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
①北魏 ②东魏 ③西魏 ④北齐 ⑤北周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 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D. 统一全国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 长安 B. 洛阳 C. 建康 D. 邺城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不包括( )
A. 改汉姓 B. 穿汉服 C. 说藏语 D. 与汉族通婚
5.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出现( )
A. 商鞅变法 B. 文景之治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贞观之治
6.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以下属于其表现的是( )
①鲜卑族改用汉姓 ②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③汉族人学习鲜卑族的习俗 ④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 )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往来 ④统治者的改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下列选项中属于北魏时期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 曲辕犁 B. 筒车 C. 水排 D. 耧车
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改革使北魏迅速强大并统一全国 D. 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的主要目的是( )
A. 美观大方,便于穿着 B. 改变鲜卑人的生活习惯
C. 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 D. 学习汉族的文化传统
11.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下不属于其变化的是( )
A. 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B. 学会了汉族的冶铁技术
C. 完全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 D.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鲜卑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是( )
A. 农业 B. 手工业 C. 畜牧业 D. 商业
13.下列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北方民族大交融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唐太宗
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
A. 元 B. 刘 C. 李 D. 赵
15.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在文化方面的表现不包括( )
A.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学艺术 B.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
C. 少数民族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D. 少数民族完全摒弃了本民族的文化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
A. 采用汉制、律例 B. 推行汉化政策 C. 迁都洛阳 D. 整顿吏治
17.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下列现象中属于民族交融在生活习俗方面的表现是( )
A. 少数民族使用汉族的生产工具 B. 汉族人开始食用胡食
C. 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法律制度 D. 汉族人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
18.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 B. 改革使北魏迅速走上了富强之路
C. 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 D. 改革阻碍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
19.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中,汉族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下属于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影响的是( )
A. 汉族人开始穿胡服 B. 汉族人采用少数民族的姓氏
C. 汉族的饮食中增加了胡饼等食物 D. 汉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元素
2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
A. 鲜卑语 B. 汉语 C. 胡语 D. 蒙古语
21.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下属于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吸收的是( )
A. 汉族人学习骑射 B. 少数民族改穿汉服
C. 鲜卑族改用汉姓 D. 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鲜卑族文化落后 ④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3.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在于( )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③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融合的措施是( )
A. 实行均田制 B. 整顿吏治 C. 迁都洛阳 D. 设立三长制
25.下列关于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北朝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相互竞争与交流
B.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推动因素
C. 北方民族大交融完全消除了民族之间的差异
D. 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5 分)
27.分析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表现和意义。(15 分)
28.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10 分)
29.有人说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10 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A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所以答案选 A。
2.B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 选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是改革的内容之一;C 选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是改革的影响之一;D 选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并未统一全国。所以答案选 B。
3.B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答案选 B。
4.C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说藏语不是汉化政策的内容。所以答案选 C。
5.C 北魏孝文帝改革标志着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出现。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无关;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盛世,主要是经济恢复和发展;贞观之治是唐朝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出现时间不符。所以答案选 C。
6.D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鲜卑族改用汉姓、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汉族人学习鲜卑族的习俗以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等都是其表现。所以答案选 D。
7.D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往来、统治者的改革等。民族迁徙使各民族相互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联合斗争使各民族在共同对抗外敌的过程中加强了联系;友好往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统治者的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所以答案选 D。
8.D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北魏时期仍在使用。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冶铁工具。所以答案选 D。
9.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北魏并没有统一全国。所以答案选 C。
10.C 北魏孝文帝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A 选项美观大方不是主要目的;B 选项改变生活习惯是次要目的;D 选项学习汉族文化传统是深层次目的,但消除隔阂更直接。所以答案选 C。
11.C 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学会了汉族的冶铁技术,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本民族的语言。所以答案选 C。
12.C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鲜卑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畜牧业。随着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鲜卑族逐渐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等。所以答案选 C。
13.C 北魏孝文帝对推动北方民族大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是统一中原地区;汉武帝加强了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但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推动作用不如北魏孝文帝;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与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交融时间不符。所以答案选 C。
14.A 北魏孝文帝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所以答案选 A。
15.D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中,少数民族并没有完全摒弃本民族的文化,而是在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色。所以答案选 D。
16.C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更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迁都后,鲜卑族能够更好地接触和学习汉族的文化、制度等。A 选项采用汉制、律例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不如迁都洛阳更有利于吸收先进文化;B 选项推行汉化政策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但不是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措施;D 选项整顿吏治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关系不大。所以答案选 C。
17.B 汉族人开始食用胡食是民族交融在生活习俗方面的表现。A 选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的生产工具是在生产方面的交流;C 选项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法律制度是在制度方面的学习;D 选项汉族人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是语言方面的交流。所以答案选 B。
18.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A 选项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魏的社会矛盾;B 选项改革使北魏逐渐走向富强,但不是迅速走上富强之路;D 选项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答案选 C。
19.D 汉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元素,属于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A 选项汉族人开始穿胡服是在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B 选项汉族人采用少数民族的姓氏是在姓氏方面的影响;C 选项汉族的饮食中增加了胡饼等食物是在饮食方面的影响。所以答案选 D。
20.B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这样有利于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所以答案选 B。
21.A 汉族人学习骑射属于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B 选项少数民族改穿汉服、C 选项鲜卑族改用汉姓、D 选项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都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表现。所以答案选 A。
22.A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北魏统一北方、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族文化落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改革的影响之一,不是背景。所以答案选 A。
23.D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选 D。
