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7.2 东南亚(课件2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7.2 东南亚(课件2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2-27 16:41:54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刚刚起步,已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但归纳整合资料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尚不够准确。在情感认知方面,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而且学生对旅游胜地东南亚有一定的了解,比较关注东南亚的状况。但是,由于只是储备不足,因此对本节的内容理解起来还存在难度。
因此,在本节课中充分相信学生能且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的自学和探究,并通过自学和探究,运用网络彼此相互交流、通过网络合作,加深对本课题的认识和理解。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强化练习,85%的同学都达到了合格水平,说明通过本节课,大部分同学对所学内容已经基本掌握,还有一小部分同学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有小组长对其进行跟踪辅导。
《东南亚》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活动、编口诀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本节课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如:先让学生举手发言了解的状况,后师再让同学补充,最后再由老师全面讲述,这样学生表现积极,效果较好。
二、图文并茂,掌握技巧
地理课堂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该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利用图片、课本剧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做到“我参与我快乐”。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于是,本节课以“郑和下西洋路线”为主线,融合历史知识与古代地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供“一带一路”热点资料,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与地理学习的密切关系,努力创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
东南亚教学设计
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初一地理 亓玉花
一、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东南亚》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地理分区,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亚洲的深入,是帮助学生走进国家的基础。这一区域的学习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域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本区域及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有关系到地理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的养成,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刚刚起步,已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归纳整合资料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尚不够准确。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找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说出该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
(2)运用图表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论辩和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的位置、国家及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
难点: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中观线索呈现: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15年3月初,“一带一路”成为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一带一路”呢?“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活动:
PPT展示“一带一路”资料图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问题引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有何相同之处呢?
学生回答:
都经过了一个重要的海峡——马六甲海峡。
教师活动:
那么,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六大地理分区中的哪一个区域呢?
学生回答:
东南亚
教师引导:今天咱们大家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好不好?
学生回答:好
教师引导: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段话剧表演,大家欢迎!
独白:历史的车轮瞬间回到了大明王朝,朝堂之上,明成祖朱棣正在跟郑和商议国事。
明成祖:“郑爱卿,你觉得此事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郑和:“陛下,臣有8成把握能找到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好,那就有劳郑爱卿了”
郑和:“陛下请放心,臣定不负重托。臣告退”。
独白:郑和回到自己的住所,立刻召集随从、海员、军队、翻译等众人,说有要事相商。
郑和:“此事关乎国体,大家必须牢记”
独白:这就是郑和出发前对大家进行的短期培训。
第一板块 知识普及 准备出发
过渡:为了让大家对此次远航有一个大体的认识,郑和给自己的船队进行了短期培训。
教师活动:PPT展示世界地图、东南亚范围图、东南亚政区图
问题引领:
1.读图描述东南亚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其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2.读图找出东南亚的范围包括那两部分?
3.在图中找出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并指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
4.据图回答东南亚濒临南海的国家有哪些?
5.既与我国陆上相邻,又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哪国?
学生活动:
认真学习,巩固培训内容:
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范围
包括两部分
主要国家
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
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
东南亚濒临南海的国家
既与我国陆上相邻,有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经过一番学习,随行的大小官员、船员、翻译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等有了一个简单的认知。
第二板块 扬帆远航 宣我国威
过渡: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令,率领船队浩浩荡荡从刘家港出发,开始了寻找建文帝下落,同时,宣扬我大明王朝国威的艰难旅程。
郑和船队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继续前行,进入一个狭窄的水道,大家喜出望外,这就是传说中的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通过PPT和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图中找出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重要性。
问题引领:
1.读图找出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
2. 读图分析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3. 日本为什么把马六甲海峡叫做“海上生命线”?
4. 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有影响吗?
学生探究:
抵达要塞,感慨万千:
马六甲海峡
位置
重要性
1.
2.
对日本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板块 海上见闻
过渡:几经周折,跨越重洋,我们船队要在附近休整一段时间,并分头到东南亚各国访问,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并进行礼物互赠。同时,还要私下里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湿热气候
教师引导:郑和船队以马六甲海峡为基地,东奔西走,名为朝贡,实则找寻建文帝下落。
问题引领:
1.读图说出A、B两地各是什么气候类型?
2.读图分析A、B两种气候类型各有何特点?
3.读图说出A、B两种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活动:高温多雨,大相径庭:
字母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A
B
——农业
教师引导:你知道东南亚人最经常吃的食物是什么吗 ?
问题引领:
东南亚人为什么喜欢吃米饭呢?(从气候、地形和劳动力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喜食米饭,与大明相似:
粮食作物
条件
气候:
地形:
劳动力:
——热带作物
教师引导:湿热的气候,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问题引领:
1. 读图说出稻米主要出口国是那些国家呢?
2. 读图分析椰子、橡胶、油棕、蕉麻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呢?
学生活动:大开眼界,四季收获
经济作物
主要分布
橡胶
椰子
油棕
蕉麻
——衣食住行
教师引导:船员们发现当地人的生活与我们天朝上国截然不同。
问题引领:运用图片资料,了解东南亚的生活。
学生探究:
独具异国风情的生活
生活方式
特点




