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与深度。本节课是我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后,学生们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为本节课的课前自主预习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课堂上学生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3.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
4.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运用青藏地图地形图,找出各个区域的界线。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高寒。
2.高寒牧区。
3.河谷农业。
教学难点
河谷农业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想
1.借用学生熟悉的歌词,把学生带到青藏地区。
2.青藏高原有一部分不在中国境内。
3.解释“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说法。
4.解释青藏地区气温低,年变化小,日变化大。
5.比较着学习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明确目标
屏幕出示几名去过青藏地区的游客在网上发的帖子。
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自学领悟
快速结合教材第一框“世界屋脊”完成学案上“问题导学”环节中导学一、二。
(1)在图上指出本区位置、范围;
(2)指出主要地形区;用笔在图中画出主要山脉;
(3)指出主要河湖:青海湖、纳木错;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
三、合作探究
青藏地区为什么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屏幕出示:1.青藏地区海拔高;
2.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3. ……
四、了解青藏——世界屋脊
1.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这张照片是一名游客今年7月3日在海拔大约4800米的地方拍摄的,他说:“冷啊,三九天的感觉”。
2.展示交流 了解气候
青藏地区属于高寒气候,冬冷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降水少,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课件:在旅途中,在铁路沿线经常能见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请你推测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看视频:青藏地区的气候,还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3.活学活用
了解青藏──影响服饰
“高原红”形成原因。
4.了解能源
课件展示能源图片
5.牛刀小试
6.探究青藏——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自学领悟
快速结合教材第一框“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完成学案上“问题导学”环节中导学三。
青藏地区的藏民选择在河谷发展种植业的理由。
7.探究青藏──人类生活
衣、食、住、行
牛刀小试:河流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8.为本区生态保护出谋划策
五、知识巩固 达标检测
1.旅游指南:模拟雪域高原之旅
2.知识建构:
3.课堂评价:
谈话: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青藏地区。
总结: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又令人望而却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去西藏旅游做准备。
提出自学要求。
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展示交流。
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指出主要地形区;主要山脉;
本区主要有哪些省区;本区所跨阶梯。
提出探究要求:具体说出要点。
结合课间进行讲解。
提出问题:青藏地区地势高,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师问:为什么此时炎炎夏日这名游客穿着长袖衣衫还感觉冷?
师总结:因“高”生“寒”
提出问题:1.拉萨与成都两地(同纬度附近)气温有何差别?什么原因造成的?
2.拉萨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
3.归纳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
师总结特点。
提问: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师总结。
提问:藏袍能适应青藏地区什么样的气候特点?
你能解释藏族的“高原红”吗?
青藏地区有哪些能源?
并说明原因?
为什么太阳能丰富?
课件出示问题
提出自学要求。
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假如你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一位藏民,在这样高寒的环境下,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种农业类型?
青藏地区牧场类型?主要牲畜?
青藏地区的藏民分别选择在下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请说出农业区名称?农业类型?
创设情境。
结合屏幕进行讲解。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提问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为什么?
师结合课件讲解:1.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
2.航空:地面交通建设难度大,航空可避开地表影响
3.主要铁路:兰青线、青藏线
4.牲畜驮运
提问:要保护好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旅游出发前准备了下列物品,请你说明理由。
结合课件总结。
看课件思考:去西藏地区旅游的感受。
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自学。
1.独立完成后,1号检查5、6号,2号检查3、4号完成情况,发现错误时促其改正。
2.由1号带领全组做展示准备。
3.学生上台展示。
1.小组交流。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交流探究成果。
学生回答:海拔高,气温低。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齐读,背诵。
说出答案。
看视频,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为什么穿藏跑。
学生穿藏袍展示,说出这样穿的原因。
小组交流,后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抢答。
独立完成学案,完成后1号检查5、6号,2号检查3、4号完成情况,发现错误时促其改正。
学生交流回答。
1.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2.高寒牧场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3.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
河谷农业
背诵答案。
小组展示背诵。
背诵教材P89阅读材料3要点
看课件回答。
指名回答后背诵答案。
学生回答: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因为物种太少,很容易破坏那里的生态平衡。所以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要珍惜。
完成达标拓展,教师总结后,课代表统计各小组分数,评选“优胜小组”。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分析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本节教材主要落实“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有关青藏地区的要求。本节教材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它直接影响青藏地区的其他环境要素,并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节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和“寒”。“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阐述了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比较发达。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相处这一感情的培养,并为此设计了相关的“活动”。
青藏地区是全书讲述的四大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地区。教材在“世界屋脊”部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通过成都和拉萨这两个纬度位置相近、海拔相差较大城市的气候资料的比较,解释青藏地区高寒的特点。这种比较的方法就是学习区域特点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材还主要渗透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地理观念。例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非常特殊,表现为“高”和“寒”。这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因高而寒,因高影响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其他要素,进而影响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在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部分,教材分析了青藏地区的内部差异。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观课记录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郭老师这节课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较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课堂导入以图片和音乐的方式为切入点,让去过青藏地区的游客谈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整堂课教师的言语十分有限,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充满稚气的声音,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地参与、积极地讨论、大胆地质疑,或是到讲台上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疑,让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是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穿藏袍展示,说明这样穿的原因;如果你去青藏地区旅游,在旅游出发前准备了那些物品,并说明理由,这些环节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评测练习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一、自主学习
导学一: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 部, 山脉以西, 山脉——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素有“ ”之称。其地形的显著特征“ ”。
3.青藏地区是 、 、 、 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导学二:
1.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 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 ,日温差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 充足,太阳辐射 。
2.藏族的传统服饰是 。
导学三:
1.青藏地区是我国的 牧区。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 、藏绵羊、臧山羊。
2.青藏地区的种植业属于 农业,分布在一些 较低的 谷地
和 谷地。这里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适宜喜温凉的 、 等作物的生长。
3.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 。人们常爱喝的还有 茶和 酒。牧民一般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 中,在农区和城镇多见 。
二、牛刀小试
(2014山东东营)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2.图中河流A是 。
3.甲图中的动物是本地区代表畜种 ,善于爬山负重,被誉为“高原之舟”。
4.小玲在青藏旅游时拍摄了藏族同胞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三张照片,仔细观察这三张照片中藏袍穿戴方式的不同,简要分析原因 。
三、旅游指南
在旅游出发前准备了下列物品,请你说明理由。
二、当堂达标
1.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上的地理区域是( )
A.青藏地区 B.南方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2.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A.暖湿 B.高寒 C.干旱 D.炎热
3.青藏高原上重要的农业区是( )
A.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B.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C.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D.柴达木盆地四周绿洲
4.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得多,其主要原因是受( )
A.地势影响 B.季风影响 C.海洋影响 D.纬度影响
5.青藏地区有丰富的洁净能源指的是( )
A.石油 B.太阳能 C.煤、水能 D.水能、天然气
6.青藏地区主要的优良牲畜品种是( )
A.牦牛 B.滩羊 C.三河马 D.细毛羊
7.下列属于青藏地区自然景观的是( )
A.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B.大片茂密青翠的森林
C.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D.一望无际的草原
8.青藏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
A.畜牧业 B.种植业 C.林业 D.渔业
9.下列那个地区不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地区?( )
A.河套平原 B.雅鲁藏布江谷地 C.宁夏平原 D.河西走廊
10.右图为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片,该民族传统服饰宽大、厚重、半肩,反应了居住地为( )
A.炎热多雨的热带气候
B.冬冷夏热的季风气候
C.昼热夜冷的高原山地气候
D.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后反思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本节教材主要落实“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有关青藏地区的要求。本节教材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高寒”这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本课介绍的诸多内容都是学生缺乏真实体验的,而教材在编排上更是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若仅凭教师的铁齿铜牙和教材上少量的插图进行讲授,则对学生的教学刺激过小,难以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这节课师生共同参与,尽可能展示各种地图、景观图片,还搜集了相关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学生分组学习探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一地传授,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分析、推理,从而建构起自己理解的新知识。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整堂课教师的言语十分有限,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充满稚气的声音,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地参与、积极地讨论、大胆地质疑,或是到讲台上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疑,让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4.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是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穿藏袍展示,说明这样穿的原因;如果你去青藏地区旅游,在旅游出发前准备了那些物品,并说明理由,这些环节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教师基本功有待提高, 例如教师本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2.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分析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郭斌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标题“地理差异”改为现在的“地域差异”。“地理差异”的涵义较为宽泛,“地域差异”则相对更具体,同时,这一标题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相吻合。另外,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原内容的第3条“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补充完善为“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目标更明确。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同时降低了难度。其他各条仅做了个别词语的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准确。
青藏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后出现的一个区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本区域认识完后应该全面落实。同样,“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本区域学习完后也应该全面落实。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区域共性与区域内部差异
青藏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地理特征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无疑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我们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任何区域内部也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是进一步划分区域和认识区域的基础。在课堂实施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共性(当然也是区别于其他三大地理单元的特性),同时还要在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内部的差异,因为认识区域差异是理解区际联系的前提。例如,关于青藏地区的地形,倘若学生能够从图中归纳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指出这些山地和高原;倘若学生能从典型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归纳出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我们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城市的气候特点进行比较,说出差异并解释原因,进一步巩固落实“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目标。
2.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每个区域都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综合体。义务教育段研究区域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各地理成因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使指向明确,操作简单,《地理课程标准》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将具体要求进行了逐条列举。实际上,关于区域特征的一系列要求,我们在世界区域中就应该基本落实。在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概述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是区域特征与差异,二就是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蕴含着最基本的地理原理与客观规律,也都揭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法则。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尊重客观法则,合理进行区域发展规划是每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地理素养。
3.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在认识本区域之前,学生对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已经研究了多次,方法应该已经掌握,能力也应该已经形成。我们应该大胆放手,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认识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一个完全自主与开放的课堂。例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合作搜集资料并解决问题,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最后让学生归纳认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的一般方法。要检验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情况,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区域(以前学生没有完全接触或研究的区域),比如中东、中亚、蒙古国等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与农业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域差异”的内容有3条,其中,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可以承载以下6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4条: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联系与差异2条: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