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教学的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他们刚刚升入初中半年,思维想象能力还比较弱,因而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析图、归纳的能力。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这一区域,初步了解了学习区域的方法。这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我们临近的国家”——《日本》做好了铺垫。因此,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本节课内容。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问题引领,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日本》的教学效果分析
1、情境创设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涨。
2、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具体,达成率高。老师能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目标,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去完成。整个课堂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3、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地理图表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读图、析图、运用地图的能力。
4、教学能充分联系实际,真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了学生的防震意识。
5、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学习效率较高,习题的达标率高。
?
《日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店区第三中学 陈红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读图归纳出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特点)。
3)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获得简单的防震常识。
4)了解日本的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 ?2)?通过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
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地形及气候特点及对该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先去搜集有关日本的资料,事先对日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课前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畅游日本]伴随着动漫“机器猫”的歌曲展示有关日本的景观及相关文化的图片。
倾听、欣赏、感受
通过直观的景象,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动机。
承转
春观樱花、夏看碧海、秋见红叶、冬踏落雪。让我们走进日本,去探究它的不同……
自主先学
教师出示相关自学问题:
1、位置与范围:
2、岛国有何优势?
浏览课文,标注重点
提前学习相关内容,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做到胸有成竹。
过渡
同学们,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
学生思考后回答:地理位置;三个方面: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使学生联系学过的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的方法,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三方面来考虑,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探究一
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
小组展示
教师出示三幅地图:
《日本在世界的位置》、
《日本的地形》、
《日本的海陆位置》;
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
教师精讲点拨,进行小结。
学生自主读图思考
四人一小组分工讨论三种位置。
小组学生按照分工上台指图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完善补充。
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该由学生先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对自己的所学进行矫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通过上台指图展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过渡
日本在这样的位置条件下,又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呢?
探究二
日本的自然环境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及相关地图:
1、日本的地形有何特点?
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平原面积 ,
都分布在沿海的狭长地带,最大的平原是 。
2、日本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各分布在哪里?
气候特点是什么?
学生读图分析并回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运用地图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过渡
如果你要到日本去旅游,我会推荐你去观火山、泡温泉,为什么?
探究三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1、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
2、日本多火山地震,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何影响?
3、日本的防震措施有哪些?
4、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模拟地震在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
教师精讲点拨,进行小结。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小组内学生按照分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进行完善补充。
学生讨论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组内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这样使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
了解防震措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过渡
如果你到日本去旅游,会领略日本特有的风土人情。
探究四
日本的民族构成和文化有何特点
师生互动
展示图片:
和服与洋服并存、和食与洋快餐并存、和屋与洋房并存;
要求学生分析日本的文化特点。
学生观看图片,从衣食住等方面感受日本文化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让学生直观感受其文化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交融。
学生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建构
训练迁移
1、典型例题;
2、填充图册 P7-8页 1-3;
3、评测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 位置:地形、气候
2、多火山地震(原因、措施)
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课件37张PPT。畅游日本北海道岛之旅本州岛之旅日本拉面文字烧本州岛之旅世界有名的神户牛肉——品尝一下吧四国岛之旅我的样子像不像汉字的“四”九州岛之旅我的样子像不像阿拉伯数字”9“观火山、泡温泉——此地两不误啊到那里,我们可以赏美景,品美食呀……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春观樱花、夏看碧海、秋见红叶、冬踏落雪。让我们走进日本,去探究它的不同…… 第六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 日本学习目标:1、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读图归纳出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气候特点)。
3、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获得简单
的防震常识。
4、了解日本的文化特点。
浏览课文,做到胸有成竹:P16
1、位置与范围:
日本位于中国的 面,是亚洲__部、太平洋___部
的岛国;日本领土主要由 、 、 、 等四个大岛
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其中最大的岛是 岛。
首都是________。
2、日本作为岛国,其自然环境有何特点? 夯实基础,提前准备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问题一 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指图分析)125145 日
本
海太
平
洋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25°N45°N东 海125°E 145°E 朝鲜海峡 0° 日
本
海太
平
洋东 海160°E 问题一 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125145 日
本
海太
平
洋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25°N45°N东 海125°E 145°E 朝鲜海峡 1、半球位置:日本位于北半球、
东半球。 2、经纬度位置:
1)位于125°E至145°E之间;
2)位于25°N至45°N之间;
位于北温带;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0°160°E 问题一 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1251453、海陆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
日本海,西南临东海;
西面与俄罗斯、中国、
朝鲜、韩国隔海相望。1、日本的地形特点:
日本的地形
以 为主,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平原面积 ,
都分布在沿海的狭长地带,最大的平原是 。山地、丘陵 狭小关东平原问题二 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2、日本的气候特点:
日本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各分布在哪里?
