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植被与土壤【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9植被与土壤【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8 13:53: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9植被与土壤【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1.本节课程标准:
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植被类型图等相关资料,掌握不同区域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特点及分布。
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认识人类活动土壤改造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视频、景观图片及野外考察,识别主要植被、土壤类型及特征。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
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1题、广西卷11-13题、广西卷14-16题
2023 全国甲卷第37题、山东卷1-2题
2022 海南卷第4-5题、北京卷9题、湖北卷第1-3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考查形式:新教材的新内容,在考查形式上,可能更多以士壤和植被为切入点,
考察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考查频度较高。
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关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难度较大。
③新趋势:近五年高考中,随着新高考的省份增多,考查该部分内容,频度增加,占比增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复习备考时,要有意识整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调动大气、水、地形等要素进行分析。
知识点一: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分类:
2、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年降水量>400毫米)地区
(1)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植被特点:①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②有数量丰富的藤本、附生植物,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③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主要分布地区:①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马来群岛、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2)热带季雨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
植被特点:与热带雨林非常相似。(注意:中国只有热带季雨林没有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地区:南亚印度半岛、我国海南岛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特点:①森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②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③ 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南方
(4)温带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特点:①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②季相变化明显。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北方
(5)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植被特点:①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②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
主要分布地区:俄罗斯、加拿大(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3、草原: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400>年降水量>200毫米)的内陆地区
(1)热带(稀树)草原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植被特点:①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②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如猴面包树、纺锤树。
(2)温带草原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草原气候 植被特点: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②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
4、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年降水量<200毫米)地区
(1)热带荒漠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植被特点: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只有零星耐旱植物,如仙人掌。
(2)温带荒漠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植被特点:①肉质茎叶;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例题:
很多村落选址都力求“环水”,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为风水学中的水口。古人往往在水口附近植树成林,形成水口林。蓝冠噪鹏属于森林鸟类,喜食昆虫,目前野生种群仅存200余只,分布在江西省东北部的婺源县境内。每年4—7月繁殖季,它们便群体飞到婺源乡村附近的水口林中筑巢繁育后代。下图为蓝冠噪鹛照片及婺源某丘陵古村落水口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婺源乡村水口林的特点是( )
A.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B.植物花期分散
C.以松、杉类植物为主 D.乔木多革质叶片
2.水口林对婺源乡村的“荫庇”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改善局部气候等人居环境②减少匪乱,维持社会稳定
③维系村落周边的自然生态④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蓝冠噪鹛选择在水口林筑巢繁殖的主要目的是( )
A.受村民间接庇护,减少天敌侵害 B.利用宽阔河滩,扩大栖息地范围
C.利用繁茂的枝叶,减少风雨侵袭 D.利用开阔地势,快速群飞群栖
【答案】1.D 2.C 3.A
【解析】1.婺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乔木多革质叶片,D正确,B错误;茎花、板根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A错误;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是在亚寒带针叶林,C错误。故选D。
2.水口林可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改善村落的人居环境,维系村落周边的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①③正确;水口林不能减少匪乱,②错误;江西沙尘暴灾害少,④错误。故选C。
3.鸟类繁殖季节是其一年中最易被天敌侵害的时段,蓝冠噪鹛在繁殖季从森林飞到水口林生活,是因为水口林附近常有村民生活和劳作,一些对蓝冠噪鹛有危害但不喜欢接近人的野生动物会远离水口林,即在村民的间接庇护下,幼鸟可以安全成长,A正确;与扩大栖息地范围、减少风雨侵袭、快速群飞群栖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
知识点二:植被与环境
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即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
①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②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各种农作物、人工经济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注意: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天然植被已经很少。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对环境有改造作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环境影响植被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原因: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① 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若水分条件改善则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② 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 粗壮:储水量大;
④ 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如旗形树冠。
⑤ 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⑥ 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⑦ 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例题:
先锋树种是指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成林后易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常见树种如白桦、樱桃、马尾松、刺槐等。下图示意我国白桦(为一种落叶乔木)垂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可知白桦的垂直分布特点是( )
A.低纬度地区分布较多 B.分布地区热量相差较小
C.各海拔高度均有分布 D.分布地区地形类型多样
5.推测白桦的生长习性是( )
A.更新能力较弱 B.耐寒 C.种子传播能力弱 D.喜阴
6.白桦在裸地或无林地上自然生长成林后易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而其他树种能生长主要是因为( )
