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四章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四章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0-17 21:1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能够说出温度的概念。 (2)能够使用几种常见的温度计,并能讲述其原理。 (二)科学思维 利用各个季节水的不同形态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通过温度计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生活现象,了解原理,观察实验器材,实验实施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中来,亲自体会实际现象,并学会分析物理现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7]。 (2)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对物态变化规律进行科学解释,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2)会说明温度计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导入】用多媒体播放4张不同季节的照片,再播放4张分别是雾,露珠,雪山,雾凇的图片,并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通过对教师多媒体上的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在不同季节当中水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以四季景色不同为情境,设置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导入新课 (1)水有几种形态? (2)这些形态是否可以相互转换? (3)状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 【老师总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9],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温度的高低呢?用什么仪器去测量温度呢?我们思考一下。 【回答】 (1)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这些状态可以相互转换。 (3)状态变换受到温度的影响。 体现“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化。 以问题引入,提起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对于温度的认知。
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温度的学习 【温度及其测量工具】 【教师】我们都知道,温度是一种代表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的物体温度较高,冷的物体温度较低,人们依靠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这样的感觉是否可靠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夏天和冬天对同一个温度的水感觉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是不是真的不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在这里,我们需要用到一个专业的器材—温度计。 【实验过程】三个烧杯里,分别盛满了热水、温水、凉水,一名学生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浸泡在热水里,然后将自己的右手食指浸泡在凉水里,过了一会儿,再将自己的两根手指一起浸泡在热水里,感受一下“温水”是什么滋味。 【学生回答】通过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行的。 根据生活案例,请同学们确定实验方法,并加以提示,降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难度。 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可以培养动手能力。
交流合作 解决问题 自制温度计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P47页《想想做做》来自制温度计,并思考以下问题: (1)自制的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呢 (2)为什么要用小瓶?为什么要用细管? (3)这个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4)怎样用自制温度计测量温度? 学生回答: (1)自制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实验过程中应保证温度计和水表皆干净,以免污染实验结果;同时要控制加热速度和加热时间,以避免热力过大,破坏温度计或瓶口。 (3)这个仪器的缺点是只能比较温度的大小,而不能准确测出温度值,改正方法是在细管上校对刻度,并标出相应的刻度值。 (4)需要注意的是,温度计应该与热水充分接触,以保证温度计显示出的温度准确。同时,在使用温度计之前,需要进行校准,以确保准确度。 学生根据课前内容预习设计实验。 增强自主构建知识能力,提高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来回顾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践运用 温度计的结构 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种常用温度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温度计的结构.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的温度计之间有什么形状和结构的不同? 学生1: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组成。 学生2: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 学生3: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 学生4: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通过器材演示,引导学生体会各个实验器材中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温度计的不同与结构构造。
摄氏温度 教师:每一物理量都有它自己的单位,请大家观察一下温度计表面,猜一猜温度计的单位是什么呢?它是怎么来的呢?可以翻看课本总结一下课本上的知识。 温度计的单位用℃来表示,指的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定为0℃,将沸水温度定为100℃。将其中间温度进行平均分成100份,其中一份就是1℃。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分发一支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并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所测的温度超出量程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2)分度值是根据什么来设立的? 提示:类比弹簧测力计,超过量程会出现什么情况。 1. 如果被测量对象的温度太高,超过了测量范围,就无法测量。 2. 该指数为1℃,为试验所需的量程。 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运用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2.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0] 1.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学生1:第①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靠近底部。 学生2:第②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挨到侧壁。 学生3:第③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放到液体中。 学生4:第④图对的。 学生5:第③图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学生6:第⑧图正确。 学生7:第②图中间一个是正确的。 问题的设置在于检测学生对于前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四小幅图对应四个学习小组,小组讨论总结。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体温计 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 【老师】:之前有同学发现体温计的液柱上有个缩口,这个缩口是做什么的呢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思考题: (1)实验室的体温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又什么不同之处吗? (2)为什么不能用实验室的体温计测体温呢? (1) 体温计内部的细细的玻璃管,要比实验室中使用的温度计更加纤细,并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还有一个很细的弯头,这个弯头是很薄的,所以如果玻璃泡中的水银有一点点的膨胀,那么玻璃管中的水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 实验室的温度计量程不同,且要在被测物体中读数。 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常识解决物理问题,通过观察总结答案。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此来检测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温度与摄氏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温度用符号t表示。 2、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2、测量工具:温度计 3、气压式温度计:摄氏度、华氏度。 热敏电阻:电子温度计。 热电偶:多用于高温环境。 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把温度计放置在被测物体的上方。 2、等待一段时间,让温度计的温度和环境温度达到平衡。 3、可以观察温度计上的指针,或数字式温度计上的数字,来测量被测物体的温度。 三、温度计的注意事项 1、温度计不宜用力过猛插入被测物体,以免破坏被测物体的结构或影响测量准确度。 2、温度计不能测量液态金属、高速气流或易燃易爆物质的温度。 3、在使用过程中,要仔细读取和记录温度值,避免读数或计算错误。
课后反思:以“温度的教学”为例,我们首先以热水引出温度的概念,进而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来认知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冷热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液体的热胀冷缩。最后,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温度计使用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课堂练习 1.下图实验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2.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体温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身体。 B.“20℃”正确的读数是“摄氏20度”。 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 D.温度计是根据玻璃泡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 使用相同的温度计,对当日中午和夜晚的气温进行了测量,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乙图为夜间的气温,其示数为-4℃。图中所示的两种测液体温度的方式都出现了错误,其中(a)的错误是在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b)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