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导入
在中国古代,诚信和礼仪被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来探讨这两个重要的道德品质。
选自《世说新语》。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作品出处
诗人简介
字季伯,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
刘义庆(403——444)
解题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约同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
初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
初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
翻 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去:离开。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翻 译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时年:当时的年级。
戏:嬉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翻 译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
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翻 译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非:不是。
人:别人,他人。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
而:连词,表修饰。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翻 译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则:就是。
信:诚信,讲信用。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翻 译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之:代词,指元方。
入:进入。
顾:回头看。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任。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4、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词类活用
1.期日中。
名词用作动词, 约定。
2.友人惭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感到惭愧。
3.门外戏
名词作状语, 在门外。
通假字
尊君在不。
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一词多义
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 (动词, 约定)
期日中 (名词, 约定的时间)
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名词, 日子)
期日中 (名词, 太阳)
不 尊君在不 (通“否”, 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过中不至 (没有)
1.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思考
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思考
无信
暴躁易怒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
“对子骂父。”
“友人惭, 下车引之。”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 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思考
第一, 他懂得“信”的重要;
第二, 他懂得“礼”的重要;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第四, 他以 他以“入门不顾”的 的行为, 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4.“友人惭, 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思考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
“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 以示悔意。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 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思考
观点一:元方年仅七岁, 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 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 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 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观点二: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 有涵养吗 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6.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思考
时间:正午过后
地点:家门口
人物:陈元方、客人
事件:客人失约反而责骂陈太丘, 被其子陈元方言辞批驳。
7.在人际交往方面, 《陈太丘与友期行》给我们什么启示
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理解性默写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发怒的原因是: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理解性默写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体现友人不守信用的句子是:
日中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交代友人惭愧的原因是: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理解性默写
主题思想
本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再次朗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
拓展积累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王安石《商鞅》
关于“诚信”的诗句
海岳尚可倾,图诺终不移。
——李白《酬崔五郎中》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对话背景
对话结果
友人无信
友人惭,下车引之。
正直明理
聪慧善辩
太丘舍去
对话内容
友人无礼
元方责友
对子骂父
无礼无信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陈太丘与友期行》。
2.收集描写诚信的诗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