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大串讲
期中考点
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主讲人:晓强课件工作室
第一章
地球运动的意义
期
中
目 录
C o n t e n t
1
2
3
4
地球自转的基础
地球自转的意义
地球公转的基础
地球公转的意义
1
考点
地球自转的基础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基础认识,能够正确判断地球在不同情况下的自转方向,能够比较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等细微知识。
地球自转的基础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运动形式 自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运动周期 恒星日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
太阳日 1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现象周期)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h(1°/4分钟)
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670 km/h)向两极(0 km/h)递减;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地球自转的基础
2.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顺时针
根据南北半球判断:如果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出南北半球,则北逆南顺。
地球自转的基础
2.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增大的为东经,减小的为西经。
地球自转的基础
3.地球自转的速度判断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线速度:受纬度与海拔的影响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地球自转的基础
4.航空航天的运用
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
航天发射基地的条件
因素 条件
纬度条件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和成本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利于发射和跟踪
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地形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跟踪观测
地球自转的基础
4.航空航天的运用
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
地球自转的基础
4.航空航天的运用
航天器返回基地的选址:
航天器返回基地的条件
因素 条件
地形条件 卫星回收基地需要平坦开阔的地形,便于搜救操作
气象条件 需要干燥的气候和晴朗的天气,以确保能见度高,便于观测和操作。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需要稳定,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人口条件 需要人烟稀少,便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自然障碍物 需要避开大河、湖泊和森林等自然障碍物。
经典题型
下图示意中国重要的航天基地,从发射节省能源角度(获得最大初速度)考虑,最合适的发射基地是哪个( )
A.④ B.③ C.② D.①
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高,火箭所获得的初速度也就越大,则发射同等重量的航天器越节省能源。图中显示,我国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文昌(④)的纬度最低,卫星发射获得的初速度最大,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A
经典题型
下图示意中国重要的航天基地,有关图中四个航天基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③地>①地 B.自转角速度②地>①地
C.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②地>③地 D.③地随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24小时
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③地纬度低①地,因此自转线速度③地>①地,A正确;全球除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相等,因此自转角速度②地=①地,B错误;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均为一个恒星日,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C、D错误。故选A。
A
2
考点
地球自转的意义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考察,能够根据光照图判断昼夜更替的现象,能够利用时差计算时间并进行日期的变化,能够熟练运用地转偏向力分析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晨昏线:
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它由晨线和昏线两段组成。
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晨昏线判断方法:
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晨线
夜半球
昼半球
6:00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晨昏线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晨线与赤道相交处的时间是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处的时间是18时
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在在0~~230 26’之间,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特点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常见晨昏线示意图: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晨昏线运用: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既要根据自转判断晨昏线,也要根据晨昏线判断自转方向
确定时间:根据晨昏线可以确定已知四地地方时,即晨昏线与赤道交点6点或18点,平分夜半球经线24点,平分昼半球经线12点
18:00
6:00
12:00
24:00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晨昏线运用:
③确定日期和季节:根据晨昏线可判断二分二至日,根据昼夜分布判断季节
冬至12月22,冬季
夏至6月22,夏季
春分3月23
秋分9月23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晨昏线运用:
④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的纬度互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20。
太阳直射点在20。N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意义一:导致昼夜更替
晨昏线运用:
⑤确定昼夜时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点-日出(落)时间)×2;昼弧/15
昼长=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0点-日出(落)时间)×2;夜弧/15
⑥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⑦确定极昼极夜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相切,该纬线与极点之间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经典题型
读下面四幅图,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根据所学知识,顺地球自转运动方向,由黑夜进入白昼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为昏线。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位于晨线上,②位于昏线上,③位于晨线上,④位于晨线上。因此,位于黄昏的是②。B正确,排除ACD。故选B
B
经典题型