24.C 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鲜卑族迁都到洛阳后,更便于与汉族交流和融合。A 选项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 选项整顿吏治是加强统治的措施;D 选项设立三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所以答案选 C。
25.C 北方民族大交融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各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色。A 选项北朝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相互竞争与交流是符合历史事实的;B 选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推动因素;D 选项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选 C。
二、非选择题
26.(1)背景:
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民族隔阂较深。
③鲜卑族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来加强统治。
④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2)内容:
①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②推行汉化政策:
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等。
穿汉服:鲜卑人改穿汉服。
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与汉族通婚: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③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④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严厉惩治贪污腐败。
(3)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鲜卑族与汉族等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习俗,逐渐从游牧民族向封建农耕民族转变。
③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城市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繁荣。
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7.(1)原因:
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②民族迁徙: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大规模的迁徙,使各民族相互杂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③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等统治者推行改革,如推行汉化政策等,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经济交流: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⑤文化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2)表现:
①生产方式:少数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耕种、灌溉等。同时,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养殖经验。
②生活习俗:少数民族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族的姓氏;汉族人也开始食用胡食,如胡饼、烤肉等,并且在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③政治制度: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如官制、法律等,加强了对本民族地区的管理。同时,汉族也借鉴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管理经验。
④文化艺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等;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雕刻等艺术形式,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宝库。
(3)意义: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民族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将各自的特色文化、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相互传播、相互吸收,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多元、丰富。例如,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汉族文化中,为汉族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同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②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繁荣。少数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兴起,人口增加,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为北方地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特色。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例如,少数民族的石窟艺术、音乐舞蹈等与汉族的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
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使得民族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重要条件。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受益于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成果。
28.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以下启示:
①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也应该加强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这样可以丰富本国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②改革创新的精神:孝文帝勇于改革,大胆创新,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也需要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③重视教育:孝文帝改革重视文化教育,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素质。在现代社会,教育同样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④民族平等与团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⑤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孝文帝改革根据鲜卑族的实际情况和北方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等。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制定发展策略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和发展需求的政策,避免一刀切,实现可持续发展。
29.不同意这种观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使鲜卑族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丧失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方面,孝文帝改革确实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例如,鲜卑族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鲜卑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鲜卑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另一方面,鲜卑族在改革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摒弃自己的民族特色。首先,鲜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得以保留。虽然他们在表面上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习俗,但在家庭、部落等内部,可能仍然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传统。其次,鲜卑族的文化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鲜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被汉族吸收和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最后,民族特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和演变。鲜卑族在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既包含了鲜卑族的传统元素,又融合了汉族文化的精华。
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族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但并没有使鲜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特色。相反,改革使得鲜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和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民族特色的影响,既要看到改革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发展,也要认识到民族特色的传承和演变。
解析
一、选择题
1.A: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它们共同构成了北朝的历史。
2.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民族矛盾等诸多问题,孝文帝通过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行汉化政策等,以更好地统治黄河流域。A 选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是实现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C 选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是改革的结果之一;D 选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并未统一全国。
3.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迁都洛阳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管理。A 选项长安是唐朝等朝代的都城,与北魏迁都无关;C 选项建康是南朝的都城;D 选项邺城也是当时的重要城市,但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地。
4.C: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说藏语不是汉化政策的内容。孝文帝改革是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藏语与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无关。
5.C:北魏孝文帝改革标志着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出现。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迁都、推行汉化政策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等民族的融合。A 选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无关;B 选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盛世,主要是经济恢复和发展;D 选项贞观之治是唐朝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出现时间不符。
6.D:
①鲜卑族改用汉姓,这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一部分,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
②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加强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③汉族人学习鲜卑族的习俗,体现了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
④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这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表现和结果。
所以这四个选项都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表现。
7.D:
①民族迁徙使各民族相互杂居,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生活,促进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②联合斗争使各民族在共同对抗外敌或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增进了民族融合。
③友好往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④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所以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包括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往来和统治者的改革。
8.D: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北魏时期仍在使用。A 选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B 选项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C 选项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冶铁工具,不是农业生产工具。
