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件+视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件+视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8 07:23: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学生能够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同时也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综合思维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天体之间以及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如恒星与行星的关系、行星与卫星的关系等。这种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宇宙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2.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不仅受到太阳等恒星的影响,还与其他行星、卫星等天体存在相互作用。这种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地理实践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并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
2.学生能够绘制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示意图,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对宇宙层次结构的理解,并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观念。
人地观念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
1.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2.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三、教材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 球》的第一节,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的两部分。“地球在宇宙中”从我们生活的常见情景出发,我们从小到大地仰望星空,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教材从星星(天体)的分类,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发出疑问:“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而其他星球目前没有发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我们探索太空的基础。第二部分“人类的太空探索”,太空探索从人类(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到我们中国,感受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认识到我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课本回应了,很多人可能会有的疑问:“太空探索花费巨资,有意义吗?”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引领:人类为什么要开启《流浪地球》计划。
视频展示:电影《流浪地球》片段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和承转: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天体存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未来的人类一定要寻找适合生存的第二家园,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是一个短期似乎可有可无,长远却价值非凡的事情。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方法指引:阅读图1.1和课本P6-7。
问题引领:1.认识“宇宙”。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宇宙是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的统称,是物质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
问题引领: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天体是指宇宙空间各种星体的总称,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星系、星云等;人造天体包括:人造卫星、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问题引领: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问题引领:4.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问题引领:5.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来讲。外部原因: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内部原因。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使地面具有适应的气温;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了大气层;地球上有液态水。
(承转)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生活动二:了解太空探索取得成就。
方法指引:阅读图1.2-1.4和课本P8-10。
问题引领:1.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同时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问题引领: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人类不断开展各项研究,在太空观测、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和成就。
问题引领: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
小组讨论回答:......
补充资料:视频了解“嫦娥探月工程”
教师小结: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建设、月球与火星探测、太空观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了中国力量。
五、课后反思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宇宙环境,而在于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中国古人常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见天文和地理本是一家,认识和地球相关的天文知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通过收集大量的世界和中国认识、探索太空的素材,使课堂呈现方式更加的丰富多样,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同时通过探究“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和“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在讲解“中国太空探索成就”时,要润物细无声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这一课时,要注意初一学生的学情,不能过度拓展和延伸提高难度,增强学习兴趣是首要的。要教会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六、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人类为什么要开启《流浪地球》计划。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了解地球为什么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的家园,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根据图文资料,认识人类的太空探索过程,尤其是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树立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学生活动一
阅读课本P6-7,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认识“宇宙”。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
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5.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1.“宇宙”是什么?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指无限空间, “宙”指无限时间。—《淮南子·原道训》
宇宙是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的统称,是物质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
天体:指宇宙空间各种星体的总称,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恒星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夜幕中镶嵌着无数的光点,这其中除了少数行星,其它的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行星
行星是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包括了八大行星,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属于其中之一。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小行星
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卫星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是由人类建造,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彗星
慧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星云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的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一个普通星云的半径一般在10光年以上,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
2.宇宙中有哪些成员—星系
星系是指数量巨大的恒星系及星际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银河系是一个包含恒星、气体、宇宙尘埃和暗物质,并且受到重力束缚的大星系。
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4.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5.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5.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学生活动二
阅读课本P8-10,了解人类的太空探索和我国太空探索成就。
1.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
1.太空探索的意义。
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同时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
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第一颗人造卫星
苏联研制发射的第一颗地球卫星,也是人类研制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的航天时代。该卫星在轨工作了22天,于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气层烧毁。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第一艘载人飞船
前苏联研制“东方1号”飞船是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人类登上月球
阿波罗11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行星际探测
旅行者号探测器,是美国研制并建造的外层星系空间探测器,共发射两颗,携带的钚电池将持续到2025年左右。当电池耗尽之后,他们会停止工作,将继续向着银河系的中心前进。2013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空间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以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为名,纪念其对宇宙膨胀学说的贡献。由于哈勃望远镜远离地面,避免了大气散射的背景光,能够比地面观测站更精确、更详细地观测和记录天文现象。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火星探测
1997年7月5日,美国的火星探路者释放旅居者号火星巡视器,巡视器实现了人类首次在太阳系除月球外的其他行星表面移动。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空间站建设
国际空间站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
2.人类探索太空历程。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载人飞船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神舟五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天宫空间站
2022年,随着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建设也迎来收官。至此,拥有“三室三厅”的中国“天宫”,也将创下首次同时容纳6名航天员的纪录。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探月工程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太空观测
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得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火星探测
祝融号是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高度有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2020年7月2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发射升空。
3.中国太空探索成就。
嫦娥探月工程
1.2020年我国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如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其中表示地球的是( )
A.a B.b C.c D.d
B
练一练
2022年11月8日,天空上演一次精彩的月全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看到全食的古铜色“红月亮”,更难得一见的是,月食的同时还发生了“月掩天王星”的罕见天象。完成下面小题。
2.天王星属于( )
A.卫星 B.恒星
C.行星 D.彗星
3.下列天体系统不包含月球的是(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可观测宇宙
C
B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图1为宇航员在空间站看到的星空图,图2为太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太空探索使我们认识到( )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卫星
C.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月球
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
5.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
①开发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 ②利用太空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④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