A.生长空间和光照充足 B.风沙侵袭概率变小 C.土壤水分和养分提高 D.水热条件得以改善
【答案】4.D 5.B 6.C
【解析】4.据图可知,白桦垂直分布地区从西藏、四川、河南、河北到三江平原(黑龙江),在海拔200m~4200m范围内均有分布,说明其分布地区地形类型多样,D正确;白桦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分布地区热量相差较大,海拔4200m以上未见分布,ABC错误。故选D。
5.据材料及图可知,白桦分布于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较高纬度的较低海拔地区,可见白桦耐寒,B正确;白桦属于先锋树种,能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可见其更新能力较强,种子传播能力较强,AC错误;在成林后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可见白桦不耐阴,喜光,D错误。故选B。
6.白桦为先锋树种,在贫瘠的环境中能快速生长,可以自然生长成林,因而其涵养水源能力强,能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白桦成林后枯枝落叶较多,多生长在高海拔和纬度较高地区,土壤温度较低,微生物分较慢,土壤养分增加,故为其他树种的生长提供了水分和养分,C正确;白桦在裸地或无林地上自然生长成林后易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可知其他树种生长空间有限,光照不足,A错误;风沙侵袭概率、水热条件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同一地区变化不大,BD错误。故选C。
知识点三:土壤的形成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理想的土壤的物质组成
物质成分 所占比重 作用
空气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水分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矿物质 45% 由成土母质发育
有机质 5%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成土因素
成土因素 影 响
空间因素 成土母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土壤形成的动力条件。(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温度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
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
地形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时间因素 影响土壤发育的进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类活动 积极的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
4、土壤剖面(右上图)
土层 特点
有机层 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呈灰黑色或黑色,颜色较深
淋溶层 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5、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①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下,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②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
6、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①黑土:土层较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我国东北地区)
②黑钙土:具有白色的钙积层,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7、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较:草原>森林>荒漠
8、我国南方地区红壤的养护方法:①使用农家肥,增施有机肥;②掺入熟石灰,降低酸度;③掺入沙子,改良土壤性状;④种植茶树等耐酸性的作物
9、耕作土壤
名称 特征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例题:
近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东北黑土区中、低产田超过一半。据统计,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从开垦之初的3%~6%下降到了2%~3%。黑土流失严重。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除此之外,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中、低产田,土壤问题众多,严重影响耕地质量。我国典型区域中、低产田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开垦 ②大水漫灌 ③过度放牧 ④种植结构单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
B.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
C.大量增施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
D.改良耕翻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9.华北平原地区为提升农田质量应主要( )
A.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
B.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
C.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
D.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
【答案】7.B 8.D 9.A
【解析】7.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条件好,过度开垦易导致黑土退化,①正确;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与大水漫灌无关,②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可知,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牧业较少,且种植结构单一,易导致肥力快速下降,③错误,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是为了改善偏酸性黏重土壤,东北地区黑土不是偏酸性的黏重土壤,A错误;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是为了治理盐碱化,东北地区黑土盐碱化程度轻,B错误;大量增施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C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翻耕后较为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由材料“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结合上一小题和所学知识可知,种植结构单一,易造成肥力下降,故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改良翻耕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D正确。故选D。
9.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可治理盐碱化并增加土壤肥力,A正确;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顺坡种植少,B错误;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是酸雨严重区域治理土壤的措施,华北地区酸雨危害相对少,C错误;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是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位降低的信息,D错误。故选A。
植物与环境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植被类型的判断依据
①依据景观特征判断。
不同的植被其组成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的高矮、根茎、密度和季相变化千差万别,这些都是我们辨别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全年呈深绿色外貌,无明显的季相变化;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这样的植被一般是热带雨林。
②依据气候特征判断
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也是我们判断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③依据分布规律判断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例如,400N-600N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陆内部为温带荒漠。
【基础】
(23-24高一·全国·随堂练习)下图为某小组根据同一次实习活动采集的四组土壤样本绘制的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实习记录可以简略的地理要素是( )
A.自然带类型 B.植被覆盖率
C.农业生产方式 D.土壤改良状况
2. 该实习可以( )
A.说明自然带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B.证实植树造林对水土保持的意义
C.说明农业生产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作用
D.说明地理实习影响土壤类型及发育
(24-25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黑土地作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呈下降趋势。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完成下面小题。
3.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温度低 B.有机质多 C.矿物质丰富 D.土壤湿润
4.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分布面积广,主要是因为该地气候( )
A.湿热 B.干热 C.冷湿 D.干冷
(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2018年起,北京城区开始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乡土树种占80%以上,园内禁扫落叶,地面大部分由园林树木修剪下来的树枝打碎后压制而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下图甲、乙、丙、丁分别是榕树、橄榄树、银杏和落叶松,其中最符合北京城市森林公园乡土树种标准的是( )
