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农业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学不得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微视频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该班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也有八九个学生,学习缺少自觉性,不会主动学习,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基础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如果还像往常一样,齐步走,势必降低复习的效率。因此,分层施教显得格外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任务的布置上,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分层要求,分层达标。通过研读课标要求,通览教材,把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能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
2.能结合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目标2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课前我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复习目标、分层学习任务、课堂形式预告、困惑与问题记录),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1.【基础过关】部分共两个小题,8个空。主要考察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做的比较好,都做对了。说明学生在课前下功夫了,课堂上的展示环节确实对学生的记忆起到促进作用。
2.【典例分析】中,有两个小题是B层题。一个是 (3)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 _ ,华北地区旱灾多发生在_____季,结合右图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层)(4分)。
本小题的第二个空的答案就在材料中,提醒学生做材料题一定要看材料。第三个空需要学生结合图,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去答题。在展示的环节中已经做了要求,所以学生答题比较规范。
另一个B层题是(5)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这里成为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层)(3分)。这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从答题情况来看 ,学生做的比较好,说明在展示环节学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3.【自我测试】共10个小题(A层:1—3; B层:4—10),第4题有几个学生做错了,这说明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以及农作物对应的熟制学生没有掌握好。第8题也有学生做错,说明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历程不太熟悉。
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完成练习的情况比较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A层)
2.能结合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B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A层)
2.通过小组讨论、指图、看微视频等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B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参与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的学习。
(二)课堂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估时
媒体运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任务单反馈
3分钟
幻灯片:
【问题交流】
针对任务单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交流2分钟。
班内巡视,收集学生任务单中存在的问题,面上反馈矫正“三江自然保护区”。
课堂展示一
2分钟
【展示、质疑】
出示北方地区的地形图
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1.地理位置;2.主要地形区及土壤
提示学生:
指图要准确,总结要全面,条理清晰。
课堂展示二
3分钟
【展示、质疑】
出示表格,从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等方面,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看表格,分别说出黑土地、黄土地所属的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我国的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答案,提高认识。
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但内部也存在着差异。
小组讨论
展示
5
分钟
【小组讨论】
1.概括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原因。
1.看课本第10页和11页的活动,独立思考三个小题,时间3分钟。
2.针对没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讨论1分钟。
3.小组代表上台给大家讲解。
1.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最关键的是运用图中信息阐述结论。
2. 齐齐哈尔比石家庄的各月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少,因为它们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延安比石家庄的各月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少,是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由此看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出示目标
1分钟
1.能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
2.能结合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看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把握学习的进度。
以上完成了我们这节课的第一个目标,接着看第二个目标。
重点问题背诵
5分钟
1.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P17 (从自然环境分析) ★★
3.东北平原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自然和人文方面(19页)★★★
1.看课本和相关的资料,背3分钟。
2.看图片和相应的要求回答。
1.出示济南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2.第三小题,自然方面从地形、气候、土壤三方面答题;人文方面从人口和科技两方面回答。
3.思考:为什么华北平原不能成为商品粮基地而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
微视频
3分钟
播放微视频
学生看微视频,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去了解。
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不仅受自然条件影响,还受人文条件的制约。
回看目标
1分钟
1.能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
2.能结合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看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理清思路。
展示完毕,对照目标,看还有没有没解决的问题。
(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
分层练习
15分钟
【基础过关】和
【自我测试】
两部分答案的呈现。
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基础过关】、【典例分析】和【自我测试】,及时用红笔矫正答案。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以便有重点的矫正。【典例分析】部分找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梳理归纳
2分钟
学生在学案上梳理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强调评价
课件23张PPT。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问题交流
针对任务单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交流2分钟。
展示、质疑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
1.地理位置
2.主要地形区及土壤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中温带暖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 半湿润区、半干旱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指图说出
北方地区
各地形区
对应的温
度带。 温度带指图说出
北方地区
各地对应的干湿地区。干湿地区指图说出
