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海陆的变迁(课件+视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3.3.1 海陆的变迁(课件+视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8 07:44: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综合思维目标
1.要求从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举出地球表面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例子;
2.至少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地理实践目标
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知道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的比较活跃地带。
(四)人地观念目标
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地震知识,指导生产、生活。
重点和难点
1.板块构造学说。
2.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关内容。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叙述式课文部分用事实阐述基本观点,即大地是不断变化的。教材活动式课文则围绕基本观点,以实例举证、实例解释和实证分布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说一说:沧海桑田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播放沧海桑田的故事视频)
教师小结:沧海桑田的故事告诉我们,海洋和陆地是会发生变化的,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能变成陆地。
(承转)你知道哪里发生过海陆变迁吗?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方法指引:读图3.18-图3.20和课本57-58页文字。
问题引领:1.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
2.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地壳运动会让海洋变成陆地;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海平面的升降也会让陆地变成海洋;荷兰填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可以把陆地变成海洋。
(承转)在认识到局部海陆变迁后,全球范围内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引发新的讨论。
学生活动二:了解海陆变迁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方法指引:读图3.21-图3.25和课本58-61页文字。
问题引领:1.关于海陆轮廓的争论,你赞成哪种看法?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20世纪上半叶在认识到局部的海陆变迁后,全球范围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在地学科学史上引发了一场争论。主要存在“活动论”和“固定论” 两种观点。
问题引领: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魏格纳提出了什么理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问题引领:3.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们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问题引领:4.该理论有哪些证据?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有:(1)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3)非洲西部和南美东部生物的相似性;还有南极大陆发现大陆的煤矿等。
问题引领:用该理论解释:
(1)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2)图中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它将来的命运会怎样?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太平洋在变小,未来将会消失。
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初并没有提出“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而是通过时空穿梭呈现大陆漂移过程,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尝试一种新的探究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自主生成探究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探究。最终归纳出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原来一个伟大深奥的学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一步步总结出来。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沧海桑田”讲了什么地理变化?
“沧海桑田”告诉我们
3.3.1《海陆的变迁》
核心素养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要求从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举出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例子。
了解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读图3.18-图3.20和课本57-58页文字。
1.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
2.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活动一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1.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




1.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1.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
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脉
台湾海峡的海底古河道遗迹
荷兰的填海造地
地壳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2.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读图3.21-图3.25和课本58-61页文字。
学生活动二
1.关于海陆轮廓的争论,你赞成哪种看法?
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魏格纳提出了什么理论?
3.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该理论有哪些证据?
5.用该理论解释:
(1)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2)图中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它将来的命运会怎样
1.关于海陆轮廓的争论,你赞成哪种看法?
20世纪上半叶在认识到局部的海陆变迁后,全球范围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在地学科学史上引发了一场争论。
大西洋










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魏格纳提出了什么理论?





1915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陆拼合图
3.该理论有哪些证据?
3.该理论有哪些证据?
3.该理论有哪些证据?
3.该理论有哪些证据?
(1)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2)图中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它将来的命运会怎样
5.用该理论解释:
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太平洋在变小,未来将会消失。
课堂小练
1.海牛、鸵鸟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可能的原因是( )
A.海牛、鸵鸟具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B.人类活动带到两洲
C.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
D.①②两洲原是一块大陆,后漂移分离而成
2.喜马拉雅山现在不断长高,主要原因是( )
A.山上的积雪越来越厚
B.地球在不断的运动
C.板块还在不断地碰撞、挤压
D.地球在不停的膨胀
D
C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通过不同时期海陆分布变化的状况可以说明地球表面( )
A.有连续而广阔的海洋
B.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C.陆地被海洋分割、包围
D.海洋和陆地不断的运动和变化
4.下列叙述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
A.我国东海海域发现河道的遗迹
B.地球表层自古以来是完整一块
C.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
D.在许多高大的山脉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
D
C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图为“不同时期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是( )
A.⑤⑦ B.②⑥ C.②③ D.①④
6.肯氏兽是2亿年前陆生动物,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以下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
A.动物迁徙 B.大陆漂移 C.降水变化 D.气温变化
7.对世界海陆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西半球海洋面积小于陆地面积
D.任意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A
B
肯氏兽的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