A. B.
C. D.
6.禁扫落叶、用树枝打碎压制铺路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
A.明显缓解热岛效应 B.吸附空气尘埃 C.增加土壤的矿物质 D.有效截留雨水
(23-24高一下·甘肃·期末)刺旋花的花是典型的“喇叭花”,其植株缩成半圆形的刺球(如图)。刺旋花遍体都是刺,大大影响了其适口性,马、牛都不吃它,骆驼四季吃其当年枝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刺旋花的生长特性是( )
A.耐旱耐高温 B.耐涝耐盐碱 C.喜光喜肥 D.喜湿耐贫瘠
8.刺旋花的植株缩成半圆形刺球的主要目的有( )
①减少水分蒸腾②增强抗风能力③降低其适口性④利于花粉传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4高一下·辽宁大连·学业考试)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0.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提升】
(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其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西部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疏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下图示意浑善达克沙地2018~2020年夏季不同降水分区中不同植被类型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随着降水量增多,不同植被类型占比中( )
A.灌木逐渐增加 B.多年生草本减少 C.乔木逐渐减少 D.一年生草本减少
12.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植物根系的特点最可能是( )
A.扎根面广而深 B.根系细小而短 C.扎根面窄而浅 D.根系的数量少
13.浑善达克沙地中植被类型从东到西分布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地理位置 D.太阳辐射
(24-25高三上·云南德宏·阶段练习)“黑土型”退化草地由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严重退化形成,因其裸露的土壤呈黑色,故名“黑土型”退化草地。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高寒草甸严重退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该地退化草地土壤呈黑色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 )
①成土母质②气候③地形地貌④生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该地“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过程中高寒草甸( )
A.岛状分布趋势明显 B.地表日温差逐渐减小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层冻土层消融减缓
16.对阶段Ⅲ草地进行生态治理时,当地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草地增肥 B.划区轮牧 C.清除毒杂草 D.飞播种草
(24-25高三上·黑龙江大庆·阶段练习)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受气温、积雪、地形、太阳辐射、地表覆盖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某地区冬春固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下图为该地区不同海拔土壤的平均冻结日数和冻结最大深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为80cm处的年降水量最接近( )
A.900mm B.700mm C.550mm D.400mm
18.当海拔大于1200米时,影响该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海拔相关性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年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大气温度
(24-25高二上·浙江丽水·阶段练习)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新疆绿洲普惠农场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下图示意普惠农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9.农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 )
A.矿物质 B.生物体 C.土壤水 D.成土母质
20.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开垦后( )
①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②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③实施了秸秆还田措施④土壤中二氧化碳增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真题】
(2024·江西·高考真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
22.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
A.<1000m B.3000~4000m C.4000~5000m D.>5000m
23.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 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 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2024·浙江·高考真题)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下图为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特征是(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25.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A.稀树草原 B.沼泽草甸 C.山地针叶林 D.荒漠草原
(2024·甘肃·高考真题)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 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 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27.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 )
A.灰化层 B.钙积层 C.铁铝层 D.黏化层
(2024·广西·高考真题)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29.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30.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9植被与土壤【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1.本节课程标准:
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植被类型图等相关资料,掌握不同区域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特点及分布。
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认识人类活动土壤改造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视频、景观图片及野外考察,识别主要植被、土壤类型及特征。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
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1题、广西卷11-13题、广西卷14-16题
2023 全国甲卷第37题、山东卷1-2题
2022 海南卷第4-5题、北京卷9题、湖北卷第1-3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考查形式:新教材的新内容,在考查形式上,可能更多以士壤和植被为切入点,