第四板块 满载而归——终成巨著《瀛涯胜览》
郑和七次下西洋,其助手马欢追随郑和多次航海,把沿途见闻作了详细的记录,最终形成巨著《瀛涯胜览》。
探究性作业:
一带一路方案的实施,给我国及东南亚带来哪些优惠呢?【温馨提示:同学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观评记录
班级
课题
姓名
时间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自评
组评
师评
学习方式
A:自学交流、合作探究
B:听讲练习、回答问题。
C:唯师唯书、被动接受。
学习水平
A:能投入、善合作
B:能听懂、会理解
C:自学缺方法、合作没激情
学习效果
A:掌握并能灵活运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习水平
B:能掌握知识技能并运用,但学习水平未有提高
C:完全依靠教师讲解勉强掌握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课件25张PPT。我们生活的大洲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西半球的国家极地地区宏观线索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在图上找出日本、俄罗斯、印度、东南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俄罗斯东南亚日本印度郑和下西洋——海上见闻追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图郑和下西洋路线路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扬帆远航——知识普及读图:描述东南亚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其地理位置有何特点?东南亚的范围学

导航1.在图中找出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有哪些?
2.据图回答东南亚濒临南海的国家有哪些?海上见闻——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读图分析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日本为什么把马六甲海峡叫
做“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思考:
1.中东地区最丰富的资源是什么?
2.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最短航线经过哪个海峡?中东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读图回答:东南亚主要
的气候类型有哪两种?海上见闻——湿热的气候1.读图说出A、B两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特点。
2.读图说出A、B两种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你知道东南亚人最经常吃的食物
是什么吗 ?生活小常识海上见闻——米饭思考:
1.为什么东南亚盛产水稻?(从气候、地形和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气候:高温多雨
地形:耕地较少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其他:单位面积产量高橡 胶海上见闻——热带经济作物椰 子油 棕蕉 麻
读图回答:
1.稻米主要出口国有哪些国家?
2.椰子、橡胶、油棕、蕉麻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马棕泰橡律麻子印尼椰子泰国米海上见闻——衣食住行海上见闻巨著——《瀛涯胜览》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湿热的地理环境东南亚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热带旅游胜地城市分布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探究性作业?一带一路方案的实施,给我国及东南亚带来哪些优惠呢?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地理分区,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亚洲的深入,是帮助学生走进国家的基础。这一区域的学习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域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本区域既涉及到知识的掌握,又关系到地理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的养成,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教材编排方面,人教版与鲁教版在章节分配上基本一致,都把《东南亚》一节内容编排在了第七章的第二节;而湘教版则有所不同,它把《东南亚》一节内容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的第一节。关于《东南亚》这一节的内部标题编排也是大同小异,人教版与鲁教版分为四个大标题,突出体现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四部分;湘教版在编排上则重在突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以及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影响等方面。
《东南亚》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两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重点突出东南亚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性。东南亚地处热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了东南亚农业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利用“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等图及其相应的活动,突出体现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东南亚的位置、国家及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难点: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根据教材的编排,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同时,确定本节课为两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在教材整合方面,鲁教版《东南亚》一节更注重突显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活动题的形式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观评记录
李娟主任: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本节课的亮点是学法指导非常具体,切实能够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能够体现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张建强老师: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刘西城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师生感情融洽,教学效率高,课堂实效性强,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宗云霞老师: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课过程中,强调一下老挝的“挝”的写法。
商玲老师:对热带经济作物分布的歌谣可以换一个更容易识记得。
杨修志老师:语言抑扬顿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可以选择用“一带一路”的时政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建利老师: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脉络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
张华丽老师:小组合作时,可以让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探讨,这样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
李艳娟老师: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课本剧活动及地理顺口溜记忆法,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张燕老师: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课题: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课型:新授课 共2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亓玉花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运用资料说出该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
材料1:2015年3月初,“一带一路”成为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一带一路”呢?“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资料2:

图1 东南亚 图2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图3 东南亚气候图 图4 海上丝绸之路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让我们想起了600年前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今天就让我们随同郑和的船队,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吧。
(1)航海前知识普及:主要从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方面,全面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概况。(图1)
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范围
主要国家
(2)海上见闻一:“东方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明确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图2)
马六甲海峡
位置
重要性
1.
2.
(3)海上见闻二:湿热的气候。(图3)
字母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A
B
(4)海上见闻三:东南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与中国存在差异。(课本P26图7.24)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生活(衣、食、住、行等)
【强化练习】
1.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 )
A.东南亚 B.西亚 C.澳大利亚 D.东亚
2.与中国陆地相邻的东南亚的内陆国是( )
A.泰国 B.马来西亚 C.缅甸 D.老挝
3.号称“十字路口的位置”“日本海上生命线”,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著名海峡是( )
A.白令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琼州海峡 D.马六甲海峡
4.“泰国黑米、香米……”这些稻米相信大家都尝过,它们以其优良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不仅泰国,而且越南、缅甸也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原因之一:这里有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条件( )
A.高温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燥的气候
C.温和多雨的气候 D.寒冷干燥的气候
5.读“东南亚图”回答
(1)东南亚包括___________半岛和_____________群岛两大部分。
(2)A是东南亚著名的马六甲海峡,请在图中用字母A标注出来。它是沟通_________洋和_________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3)D是我国的__________海。
(4)写出以下国家名称国家:
E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的大部分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这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____________(水稻或小麦)。
课后反思
东南亚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区域,因此,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本节课以“郑和下西洋”船员们的海上见闻为主线,用课本剧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整合历史学科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地理课堂中来。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知识普及,准备出发”、第二板块为“扬帆远航,宣我国威”、第三板块为“海上见闻”、第四板块为“满载而归——终成巨著《瀛涯胜览》”,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作为探究活动,辅助课本知识的学习。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则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图,查图,看图等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提高。
课标分析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该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这一区域的学习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域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本区域既涉及到知识的掌握,又关系到地理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的养成,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