气候特点是什么?问题二 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北部: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问题二 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2、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富士山:
位于日本东京
西南方向,是
一座活火山,
山顶终年积雪,是日本著名的
旅游胜地。旅游特别推荐:观火山、泡温泉1、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
2、日本多火山地震,对人们的
生活、生产有何影响?
3、日本的防震措施有哪些?
4、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
该向日本学习什么?问题三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P17-18P18 活动:
1、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问题三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2、日本多火山地震,对人们的生活、
生产有何影响?P171)火山分布地区温泉众多,可以作为旅游资源。2)喷发的火山灰影响交通,使蔬菜减产。3)地震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问题三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日本的防震措施有那些?P181)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2)进行防震教育和演习。3)使用地震预警系统。4)配备防震应急箱。4、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1)建立地震预警机制。2)加强防震教育和演习,提升自救能力。3)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突发地震时,你会怎么办?问题四 日本的民族构成和文化有何特点P21-22 1、日本民族构成的特点是什么?2、日本的文化有何特点?问题四 日本的民族构成和文化有何特点P21 和服与洋服并存 和食与洋快餐并存 和屋与洋房并存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小 结: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岛国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日 本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特点地形特点 气候特点 原因 措施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达标检测:1、关于日本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日本是太平洋东岸的一个岛国
B、日本群岛西岸是日本海,是中国的临海
C、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D、日本隔黄海与我国相望C 2、日本的温泉有1 200多处,温泉区已经成为日本的
旅游和疗养胜地。与温泉相联系的是( )
A.日本气候属海洋性 B.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日本多火山和地震 D.日本河流短小湍急C
我们从北海道出发欲周游全国,据此回答:
3、我们自北向南依次经过的岛屿是( )
A、北海道岛、四国岛、九州岛、本州岛
B、北海道岛、九州岛、四国岛、本州岛
C、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
D、北海道岛、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
4、我们所经过的日本最大的岛屿是( )
A、北海道岛 B、四国岛
C、九州岛 D、本州岛
CD达标检测:5、下列关于日本自然环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日本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广布
B、平原分布在岛屿中间
C、日本位于北温带,四季分明,夏季多雨
D、日本最高山为富士山,它是一座活火山
6、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监测,日本琉球群岛海域当地时间2010年2月27日5时31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
A、它处于板块交界处 B、它处于板块内部
C、它处于板块中心地区 D、它山地多平原少
BA达标检测:练 习1、填充图册 P7-8页 1~3。
2、评测练习。ABCDEFG①②③④⑤⑥HJ看谁记得快:
1、岛屿ABCD
2、海域EFGHJ
3、城市
①------⑦
4、国家
⑦ⅠⅡⅢⅣ关于《日本》的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 ?本节教材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中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认识大洲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从内容上看,本课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能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日本一节的学习内容,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这三个标题的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根据具体内容,我把教材整合为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包括“多地震的岛国及文化”。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出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读图归纳出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特点)。
3)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获得简单的防震常识。
4)了解日本的文化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 ?2)?通过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教学重点:
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地形及气候特点及对该国的影响。
4、教学难点:
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的方法。
《日本》观课记录
课例名称:
《日本》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
研究目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地图提出问题,利用地图把问题引向深入,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老师、同学提供的帮助,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得新知识 。
研究问题:
1、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2、利用地图及其它地理信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归因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研组成员:
陈红霞、王谦谦、鞠振培、刘杰、王玉栋、邵蕊、刘霞、任敬远
观课报告:
在今天的观课活动中,我们选择以“教学设计、学生小组合作的表现”作为我们的观察视角,实地观察了陈红霞老师的一节地理课,现将我们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观察点选点说明
我们选择以下两个观察维度:教学设计、学生小组合作的表现。目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设计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观察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本节教材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中第一节的内容。对于日本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这三个标题的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根据具体内容,授课教师把教材整合为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包括“多地震的岛国及文化”。
从总体上看,该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应该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评课建议:
1、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要给学生提出合作和展示的要求,小组内分工要更加明确,以便于学生的操作。
(二)具体结果:
课堂教学观察表一(教学设计)
学校
张店区第三中学
班级
初一3班
科目
地理
课题
日本
执教人
陈红霞
课型
新授课
观察人
王谦谦 刘杰、
鞠振培 邵蕊
单位
张店三中
时间
3月27日
观察主题
教学设计
项??? 目
设计内容
教学与学习效果
评价
?
环节一:
(导入部分)
(王谦谦)
伴随着动漫“机器猫”的歌曲展示有关日本的景观及相关文化的图片。
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体效果不错。
优
?
环节二:
探究一
(王谦谦)
学生先根据教师出示问题自主先学,再通过小组讨论后上台指图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到位,展示效果较好。
优
环节三:
探究二
?
(刘杰)
?