考察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考查频度较高。
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关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难度较大。
③新趋势:近五年高考中,随着新高考的省份增多,考查该部分内容,频度增加,占比增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复习备考时,要有意识整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调动大气、水、地形等要素进行分析。
知识点一: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分类:
2、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年降水量>400毫米)地区
(1)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植被特点:①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②有数量丰富的藤本、附生植物,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③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主要分布地区:①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马来群岛、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2)热带季雨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
植被特点:与热带雨林非常相似。(注意:中国只有热带季雨林没有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地区:南亚印度半岛、我国海南岛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特点:①森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②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③ 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南方
(4)温带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特点:①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②季相变化明显。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北方
(5)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植被特点:①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②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
主要分布地区:俄罗斯、加拿大(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3、草原: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400>年降水量>200毫米)的内陆地区
(1)热带(稀树)草原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植被特点:①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②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如猴面包树、纺锤树。
(2)温带草原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草原气候 植被特点: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②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
4、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年降水量<200毫米)地区
(1)热带荒漠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植被特点: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只有零星耐旱植物,如仙人掌。
(2)温带荒漠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植被特点:①肉质茎叶;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例题:
很多村落选址都力求“环水”,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为风水学中的水口。古人往往在水口附近植树成林,形成水口林。蓝冠噪鹏属于森林鸟类,喜食昆虫,目前野生种群仅存200余只,分布在江西省东北部的婺源县境内。每年4—7月繁殖季,它们便群体飞到婺源乡村附近的水口林中筑巢繁育后代。下图为蓝冠噪鹛照片及婺源某丘陵古村落水口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婺源乡村水口林的特点是( )
A.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B.植物花期分散
C.以松、杉类植物为主 D.乔木多革质叶片
2.水口林对婺源乡村的“荫庇”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改善局部气候等人居环境②减少匪乱,维持社会稳定
③维系村落周边的自然生态④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蓝冠噪鹛选择在水口林筑巢繁殖的主要目的是( )
A.受村民间接庇护,减少天敌侵害 B.利用宽阔河滩,扩大栖息地范围
C.利用繁茂的枝叶,减少风雨侵袭 D.利用开阔地势,快速群飞群栖
【答案】1.D 2.C 3.A
【解析】1.婺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乔木多革质叶片,D正确,B错误;茎花、板根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A错误;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是在亚寒带针叶林,C错误。故选D。
2.水口林可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改善村落的人居环境,维系村落周边的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①③正确;水口林不能减少匪乱,②错误;江西沙尘暴灾害少,④错误。故选C。
3.鸟类繁殖季节是其一年中最易被天敌侵害的时段,蓝冠噪鹛在繁殖季从森林飞到水口林生活,是因为水口林附近常有村民生活和劳作,一些对蓝冠噪鹛有危害但不喜欢接近人的野生动物会远离水口林,即在村民的间接庇护下,幼鸟可以安全成长,A正确;与扩大栖息地范围、减少风雨侵袭、快速群飞群栖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
知识点二:植被与环境
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即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
①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②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各种农作物、人工经济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注意: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天然植被已经很少。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对环境有改造作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环境影响植被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原因: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① 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若水分条件改善则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② 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 粗壮:储水量大;
