;
D. 稻田蛙鼓:这一景象在文中并未出现。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山林、小溪、草地等自然景象,并未涉及稻田和蛙鸣。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提炼。“然是中有深趣矣”意思是:但是这当中有很深的趣味啊!这句话体现作者邀请天性与众不同的友人一起游玩的原因,体现出王维对好友裴迪的邀请,希望好友来年春天能够前来一同游玩。
故答案为: 然是中有深趣矣!
17.A. 当待春中:当待解释为等到, 当待:等到
B. 草木蔓发:发解释为生长, 发:生长
C. 白鸥矫翼:翼解释为翅膀, 翼:翅膀
D. 倘能从我游乎:你或许能跟着我一起出游吗?从:跟随、随从。
故答案为:D
【答案】18.B
19.诗人仰视落日与绮霞,遥望远山如眉黛,俯视青青的芳草。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情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一、二句可知诗人写到了晚日、霞绮、晴山,三四句抒情,写到了意象青草,由此可总结出作者描写的景物是:落日、绮霞、远山、青草。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晚春江晴寄友人》是唐代诗人韩琮所作,全诗以晚春时节的江畔景色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友人的殷切思念。首句“晚日低霞绮”,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余晖与天边绚烂的晚霞交织在一起的美丽景象。这里的“低”字用得极为巧妙,既写出了夕阳即将落山的景象,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低沉与思绪万千。次句“晴山远画眉”,将远处的青山比作女子弯弯的眉毛,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山形的柔美,又通过“晴”字与上句的“晚日”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晴天的明亮与山色的青翠。同时,“远画眉”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晚春时节江畔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为下文的“望乡”做了铺垫。末句“不是望乡时”,以否定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尽管眼前的景色如此美丽,但诗人却无心欣赏,因为他深知此刻并不是应该沉醉于美景之中的时候,而是应该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时候。这里的“不是”实际上是一种反语,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友人的殷切思念。
故答案为:诗人仰视落日与绮霞,遥望远山如眉黛,俯视青青的芳草。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情感。
【答案】20.C
21.①“清”“明”两字的变形;②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③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
22.第②处词语使用不当,修改:“制造”改为“创造”。
第⑥处语序不当,修改: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知识点】图表信息;对联;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0.A. “夜雨瞒人去润花”:虽然意境优美,但“夜雨”与“春风”在时间上不对应,且“瞒人去润花”与“吹绿千枝柳”在动作和效果上也不完全匹配;
B. “南燕双归万户春”:此句中的“南燕双归”与上联的“千枝柳”在数量和意象上不对等,且“万户春”与“吹绿千枝柳”的意境也不相符;
C. “时雨催红万树花”:此句中的“时雨”与上联的“春风”在季节和气候上相呼应,“催红万树花”与“吹绿千枝柳”在动作和效果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且意境优美,符合对联的要求;
D. “旭日光辉照万家”:此句中的“旭日光辉”与上联的“春风”在意象上不相符,且“照万家”与“吹绿千枝柳”在内容和意境上也不匹配。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补写。观察图片,可以看出图片的主体部分是由“清”和“明”两个字的变形构成的,因此应填写“‘清’‘明’两字的变形”。图片中“清”的右侧是由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组成的“青”字,因此应填写“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根据图片中的乌云、雨滴、热气、远山、青烟、茶杯、柳枝和燕子等元素,可以推断出整张图片表现了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的气候特点和饮春茶的民俗活动,因此应填写“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
故答案为:①“清”“明”两字的变形;②远山和两缕青烟袅袅的香;③清明时节雨水丰富、柳枝发芽、燕子归来
2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第②处:“制造”一词通常用于工业或机械生产等语境,而在这里描述的是自然界和四季的创造,因此应改为“创造”,以更准确地表达四季是自然界创造出来的美好对象。第⑥处:原句中的语序是先感悟后聆听,但根据逻辑顺序和语境,应该是先聆听四季的心声,然后才能感悟四季的魅力。因此,应将“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改为“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故答案为:第②处词语使用不当,修改:“制造”改为“创造”。第⑥处语序不当,修改: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23.【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关于初中生活体验的描述,涵盖了幸福、痛苦、愉快、伤心等多种情感,强调了初中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丰富多彩。这段材料以记叙文的形式呈现,通过描述初中生活的不同面向,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题干分析】①材料意义分析:这段材料通过列举初中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回忆并反思自己的初中生活。其中,“幸福”“愉快”代表了初中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痛苦”“伤心”则代表了挑战和困难。这些情感共同构成了初中生活的丰富多彩。关键词解释:“我从来没有这样”是一个开放性的填空,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来补充完整。这个填空可以是对初中生活中某种情感体验的强烈表达,如“幸福”“愉快”“自信”“懊悔”“生气”等。②写作思路阐述:中心:学生需要围绕自己补充完整的题目,讲述一段初中生活中的独特经历或情感体验。
阐述角度:是什么:描述自己经历的具体事件或情感体验,如一次成功的经历带来的自信,或一次失败后的懊悔。为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体验产生的原因,如个人成长、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等。怎么做:探讨这种情感体验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情感。
【立意提取】
1.我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讲述初中生活中一次特别幸福的经历,如获得老师的表扬、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等。
2.我从来没有这样自信过:描述一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自信感受,以及这种自信对自己的影响。
3.我从来没有这样懊悔过:反思一次因冲动或疏忽导致的错误,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4.我从来没有这样生气过:讲述一次因不公平待遇或误解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以及自己如何处理和化解这种情绪。
【例文】
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
在我的生活中,快乐的时刻如同繁星般点缀在记忆的夜空。但是,有一颗星星,它的光芒超越了所有,它的名字叫做“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
那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大地上,空气中弥漫着草地的清新和花朵的芬芳。我和父亲母亲一起,驱车前往郊外的湖边钓鱼。道路两旁的风景如画,金色的麦田在阳光下摇曳,彩虹般的花朵在碧绿中绽放。
抵达湖边,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方的山峦。我们忙碌着准备钓鱼的工具,父亲教我如何上饵、如何抛竿,我则一边学习一边尝试着。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成功地将鱼钩抛入了湖中。那一刻,我的心如同湖面一样平静,充满了期待。
时间缓缓流逝,阳光在湖面上跳跃,犹如金色的精灵。突然,我的鱼竿一震,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我用力拉起鱼竿,一条银白色的小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欢呼起来,父亲和母亲也兴奋地围过来。那是我人生中钓到的第一条鱼,那一刻的喜悦和成就感,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我大声喊道,声音在湖面上回荡。那种快乐不仅仅是因为钓到了鱼,更是因为感受到了家人的陪伴、自然的美丽以及自己努力后的成果。那是一种全新的、深刻的快乐,它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更加热爱大自然,也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那天下午,我们在湖边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时光。每当我回想起那个场景,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无与伦比的快乐。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之一,它将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不断回味和汲取力量的源泉。
【点评】 《我从来没有这样》是一篇的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在题目补充、选材、构思、语言表达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融会贯通,展现出初中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即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注重情感表达,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去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