读下面四幅图,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是黑夜与白昼的分界线,晨昏线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四个地点所在的晨昏线平面都与太阳光线垂直,D正确,排除ABC。故选D
D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地方时:
产生:随着地球自转,同一纬度,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时间比西边早,造成不同经度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特点: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东早西晚
经度每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1度4分钟
晨昏线与赤道相交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点或18点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地方时:
③计算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材料明确已知地方时和所求地的经度
确定两地之间的经度差(一般选择劣弧经度差小于180度的)
利用经度差确定两地之间的时间差
根据经度确定两地之间的东西方向
利用东加西减原则,算出具体时间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区时:
时区:地球上有无数条经线,有无数个地方时,这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便于时间的管理,人们决定按同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记时的方法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度
区时:根据国际规定,每一个时区的区时均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统一时间,即区时。
国际标准时间:以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国际上统一 采用的标准时间,称为国际标准时间,即格林尼治时间,又称“世界时”
时区确定: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区时: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区时:
⑤区时计算:
根据材料明确已知区时和所求地的时区
确定两地之间的时区差(同减异加)
利用时区差确定两地之间的时间差
根据经度确定两地之间的东西方向
利用东加西减原则,算出具体时间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日期的变更:
日界线:日期变更的界线,有自然日界线和国际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作“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自然日界线:以地球上0时所在的经线作为自然日界线,自然日界线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日期的变更:
④日期变更相关事宜:
确定日期变更的特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
确定日期的范围: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确定日期的比值: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新旧两天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
地球自转的意义
2.意义二:产生时差
日期的变更:
④日期变更相关事宜:
N
850E
1300E
950W
A
B
C
D
50W
400E
1750E
1400W
新的一天
旧的一天
判断:如图,若此时50W的地方时为0时,则此时新旧日期占世界的比值是多少?
经典题型
读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地的时间为( )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图中心为北极点,说明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可以判定,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甲地左侧的晨昏线是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根据经度分布规律,甲地位于晨线所在经线以东45°,地方时早3个小时,因此,甲地地方时为9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经典题型
读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北京为( )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如果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根据日界线的相关知识可知,甲地左侧的日期分界线为0时经线,与之对应的日界线是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北京位于东八区,使用120°E经线作为区时,120°E比180°晚4个小时,因此东八区为8时,CD错误;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北京位于7日所在范围内,B正确,A错误。故选B。
B
地球自转的意义
3.意义三: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
概念: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南左北右);赤道不发生偏转,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地球自转的意义
3.意义三: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
原因 受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1)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2)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3)纬度越高和物体水平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原理应用 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淤积左岸,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图: ②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经典题型
下图为某一平直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此河流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积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发生偏转。读图可知,该段河流右岸冲刷严重,应是向右偏转,所以该段河流位于北半球,BCD错误,故选A
A
经典题型
下图为某一平直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若此河流是一条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南岸 B.北岸 C.东岸 D.西岸
由上题可知,该段河流位于北半球,右岸冲刷严重,又因为该段河流是一条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所以右岸为该段河流的东岸,故该段河流需要特别加固东岸河堤,ABD错误,故选C
C
3
考点
地球公转的基础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础认识,能够正确判断公转方向,周期以及速度的差异性。能够根据黄赤交角的特征熟练的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地球公转的基础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运动形式 公转
概念 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恒星年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公转真正的周期)
回归年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速度 角速度 平均约1°/天;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线速度 平均30 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地球公转的基础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远日点:7月初
近日点:1月初
远日点:速度最慢
角速度:57 /d