④ 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如旗形树冠。
⑤ 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⑥ 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⑦ 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例题:
先锋树种是指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成林后易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常见树种如白桦、樱桃、马尾松、刺槐等。下图示意我国白桦(为一种落叶乔木)垂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可知白桦的垂直分布特点是( )
A.低纬度地区分布较多 B.分布地区热量相差较小
C.各海拔高度均有分布 D.分布地区地形类型多样
5.推测白桦的生长习性是( )
A.更新能力较弱 B.耐寒 C.种子传播能力弱 D.喜阴
6.白桦在裸地或无林地上自然生长成林后易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而其他树种能生长主要是因为( )
A.生长空间和光照充足 B.风沙侵袭概率变小 C.土壤水分和养分提高 D.水热条件得以改善
【答案】4.D 5.B 6.C
【解析】4.据图可知,白桦垂直分布地区从西藏、四川、河南、河北到三江平原(黑龙江),在海拔200m~4200m范围内均有分布,说明其分布地区地形类型多样,D正确;白桦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分布地区热量相差较大,海拔4200m以上未见分布,ABC错误。故选D。
5.据材料及图可知,白桦分布于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较高纬度的较低海拔地区,可见白桦耐寒,B正确;白桦属于先锋树种,能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可见其更新能力较强,种子传播能力较强,AC错误;在成林后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可见白桦不耐阴,喜光,D错误。故选B。
6.白桦为先锋树种,在贫瘠的环境中能快速生长,可以自然生长成林,因而其涵养水源能力强,能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白桦成林后枯枝落叶较多,多生长在高海拔和纬度较高地区,土壤温度较低,微生物分较慢,土壤养分增加,故为其他树种的生长提供了水分和养分,C正确;白桦在裸地或无林地上自然生长成林后易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可知其他树种生长空间有限,光照不足,A错误;风沙侵袭概率、水热条件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同一地区变化不大,BD错误。故选C。
知识点三:土壤的形成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理想的土壤的物质组成
物质成分 所占比重 作用
空气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水分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矿物质 45% 由成土母质发育
有机质 5%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成土因素
成土因素 影 响
空间因素 成土母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土壤形成的动力条件。(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温度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
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
地形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时间因素 影响土壤发育的进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类活动 积极的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
4、土壤剖面(右上图)
土层 特点
有机层 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呈灰黑色或黑色,颜色较深
淋溶层 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5、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①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下,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②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
6、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①黑土:土层较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我国东北地区)
②黑钙土:具有白色的钙积层,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7、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较:草原>森林>荒漠
8、我国南方地区红壤的养护方法:①使用农家肥,增施有机肥;②掺入熟石灰,降低酸度;③掺入沙子,改良土壤性状;④种植茶树等耐酸性的作物
9、耕作土壤
名称 特征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例题:
近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东北黑土区中、低产田超过一半。据统计,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从开垦之初的3%~6%下降到了2%~3%。黑土流失严重。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除此之外,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中、低产田,土壤问题众多,严重影响耕地质量。我国典型区域中、低产田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开垦 ②大水漫灌 ③过度放牧 ④种植结构单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
B.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
C.大量增施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
D.改良耕翻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9.华北平原地区为提升农田质量应主要( )
A.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
B.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
C.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
D.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
【答案】7.B 8.D 9.A
【解析】7.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条件好,过度开垦易导致黑土退化,①正确;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与大水漫灌无关,②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可知,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牧业较少,且种植结构单一,易导致肥力快速下降,③错误,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客土掺砂,适量施用熟石灰是为了改善偏酸性黏重土壤,东北地区黑土不是偏酸性的黏重土壤,A错误;调控地下水位,推广灌水洗盐是为了治理盐碱化,东北地区黑土盐碱化程度轻,B错误;大量增施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C错误;由材料“东北地区一般春季耕翻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翻耕后较为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由材料“许多区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种植其他作物较少”结合上一小题和所学知识可知,种植结构单一,易造成肥力下降,故治理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改良翻耕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D正确。故选D。