北方地区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中温带暖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 半湿润区、半干旱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1.概括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原因。气候差异气候差异主要原因分析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及主要原因。 石家庄纬度、海陆地形、海陆齐齐哈尔比石家庄各月气温低,齐齐哈尔比石家庄降水量少。延安比石家庄各月气温略低,延安比石家庄降水量少。齐齐哈尔 延安由此看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
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复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
2.能结合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问题——3分钟 理解背诵1.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 ★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P17 (从自然环境分析) ★ ★
3.东北平原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自然和人文方面(19页) ★ ★ ★※分析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②春季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措施:①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②发展节水农业 (喷灌、滴灌等)
③种植耐旱作物 ※东北平原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自然和人文方面(19页)自然条件: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
③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社会经济条件:
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
⑤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思考:为什么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不能成为商品粮基地?★思考:为什么华北平原不能成为商品粮基地而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地形土壤气候自然条件农业人文条件人口技术水平政策等1.能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
2.能结合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回看目标 【基础过关】2分钟评价标准:一个空1分,共8分,有错别字本空不得分 1.大兴安岭 秦岭—淮河 渤
2.温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暖温带 中温带 半湿润区【典型分析】 北方冬小麦区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经常发生旱情。尤其春季,华北地区小麦正值拔节期,黄淮、江淮麦区进入孕穗抽穗期,干旱常常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收成。 1—5 A B D A B
6-10 C B C A A【自我测试】自我评价
全对得A ;错1个得B;错2个得C梳理归纳 自然特征
(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影 响农业生产人口技术水平政策等春小麦,
春种、秋收冬小麦,
秋种、夏收“黑土地”指
“黄土地”指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教材分析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节教材内容共设计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是“黑土地 黄土地”。在此标题下,教材从地表景观特征入手,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在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介绍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东北三省的农业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东北三省农业的地位和生产条件,教材设计了“认识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活动。“活动”第1 题和第2题让学生认识东北三省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地位;第3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东北三省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因为是复习课,所以这节课把这两部分内容放在了一起复习。
1.张晓蕾: 纵观张新玉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听课老师们也是赞不绝口,对本节课给予高度的评价。首先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这是一节初三结业学科的综合复习课,1节课复习内容尽管多,但是为了调高复习效率,张老师从“一线两点”抓起,一线是围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突出考试重难点,用目标导向告知学生在练习中突破重点;两点是指基础知识考点和中考频率高点,在强化基础训练中夯实基础,在聚焦考点中采取分层策略解决重点,化解难点,解决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
突出亮点:
1、采用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视频“商品粮基地”的播放,让学生对枯燥的记忆转换为新的观赏点,在愉悦的赏识农业大丰收的景象中看到了机械化耕作,知道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看到广袤的黑土地,看到了地广人稀的北国风光,将知识融入了微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分层教学让课堂走进学生。复习课的知识点涉猎广,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为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学习需求,张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从知识上隐性分层,让不同孩子的课堂充满需求的诱惑,为达到课堂的高效,让不同层次孩子学有所获铺好基石,真正做到让课堂为学生而设计,让学习的需求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3、小组合作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共赢。张老师设计各种PK活动,对活动的内容设计巧妙紧扣课程目标,例如:典型练习,有的板书,有的默写,有的自主矫正,有的在给同学讲解;还有小组内的互查,1号检查3号,2号检查4号,都大大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4、多元评价让课堂改革走的更远。张老师的课堂评价设计精巧,对基础知识的测评采用自主评价,让学生在真正的了解自己;对典型例题的评价采用优秀生,通过优秀生的讲解让其他学生明白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差异;对达标提升练习采用开火车的模式,让所有孩子参与课堂,对自己的结果大胆说出来,是一种展示勇气的锻炼……评价的方式很多,让我们受益匪浅。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课的设计内容较多,课堂容量大,适当合并教学内容,真正从课堂上给学生减负。
2、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给优秀生适当布置推荐作业,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总之,张老师的课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节效率高,效果好的课,很值得大家商榷。
2.王建青:从复习内容来看,张教师具有整合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课堂容量适中,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部分,融入了典型代表区域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使复习课内容更加充实。
从教学活动设计来看,张老师突出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主要表现在:
1、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在张老师课堂上,首先我们看到学生组内交流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积极主动;接下来,小组展示,师生互相点拨,解疑答惑。课堂学习与课前学习任务单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采用微课教学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自制视频“商品粮基地”,通过图片赏析、配以简洁的讲解,通过对比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学生对东北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的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微课使枯燥的复习课也充满情趣。
3、典例训练扎实有效,多元评价促发展。张老师紧扣考纲,精选习题,通过学生板演展示了学生解题思路和存在问题、通过学生小老师的讲解点评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明确了问题所在和学会了规范答题,课堂效率很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张老师还采用的分层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还有教师不时的鼓励评价,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李桂清:张老师这节课非常高效,在这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活动时间充分、有序、有效。特别是微视频的运用,给学生拓展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恍然大悟。结合课堂环节具体阐释如下:
①任务一,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活动要求,快速从课本上标画知识点,并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指图描述位置,学生展示时指图准确,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空间定位能力。
②任务二,这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描述一个区域自然特征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
③任务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按照老师的活动要求,注重理解学习,深入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展示效果好。
④B层两个活动是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而设计的。在第1个活动中,学生先通过读气候资料图,独立思考影响北方地区气候差异的因素,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小组展示,很好的突破难点。在第2个活动中,播放了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比,为什么不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微视频,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一堂成功的课堂,适合学生学的活动设计至关重要。纵观本节课,从课本图文材料的阅读使用、到微视频的使用,教师都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体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在活动参与中增强体验,获取知识。
4.孙静:①学习任务单与课堂学习衔接有效,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②学习任务单实现了分层异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合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结合重难点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学习效果好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测评练习)
一、【基础过关】A层 (每空一分,共8分)
1、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________________以北,东临________海和黄海。
2、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属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温度带),属于__________(干湿地区)。
二【典例分析】
北方冬小麦区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经常发生旱情。尤其春季,华北地区小麦正值拔节期,黄淮、江淮麦区进入孕穗抽穗期,干旱常常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收成。(14分)
(1)“黑土地”是指C (地形区),“ 黄土地”指E 、F ___ (地形区)。(3分)
(2)界线A (山脉)。(1分)
(3)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 ____ ,华北地区旱灾多发生在______季,结合右图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层)(4分)
(4)目前国家为解决华北缺水问题修建了 工程,你还有哪些解决缺水的妙招?请写出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5)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这里成为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层)(3分)
三、【自我测试】(A层:1—3; B层:4—10)
“我最爱北国的秋天,枯黄的杨树叶和鲜艳的枫树叶随风飘舞;果园里,山楂正红,苹果正香;田野里,棉花白、玉米黄……”根据文中对秋天的描述,完成1、2、3题。
1.文中景观最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地形区( )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下列气候类型与该地区相吻合的是( )
3.属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 )
A.水稻 B.油菜 C.青稞 D.小麦
4.右图中A所在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其熟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小麦、玉米、大豆—— —年一熟
B.水稻、油菜、棉花 —— —年两熟
C.冬小麦、水稻、花生 —— 两年三熟
D.谷子、油菜、甜菜 —— —年一熟
5. B所在地区是我国著名的 ( )
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 D.江汉平原
6.A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人口少 B.面积大 C.气温低 D.沼泽多
7.A地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人文条件是 ( )
A.平原广阔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水热条件好 D.土壤肥沃
8.“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是北大荒的真实景象,下列不属于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是 ( ) A.纬度高 B.人烟稀少 C.降水稀少 D.沼泽遍地
9.关于北方地区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B.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
C.太行山将黄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 D.长白山将黑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10.东北稻米质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年一熟,生长期较长 B.夏季高温多雨
C.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D.当地生产技术先进
四、梳理归纳,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经过进一步的梳理、思考,我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势:
1.目标明确清晰,贯穿课堂始终
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清晰、明确、层次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目标,目标贯穿课堂始终,并根据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落实目标。在课前让学生就超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交流、展示,效果很好,为课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目标的制定上,实现了分层,体现了对不同层学生的挑战。
2.有效整合教材,设计分层任务
本节课把东北三省的农业和华北地区的农业整合在一起,凸显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这个目标。活动中注重学生“学”的设计,让学生在任务明确,评价标准清晰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准备、展示,充分尊重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全员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利用小组合作、微视频等突破重难点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根据课本上的活动,利用地图获取信息,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就本节课中“为什么东北平原能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这一难点,录制了微视频,非常直观、清晰的突破了难点。
4.评价及时,点拨到位。
注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拨、引导,设计清晰的评价标准,采用教师评与学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并注重练习的实现性,实现堂堂清,打造高效的课堂。
此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有待于继续改进:
1、控制好课堂容量,精简课堂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组内和班级的展示,效果会更好。
2、评价不够精细化,展示阶段应更加注重评价量规的实施。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6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5条。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可以承载以下6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3条: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联系与差异2条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环境与发展1条: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