9.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北魏并没有统一全国。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加强了北魏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和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但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
10.C:北魏孝文帝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通过改穿汉服,使鲜卑族在文化习俗上更接近汉族,增进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 选项美观大方不是主要目的;B 选项改变生活习惯是次要目的;D 选项学习汉族文化传统是深层次目的,但消除隔阂更直接和重要。
11.C: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学会了汉族的冶铁技术,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融合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少数民族在吸收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会保留自己民族的一些特色,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12.C: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鲜卑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畜牧业。鲜卑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随着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鲜卑族逐渐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等,但在改革前,畜牧业是其主要生产方式。
13.C:北魏孝文帝对推动北方民族大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等民族的融合。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是统一中原地区;汉武帝加强了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但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推动作用不如北魏孝文帝;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与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交融时间不符。
14.A:北魏孝文帝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这是孝文帝汉化政策中改汉姓的一部分,通过改姓,进一步加强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15.D: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中,少数民族并没有完全摒弃本民族的文化,而是在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色。民族融合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过程,不是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
16.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更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迁都后,鲜卑族能够更好地接触和学习汉族的文化、制度等。A 选项采用汉制、律例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不如迁都洛阳更直接地接触到汉族先进文化;B 选项推行汉化政策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但不是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措施;D 选项整顿吏治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关系不大。
17.B:汉族人开始食用胡食是民族交融在生活习俗方面的表现。胡食是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汉族人开始食用胡食,说明在饮食方面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A 选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的生产工具是在生产方面的交流;C 选项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法律制度是在制度方面的学习;D 选项汉族人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是语言方面的交流。
18.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A 选项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魏的社会矛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B 选项改革使北魏逐渐走向富强,但不是迅速走上富强之路,改革需要一个过程;D 选项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使鲜卑族逐渐封建化,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19.D:汉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元素,属于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A 选项汉族人开始穿胡服是在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B 选项汉族人采用少数民族的姓氏是在姓氏方面的影响;C 选项汉族的饮食中增加了胡饼等食物是在饮食方面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元素体现了文化层面的影响。
20.B: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这样有利于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加强统治。使用汉语可以消除语言障碍,更好地推行政策和文化交流。
21.A:汉族人学习骑射属于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B 选项少数民族改穿汉服、C 选项鲜卑族改用汉姓、D 选项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都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表现。汉族学习骑射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吸收。
22.A: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北魏统一北方、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族文化落后。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民族融合的问题,鲜卑族文化相对落后,与汉族等民族存在矛盾。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改革的影响之一,不是背景。
23.D:
①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文化、技术和人才。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③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多元、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为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24.C: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鲜卑族迁都到洛阳后,更便于与汉族交流和融合,在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都能更好地学习汉族,促进民族融合。A 选项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 选项整顿吏治是加强统治的措施;D 选项设立三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25.C:北方民族大交融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各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色。A 选项北朝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相互竞争与交流是符合历史事实的;B 选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推动因素;D 选项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
26.(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北魏通过一系列战争,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为民族交融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统治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族作为统治者,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在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民族隔阂较深,导致民族矛盾突出。例如,鲜卑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存在冲突,在税收、法律等方面也存在不公平现象,这引起了汉族等民族的不满。
鲜卑族文化相对落后:鲜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汉族较为落后。为了加强统治,提高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需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北魏前期,北方经济逐渐从战乱中恢复,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复苏。这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改革成为可能。
(2)内容:
迁都洛阳: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管理。而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迁都洛阳可以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汉族地区的统治。
洛阳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洛阳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够为都城提供丰富的物资供应。
推行汉化政策:
改汉姓: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等。这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姓氏差异,使鲜卑族在形式上更接近汉族,促进民族融合。
穿汉服:鲜卑人改穿汉服,改变了原来的服饰风格。汉服在款式、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鲜卑人穿汉服,有助于他们在文化上与汉族接轨。
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推广汉语可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少文化隔阂。
与汉族通婚: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通过婚姻关系加强两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种联姻不仅在文化上促进了交流,还在政治上加强了合作。
实行均田制:
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整顿吏治:
制定官吏俸禄制,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在改革前,北魏官吏没有固定的俸禄,导致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整顿吏治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
(3)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
鲜卑族与汉族等民族在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例如,鲜卑族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等,使他们在文化上与汉族更加接近;同时,汉族也吸收了鲜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等。这种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华民族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习俗,逐渐从游牧民族向封建农耕民族转变。例如,实行均田制,使鲜卑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学习汉族的官制和法律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城市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市场逐渐繁荣。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和民族心理。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重要条件。例如,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受益于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成果。
27.(1)原因:
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一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在统一的政权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推进。
民族迁徙:北朝时期,由于战争、政治等原因,各民族之间大规模的迁徙频繁发生。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与汉族相互杂居;同时,也有部分汉族迁往边疆地区。这种民族迁徙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