9.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灌水洗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可治理盐碱化并增加土壤肥力,A正确;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顺坡种植少,B错误;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是酸雨严重区域治理土壤的措施,华北地区酸雨危害相对少,C错误;地下水超采地区改种低耗水作物是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位降低的信息,D错误。故选A。
植物与环境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植被类型的判断依据
①依据景观特征判断。
不同的植被其组成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的高矮、根茎、密度和季相变化千差万别,这些都是我们辨别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全年呈深绿色外貌,无明显的季相变化;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这样的植被一般是热带雨林。
②依据气候特征判断
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也是我们判断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③依据分布规律判断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例如,400N-600N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陆内部为温带荒漠。
【基础】
(23-24高一·全国·随堂练习)下图为某小组根据同一次实习活动采集的四组土壤样本绘制的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实习记录可以简略的地理要素是( )
A.自然带类型 B.植被覆盖率
C.农业生产方式 D.土壤改良状况
2. 该实习可以( )
A.说明自然带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B.证实植树造林对水土保持的意义
C.说明农业生产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作用
D.说明地理实习影响土壤类型及发育
【答案】1.A 2.C
【解析】1.地理野外实习区域较小,一般实习范围内的气候类型、自然带相同,不必作过细的说明,A正确;实习范围内不同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农业的种植和经营方式、土壤状况有差别,记录应该详细,BCD错误。故选A。
2.四组土壤样本显示:水稻土样、旱作土样的农业耕作的土层深厚,自然土壤很浅,所以可以说明农业生产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作用,C正确;样土里只有自然带样土的类型较少,不能说明自然带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A错误;并没有反映植树造林的影响,B错误;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与地理实习无关,D错误。故选C。
(24-25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黑土地作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呈下降趋势。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完成下面小题。
3.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温度低 B.有机质多 C.矿物质丰富 D.土壤湿润
4.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分布面积广,主要是因为该地气候( )
A.湿热 B.干热 C.冷湿 D.干冷
【答案】3.B 4.C
【解析】3.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说明了黑土非常珍贵,其珍贵的关键原因是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B正确;矿物质、土壤水分因素对黑土的形成影响较小,C、D错误;土壤温度低只是形成黑土的原因之一,A错误。故选B。
4.我国东北纬度较高,气候冷湿,多温带落叶阔叶林,枯枝落叶多,气温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正确;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不是湿热和干热的气候,A、B错误;位于我国湿润半湿润区,水分条件好,D错误。故选C。
(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2018年起,北京城区开始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乡土树种占80%以上,园内禁扫落叶,地面大部分由园林树木修剪下来的树枝打碎后压制而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下图甲、乙、丙、丁分别是榕树、橄榄树、银杏和落叶松,其中最符合北京城市森林公园乡土树种标准的是( )
A. B.
C. D.
6.禁扫落叶、用树枝打碎压制铺路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
A.明显缓解热岛效应 B.吸附空气尘埃 C.增加土壤的矿物质 D.有效截留雨水
【答案】5.C 6.D
【解析】5.乡土树种要求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尤其是气温、降水特征。北京冬季气温多在0℃以下,是落叶林的典型分布地区。银杏是落叶阔叶林,C项正确。榕树、橄榄树是亚热带树种,落叶松为亚寒带针叶林,A、B、D错误。故选C。
6.树叶已经凋落、树枝已经打碎,起不到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也不能吸附空气尘埃。落叶和修剪下来的树枝可以截留雨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同时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而不是矿物质。综上可知,ABC错误,D项正确。故选D。
(23-24高一下·甘肃·期末)刺旋花的花是典型的“喇叭花”,其植株缩成半圆形的刺球(如图)。刺旋花遍体都是刺,大大影响了其适口性,马、牛都不吃它,骆驼四季吃其当年枝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刺旋花的生长特性是( )
A.耐旱耐高温 B.耐涝耐盐碱 C.喜光喜肥 D.喜湿耐贫瘠
8.刺旋花的植株缩成半圆形刺球的主要目的有( )
①减少水分蒸腾②增强抗风能力③降低其适口性④利于花粉传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7.A 8.A
【解析】7.读图联系材料“刺旋花遍体都是刺”“骆驼四季吃其当年枝条”可知,叶片退化成刺可以减少蒸腾,以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再结合被骆驼食用,可推测出刺旋花生长在干旱地区,故其生长特性是耐旱耐高温,A正确,排除BCD。故选A。
8.刺旋花的植株缩成半圆形可以减小受光面积,从而减少水分蒸腾,①对;“刺旋花遍体都是刺,大大影响了其适口性,马、牛都不吃它”可知,缩成刺球可以降低其适口性,③对;缩成半圆形的刺球既不能增强抗风性,同时也阻挡了花粉向外散布,不利于花粉传播,②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高一下·辽宁大连·学业考试)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0.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答案】9.C 10.B