线速度:29.3km/s
近日点:速度最快
角速度:61′/d
线速度:30.3km/s
地球公转的基础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黄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
②赤道面:地轴余赤道垂直的平面。
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④度数:目前黄赤交角大致为23°26′
⑤特点:
地轴指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且永远与赤道垂直
黄赤夹角:23°26′(不变)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66°34′
黄赤夹角的度数=回归线的纬度;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为互余的关系
地球公转的基础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⑥变化:
黄赤交角 热带 温带 寒带 太阳直射点移动
变大 范围变大 范围变小 范围变大 范围变大,速度变快
变小 范围变小 范围变大 范围变小 范围变小,速度变慢
地球公转的基础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太阳高度: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②太阳直射点(概念):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③太阳直射点移动原因:
黄赤夹角存在
地球公转
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地球公转的基础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④移动过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时间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春分-夏至 3月21-6月22(左右)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开始向北移动至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端
夏至-秋分 6月22-9月23(左右) 由北回归线,开始向南移动,于秋分再一次回到赤道
秋分=冬至 9月23-12月22(左右) 从赤道开始进一步向南移动,冬至日移动到最南端
冬至-来年春分 12月22-次年3月21(左右) 由南回归线,开始向北移动,并再一次回到赤道,完成一次回归运动
地球公转的基础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④移动规律:
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回归线以外, 太阳不直射
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夏半年:春分→秋分;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南半球情况反之
移动速度:太阳直射点大概每个月移动8度,一个星期大概移动2度左右
春分日:3月23左右
夏至日:6月22左右
秋分日:9月23左右
冬至日:12月22左右
次年春分日:3月23左右
23。26,N
23。26,S
经典题型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自2021年元旦至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方向是( )
A.一直向北 B.一直向南 C.先向北后向南 D.先向南后向北
元旦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之后向北移动,6月22移动到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9月23移动到赤道,继续向南移,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C
经典题型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
A.持续变快 B.先变慢再变快 C.逐渐变慢 D.先变快再变慢
地球公园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期间,地球经过远日点,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B
经典题型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温带的范围减小 B.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C.热带的范围减小 D.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黄赤交角的大小等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呈互余,若黄赤交角为20°时,回归线的度数为20°,极圈的度数为70°,B错误;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所以热带范围减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了,C正确,D错误;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大,A错误,所以选C
C
4
考点
地球公转的意义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球公转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考察,能够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分析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够利用光照图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能够熟练掌握四季的更替与五带的划分。
地球自转的基础
1.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某地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某地正午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A
h
地平面
地球自转的基础
1.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规律:
①时间相同,不同纬度地方的变化规律(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②纬度相同,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来增去减)
春分:3月23左右
秋分:9月23左右
冬至:12月22左右(一年当中最小)
次年春分:3月23左右
23。26,N
23。26,S
夏至:6月22左右(达到一年当中最大)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逐渐减小
逐步增大
夏半年
冬半年
地球自转的基础
1.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规律:
③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自转的基础
1.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规律:
④不同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分布规律
回归线内,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一年会出现两次最大值
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一年会出现一次最大值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一年会出现1次最大值,1次最小值,且出现在两至日
极圈以内,无直射,一年出现一次最大值,且极夜时会出现无正午高度
地球自转的基础
1.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规律:
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46°52′), 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到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地球自转的基础
1.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
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12时
确定房屋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朝向应朝向太阳光线,北半球及其以北地区,一般坐北朝南。南半球及其以南地区坐南朝北。
确定影子变化及朝向: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呈负相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影子朝向与太阳光线相反。