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等统治者推行改革,如推行汉化政策等。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如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在文化上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经济交流: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汉族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畜牧养殖技术和特色产品也传入汉族地区,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同时,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商业活动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文化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化,如儒家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知识等,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如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特色元素,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还为民族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2)表现:
生产方式:
少数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学习汉族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耕种、灌溉、施肥等。他们开垦荒地,建立农田,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业定居生活。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畜牧养殖经验:汉族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也吸收了他们的畜牧养殖经验,如养殖牛羊、马匹等。这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族的姓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后,少数民族逐渐改穿汉服,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学习汉语,方便与汉族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姓氏,如拓跋氏改姓元等,进一步加强了与汉族的融合。
汉族人开始食用胡食,并且在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胡食如胡饼、烤肉等逐渐成为汉族人饮食的一部分。在服饰方面,汉族人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的一些特点,如款式、颜色等。在音乐、舞蹈方面,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风格独特,受到汉族人的喜爱和模仿,丰富了汉族的文化艺术生活。
政治制度:
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官制、法律等政治制度,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机构和管理体系。例如,他们仿照汉族的官僚制度,设立官职,选拔人才,加强了对本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同时,他们也借鉴了汉族的法律制度,制定了适合本民族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社会秩序。
汉族借鉴少数民族的管理经验:汉族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也借鉴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管理经验。例如,在军事管理方面,少数民族的一些战术和组织方式被汉族吸收和应用;在地方治理方面,少数民族的一些基层管理方法也为汉族所借鉴,丰富了汉族的管理手段。
文化艺术: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学、艺术:少数民族开始学习汉族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并且模仿汉族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他们还积极参与汉族的文化活动,如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
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雕刻等艺术形式: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丰富了自己的音乐曲目和演奏风格;学习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和编排方式,使舞蹈更加多样化;借鉴少数民族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雕刻作品。这种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3)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北方民族大交融使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带来了新的文化、思想和技术。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例如,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促进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大交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少数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兴起,人口增加,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为北方地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各地的物产得以流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此外,不同民族之间的技术交流,如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等,也推动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例如,少数民族的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此外,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文学作品等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使得民族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受益于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成果。例如,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各民族的管理经验,更加完善和成熟;经济上,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28.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
丰富文化内涵: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也应加强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各国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本国文化内涵。例如,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艺术形式等,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中医药文化等,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其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展示本国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本国文化,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例如,韩国通过推广其流行文化,如韩剧、韩流音乐等,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大量粉丝,提升了韩国的文化软实力。
改革创新的精神:
适应时代发展:孝文帝勇于改革,大胆创新,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例如,在经济领域,各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解决社会问题:改革创新可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教育不公平等问题,通过改革创新,可以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例如,在教育领域,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重视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孝文帝改革重视文化教育,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素质。在现代社会,教育同样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例如,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可以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推动社会发展: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例如,在科技领域,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族平等与团结:
构建和谐社会: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例如,在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平等与团结可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例如,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等,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符合本地实际:孝文帝改革根据鲜卑族的实际情况和北方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制定发展策略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例如,在一些山区,适合发展林业、旅游业等产业;在一些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工业等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采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29.对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这一观点的分析:
不同意这一观点的理由:
文化融合与传承: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但并没有使鲜卑族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文化方面,鲜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例如,鲜卑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传承和发展。虽然在形式上可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此外,鲜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如祭祀活动等,也在家族和部落中得以延续。
民族特色的演变与发展:民族特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和演变。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在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特色。这种新的民族特色既包含了鲜卑族原有的文化元素,又融合了汉族文化的精华。例如,在语言方面,鲜卑族虽然学习了汉语,但可能在语言的发音、词汇等方面仍然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特点。在服饰方面,鲜卑族的服饰可能在款式、图案等方面受到了汉族服饰的影响,但也可能加入了一些本民族的装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文化相互影响:鲜卑族的文化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鲜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被汉族吸收和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说明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例如,汉族的音乐中可能融入了鲜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汉族的服饰中可能借鉴了鲜卑族服饰的某些设计元素。
民族认同与发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了鲜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鲜卑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他们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和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文化、习俗等方面,还体现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上。例如,鲜卑族在与汉族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通过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等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文化的变迁和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特色的丧失,而是民族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没有使鲜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特色,而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使鲜卑族的民族特色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承。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认识到民族特色的多样性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