【解析】9.结合所学可知,热量条件越好,植被越丰富,垂直群落越复杂,相反,热量条件越差,群落垂直结构较为简单。结合选项可知,热带雨林纬度最低,水热条件最好,因此群落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垂直分层最明显,故选C。
10.读图可知,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其高层植被遮挡,所获取的阳光较少,故为喜阴特性 ,不一定喜水和喜旱,故选B。
【提升】
(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其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西部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疏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下图示意浑善达克沙地2018~2020年夏季不同降水分区中不同植被类型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随着降水量增多,不同植被类型占比中( )
A.灌木逐渐增加 B.多年生草本减少 C.乔木逐渐减少 D.一年生草本减少
12.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植物根系的特点最可能是( )
A.扎根面广而深 B.根系细小而短 C.扎根面窄而浅 D.根系的数量少
13.浑善达克沙地中植被类型从东到西分布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地理位置 D.太阳辐射
【答案】11.D 12.A 13.B
【解析】11.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降水量增多,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比减少,D正确;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比增加,乔木和灌木占比先增后减,半灌木先减后增,ABC错误。故选D。
12.据材料分析可知,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降水少,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由此可知,扎根面广可以获取更多水分,植物根系多、扎根深既可以固定植物体又可以获得水分,故植物根系的数量多,扎根面广而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据材料分析可知,浑善达克沙地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疏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且其植被类型分布比例明显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是从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所导致的,B正确;由于整个浑善达克沙地都位于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沙地内经纬度差异不大,故太阳辐射和温度差异较小,受地理位置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
(24-25高三上·云南德宏·阶段练习)“黑土型”退化草地由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严重退化形成,因其裸露的土壤呈黑色,故名“黑土型”退化草地。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高寒草甸严重退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该地退化草地土壤呈黑色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 )
①成土母质②气候③地形地貌④生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该地“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过程中高寒草甸( )
A.岛状分布趋势明显 B.地表日温差逐渐减小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层冻土层消融减缓
16.对阶段Ⅲ草地进行生态治理时,当地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草地增肥 B.划区轮牧 C.清除毒杂草 D.飞播种草
【答案】14.B 15.A 16.C
【解析】14.由图可知,该地草地退化前,草甸植被茂盛,枯落物多,且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微生物分解缓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多,呈黑色,②④正确,该地土壤呈黑色与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无关,①③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5.据图可知,该地“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过程中,连片的草甸被分割成岛状,A正确;裸地增多,升温降温快,地表日温差逐渐增大,下层冻土层消融加剧,B、D 错误;随着裸地和毒杂草的增多,该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C错误。故选A。
16.阶段Ⅲ,毒杂草明显增多,严重危害该地生态安全,所以生态治理的首要措施是清除毒杂草,C正确。 草地增肥可能会使毒杂草生长更为茂盛,进一步掠夺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A错误;毒杂草会给畜牧业发展带来危害,B错误;根据材料“毒杂草根系发达,所在之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因此在毒杂草已成为优势植被的情况下,新播种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D错误。故选C。
(24-25高三上·黑龙江大庆·阶段练习)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受气温、积雪、地形、太阳辐射、地表覆盖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某地区冬春固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下图为该地区不同海拔土壤的平均冻结日数和冻结最大深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为80cm处的年降水量最接近( )
A.900mm B.700mm C.550mm D.400mm
18.当海拔大于1200米时,影响该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海拔相关性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年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大气温度
【答案】17.D 18.C
【解析】17.读图,先找到右边纵坐标80cm处,过该点作与横轴的平行线,确定其与土壤最大深度折线的交点,过此交点作与纵轴的平行线交于年降水量折线确定第二处交点,过第二处交点作与横轴的平行线交于左边年降水量坐标,读值为400mm左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由图可知,海拔大于1200m,土壤冻结最大深度随海拔升高而变浅。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升高,年降水量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高海拔处,降水的形式主要是降雪,地表积雪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降低,土壤冻结深度应变深,A,B,D错误;随着海拔升高,年降水量增加,且降水的形式主要是降雪,地表积雪增多,减少了地表热量的散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得土壤冻结深度变浅,因此积雪厚度是直接影响因素,C正确。故选C。
(24-25高二上·浙江丽水·阶段练习)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新疆绿洲普惠农场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下图示意普惠农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9.农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 )