确定楼间距及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情况下以当地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作为确定依据
确定太阳能集热板的调节角度:当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所接收的太阳辐射最丰富,因此太阳能集热板的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经典题型
下图为世界四地一年内正午太阳方向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图中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
A.I、Ⅱ B.Ⅱ、Ⅳ C.Ⅱ、Ⅲ D.Ⅲ、Ⅳ
由图可知,Ⅱ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时为直射,其它时间均小于90°,且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天空,应位于北回归线上,同理Ⅲ地位于南回归线上;IV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的时段,太阳均位于正南天空,且正午太阳高度为0°时,IV为极夜现象,因此应位于北极地区,故II、IV两地均位于北半球,B符合题意。I地位于赤道上,Ⅲ地位于南回归线上,排除ACD。故选B。
B
经典题型
下图为世界四地一年内正午太阳方向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Ⅱ与Ⅲ地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均位于太阳直射的最高纬度 B.均位于南北纬40°之间
C.正午太阳方位全年相同 D.一年接受四次太阳直射
图中显示II与Ⅲ地能够接受太阳直射,但除直射外,两地的正午太阳方向没有变化,即II地始终在南,Ⅲ地始终在北,说明两地分别位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高纬度,一年内仅接受一次太阳直射,A正确,BD错误;随着直射点的移动,两地的正午太阳方位会发生变化,被直射的那天与其它日期不同,C错误。故选A。
A
地球自转的基础
2.意义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产生: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地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接受太阳光照的差异。
情况: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地球自转的基础
2.意义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
基本变化:
春分:3月23左右
秋分:9月23左右
冬至:12月22左右
次年春分:3月23左右
23。26,N
23。26,S
夏至:6月22左右
昼长夜短,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
昼短夜长,北半球出现极夜现象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渐短夜渐长
昼渐长夜渐短
夏半年
冬半年
地球自转的基础
2.意义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
②时间规律:
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出现极昼;
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出现极夜;
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半年南半球昼短夜长;
地方时6点日出,昼夜平分,早于6点,昼长夜 短,晚于6点,昼短夜长
③空间规律:
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对称分布;
太阳直射点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的幅度越大;
极昼极夜的范围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地球自转的基础
2.意义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逆向运用:
根据昼夜状况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比较昼夜长短的差值,判断纬度高低: 差值越大,纬度越高;赤道上,昼夜长短差值等于0。
根据昼夜时长,判断日出日落的地方时:日出时间=12-1/2昼长;日落时间=12+1/2昼长
经典题型
图1为2024年元旦日出地图(日出线标注为北京时间),图2为海口广播电视台视频号元旦当天发布的微视频截图。元旦当天海口的昼长约为( )
A.9小时30分 B.10小时 C.11小时 D.11小时30分
由图可知,元旦当天海口日出的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为7:15,海口经度约110°E,即日出地方时6:35(减40分钟),可算出上午时长是5小时25分钟(12:00-6:35),该日昼长为10小时50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经典题型
图1为2024年元旦日出地图(日出线标注为北京时间),图2为海口广播电视台视频号元旦当天发布的微视频截图。记者摄像时面朝( )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视频截图显示“2024第一缕日出”,即为日出后不久,元旦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可知记者拍摄时面向东南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地球自转的基础
3.意义三: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五带划分:
地球自转的基础
3.意义三: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四季形成:
天文四季:春秋:夏冬过渡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我国四季:我国四季的划分,以我国传统节气中的四立节气作为春夏秋冬的开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反应了地区在的时候、物候、气候的变化
经典题型
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太阳黄道上24个位置(相邻节气之间太阳黄经相差15°),可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下图为2023年我国某地相邻节气平均气温变量(本月与上月平均气温的差值)曲线图。下列节气中,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的节气分别是( )
A.清明、立春、小暑 B.雨水、小满、大寒
C.冬至、白露、惊蛰 D.立秋、芒种、小雪
结合已学可知,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热量状况),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温度下降);反映物候现象:小满、芒种(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由此可知,立秋反映季节变化,芒种反映物候现象,小雪反映气候变化,D正确;清明反映物候现象,立春反映季节变化,A错误;雨水反映气候变化,B错误;白露反映气候变化,惊蛰反映物候现象,C错误。故选D。
D
经典题型
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太阳黄道上24个位置(相邻节气之间太阳黄经相差15°),可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下图为2023年我国某地相邻节气平均气温变量(本月与上月平均气温的差值)曲线图。该地一年中气温最高时(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B.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C.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D.午间日照入室最多
读图可知,从立春到小暑平均气温变量均大于0℃,说明气温是逐渐上升的,而小暑以后平均气温变量小于0℃,说明气温下降了,由此可以判断小暑时平均气温最高,此时为7月份,直射点在北半球,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A错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是在夏至,C错误;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午间日照入室最多是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冬至,D错误。所以选B。
B
Thanks
and your slogan here
杨帆起航 再创辉煌
主讲人:晓强课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