1、教师出示问题及相关地图:
2、学生读图分析并回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读图、析图,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并正确解决了问题。
?
优
环节四:
探究三、探究四
?
(鞠振培)
1、教师出示小组合作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3、师生互动归纳文化特点。
问题情境创设效果较好,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基本完成了探究学习的任务,所有问题都得到了顺利解决,每个成员都有很大收获。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互动效果较好。
优
环节五:
总结建构、训练迁移
(邵蕊)
教师通过纲要信号的形式归纳知识网络。
学生记忆知识,并通过练习学以致用。
?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
优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学生表现)
组别(分工)
小组成员的分工是否合适,每名成员的任务是否明确
小组各成员参与发言的次数以及合作探究状况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几个问题,任务完成状况如何
小组合作时教师的移动路线及指导次数
1组(王玉栋)
A
B
B
1次
2组(王玉栋)
A
A
A
1次
3组(刘霞)
B
A
A
1次
4组(刘霞)
A
C
B
2次
5组(任敬远)
B
A
C
1次
汇总等级
(任敬远)
A
A
B
6
(以“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例来进行评价:
优? 秀:A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全部完成了探究学习的任务,所有问题都得到了顺利解决,每个成员都有很大收获。
良? 好:B 小组成员虽然通过合作全部完成了探究学习的任务,但问题的解决费尽周折,花费时间较长。
合? 格:C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能够完成大部分探究学习的任务,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
不合格:D 小组成员的合作不成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很差。)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日本(一)
达标检测:
(一)填空:
1、日本的领土主要分布在 的东面, 的西北部。主要由 、 、 、 等 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2、从温度带来看,日本大部分位于______带。从海陆位置来看,日本东临______,西面与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隔海相望。
3、日本地形以_____、丘陵为主,平原狭小。日本海岸线_______,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的____业、_____业、海洋运输和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二)选择:
1、有关日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B.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C.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D.与中国隔日本海相望
2、下列城市,位于濑户内海沿岸的是( )
A.神户 B.名古屋 C.横滨 D.长崎
3、日本最高山峰位于下列哪个岛屿上( )
A.北海道岛 B.本州岛 C.四国岛 D.九州岛
4、下列关于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日本位于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地震 B. 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
C. 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D. 日本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5、四国岛与本州岛之间的海域是 ( )
A. 濑户内海 B. 朝鲜海峡 C. 日本海 D. 东京湾
6、日本四大岛屿中,纬度位置最低的是( )
A.九州岛 B.四国岛 C .本州岛 D.北海道岛
7、日本的古代建筑、文字等深受( )
A、中国的影响 B、欧洲的影响
C、非洲的影响 D、印度的影响
8、小明去日本旅游回来,下面是他对日本之行的描述,哪一句是假的( )?
A.享受美味生鱼片 B.到热带雨林探险? C.游富士山,泡温泉 D.观赏樱花 ?
9、日本最大的岛屿是( )
A、本州岛 B、四国岛 C、北海道岛 D、九州岛
10、日本首都东京位于( )
A、北海道岛 B、本洲岛 C、四国岛 D、九州岛
(三)读日本图回答:
1. 写出图中的地理事物。
城市:① ,②
岛屿:A. B.
临海:C. D.
海峡:E.
2. 请用板块理论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日本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
4、试举例说明日本文化的特点。
地震小知识: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一、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二、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三、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四、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五、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六、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七、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八、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九、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十、不要听信谣言,按正确信息采取行动。
关于《日本》教学的课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变化不大,只是从形式上去适应改革。通过不断培训,并结合《日本》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我认为有效教学只注重教师如何去教,今后我会更多的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去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过去我的教学过多的强调了知识目标的达成,今后我会更加重视三维目标的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过去我的教学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还是讲的过多、过细,今后我一定会遵循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原则,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反思,让每一节课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从地图中来,到地图中去——强化地图意识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地理课本的文字中,更蕴含于各式各样的地图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记图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有效学习,使他们在读图用图中学到所需的地理知识。首先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其次要教会学生读图的步骤,最后要培养学生用图的能力。而这节课我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
教学中,我们还要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而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另外,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实行优化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另外,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更有效、更长久地进行,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和过程都应及时地给予反馈与评价,以使学生获取不断进步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将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关于《日本》教学的课标分析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五部分是“认识区域”,其中的第三个内容是“认识国家”,在这个标题下列举了9个方面的要求。《日本》这节课的第一课时可以承载以下6个方面的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对应这一标准,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对应这一标准,要求学生根据相关地图及资料,分析日本的地形、气候特点,认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对应这一标准,要求学生分析日本作为岛国的优势。)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对应这一标准,要求学生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
5、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对应这一标准,要求学生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对岛国饮食、旅游、房屋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6、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对应这一标准,要求学生认识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