A.矿物质 B.生物体 C.土壤水 D.成土母质
20.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开垦后( )
①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②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③实施了秸秆还田措施④土壤中二氧化碳增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9.B 20.A
【解析】19.根据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可知,土壤有机碳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B正确;有机碳与矿物质、土壤水、成土母质无关,ACD错误。故选B。
20.新疆绿洲处于干旱荒漠区,未开垦地受水资源等条件限制,生物积累少,有机碳初始值低;开垦后土壤水分等条件得到改善,进而改变土壤理化性状,随着垦殖年限的延长,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①②正确;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增加了化肥和有机肥投入,且实施秸秆还田措施,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③正确;二氧化碳是无机物,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与有机碳无关,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真题】
(2024·江西·高考真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
22.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
A.<1000m B.3000~4000m C.4000~5000m D.>5000m
23.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 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 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答案】21.D 22.B 23.A
【解析】2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 ,D正确。山地上植被的演替受降水、温度和地形影响,降水、温度和地形是间接因素,ABC错误,故选D。
22.1986—2010年,海拔小于1000m和4000~5000m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很小,AC错误;海拔3000~4000m的地区有机碳密度明显变小,是受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B正确;海拔大于5000m的地区有机碳密度变大,是因为气候变暖,有机碳来源增加所引起的,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23.气候变暖,会导致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使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A正确;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B错误;冰川退缩,会使土壤失去冰川覆盖,且冰川融水增多,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C错误;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2024·浙江·高考真题)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下图为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特征是(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25.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A.稀树草原 B.沼泽草甸 C.山地针叶林 D.荒漠草原
【答案】24.A 25.B
【解析】24.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有机土的形成需要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分解较慢的环境为寒冷的气候,且在长期积水和渍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因此其成土环境特征应为冷湿环境,故A正确;图示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不会出现温暖的气候环境,故CD错误;干燥环境将导致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故B错误。答案选择A。
25.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图示有机质分布区内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为草甸分布,针叶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区域,故C错误;且有机土形成环境需要长期积水和渍水,且图示区域内因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多冻土分布,地表水难以下渗,容易形成沼泽地,多沼泽草甸带分布,B正确;此处海拔偏高,气温较低,不利于生长树木,且稀树草原是热带草原气候等季节性干旱气候下的植被类型,A错误;因此处气候冷湿,不易出现干旱区的植被荒漠草原,D错误。答案选择B。
(2024·甘肃·高考真题)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 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 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27.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 )
A.灰化层 B.钙积层 C.铁铝层 D.黏化层
【答案】26.B 27.B
【解析】2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该地洋流为西南流向东北,洋流侵蚀应导致西南侧凹陷,A错误;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是岛屿与陆地相连的原因,不是半岛的形成过程,D错误。所以选B。
2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较弱,为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铝铁等基本上不发生移动,而钙则成为化学迁移中标志元素,形成钙积层,B正确;灰化土是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东西呈连续带状,南半球仅见于山地垂直带中,A错误;铁铝层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C错误;黏化层是指由黏粒淋移淀积或就地黏化形成的黏粒富集层,该地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不会形成黏化层,D错误。所以选B。
(2024·广西·高考真题)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29.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30.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答案】28.C 29.A 30.B
【解析】28.根据材料“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
29.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A。
30.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乔木增多,所提供的枯枝落叶量等凋落物会比苔藓、地衣多,植被积累的有机物也会增多,A错误,B正确;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30年的时间跨度较小,近30年内还无法演替到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错误。故选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